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利用半致死温度(LT50)探讨不同竹种间抗寒性及冷驯化能力,筛选抗寒能力强、冷驯化能力佳的竹种,为我国“南竹北移”竹种选择、抗寒竹种引种等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以从江苏扬州引种至山东的11个竹种为试验材料,采用电导法配合Logistic方程推算各竹种的低温半致死温度。结果表明:11个竹种在来源地江苏的抗寒性强弱排序依次是:金镶玉竹>早园竹>毛金竹>黄纹竹>四季竹>阔叶箬竹>茶秆竹>乌哺鸡竹>大明竹>斑苦竹>紫竹;在引种地山东的抗寒性排序是:金镶玉竹>茶秆竹>大明竹>早园竹>黄纹竹>四季竹>乌哺鸡竹>毛金竹>斑苦竹>阔叶箬竹>紫竹。11个供试竹种中抗寒能力最强的是金镶玉竹,经引种地的低温驯化后,冷驯化能力最强的是大明竹,其次是茶秆竹和斑苦竹;最弱的是毛金竹和阔叶箬竹,未表现出冷驯化能力。  相似文献   

2.
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人口密集、高层建筑林立,环境受到污染,为改善环境,促进人民的身体健康,必须搞好城市绿化。我国分种资源丰富,观赏竹亦不少。开发利用观赏竹为绿化国土、美化居室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经济效益前景看好,大有作为。1观赏竹类型1.1竹姿优美的竹子竹姿优美的有孝顺竹、凤尾竹、观音竹、慈竹、青皮竹、崖卅竹、吊丝竹、泰竹、井岗寒竹、矮箭竹、秀叶箭竹、华桔竹、少穗竹、江华大节竹、唐竹、美丽箬竹、阔叶箬竹、垂技苦竹、长叶苦竹、华丝竹、大明竹、川竹、矢竹、茶秆竹、鹅毛竹、翠竹等。1.2秆形奇特的竹子秆形…  相似文献   

3.
以浙江省典型的散生型高节竹(Phyllostachys prominens)、混生型苦竹(Pleioblastus amarus)和丛生型绿竹(Dendrocalamopsis oldhami)为研究对象,对其植株氮含量及其在不同器官间(叶、枝、秆)的分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种竹子不同器官的氮含量均表现为叶 > 枝 > 秆,各器官氮含量均随着竹龄的增大而下降;3年生叶片氮含量绿竹显著大于高节竹、苦竹(P<0.05);秆中氮含量表现为绿竹 > 苦竹 > 高节竹,其中2年生和3年生秆氮含量在竹种间的差异达显著性水平(P<0.05),绿竹和苦竹的1年生秆氮含量也显著大于高节竹(P<0.05)。不同竹种间枝条氮含量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竹种间氮素积累量表现为绿竹 > 苦竹 > 高节竹,其积累量分别为370.28、254.72和113.03 kg/hm2,而氮素利用效率高低则表现为高节竹 > 苦竹 > 绿竹,3种竹子每生产1 t干物质所需氮素为分别为6.37、6.53和7.96 kg。  相似文献   

