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生态水文学是流域水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流域生态过程与水文过程间的关系是当前生态水文学研究的重点之一,也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科学举措。植被对流域的生态水文过程有着密切联系。流域内的植被不仅提供减少空气污染和能源消耗、改善水质等生态服务,还通过截留、蒸散、下渗等作用维持流域内水资源与土壤资源之间的动态平衡。流域内土地、气候和水文资源等条件也直接影响植被的生长分布及演替;本研究基于生态水文学理论,从植被变化对流域生态修复作用和水文响应等方面,系统总结了植被对流域生态水文过程的研究方法及影响,并探讨了相关生态水文模型的优势与不足,最后指出解决流域生态过程与水文过程的失衡问题是今后亟需加强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生态功能分区是区域生态系统保护与综合管理的基础,可为区域生态系统恢复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基于疏勒河中游绿洲生态环境存在主要问题的分析,确定了疏勒河中游绿洲生态功能分区目标、分区原则与依据。运用RS和GIS技术,采用定性和定量以及计算机图形空间迭置法等方法,将疏勒河中游绿洲划分为绿洲农业、荒漠戈壁、防风固沙、平原绿洲植物、盐渍化防治和平原绿洲湿地6个生态功能区和34个生态功能亚区,并对各个功能区生态服务功能、生态保护方向、生态保护以及生态功能恢复措施等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对促进《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综合规划》的顺利实施具有一定借鉴与参考作用,同时对促进干旱内陆河流域绿洲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水资源综合管理和有效配置、区域产业布局与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玛纳斯河流域为研究区,利用统计手段,从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生活及三产用水、生态用水等几个方面进行用水量计算,结合河道来水情况及流域的水利工程调蓄能力对流域的水资源现状供需平衡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现状年在P=75%的保证率下,流域总缺水量为0.7871亿m3;在P=50%的保证率下,仍然缺水O.3919亿m3。因此,该流域的现状年总的情况是缺水的,而且缺水主要集中在6月和7月。需要灌区继续完善配套灌区内的工程,提高水的利用系数,同时提高田间灌溉管理水平,保持水土平衡。  相似文献   

4.
河南省水资源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在水资源生态足迹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忽略了对水资源帐户的划分,全球及地区水资源生态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的确定,在实际应用中缺乏对水资源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核算。本文对水资源帐户进行了划分,并计算了地区水资源生态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以河南省研究范围核算了2007年水资源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结果表明:河南省多数城市水资源呈现生态赤字,同时不仅水资源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存在着空间差异,而且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也存在着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水资源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帐户分解研究结果还说明:在河南省多数城市中,水资源生态足迹中,农林渔业用水生态足迹占水资源生态足迹的比重比较大;在水资源生态承载力中,河南省南部和西部地区地下水资源生态承载力所占比重比较大,而北部地区地表水资源生态承载力所占比重比较大。  相似文献   

5.
青海湖流域土地沙漠化敏感性评价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为了明确青海湖流域土地沙漠化敏感性的分布特点,为流域生态功能区划提供科学依据,以青海湖流域为研究区,根据《生态功能区划技术暂行规程》,选择湿润指数、冬春季大于6 m/s大风天数、土壤质地和植被覆盖(冬春)4个因子作为评价指标,在ArcGIS支持下生成单因子敏感性评价图,在此基础上基于空间叠加功能,对土地沙漠化进行综合评价。按土地沙漠化敏感度的高低将研究区分为极敏感、高度敏感、中度敏感、轻度敏感和不敏感5个级别。研究发现,青海湖流域土地沙漠化敏感性程度以中度敏感和高度敏感为主,分别占研究区域的34.24%、31.73%,轻度敏感和不敏感区域仅占整个流域的17.4%、0.03%。从土地沙漠化敏感性的空间分布来看,青海湖流域中部和环湖地区是土地沙漠化中度敏感和高度敏感相对集中的区域。  相似文献   

6.
甘肃民勤生态状况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对石羊河流域生态状况的科学考察,特别是民勤绿洲荒漠化历史过程及其生态环境恶化成因的调查研究,客观分析了民勤生态环境治理中存在的水资源、生态植被、风沙危害、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生态移民、资金投入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民勤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旨在揭示韩江流域的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其生态安全评估状况,为韩江流域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相关科学依据。采用转移矩阵和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和驱动力概况,在此基础上运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框架构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评估其土地生态安全状况。结果表明:1980—2020年间,建设用地增加1301.61 km2,耕地减少1013.89 km2,是韩江流域变化最显著的2种土地类型,两者相互转化,在空间上主要集中于流域东南部的潮汕平原地区;两大主要因素——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驱动流域的城市化进程,加剧建设用地与生态用地之间的矛盾;2000—2019年韩江流域的土地生态安全等级变化为“较不安全级—不安全级—较不安全级”,土地生态环境呈现恶化后逐渐改善的过程。韩江流域的土地生态安全状况与土地利用变化密切相关,并长期处于不稳定的态势,需要通过调整土地利用格局来缓解土地生态安全压力。  相似文献   

