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橡胶树棒孢霉落叶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橡胶多主棒孢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范围为25~30℃,最适温度为30℃;最适pH范围为4~8;菌丝在以麦芽糖为碳源和以KNO3为氮源的培养基上生长最好。分生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范围为20~35℃,最适温度为25℃;水滴是孢子萌发的必要条件;在不同的pH条件下分生孢子萌发无明显差异;分生孢子在果糖中萌发率最低。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贵州省新发现的烟草叶斑病病原菌种类和生物学特性,2019年自田间采集具有典型发病症状的烟叶,采用组织分离法对其进行分离纯化,对分离菌株进行致病性测定,观察病原菌形态学特征,基于ITS、LSU、tub2和rpb2基因序列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同时对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测定。结果显示,烟草叶斑病病斑呈圆形或椭圆形,病斑中间呈浅褐色,边缘呈棕色,周围环绕黄色晕圈。经分离纯化共获得3株病原菌,形成的菌落为深褐色,气生菌丝呈白色;分子孢子器呈球形或扁球形,为深褐色,大小为79.3~91.7μm×148.4~167.3μm;分生孢子呈椭圆形,光滑,无隔膜,具0~3个油球,大小为3.5~5.6μm×1.7~2.9μm。根据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特征将其鉴定为Didymella segeticola。该病原菌菌丝生长适宜温度为20~25℃;适宜pH为6~10,最适碳源为乳糖,最适氮源为蛋白胨,通气和光暗交替环境有利于其生长。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山东省蓝莓叶斑病病原菌的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菌株B1,通过形态学特征并结合r DNA-ITS序列分析对该菌株B1进行鉴定,以离体和活体叶片接种法测定菌株B1的致病性,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菌株B1菌落呈白色绒毛状,背面淡黄色,分生孢子纺锤形,5个细胞,中间3个细胞为褐色,具有2~4根顶端附属丝;菌株B1的ITS序列与GenBank中棒状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clavispora的相似性达99%以上,结合形态特征与rDNAITS序列分析将病原菌鉴定为棒状拟盘多毛孢,GenBank登录号为MG009201。菌株B1接种蓝莓叶片后产生褐色病斑,后期密生黑色分生孢子盘,与蓝莓田间自然发病症状一致。该菌株在5~35℃、pH 5~11范围内均可生长,最适温度范围为25~30℃,最适pH范围为5~9;但仅在25~30℃时产生分生孢子,最适产孢温度为25℃;光照条件对菌丝生长无明显影响,但连续黑暗有利于产孢;以葡萄糖为碳源时利用率最高,对乳糖利用效果最差;最适氮源为硝酸钠、硫酸铵和蛋白胨,几乎不能利用尿素。  相似文献   

4.
稗草致病菌--尖角突脐孢菌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稗草病株上分离到一尖角突脐孢菌.对该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表明,其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5~32℃,最适温度为30℃,最适pH为4~6, 对光照无要求; 碳、氮、磷和硫等元素是该菌菌丝体生长的必需元素,钾和镁对菌丝体的生长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加入少量的铁和锌对菌丝生长有利,铜元素抑制该菌的生长; 缺碳和氮素明显影响菌落的生长.该菌生长最合适的速效碳源是葡萄糖,缓效碳源是玉米粉,最适无机氮源是硝酸铵,最适有机氮源是酵母粉; 分生孢子萌发的适合温度范围为20~30℃; 分生孢子快速萌发的酸碱条件为初始pH4~7,最佳初始pH值为5; 光照不利于分生孢子快速萌发.  相似文献   

5.
辣椒褐斑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本文对辣椒褐斑病病原菌Cercospora capsici Heald et Wolf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营养、温度、pH等条件对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有显著影响。病菌菌丝的生长以PDA培养基为最适;适宜温度为20~25℃,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为8.0~9.0,光照对菌丝生长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菌丝致死温度及时间为55℃ 10 min。分生孢子萌发适宜碳源为1%的蔗糖溶液,适宜氮源为1%的甘氨酸溶液;孢子萌发适宜温度为20~30℃,最适温度25℃;最适pH为5~6,光照对孢子萌发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分生孢子致死温度及时间为52℃10 min。  相似文献   

