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由教育部主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主办,是全面反映我国干旱、半干旱及湿润易旱区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新成果、新理论、新技术和国内外旱农最新研究动态的学术性期刊。主要栏目有:作物抗旱育种、耕作与栽培、  相似文献   

2.
地膜复盖栽培花生是自日本引进的一项新兴农业技术。据国外资料报导,使用地面复盖栽培,具有增温、保水、保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防除杂草、减少病虫危害,促进生长发育,提早成熟,有显著增产效果,一般可增产30~50%。 1979-1980年锦州市农科所与锦州市气象科研所合作开展了“花生地膜复盖栽培增产因素的研究”,以探讨花生地膜复盖栽培增产的主要原因与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谷子的播种面积占辽西半干旱地区粮谷作物总面积的 2 0 %~ 30 %,对稳定人民生活 ,调剂人民的食品构成起到重要作用。辽宁省水土保持研究所从 5 0年代末开始谷子的研究。根据不同时期的生产需要 ,成功地培育了朝谷系列新品种并提出了与之相适应的优化栽培模式 ,为了迎接下世纪农业发展的挑战 ,谷子研究与生产应采取的可持续发展策略是 :①面向市场 ,以需定向 ;②加强基础研究 ,加快谷子的育种进程 ;③注重新技术的引进与开发 ,促进谷子研究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4.
谷子的播种面积占辽西半干旱地区粮谷作物总面积的20-30%,对稳定人民生活调剂人民的食品构成起到重要作用。辽宁省水土保持研究所从50年代末开始谷子的研究。根据不同时期的生产需要,成功地培育了朝谷系列新品种并提出了与之相适应的优化栽培模式,为了迎接下世纪农业发展的挑战,谷子研究与生产应采取的可持续发展策略是:(1)面向市场,以需定向;(2)加强基础研究,加快谷子的育种进程;(3)注重新技术的引进与开  相似文献   

5.
朔州地区谷子产业发展现状和建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同朔州地区大陆性半干旱季风的农业气候条件适宜于春播早熟谷子的栽培,谷子是当地主栽传统作物。本文对当地谷子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品种、病虫草害、地力、机械化、加工问题进行了调研,并相对地提出了应对措施和对农业主管部门的建议。指出谷子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各级政府强有力的管理、宣传力度、政策支持及品种研究单位的多样化品种更新,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6.
红麻田使用化学除草剂已有研究报道,但红麻地膜栽培使用,国内尚未见报道。近年来地膜栽培不断发展,由于地膜覆盖后无法人工除草,往往造成杂草顶破地膜而影响实效,因而试验研究红麻地膜栽培使用化学除草剂显得十分必要。为此,1984年我们对红麻地膜栽培田除草剂的使用进行了多点试验,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红麻田使用化学除草剂已有研究报道,但红麻地膜栽培使用,国内尚未见报道。近年来地膜栽培不断发展,由于地膜覆盖后无法人工除草,往往造成杂草顶破地膜而影响实效,因而试验研究红麻地膜栽培使用化学除草剂显得十分必要。为此,1984年我们对红麻地膜栽培田除草剂的使用进行了多点试验,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试验拟采用引进新疆农业生产上应用的铺膜机械直接平铺地膜,减少人工起垄覆膜用工,以期降低南繁费用,研究平作覆膜(机械平铺地膜)与传统垄作覆膜(人工起垄铺膜)两种不同种植方式的棉花栽培成本,为降低南繁工作成本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甘蔗地膜双沟覆盖对土壤温度、水分、甘蔗工农艺性状的影响,以常规地膜半覆盖为对照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甘蔗地膜双沟覆盖栽培与常规半覆盖栽培比较,土壤温度提高1.6℃、土壤含水量提高3.6个百分点、甘蔗出苗率提高11.2个百分点,分蘖率提高21.5个百分点、蔗茎产量增加1180kg/667m2、蔗糖分提高0.41个百分点;甘蔗地膜双沟覆盖除了每667m2增加2.83kg地膜成本外,其它生产成本与常规半覆盖栽培相同,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我们在全生育期地膜复盖栽培西瓜取得成功的基础上,试图探讨如何降低生产成本,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从而加快膜类复盖栽培西瓜的推广速度。今年承担了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下达的线型膜复盖栽培西瓜的试验,获得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提高谷子产量的有效技术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英  韩学文 《杂粮作物》1998,18(3):26-27
提高谷子产量的有效技术措施孙英韩学文(锦州市农业科学院锦州121001)谷子是辽宁省西部地区旱粮作物之一。但其产量较低,近年来产量始终在1500kg/hm2左右徘徊,而且栽培面积逐渐减少。究其原因,在谷子生产上存在着两大技术难题:一是倒伏问题,二是秕...  相似文献   

