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辽宁省玉米新品种选育研究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七五"以来,由辽宁省育种单位育成的丹玉13号、沈单7号、铁单10号等玉米杂交种在生产上迅速推广应用,特别突出的如丹玉13号、沈单7号等优良杂交种已成为国内许多省份的主栽品种.但"八五" 、"九五"期间,辽宁省玉米育种曾出现过徘徊不前的局面.从辽宁省"两五"期间审定的玉米品种的遗传基础入手,分析了辽宁省玉米种质基础、杂种优势模式以及辽宁省玉米杂交种选育现状.辽宁省主要的玉米杂种优势模式是Reid×旅大红骨,Lancaster×旅大红骨,外杂选亚群×旅大红骨.  相似文献   

2.
陕西玉米杂种优势群划分和杂优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陕西19个自育玉米品种的种质杂种优势群和杂交优势利用模式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陕西玉米的种质基础过于狭窄,改良Reid群×塘四平头群和塘四平头群×Mo17亚群是近20年陕西利用的主要杂交优势模式,应继续加强研究和利用,要注意自330亚群,旅大红骨群和其它种群的改良利用,并重新研究改良Reid群×旅大红骨群,塘四平头群×外杂选亚群和塘四平头群×旅大红骨群这三个杂优模式,以突破现有的杂交优势利用模式,才可能使陕西玉米育种水平上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3.
山东省玉米种质基础及杂种优势模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山东省的主要玉米自交系种质类群及主要玉米杂交种的杂种优势模式进行了分析,将主要亲本自交系划分为改良Reid、Lancaster、四平头、旅大红骨及其它种质5个杂种优势群,其中改良Reid和四平头杂种优势群在玉米育种中起着主导作用.杂种优势利用模式,80年代以四平头×其它种质、改良Reid×四平头和四平头×Lancaster为主,进入90年代以来,改良Reid×四平头成为主导模式.  相似文献   

4.
2005~2015年丹玉系列种质基础综合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近10年来对丹玉系列玉米品种丹玉86、丹玉69、丹玉96和丹玉606共4个国审品种和辽宁省审定64个品种的分析,总结利用的主要杂优模式Ried×旅大红骨有24个品种,外来种质×旅大红骨有26个品种,其他模式有10个品种。应用贡献率较大的自交系主要集中在旅大红骨、外来种质、Lancaster、Reid群,包括丹598、丹988、丹299、丹1324、丹9046、丹99长、丹黄34和丹717自交系。  相似文献   

5.
山东省玉米杂种优势利用和种质创新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1990~1999年山东省主要推广玉米杂交种的种质基础、杂种优势群、杂交优势模式以及种质改良创新研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生产用玉米杂交种种质基本上由Reid、塘四平头、外杂选、Lan.和旅大红骨五大核心种质类群组成,种质基础更趋狭窄.有6种杂交优势利用模式.但目前利用最多的有Reid×外杂选、Reid×旅大红骨和Reid×塘四平头3种模式.我省玉米种质的改良和创新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效.对今后玉米种质的改良和创新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丹玉旅系改良的创新思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丹玉旅系是我国玉米育种界公认的五大优良自交系之一,为扩增玉米种质资源,培育高产优质杂交种做了巨大贡献。许多育种者对丹玉旅系进行了大量的改良、扩增与创新,选育出旅9、旅9宽、E28、丹340等31个优良自交系,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丹玉旅系改良的成功思路是从变异中选择,旅系间相互改良,旅系与黄改系改良,旅系与综合种的改良。为进一步改良旅系的抗病性、抗倒性、配合力等,探讨新的创新思路:用外杂选亚群自交系改良旅系,用Reid群自交系改良旅系,以提高玉米育种效率和杂种优势利用水平。  相似文献   

7.
丹玉旅系的选育及在我国玉米育种和生产中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丹玉旅系是旅大红骨类群中主要自交系,其代表自交系旅28、旅9、旅9宽、E28、丹340等由于具有高配合力、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特点,被全国各育种单位广泛应用.自70年代以来,用丹玉旅系组配的玉米杂交种面积在6 667 hm2以上的有59个,累计种植面积达3 400万hm2以上,年最大种植面积529.6万hm2,已成为我国玉米育种和生产中重要的种质资源,确立了旅大红骨类群在我国玉米育种与生产上的重要地位,在玉米杂交种生产上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自交系丹340及其衍生系的育成对中国玉米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文伟 《杂粮作物》2010,30(4):255-257
丹340是以旅9(白骨)为母本,有稃玉米为父本组配后经钴60γ射线照射选育而成的具有抗病、抗倒、配合力高、适应性广等特点的优良玉米自交系,是旅大红骨种群的骨干自交系之一。直接组配的优良杂交组合40多个,累计推广面积在66.7万hm2以上的杂交种有掖单13、丹玉15、吉单159、铁单10等。以丹340为种资基础选育出大量的衍生系,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其组配的组合有丹玉39号、丹科2151、东单7、西玉3、铁单12、丹玉26,良玉88等。  相似文献   

