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都匀市绿化区白蜡虫的危害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蜡虫(Ericerus pela Chavannes)在分类学上属同翅目、蜡蚧科、白蜡蚧属,是重要的资源昆虫,同时也是绿化林木的害虫.它主要危害木樨科女贞属白蜡属植物.目前,女贞、小叶女贞是都匀市主要绿化树种,广泛用于园林造景、行道树、绿篱等.由于近年来栽培管理不善和引进苗木携带虫源等,使都匀市部分绿化区不同程度受到白蜡虫的危害,并有加重的趋势.受害植株轻则引起上部枝条枯死,重则整株死亡.为此,2002年进行了此次调查.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全国多地的女贞属林木都受到了白蜡蚧的侵害,使得城市绿化效果受到了严重的影响。通过对白蜡蚧的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征的简单介绍,分析了白蜡蚧对女贞的影响,并提出了采取化学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方法,对白蜡蚧进行防控,以期对女贞白蜡蚧的防控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就寄生在女贞,小叶女贞上的白蜡蚧,进行了多种不同药剂,不同浓度,不同时间的防治对比试验,筛选出40%速补杀乳油1:1500 ̄1000倍液,40%乐果乳油1:1000 ̄600倍液,防治效果均在95%以上,其中40%乐果乳油最为经济,可作为大面积推广应用首选药剂。  相似文献   

4.
报道了青岛市金叶女贞上近年来发生的一种新害虫——白蜡蚧。该虫刺吸金叶女贞的茎杆,造成枝条成片死亡。通过对白蜡蚧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的观察研究,提出了从栽培养护管理入手,综合物理、化学、生物防治方法防治,使该虫的为害得到有效的控制。  相似文献   

5.
随着福建茶树种的引进和栽植面积的增大,福建茶已成为南宁地区风景区、生活小区绿化的树种之一.随着栽植面积的增大,福建茶不同程度地受到白蜡绵粉蚧的为害,目前已成为福建茶树上的一种重要的刺吸性害虫,由于其日趋为害严重,造成树势衰弱,生长停滞,枝条枯死,严重影响植株的生长发育和观赏价值.关于白蜡绵粉蚧在南宁地区为害情况、生活习性等方面,目前尚无进行系统研究.为此,作者在本学院校园内对白蜡绵粉蚧在福建茶上的发生情况及防治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通过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采集了石家庄市为害园林植物的蚧壳虫样本,并对其种类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石家庄市为害园林植物的蚧壳虫种类主要有7科(蜡蚧科、绒蚧科、粉蚧科、盾蚧科、绵蚧科、蚧科和珠蚧科)17种,其中,草履蚧、卫矛失尖盾蚧、桑白盾蚧、白蜡囊粉蚧、紫薇绒蚧和日本龟蜡蚧等对园林植物为害相对较严重。同时,对蚧壳虫的防治技术进行了探讨,以期为石家庄市园林绿化工作中蚧壳虫的防治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筛选出女贞日本龟蜡蚧在防治适期最理想的防治药剂。[方法]采用小区试验研究9种药剂对日本龟蜡蚧的防治效果及对女贞生长的影响。[结果]20%康福多2 000倍稀释液、25%吡蚜酮1 000倍稀释液、25%蚧死净500倍稀释液对上海海丰农场日本龟蜡蚧的防治效果最好,在85%以上,防治适期为卵孵高峰期。[结论]试验结果为女贞日本龟蜡蚧的有效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壳斗科植物蚧虫区系10科64属162种的名录为基础,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区系分析:1.区系组成;2.地理分布;3.生态习性。结果表明:该区系以壳斗科植物种类最多的云南省最丰富;头蚧科、绛蚧科的成员均寄生于壳斗科植物;链蚧科、盾蚧科分别有2、5个属的成员寄生于壳斗科植物;盾蚧科的专性寄生种类最多,达54种。  相似文献   

9.
为摸清浙江省黄岩区蚧虫的种类、分布和寄主植物,行铂对全区15个乡镇、1个林场和1个公园的主要森林植物进行了重点地块详查和面上随机抽样相结合的调查,结果表明,全区有蚧虫8科37属52种。分别寄生于49种森林植物。为我区今后对蚧虫的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思茅壶蚧属同翅目、蚧总科、壶蚧科。分布于江西、云南等省。为害木荷、樟树等。本文对壶蚧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观察和研究。壶蚧以成虫、若虫在寄主上吸取汁液,被害后枝条,甚至全株枯死。壶蚧一年发生一代,以受精雌蚧越冬。翌春3月下旬开始产卵,5月初开始孵化,11月份以雌虫越冬。同时进行了药剂防治试验.在幼龄阶段用40%的乐果等1000倍液喷雾或埋根法,进行防治效果好。  相似文献   