4.
12种观赏竹的固碳释氧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园林中常见的12种观赏竹种作为研究对象,对不同竹种在不同月份的净光合速率、固碳释氧效应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月份各竹种的净光合速率明显不同,月变化趋势为7月 > 8月 > 6月 > 5月 > 4月;净光合速率值最大的是阔叶箬竹,最小的是唐竹。同一竹种不同月份的固碳释氧量存在显著差异,12种观赏竹不同月份单位叶面积和单位土地面积固碳释氧的变化趋势均为7月 > 8月 > 6月 > 5月 > 4月;同一月份不同观赏竹的单位叶面积和单位土地面积固碳释氧效应均差异显著,阔叶箬竹的单位叶面积固碳释氧量最高,唐竹最低;青丝黄竹的单位土地面积固碳释氧量最高,黄槽竹最低。聚类分析将12个竹种的固碳释氧能力分为3类,可为竹类植物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采用样方法调查了人工种植大熊猫可食竹当年的环境适宜性和生长差异。调查结果表明,竹子种植成活率除刺黑竹为60.56%外,其它竹种都在84%以上,且刺黑竹与蓉城竹间的种植成活率有显著差异(P<0.05);每100丛母竹平均发笋数量,拐棍竹、油竹子、蓉城竹、篌竹、八月竹、斑苦竹、刺黑竹分别为320、277、231、181、165、61和59株,其中拐棍竹、油竹子与蓉城竹休眠芽萌发相对较多而发笋数较多,斑苦竹和刺黑竹发笋数量较少;篌竹、蓉城竹和拐棍竹新生竹笋的存活率较高,达97%以上,油竹子、刺黑竹次之,最低的为八月竹和斑苦竹;新生竹平均基径八月竹最大,为0.858 cm,其次是斑苦竹,为0.662 cm,拐棍竹最小,仅为0.265 cm,且除刺黑竹-油竹子、刺黑竹-篌竹、篌竹-油竹子、篌竹-蓉城竹外,其它竹种新生竹基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新生竹平均秆高以八月竹最高,为88.4 cm,其次为斑苦竹,为64.8 cm,拐棍竹最矮,为22.0 cm,且除刺黑竹-篌竹、篌竹-蓉城竹、篌竹-油竹子、蓉城竹-油竹子、斑苦竹-八月竹外,其它竹种间新生竹秆高生长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总体评价,在当地人工种植大熊猫可食竹,刺黑竹前期表现种植成效或环境适应性最差,斑苦竹次之,其它竹种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6.
福建省永安市濒危珍稀竹种迁地保存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1998~2007年福建省永安市大湖竹种园从广东、四川、云南、浙江、贵州、福建省等地迁移引种了中国特产的濒危竹类植物21属35种,结果表明:短穗竹、酸竹、橄榄竹、南峤滇竹、香竹、南川镰序竹、乳纹方竹、花叶箬竹、霞山坭竹、锦竹、藤枝竹、龙丹竹、撑篙竹、摆竹(黄白竹)、毛算盘竹(满山跑)、少穗竹、糙花少穗竹、长叶苦竹、斑苦竹、百毛暗竹(面杆竹)、早园竹、富阳乌脯鸡竹、花毛竹、巴山木竹、泰竹(条竹)、金丝慈竹等适宜永安市引种栽培,长势较好;笻竹、薄竹、爬竹、金佛山方竹、狭叶倭竹种植后长势稍慢;珍稀竹种香糯竹、吊罗坭竹、天鹅绒竹、荔波吊竹在永安表现不适宜。因此,濒危珍稀竹种迁地保存应尽可能地从竹种生物学特性、生态适应性上选择竹种进行迁移引种保存。  相似文献   

7.
不同品种竹叶多糖的化学特征及其含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17个品种竹叶多糖酸水解、衍生化和气相色谱分析,研究其单糖的物化特征;以硫酸 - 蒽酮法,研究不同品种竹叶多糖的含量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竹叶多糖主要由阿拉伯糖、木糖、葡萄糖、半乳糖组成,其中木糖占43.9% ~ 65.5%,阿拉伯糖占11.7% ~ 19.6%,葡萄糖占7.2% ~ 20.8%,半乳糖占7.7% ~ 14.1%;不同单糖间的比例存在明显差异,部分品种竹叶含5.0% ~ 6.9%未知单糖.不同品种竹叶多糖质量分数在1.9% ~ 5.7%之间,其中鹅毛竹含糖量最高(5.7%),长叶苦竹含糖量最低(1.9%).本研究从17个品种竹叶中筛选出多糖含量在4%以上的有鹅毛竹、矮箬竹、巴山木竹下部、铺地竹、毛竹、百夹竹、唐竹和金丝慈竹下部,淡竹来源广泛,可成为提取竹叶多糖的最佳原料.  相似文献   