9.
玉米杂种优势群及其杂优模式的研究对于提高玉米育种的科学预见性以及对育种目标的制定、资源的研究利用、基础群体组建和改良、自交系选育、杂交组合的配制等都起到重要作用。本文阐述了改良Reid×旅大红骨杂优模式在辽宁省玉米育种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玉米自交系lx9801是我国重要的黄改系之一,来源为H21×502为基础选育的二环系。lx9801的选育立足于黄改系的改良,创造性地将旅大红骨种质的优良基因有效融入黄改系种质中。截至2019年,直接利用lx9801作为亲本审定的杂交种有32个,其中国审品种6个;利用lx9801的衍生系作为亲本审定的玉米杂交种60多个。lx9801的改良主要是利用塘四平头群自交系进行群内改良,其次是利用PA种质、旅大红骨种质或结合塘四平头种质进行性状改良。  相似文献   

11.
马铃薯黑痣病菌菌丝融合群的鉴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从马铃薯种植区的部分县市分离纯化得到44个马铃著黑痣病病原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KUhn)菌株,经核相测定均为多核菌株。通过与标准菌株AG-1-IA、AG_1-IB、AG_2—1、AG_2-ⅢB和AG.3的菌丝融合试验,最终将44个菌株分为3个菌丝融合群,即AG-3、AG--1-IB和非融合类...  相似文献   

12.
以27个分属MGⅠ~MGⅧ的北美大豆生育期组标准品种为参照,于2013-2015年在广西南宁市广西农业科学院明阳基地春播条件下,对广西春大豆主栽品种,新选育的春大豆品种及广西春大豆区域试验和热带亚热带地区春大豆区域试验对照种的生育期组归属进行了鉴定与划分。结果表明:在南宁春播条件下所有北美大豆生育期组标准品种均正常成熟,生育日数趋势基本是由短到长,但不同年份间却有所差异。不同年份不同生育期组内生育日数差异非常接近,同一年份不同生育期组间生育日数存在交叉现象。热带、亚热带南方春大豆区域试验对照品种华春6号生育期组归属于MGⅠ,春大豆晚熟品种华春1号生育期归属于MGⅤ,华春2号和华春5号生育期归属于MGⅣ。广西春大豆品种生育期组归属于MGⅢ和MGⅣ,夏大豆品种生育期组归属于MGⅦ和MGⅧ。鉴定结果可为我国大豆生育期组系统建立、大豆育种、引种及品种布局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通过施用不同药肥,研究其对香瓜根际线虫数量、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阿维?噻唑磷颗粒剂、复合芽孢杆菌水剂+氨基酸、复合芽孢杆菌水剂、石灰氮、木霉菌能降低盆栽香瓜根际土壤线虫总数、植物寄生性、杂食性线虫、食真菌类线虫、捕食类线虫,其中对杂食性线虫的影响最大。从不同药肥处理对根结线虫数量的影响和防效来看,复合芽孢杆+氨基酸处理和阿维?噻唑磷、石灰氮处理均取得不错的防治效果,平均防治效果为58.34%~100%,但三者之间差异不显著。从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的角度出发,复合芽孢杆+氨基酸具有更广阔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报告了黑土平岗地上,在严重叶斑病及早霜等不利条件下,对3个熟期玉米品种实现产量超10060kg/hm2的生育性状、产量构成等客观因素进行了分析,指出玉米栽培不宜越区种植,要实现高产,必须在选用耐密型高产品种的前提下,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实行科学种田。  相似文献   

15.
王巍  王远路 《玉米科学》2013,21(4):11-14
以20份从农家种选育的自交系和6份测验种按不完全双列杂交组配120个杂交组合为试验材料,以玉米自交系总配合力效应为指标,采用类平均法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20份自交系大致可分为5大类:第1类群为铁13;第2类群为牛11、呼兰8趟、五常白头霜、呼兰老来瘪、冬黄、五常黄金塔、早大黄、宾县老来瘪;第3类群为青冈牛尾黄、五常60天还家、珍珠粟、呼兰红稂子、五常大金顶、风白12、龙江黄马牙;第4类群为木兰白头霜、大四、kl3;第5类群为克830。从组配方式看,地方种质资源与供试6大杂优类群均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说明地方种质资源的遗传基础比较丰富,但Lancaster×地方种质、Ried×地方种质、旅系×地方种质在利用地方种质组配出现强优势组合的概率相对较多。  相似文献   