11.
黄岩区森林植物蚧虫种类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摸清浙江省黄岩区蚧虫的种类、分布和寄主植物 ,先后对全区 1 5个乡镇、 1个林场和 1个公园的主要森林植物进行了重点地块详查和面上随机抽样相结合的调查。结果表明 ,全区有蚧虫 8科 37属 5 2种 ,分别寄生于 4 9种森林植物。为我区今后对蚧虫的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表 1参 2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玉溪绿化柿树蚧虫的发生种类和危害程度,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防治对策。结果表明,玉溪绿化柿树蚧虫主要发生5科7属9种,其中8个种隶属于4科6属,还有1个未知种为未知科未知属;发生较普遍且严重的是日本龟蜡蚧、柿绵蚧、东方盔蚧3种;防治柿树蚧虫必须把好第一道防线、冬季做好预防工作、适时采用化学防治3个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3.
应用AFLP技术对木犀科17种植物的亲缘关系进行了分析,利用从16对引物中筛选出的多态性好的5对引物,共扩增出条带553条,其中多态性条带451条,多态性比率81.6%;不同属之间,白蜡属的多态性比率最低;采用UPGMA法进行了聚类分析,初步证明丁香属和女贞属之间亲缘关系最近,连翘属和素馨属亲缘关系较近;筛选出了15种木犀科植物的特征性AFLP标记,为分子水平开展木犀科植物的分类研究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4.
卫矛矢尖蚧(Unaspis euonymi Comstok)属蚧总科(Coccoidea)盾蚧科(Diaspidae)。据有关资料记载,该虫可为害杏、油橄榄、卫矛、草叶卫矛、女贞、正木、木槿、素馨、丁香、忍冬、瑞香、南蛇藤,落霜红、山梅花、莞花、鸢尾、富贵草、Pericheimenum等多种植物,在浙江还为害大叶黄杨,在福建为害雀舌黄杨。该虫分布于我国广东、广西、四川、陕西、山东;以及朝鲜、日本、锡兰、埃及、伊朗、以色列、土耳其、英国、法国、奥地利、希  相似文献   

15.
为掌握西宁市白蜡绵粉蚧的发生规律,筛选有效防治药剂,对白蜡绵粉蚧进行了生物学特性观察和药效试验,结果表明,白蜡绵粉蚧在西宁市1年发生1代,2个龄期,以2龄若虫在树皮裂缝、翘皮下、芽鳞间、树杈、枝背阴面结茧越冬。用40%氧化乐果500-1000倍液和2.5%天王星500-2000倍液防治白蜡绵粉蚧,防效可达93%以上。  相似文献   

16.
白蜡蚧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蜡蚧1a发生1代,在合肥主要危害女贞、小叶女贞,以受精雌成虫越冬,翌年3月上旬开始继续取食、生长,4月中下旬为产卵盛期,产卵期10-13d,平均产卵9208+2788粒.白蜡蚧雌成虫休重与产卵量(粒)的关系式为y=510.80+40080.44x(r=0.8956>r0.01=0.3377),5月中下旬为若虫孵化期,6月上、中旬为若虫定叶、定杆期,10月上、中旬雄虫羽化与雌成虫交尾后死亡,受精雌成虫11月中旬停止取食开始越冬.根据观察研究白腊蚧自定叶盛期到定杆盛期为防治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17.
正草履蚧属同翅目硕蚧科,是一种广谱杂食性枝梢害虫,主要为害杨树、红叶李、法梧、女贞、柳、槐、桃、梨、枣、核桃等。草履蚧在春季常暴发成灾,以若虫和雌成虫在树木的腋芽、嫩梢及枝干上吸吮汁液,聚集危害,致使树木不能正常萌芽或发芽后很快枯死,危害严重时,可使整片林木受害致死。草履蚧对林木的危害性极大,其主要危害特点,一是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可危害多种树木;二是发生早且初发生时不容易被发现,易错过最佳防治期;三是繁殖能力强,一只雌成  相似文献   

18.
柳绵蚧在黑龙江省林甸县主要为害行道绿化柳树,其为害高达90%,使树势生长衰弱,导致枝条枯死。一年发生一代,以2龄若虫在柳树的枝干部越冬,成虫的发生期为5月上旬至6月中旬,初孵若虫出现在7月中旬。柳绵蚧有两种寄生小蜂,其中食蚧蚜小蜂对柳绵蚧的控制力最强,一年发五两代,越冬代寄生率为16.9%,第一代寄生率为50.79%。  相似文献   

19.
中国竹子蚧虫名录(同翅目:蚧总科)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列出中国竹亚科植物上蚧虫6科40属127种,其中粉蚧乘法17属21种,蚧科3属3种,仁蚧科2属3种,毡蚧科1属5种,链蚧科5属52种和盾蚧科12属42种,每一种都给出分布、寄生和寄生部位,建立了2个新组合:刺竹刺粉蚧Plancoccus bambusicola(Takahashi)(移自Planococcoides)comb.n.和单竹蔗粉蚧Saccharicoccus bambusus(Tang)(移自Pamicultor)comb.n.。给出2个新异名:即Nipponalerda triunpha Zhang,1998syn.n.为N.leptodermis Wanget Zhang,1994的新异名,Bambusaspis nematosphaerica Zhang,1992syn.n.为B.qing7yuanensis Huet Xie,1988的新异名。参60。  相似文献   

20.
白蜡蚧一直是危害绿化工程的顽疾,以成虫、若虫在枝条上刺吸危害,造成树势衰弱,生长缓慢,甚至枝条枯死,降低了绿化植物的观赏效果。该虫在沈阳市发生点位很普遍,发生程度也很重。本文根据实践经验总结了其发生规律,并提出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