8.
北京植物园竹亚科植物耐寒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9年冬季,北京地区气温降至40年来历史最低,竹亚科植物经历了严峻的低温考验。对北京植物园竹园栽植的10属59种竹子从叶、枝、秆的表现和新枝叶、新笋的生长等方面进行了耐寒性评估,结果表明,金镶玉竹、乌哺鸡竹、黄古竹、灰竹、黄槽竹、黄竿京竹、蓉城竹、早园竹、御江箬竹、善变箬竹、箬叶竹、鹅毛竹等33种耐寒性较强,表现较好;刚竹、红壳雷竹、斑竹、黄皮绿筋竹、绿皮黄筋竹、罗汉竹、油苦竹、秋竹等26种耐寒性稍弱,表现较差。研究发现,小气候环境对竹种的越冬表现具有重要影响,新栽植竹种的防寒措施对提高越冬性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对2020年雄安新区栽植的31种竹子生长情况及在极端低温下的冻害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美竹、金玉竹、早园竹、红哺鸡竹、黄槽竹、金镶玉竹、京竹、人面竹、花秆早园竹、灰金竹、箬竹、美丽箬竹、云南箬竹等13个竹种生长表现良好,抗冻能力强,可以规模化发展;斑竹、云南水竹、紫竹、三年紫竹、矢竹、辣韭矢竹、菲黄竹、铺地竹、菲白竹等9个竹种应在有保护措施的条件下适量种植;栽植时,竹苗所带土球越大、栽植越密,越有利于竹子的成活和越冬;秋冬季,对竹子喷施防冻剂或采取保护措施,更有助于竹子越冬。  相似文献   

10.
10种观赏竹秋季滞尘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时间、高度和方向3个方面对福州市江滨大道的10种观赏竹在秋季的滞尘效应进行监测分析,结果表明:平均单位叶面积滞尘量大小排序为银丝大眼竹>早园竹>绿槽毛竹>斑竹>唐竹>人面竹>泰竹>鼓节竹>青丝黄竹>黄金间碧竹,其中银丝大眼竹的滞尘量是黄金间碧竹的4.63倍,与竹种叶片大小、分枝方式和栽植形式相符合;单位叶面积滞尘量在距离地面150 cm处高于距离地面200 cm处,尤以银丝大眼竹、早园竹、绿槽毛竹和鼓节竹差异极显著,而在同一高度,银丝大眼竹滞尘效应最高,黄金间碧竹效应最低;各个竹种不同方向滞尘量存在差异,与秋季风向、竹种栽植位置和车辆行驶方向有关。  相似文献   

11.
以黄条金刚竹(Pleioblastus kongosanensi)、阔叶箬竹(Indocalamus latifolius)、菲白竹(Sasa fortunei)、鹅毛竹(Shibataea chinensis) 4种竹种为材料,研究了4种地被竹对不同Pb浓度胁迫的响应及其对Pb的转运和积累情况。结果显示,在Pb胁迫下,4种地被竹形态特征均发生一定的变化,其中黄条金刚竹和菲白竹出现伤害症状较早; 4种地被竹的叶绿素荧光参数随着Pb胁迫浓度的增加而显著下降; 4种地被竹中鹅毛竹和菲白竹对Pb的耐性较强;不同竹种对Pb的蓄积能力也存在着差异,其中以阔叶箬竹和黄条金刚竹地上部分迁移总量较大。  相似文献   

12.
自然状态下竹子的抗寒性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在自然状况下,研究了几个竹种叶片的电导率与叶绿素含量随温度的变化趋势,并对几个竹种的抗寒性强弱进行了分析对比。结果表明,叶绿素含量与温度的变化成正相关,电导率与温度的变化成负相关。在这几个竹种中黄秆京竹、罗汉竹、淡竹的抗寒性较强,平安竹、黄槽石绿竹、黄秆乌哺鸡抗寒性中等,紫竹、黄条金刚竹、翠竹、铺地竹、菲白竹抗寒性最弱。  相似文献   