6.
绿豆叶斑病病菌生长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采集的绿豆叶斑病病叶,进行了病原菌分离、鉴定及其菌丝生长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绿豆叶斑病病菌为变灰尾孢菌(Cercospora canescens Ell.et Martin);菌丝生长最适培养基是PSA培养基.不同培养基上的菌落颜色不同.病菌生长适宜温度为25~30℃;病菌对pH的适应范围较广;光照有利于菌丝的生长;病菌生长最适碳源为麦芽糖,最适氮源为酵母膏.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采用PSA培养基对上海地区的番茄棒孢叶斑病的病原菌进行分离、培养及致病性测定,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病原菌,并对该病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番茄棒孢叶斑病病原菌菌落呈灰褐色,菌丝质地致密、绒毛状;分生孢子单生或串生,圆柱形或倒棍棒形、顶端钝圆,基部平截,呈半透明至浅褐色,假隔膜4~10个,直或稍弯曲,基脐加厚,深褐色。结合病原菌rDNA ITS序列测定、比对后,确定该病原为多主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该病菌的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5~30℃,最适pH范围为4~8,产孢的最适温度约为25℃,最适pH范围为5~9,麦芽糖和乳糖为碳源的培养基适宜菌丝生长,可溶性淀粉和乳糖溶液中孢子萌发率最高,光暗交替条件适宜菌丝生长,孢子在水滴中极易萌发。这是该病在上海地区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8.
茄子绒菌斑病病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针对辽宁省近年茄子设施栽培生产上趋重发生的叶部病害——绒菌斑病,对该病的病原菌进行了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通过病原菌形态学鉴定,柯赫氏法则证病,并对病菌经rDNA-ITS测序,鉴定该病致病菌为真菌灰毛茄钉孢[Passalora nattrassii?(Deighton)U. Braun & Crous]。病菌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病菌菌丝生长以PDA+茄叶煎汁培养基为最适;适宜菌丝生长的碳源和氮源分别为可溶性淀粉和胰蛋白胨;适宜温度为25 ℃;最适pH为6;黑暗条件下菌丝生长较好;菌丝致死温度为59 ℃,10min。病菌分生孢子萌发试验结果表明,茄叶汁能明显促进其萌发,碳源以麦芽糖、氮源以硫酸铵最适于孢子萌发,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30 ℃;最适pH为5;光暗交替条件下萌发情况较好;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57 ℃,10min。  相似文献   

9.
温度和营养对北京地区蜡蚧轮枝菌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7~32℃温度中,北京地区蜡蚧轮枝菌菌落能生长并产生分生孢子。菌落生长的适宜温度为15~30℃,最适温度为23~28℃。产生分生孢子的适宜温度为20~28℃,最适温度为23~25℃,产孢量为6.32~6.94×10~9孢子/皿。分生孢子在4~35℃下均能萌发,适宜温度为15~32℃,一昼夜萌发率为81.36~96.60%。在23~28℃萌发芽管最长,20小时后达36.98~45.35微米。在10~15℃时,产孢量为7.42~8.25×10~3/皿,一昼夜孢子萌发率为42.99~89.20%,芽管长为9.10~16.94微米。该菌适应我国华北地区冬季温室温度偏低,昼夜温差较大的特点,为进一步研究应用该菌,更有效地控制温室白粉虱提供了依据。在6种琼脂培养基上试验,菌丝生长和产孢量均以麦芽汁培养基上为最好。  相似文献   