8.
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国际国内一直受到世人关注.本文以奎屯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流域水资源利用工程、引用水等现状,针对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出现的生态环境恶化、水库带病运行及灌溉工程老化、耕地盐渍化等实际问题给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及建议,为今后奎屯河流域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了可行性依据。  相似文献   

9.
干旱绿洲农田春小麦耗水规律及农业用水变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连续4年田间试验数据的校准和验证,利用DSSAT模型对22年来(1985-2006)石羊河流域主要农作物春小麦耗水规律及农业用水变化进行了模拟研究,以期为石羊河流域农业水资源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在传统冬季储水灌溉条件下,武威春小麦整个生育期多年平均耗水量为526.4 mm,年总蒸散量为658.5 mm,其中拔节—孕穗期耗水量最大,是春小麦的需水高峰期;灌浆期需水量略有下降,但此期缺水将会严重影响作物产量的形成,是春小麦的需水关键期。对农业用水变化趋势来说,20世纪90年代春小麦农业用水最多,达50.5亿m3,与80年代相比增加了25.5%;2000年后,由于流域种植结构调整,关井压田实施力度不断加强,春小麦年均农业用水量由90年代的5.05亿m3减少到3.17亿m3。  相似文献   

10.
转基因作物安全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焦悦  梁晋刚  翟勇 《作物杂志》2016,32(5):1-19
转基因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之一,在缓解资源约束、保障粮食安全、保护生态安全、拓展农业功能等方面呈现出重要作用和巨大潜力。同时,也为公众带来关于转基因生物安全的忧虑。为此,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国际组织都制定了与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以加强对转基因生物的研发、生产、加工、经营和进出口活动的管理。通过介绍我国转基因植物安全评价的主要内容、综述转基因作物安全评价的研究现状,并对我国转基因作物安全评价的发展进行思考和探索,以期为我国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银川市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地处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银川市,有限的水资源能否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为了对银川市水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进行有效评估,笔者以相关统计文献为基础,从水资源的生态、生产和生活功能出发,采用影子价格法、替代成本法、旅行费用法、恢复费用法等方法,对银川市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自2003年到2008年,由于城市工业用水、生活用水量的逐年增大,城市淡水供应价值逐年上升。今后,随着银川市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其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都必将急剧扩大,城市用水中的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将继续加速上升。(2)城市淡水供应价值和休闲娱乐价值占GDP的比重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表明银川市水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严重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在城市GDP增长中的贡献越来越小。  相似文献   