13.
新近描述发表的斑毛竹(变型)其学名myllostachys heterocycla‘Pubescens’f.porphyrosticta G.H.Lai,X.Q.HuaetW.W.Zhou,因建立在栽培变种这一非正式分类单位之下,而黄条燥壳竹(变型)的学名Ph.hirtivaginaG.H.Laif.flavovittataG.H.Lai则置于当时未被正式描述发表的种名之下,故2者均属无效,应予废弃。根据其原发表时作为模式的同号标本,兹将斑毛竹重新命名为Ph.edulis(Carr.)H.deLehaief.porph),rostichaG.H.Lai,黄条燥壳竹重新命名为Ph.hirtivaginaG.H.Laif./uteovittataG.H.Lai。在比较花叶唐竹Sinobambusa tootsik(Sieb.exMakino)Makino var.1uteoloalbostriata S.H.ChenexZ.Z.Wang与Sinobambusa tootsik(Sieb.ex Makino)Makinof.albostriata MuroiexS.Suzuki原始描述的基础上,认为2者的形态特征几乎完全一致,故将前者处理为后者的异名。  相似文献   

14.
日照地区部分竹子的抗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冬季低温是竹类植物在我国较高纬度地区园林绿化中得不到进一步推广应用的主要限制因子,为探究其抗寒性机理,扩大引种范围,本文以6个竹种(品种)为试材,测定电解质外渗率并拟合logistic方程求LT50,研究低温对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等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低温胁迫加剧,电解质外渗率呈增加趋势,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均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综合所有抗寒性指标分析得出,6个竹种(品种)抗寒性顺序为:金镶玉竹〉矢竹〉罗汉竹〉苦竹〉箬竹〉鸡毛竹。  相似文献   

15.
四川省不同气候类型核桃氨基酸含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四川省26个县的182份核桃优树的风干种仁为材料,采用相关分析、聚类分析和多重比较研究了四川省不同气候类型核桃种仁的氨基酸含量,及其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核桃仁氨基酸总量在16%-18%左右,共含有18种氨基酸,其中人体必需氨基酸9种。除胱氨酸外,不同气候类型核桃仁中各种氨基酸含量及氨基酸总量差异显著(P〈0.05),说明气候条件对核桃氨基酸含量影响较大。气候类型Ⅱ的核桃各种氨基酸含量及氨基酸总量均最高。氨基酸总量、缬氨酸、异亮氨酸、色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脯氨酸、丙氨酸、苏氨酸、丝氨酸、酪氨酸、天冬氨酸、组氨酸和精氨酸与7月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大于10℃年积温、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相对湿度呈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的正相关关系。说明7月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大于10℃年积温、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相对湿度越高,越有利于氨基酸总量、缬氨酸、异亮氨酸、色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脯氨酸、丙氨酸、苏氨酸、丝氨酸、酪氨酸、天冬氨酸、组氨酸和精氨酸的形成。蛋氨酸、甘氨酸和胱氨酸与年降水量、7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相对湿度呈极显著(P〈O.01)或显著(P〈0.05)的正相关关系。说明年降水量、7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相对湿度越高,越有利于蛋氨酸、甘氨酸和胱氨酸的形成,谷氨酸与年降水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赖氨酸与大于10℃年积温、7月平均气温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7月平均气温与各种氨基酸含量均呈极显著或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明核桃仁中氨基酸的积累可能取决于核桃成熟期的温度情况,核桃成熟期温度越高,越有利于氨基酸的积累。  相似文献   