10.
条斑型玉米圆斑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通过致病性测定、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首次明确陕西省发生的玉米条斑型叶斑病是玉米圆斑病的一种症状类型,由玉米生离蠕孢(Bipolaris zeicola)3号生理小种引起。供试品种豫玉22、农大108、农大3138、东单7号、沈单10号、沈单16号、户单4号、新陕资1号、高农1号和陕单9号都对3号生理小种表现感病,品种间抗病性差异不显著。此菌在PDA、PSA、OMA、CMA、WA和Czapek上均可生长,最适生长培养基为PDA。菌落生长温度为5~35℃,最适菌落生长温度为25℃。分生孢子在5~40℃均可萌发,低于5℃高于40℃萌发率极低,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8℃。孢子在pH 3~11均可萌发,萌发最适pH为5。在自来水中分生孢子可以萌发,蔗糖和葡萄糖溶液可以明显促进孢子萌发。  相似文献   

11.
对热带洋兰叶斑病病原菌串珠镰刀菌B10b开展了寄主范围、生物学特性研究,并对其进行了防治药剂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人工接种后该病原菌能侵染石斛兰、蝴蝶兰、大花蕙兰和文心兰叶片并引起典型叶斑病症状;其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范围为25~28 ℃,最适pH7~8;甘露醇、麦芽糖、可溶性淀粉是其最佳生长碳源,牛肉膏和蛋白胨是最适氮源;菌丝和孢子的致死温度为65 ℃ 30 min;异菌脲、腈菌唑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很强,其EC50分别为1.12×10-5 μg/mL和1.525 4 μg/mL,甲基硫菌灵和代森锰锌的效果较弱,其EC50分别为105.879 8 μg/mL和66.830 2 μg/mL。  相似文献   

12.
红海榄赤斑病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来自红海榄(Rhizophora stylosa)赤斑病同一病斑上获得的2个菌株PⅠ-1和PⅡ-3进行了鉴定和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PⅡ-3菌株的致病力比PⅠ-1的稍强;2个菌株均具有一定的寄主专化性。经形态特征观察与rDNA-ITS序列分析,2个菌株均鉴定为异色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versicolor)。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温度、pH值和光照对2个菌株菌丝生长及孢子萌发的影响差异不大,生长温度均为10~32℃(最适25℃),pH值为3.0~10.9(最适4.0);孢子萌发温度均为10~35℃(最适25~28℃),pH值为2.5~8.0(最适3.0);黑暗条件有利于2个菌株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但2个菌株的产孢特性存在明显差异,其中PⅠ-1产孢的最适温度为28℃而PⅡ-3为20℃;PⅠ-1产孢的最适pH值为5.1而PⅡ-3为9.0;PⅠ-1产孢对光照不敏感,而PⅡ-3在黑暗条件下几乎不产孢。另外,在相似条件下,PⅠ-1产孢量比PⅡ-3大,而PⅡ-3菌丝生长速度比PⅠ-1快,孢子萌发率也比PⅠ-1高。由此可见,2个菌株PⅠ-1和PⅡ-3虽属于同一个种,但某些生物学特性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明确黄脉爵床棒孢霉叶斑病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为防控提供理论依据。通过病原菌分离、形态特征观察、致病性测定、rDNA-ITS序列分析、生物学特性及寄主范围测定等研究,证明该病病原菌为山扁豆生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菌丝生长及产孢适宜温度20℃~28℃,孢子萌发适宜温度24℃~32℃,菌丝致死温度49℃处理10 min;菌丝生长适宜pH 6~10,产孢适宜pH 4~8,孢子萌发最适pH 8;光暗交替适合菌丝生长与产孢,连续光照可抑制菌丝生长;菌丝生长量由少到多培养基顺序为CA、PCA、PDA、CMA、OA,而PDA上产孢最多;刺伤接种,病菌可侵染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等植物。黄脉爵床棒孢霉叶斑病病原为山扁豆生棒孢C. cassiicola,病菌易产孢,寄主广,潜育期短。该病菌侵染黄脉爵床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4.
苹果黑星病菌中国菌株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苹果黑星病菌(Venturia inaequalis(Cooke) Wint.)适合生长的培养基有苹果叶汁、苹果果汁、麦芽浸渍物、PSA、PDA、V8和马铃薯麦芽糖;适合产孢的培养基有苹果叶汁、V8和PSA。菌落生长和产孢适宜的pH值为5.0~6.5,温度为15~20℃。在碳源和氮源中,蔗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酵母提取物、硝酸钠和牛肉膏有利于病菌生长和产孢,硫酸铵抑制产孢,草酸铵抑制菌落的生长和产孢。20℃时,光周期为12 h,光照强度为600 lx条件下有利于病菌在PSA培养基上生长和产孢,其产孢量约为黑暗条件下的13倍。病菌分生孢子在水滴中萌发的适宜温度为20~25℃,最适pH值为5.0~6.5  相似文献   