12.
水生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合理地进行水生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价有利于了解水生生态系统现状,为水生生态系统进行修复提供科学依据。笔者结合国内外对生态系统健康研究现状,重点论述了当前水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3种主要指标(生态指标、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指标、物化指标)和2种评价方法(指示物种法和指标体系法)。对每种评价方法在当前的使用情况和各自在水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中的优缺点进行了简单地分析和讨论,同时对水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未来进行展望和预测。笔者认为,必须根据评价对象所在区域的具体情况遴选和确定主导评价指标,同时以某一种评价方法为主,并结合其他方法对水生生态系统进行评价,从而获取准确的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选取《中国科学引文索引(CSCI)》2011—2015年的水产资源学(分类号为S931)论文及其在2016年的被引数据, 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 从高被引论文、高被引作者、高被引机构、高被引期刊等多种角度, 基于作者和机构合作网络、关键词共现的知识图谱, 探究中国渔业资源学研究现状。研究表明, 2011—2015年研究文献数量及被引频次年际间变化不大, 呈平稳态势, 渔业资源类文献影响力较高。高被引论文及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显示热点研究领域为增殖放流、渔情预报、渔业生物多样性、渔业生物种群生态学与摄食生态学等领域。核心作者的研究主题与当前的热门主题词切合度较高。基于作者合著形成了以程家骅、袁兴伟、刘尊雷等作者为核心的网络和以杨胜龙和樊伟为核心的网络; 基于作者共被引形成了以杨胜龙为核心的网络和以张波为核心的网络。机构合作方面较为突出的是以上海海洋大学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为节点构成的网络。从论文期刊分布来看,学科影响力较高的期刊为《中国水产科学》、《水产学报》、《南方水产科学》和《应用生态学报》等,学科影响力排名前10位的期刊所刊发论文数量占所有发表论文数的35.8%,被引用次数占所有论文被引次数的61.5%,各期刊水产资源学文章的研究主题分布未见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为了更好地利用孟定盆地光照资源,依据孟定气象站1961—2008年逐月日照时数观测数据,通过采用线性趋势法、Mann-Kendall检验、谐波分析、R/S分析和均生函数预测模型等,分析了孟定盆地48年来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并预测了未来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年日照时数呈显著减少趋势,倾向率为-94.64 h/10年,48年来减少了454.3 h,雨季对全年日照时数减少贡献最大,年和各季日照时数年代际变化均呈减少趋势;除冬季外,年和其余各季日照时数均于1990—1999年突破α=0.01的临界线-2.58,呈显著的突变减少趋势,冬季5年的变化周期十分显著;蒸发量的显著减少和相对湿度的增加可能是导致日照时数减少的主要原因;2009—2023年日照时数与过去变化趋势一致,将呈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15.
水产品中农药残留限量标准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进一步完善中国水产品药物残留限量标准体系,提高中国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笔者收集汇总了国际组织食品法典委员会(CAC)、中国及其主要水产品出口贸易对象(美国、日本、欧盟)对水产品中农药残留限量的标准要求,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与CAC、主要出口贸易国在水产品中农药残留限量标准方面存在差异,并对中国限量标准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加强基础研究、完善配套标准和强化动态管理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Water level fluctuation zone(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WLFZ") is a transitional ecosystem between terrestrial ecosystem and aquatic ecosystem,and also a key area to control its neighboring terrestrial and aquatic ecosystem. After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was put into use,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its WLFZ has aroused wide concern from domestic and foreign experts. On the basis of introducing characteristics of WLFZ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curren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main problems of this area were analyzed,plant selection and configuration was elaborated as well as the implementation effect of many WLFZ protection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modes. In view of the actual conditions,pertinent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for WLFZ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namely classified protection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enhancing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of current situation and change tendency,carrying out technical researches and demonstration of WLFZ wetl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00—2009年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数据,结合气候、植被、地形和土壤4个自然因子,利用趋势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揭示延安地区NPP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1)2000—2009年研究区NPP总体上呈波动上升趋势。(2)延安地区NPP的空间分布呈“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3)降水、植被类型、高程和气温为延安地区NPP空间分布格局的主要驱动因子,任意2种自然因子交互作用的贡献率均高于单因子。研究区实施的退耕还林工程和气候波动变化是导致NPP年际增加的主要原因,NPP空间分异受多种自然因子的交互影响。开展NPP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可为区域生态系统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钱翠  李子君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34):123-127
在全球变暖问题日益加剧的背景下,流域生态服务价值是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估研究的关键内容和焦点,已成为各国关心的主要问题。目前,流域生态系统对于整个生态系统的格局、结构和组成具有特殊的生态意义。通过对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探讨和研究,便于人们认识流域尺度生态环境的发展方向,提高生态保护意识,深入探讨流域综合治理等问题。阐述了当前国内流域生态服务价值的估算方法、研究对象、时空变化及研究趋势,并对其总体概况进行了总结和概括,旨在为今后生态服务价值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松辽流域片区1990—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索整个松辽流域片区1990—2015年的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机制,通过ArcGIS空间分析、土地利用转移矩阵、SPSS相关分析和因子分析等方法,分析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和气候数据。结果表明,松辽流域1990—2015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差异显著。土地类型占地面积为林地>耕地>草地>未利用土地>水域>城乡建设用地,土地变化面积为耕地>草地>林地>未利用土地>水域>城乡建设用地。1990—2000年耕地、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土地相互转化明显,建设用地迅速扩张。乔木林、高覆盖草地分别减少了1.26万、1.74万km2,旱地增加了2.25万km2。松辽流域片区的土地利用变化主要驱动因子是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本研究从流域片区尺度上为松辽流域片区的土地资源管理和规划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水生植物在水生态修复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水生植物是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物质循环和能量传递方面起调控作用。水生植物在水生态修复中的作用方式主要包括物理过程、吸收作用、协同作用和化感作用,整个生态修复过程与光照、温度和营养盐浓度等环境因素密切相关。本文综述了水生植物对水生态系统的修复过程及作用方式,在水生植物间协同作用、水生植物资源利用途径以及化感物质的作用机制等方面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