16.
摘要:以三峡库区秭归县3种不同干扰强度下的马尾松天然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马尾松林类型土壤碳储量特征,以及土壤碳储量与乔木层平均胸径、林分密度与郁闭度等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3种类型马尾松林O~60cm土壤总碳储量分别为103.42。70.26t·hm。和54.81t·hm,轻度干扰下的马尾松林土壤总碳储量比中度和重度干扰林分分别高47.20%和88.68%,且3种类型之间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马尾松天然林土壤碳储量与平均胸径、林分郁闭度均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而与林分密度相关性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7.
为给湖南园林中运用的箬竹属植物的栽培以及园林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以5年生‘箬竹’Indocalamus tessellates(Munro)Keng f.、‘湖南箬竹’I.hunanensis B.M.Yang、‘阔叶箬竹’I.latifolius(Keng)Mc Clure为试材,研究了其光合特性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结果表明:3种箬竹的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均呈单峰型曲线,峰值均出现在10:00,其中阔叶箬竹的峰值净光合速率最高,达14.79μmol/(m2·s);各个供试种的光合参数差异显著,阔叶箬竹的最大净光合速率、光饱和点(LSP)、光补偿点(LCP)较高,分别为15.16、1191.61、20.51μmol/(m2·s),箬竹的暗呼吸速率(Rd)较低,为0.461μmol/(m2·s)。叶绿素荧光参数显示湖南箬竹的电子传递速率(ETR)较高。表明阔叶箬竹的光合性能较强,相对较喜光,箬竹较耐荫,湖南箬竹的光合性能中庸。  相似文献   

18.
以6年生9个桉树(Eucalyptus spp.)无性系为研究对象,测定活立木胸径处的Pilodyn测定值,钻取木芯测定木材基本密度,研究木材密度与无损检测技术Pilodyn测定值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生材密度变化范围为1026-1090kg/m’,最大的是无性系DH167-2,最小的是DH33-27;木材基本密度变化范围为473~588kg/m。,最大的是无性系DH184-1,最小的是DH32-26;Pilodyn测定值变化范围为11.7~13.9Innl,最大的是无性系DH201-2,最小的是GU9。行向和株向Pilodyn测定值差异不显著。方差分析表明,生材密度、木材基本密度和Pilodyn测定值在9个无性系间存在极显著的差异。Pilodyn测定值和木材基本密度之间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1),与生材密度存在不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株向Pilodyn测定值与木材基本密度的决定系数(R^2=0.5254)大于行向决定系数(R^2=0.5833)。预估方程经精度检验,表明用该方程来预测桉树无性系木材基本密度是可行和可靠的。以胸径为横坐标,Pilodyn测定值为纵坐标,将9个无性系分为4类,根据无性系利用目的,选择合适的无性系类型。  相似文献   

19.
川西退耕还林地苦竹林碳密度、碳贮量及其空间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标准样方法研究了退耕还林地苦竹林碳素密度和碳贮量及其空间分布。结果表明:苦竹不同器官碳素密度波动在0.348 498~0.518 63gC0/g,按碳素密度高低排列依次为竹秆>竹蔸>竹鞭>竹枝>竹根>竹叶;枯落物碳素含量为0.341 655 gC0/g,土壤碳素密度由上至下呈下降趋势。碳贮量在苦竹不同器官中的分配以竹秆所占比例最大,为53.06%,其次为竹叶,占13.83%,占比例最小的是竹根,仅占3.14%;苦竹林生态系统中碳总贮量为135.808 110 t/hm2,其中乔木层为46.032 420 t/hm2,占33.9%,林下及其枯落物层为2.60 068 t/hm2,占1.91%。土壤层0~60 cm总计为87.175 0 t/hm2,占64.19%;退耕还林地苦竹林乔木层年固碳量约为8.142 t/(hm2.a)。  相似文献   

20.
间伐对侧柏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徐州侧柏人工林为对象,研究了在弱度间伐(LIT,20%)、轻中度间伐(MIT1,40%)、中度间伐(MIT2,60%)和强度间伐(HIT,80%)下,林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在土壤表层(0 ~ 10 cm)和亚表层(10~20 cm)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间伐强度下,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均随着土层加深而减少.随着间伐强度增加,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总体变化趋势为先增加后降低,其中微生物生物量碳表现为MITl> LIT> HIT> MIT2,均与对照CK有显著差异(P<0.05);微生物生物量氮表现为MIT2> MITl> LIT> HIT,各处理间均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间伐也使土壤微生物熵增加,尤以MIT2达到最大(2.63%).研究表明,侧柏人工林经过2 a间伐,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使土壤碳库和氮库短期内出现不稳定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