16.
王烨军  丁勇  袁自春 《茶叶》2000,26(1):19-22
以秋梢鲜叶为材料,测定了多酶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谷氨酸脱氢酶的活性以及脱辅基并用阳离子处理后的酶活性。结果表明,阳离子处理后,三种酶活性较对应的脱辅基酶活性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与脱辅基前活性相比却因阳离子的不同而异。即使是同一种阳离子也因浓度的不同而不同,据此可判断。阳离子对茶叶中酶的作用机理是作为酶的辅基或激活剂,并在茶树体内向幼嫩部位分布。  相似文献   

17.
During surveys of phytoplasma diseases, faba bean phyllody (FBP) was observed in several locations in Fars and Bushehr provinces (southern Iran). Samples of affected plants from Borazjan (Bushehr province) and Fasa (Fars province) were used to transmit the phyllody agent to faba bean, mung bean, pea, alfalfa and periwinkle by grafting, dodder and/or vector insect. Orosius albicinctus (Distant) was identified as the vector of Borazjan (BFBP) and Fasa (FFBP) faba bean phyllody. Naturally affected faba bean plants and all inoculated plants were positive for phytoplasma by direct PCR using the P1/P7 primer pair and nested PCR using P1/P7 and R16F2n/R16R2 primer pairs. Sequencing of PCR products identified the associated phytoplasmas as members of 16SrII phytoplasma group. Phylogenetic analysis using full length 16S rRNA gene sequences also confirmed similarity of the BFBP and FFBP phytoplasmas to the 16SrII group phytoplasmas. In this analysis the FFBP phytoplasma was grouped with ’Candidatus Phytoplasma australasia’, representative of 16SrII-D subgroup, while the BFBP phytoplasma formed a discrete group close to the 16SrII-C subgroup.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RFLP) confirmed that BFBP and FFBP phytoplasmas belong to 16SrII group. Virtual RFLP confirmed that as members of peanut witches’ broom (16SrII) phytoplasma group, BFBP and FFBP phytoplasmas belonged to 16SrII-C and16SrII-D subgroups, respectively. Phytoplasmas associated with BFBP and FFBP were shown to be serologically related to the Fars alfalfa witches’broom phytoplasma, a member of 16SrII-C subgroup. It seems that witches’broom affected alfalfa fields are natural reservoirs of the FBP phytoplasma in southern Iran.  相似文献   

18.
SSR标记在玉米遗传多态性及杂种优势群划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描述了SSR分子标记的基本概念,简述了SSR标记在玉米遗传多态性分析、杂种优势群划分以及玉米轮回选择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方面的应用,同时展望了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小麦ARz抗纹枯病的QTL定位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纹枯病在我国已成为影响小麦高产、稳产的主要病害之一。为了确定小麦纹枯病抗性基因的位点和数量,本文以单粒传(SSD)方法构建了ARx和扬麦158杂交的F6代重组自交系(RIL)的遗传群体共137个单株,分别在2002和2003年用牙签法和沟带接菌法进行了3次纹枯病抗性鉴定。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小麦纹枯病抗性是由主效基因和微效多基因共同控制的。在2D、3A、3B、3D、7D等5条染色体上分析了42个SSR引物.共49个位点.结合回归分析找到10个SSR分子标记。综合本项目组先前分析的48个SSR标记住点.分别对2、3、7同源群使用Map Manager QTXbl7建立了14条连锁区段,并用区间作图法检测到与小麦纹枯病抗病相关的6个QTLs,位于2D、3D、3B和7D上.单个位点可分别解释表型变异方差的9.0%、7.0%、7.0%、9.0%、14.0%和8.0%。初步认为在7D上有一个抗小麦纹枯病的主效QTL。  相似文献   

20.
1980~1997年山东省玉米主要种质中,BSSS系统系呈明显上升的趋势,兰卡斯特系统系呈逐渐下降趋势,塘4平头和旅大红骨子系统系呈波浪式变化。90年代,BSSS系统系占43.3% ,塘4平头系统系占30.0%,兰卡斯特系统系占10.0%,旅大红骨子系统系占6.7%,四大系统系共占90.0%。山东省玉米种质划分为五大杂种优势群,即兰卡斯特(主要含Oh 43亚群和C103亚群)、BSSS(主要含8112亚群和XL80亚群)、塘4平头、旅大红骨子和其它种质杂种优势群,总结探索出10种主体杂交优势利用模式和19种子模式,其中,利用最多的子模式有3种:8112亚群×塘4平头群、XL80亚群×塘4平头群和C103亚群×塘4平头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