15.
苍术黑斑病菌(Alternaria tenuissima)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苍术黑斑病叶片上分离得到黑斑病病原菌[Alternaria tenuissima (Kunze) Wiltshire],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病菌菌丝在15~35℃都能生长,最适温度为25℃;pH在4~11都能生长,最适pH为6.0~7.0。在Czapek培养基上,病原菌以葡萄糖和甘露醇为碳源生长最好,以硝酸钾为氮源生长最佳。30%苯醚甲.丙环乳油和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对菌丝生长有很好的抑制效果,而7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和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对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6.
对布朗李叶枯病菌(Macrophoma kawatsukai Hara)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该菌最适生长和产孢的培养基为布朗李果汁。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最佳碳源分别为蔗糖、麦芽糖和果糖;氮源分别为酪氨酸、谷氨酰胺、天门冬酰胺和半胱氨酸。菌丝生长最适温度25℃,最适pH5~7;分生孢子形成最适温度25~30℃,最适pH8,饱和湿度有利于产孢,阳光照射形成分生孢子器最多,紫外光照射对分生孢子器形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0~30℃,最适pH6~9,相对湿度为90%~100%,以在水滴中萌发最好。布朗李杆煎汁和布朗李果汁对孢子萌发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香蕉弯孢霉叶斑病菌[Curvularia lunata (Wakker) Boed]适合生长的培养基有PSA、PDA和OMA;菌落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最适宜的温度为25~30 ℃,pH要求不严格为5~9;在碳源和氮源中,蔗糖、葡萄糖、尿素、磷酸氢二氨和硝酸钠有利于病菌生长和产孢;分生孢子萌发对湿度有严格的要求,RH≥80%以上分生孢子萌发,随湿度增加萌发率增高;光照对菌丝体无显著影响,光暗交替有利于孢子的形成; 孢子致死温度为55 ℃(10 min)。药物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6%戊唑醇微乳剂、25%丙环唑乳油、25%咪鲜胺水乳剂、25%戊唑醇乳油和25%苯醚甲环唑乳油对香蕉弯孢霉叶斑病菌菌丝生长均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其中25%咪鲜胺水乳剂和25%苯醚甲环唑乳油的抑菌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8.
南瓜叶枯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南瓜叶枯病病原菌瓜链格孢(Alternaria cucumerina)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温度、pH、光照对其生长和产孢都有一定的影响。该病原菌菌丝生长、产孢和萌发的适宜温度为28 ℃,pH为7时菌丝生长最快,pH为8时最易产孢。25 ℃下连续黑暗培养产孢最多。碳、氮源对菌丝生长和产孢量有一定的影响,碳源中甘露醇组菌丝生长最快,山梨醇处理产孢量最多。氮源中牛肉浸膏最适宜菌丝生长和产孢,硫酸铵最差。该菌致死温度为50 ℃。  相似文献   

19.
小麦根腐叶斑病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研究小麦根腐叶斑病菌(Bipolars sorokiniana)在不同条件下的孢子萌发.菌丝生长和孢子产生的结果.小麦根腐叶斑病菌的孢子可在pH2.2-12.4的磷酸缓冲液中萌发,萌发的温度范围为3-39℃,最适温度22℃.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4-37℃,生长的pH范围为2.7-10.3,最适PH因培养基和接种方法不同而异.产孢温度11-35℃,适温20-24℃.碱性培养基(pH9以上)和黑暗下产生的孢子细而短,延迟孢子成熟,光照则促进孢子的发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