12.
试验使用以苎麻为主要原材料制成的苎麻地膜在桃源县棉区进行了棉花栽培试验,试验安排普通塑料地膜和无地膜覆盖栽培为对照,分析总结了三种不同栽培方式对棉花生育进程和生育期、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及两种地膜降解情况。试验结果表明:塑料地膜不能降解,苎麻地膜覆盖能降解,两种地膜对棉花生长发育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且增产效果接近,苎麻地膜增产6.0%、塑料地膜增产6.8%。  相似文献   

13.
本文系利用酶电泳技术对谷子(Setariaitalica)进行遗传变异分析的报告。De Cheri-sey 等(1985)已研究了七种同工酶系统的遗传控制,本文讨论其中五种。栽培谷子和野生狗尾草(S.viridis)均作了电泳分析。通常都认为栽培谷子是由狗尾草驯化而来的,二者之间杂交产生出半不育的杂交种(Li 等,1945)。在我们的实验室中曾观察到这种现象。  相似文献   

14.
地膜甜菜优质高产目标管理栽培模式李凤霞(宁夏气象科学研究所)1989~1991年我们对地膜甜菜生理、生态方面进行了研究,1992~1996年在宁夏平罗、惠农等地进行大面积地膜甜菜优质、高产目标管理栽培模式试验。结果块根产量比露地甜菜增产44.2%~5...  相似文献   

15.
玉米地膜与露地栽培的比较研究及应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袁义彬 《作物研究》2000,14(4):20-21
根据新化县不同地域的气候特点和土壤成因,从1990年起,结合推广,对杂交玉米地膜栽培与露地栽培进行了连续3年的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杂交玫米地膜栽培能大幅度增产,平均比露地栽培增产133.3%,且效益明显,每个工日纯收入增加达7.51元。  相似文献   

16.
国内外谷子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7  
谷子原产于中国,是最古老的粮食作物之一,有“百谷之长”之称。据考古发现,谷子在我国的栽培大约有8000年历史,北魏《齐民要术》就对谷子的栽培作了大量阐述。在禾谷类作物中,谷子的营养价值最高,8种必需氨基酸除赖氨酸较低外,其余均高于小麦、大米,尤其是色氨酸和蛋氨酸。现代医学认为,色氨酸能促进大脑神经细胞分泌出一种催眠物质———五羟色氨,睡前适当进食谷物食品,有一定的催眠作用。另据《本草纲目》记载,谷子具有“除热除烦消食宿”的医疗效果。最近国外的研究发现,谷类籽粒蛋白质还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因此开展对谷子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陈映雁 《中国棉花》2010,37(9):17-19
比较了长江中下游沿江棉区地膜棉两段栽培模式和地膜棉持续成铃栽培模式的生长及产量表现。结果表明,持续成铃栽培模式更有利于高产、优质。  相似文献   

18.
地膜复盖栽培技术是一项增产幅度大,经济效益较高的新技术,适用于多种农作物,是农牧渔业部确定扩大推广的重点项目之一。近几年,我省经过试验、示范,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篇考察报告,总结了棉花地膜复盖栽培技术的初步经验,提出了今后扩大试验示范的设想与建议,值得各地参考。按照党的十二大精神,努力开创农业全面发展的新局面,就要坚持“靠政策,靠科学”,要在农业科学技术上有新的发展和新的突破。对待地膜复盖栽培这项新技术,我们一定要采取积极的态度,各方支持,努力实践,使之较快地在全省普及、推广。  相似文献   

19.
采用施肥与地膜覆盖相结合的栽培模式,设置两次施肥+普通地膜、一次施肥+光降解除草地膜、两次施肥+光降解除草地膜、两次施肥+不覆膜4个处理,研究不同轻简高效栽培模式对新植甘蔗的出苗率、分蘖率、株高、茎径、有效茎、糖分、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为推广应用甘蔗轻简高效栽培模式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新植甘蔗桂糖32号采用两次施肥+普通地膜、一次施肥+光降解除草地膜、两次施肥+光降解除草地膜3种栽培模式的出苗率、分蘖率、有效茎、产量和经济效益显著高于两次施肥+不盖膜栽培模式,且全覆盖3种栽培模式的甘蔗实收产量和新增纯收益无显著差异,分别为8127.52 kg/667m~2、1234.11元/667m~2,7073.91 kg/667m~2、1010.31元/667m~2,7173.96 kg/667m~2、1046.06元/667m~2。在全膜覆盖栽培模式下,无论是缓释肥一次施肥或复合肥两次施肥,都有明显的增产增收效果。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缓释肥一次施肥+光降解除草地膜全覆盖的轻简高效栽培模式更有利于甘蔗轻简高效生产。  相似文献   

20.
花生地膜覆盖栽培引升子叶出膜技术试验简报杨俊龙(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西安710003)为了推迟地膜花生芽苗的见光时间,有效的引升子叶节出膜以减少地膜内花生茎枝的横生,降低发芽果和烂果率,增加每穴花生果数,从而进一步挖掘地膜花生的增产潜力和提高其花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