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海洋微生物是海洋天然产物和药物研究的宝贵资源,已有大量结构新颖、活性显著的化合物从微生物中被发现。由于海洋真菌遗传背景复杂、代谢产物种类丰富,故其已成为发掘新天然产物的重要资源,从海洋生物中寻找新的天然抗氧化活性物质成为目标之一。【方法】从海南省西沙群岛附近海域采集的聚裂丛柳珊瑚(Rumphella aggregata)和华丽肉芝软珊瑚(Sarcophyton elegans)中分离纯化得到13株共附生真菌,并通过测定对高价铁离子的还原作用、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总酚和总黄酮的含量、ABTS自由基的清除能力、羟基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来对13株真菌发酵液进行抗氧化能力进行评估。【结果】测定结果表明,13株真菌发酵液均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其中Z1菌株对DPPH和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最高,分别达到78.03%和73.36%;S9菌株对高价铁离子的还原能力和对ABTS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最强,分别达到了130.56 mmol/L Fe2+/g DW和84.09%。通过对Z1和S9菌株的形态学特征观察和18S rDNA序列进行分析,初步将菌株Z1鉴定为黑曲霉菌Aspergillus niger,菌株S9鉴定为Paraconiothyrium brasiliense。【结论】黑曲霉菌Aspergillus niger和Paraconiothyrium brasiliense的发酵液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可对这两株菌株进行下一步的活性物质追踪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杨树桑黄、鲍姆桑黄和桑树桑黄3个菌株的抗氧化活性成分和抗氧化能力,为药用真菌桑黄的充分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以桑黄孔菌属的杨树桑黄(Sanghuangporus vaninii)、鲍姆桑黄(S.baumii)和桑树桑黄(S.sanghuang)为研究对象,液体培养21 d,每隔3 d测定菌丝生长量及发酵液中多糖、多酚、黄酮和抗坏血酸含量,并分析发酵上清液的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羟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清除能力以及铁离子还原能力、亚铁离子螯合能力、总抗氧化能力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分析抗氧化物质含量与抗氧化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3个桑黄菌株发酵液均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但不同菌株的抗氧化活性成分含量和抗氧化指标的强弱存在很大差异。其中杨树桑黄的DPPH、ABTS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清除能力、亚铁离子螯合能力及SOD活性更强,鲍姆桑黄的铁离子还原能力更强,桑树桑黄的羟自由基清除能力、总抗氧化能力更强,杨树桑黄的抗氧化活性整体优于鲍姆桑黄和桑树桑黄。Pearson分析结果显示,多糖含量与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铁离子还原能力、亚铁离子螯合能力呈极显著正相关,多酚含量与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铁离子还原能力、超氧阴离子清除能力、亚铁离子螯合能力和SOD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黄酮含量与铁离子还原能力、羟自由基清除能力、超氧阴离子清除能力和总抗氧化能力呈极显著正相关;抗坏血酸含量与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羟自由基清除能力、超氧阴离子清除能力和SOD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杨树桑黄、鲍姆桑黄和桑树桑黄均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且杨树桑黄表现更好。多酚、黄酮和抗坏血酸含量均可作为评价桑黄抗氧化活性的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3.
兰花炭疽病拮抗细菌8-59菌株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各地采集的土样中筛选对兰花炭疽病病原菌胶孢炭疽菌(Colletoichum gloeosporioides)具有拮抗活性的菌株。从土样中分离到720株菌株,初筛获得具有拮抗作用的菌株32株,经过复筛,选出1株具有较高拮抗活性的菌株8-59。对8-59菌株进行形态鉴定、生理生化特征鉴定和16S rDNA序列分析,菌株8-59与花域芽孢杆菌(Bacillus vallismortis)很相近。根据16S rDNA序列相似性分析,此菌株与花域芽孢杆菌标准菌株DSM 11031的16S rDNA序列相似度达99.49%。鉴定该菌株为花域芽孢杆菌。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采自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的一株白色多孔菌DKJ进行鉴定和遗传多样性分析,探究该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分析比较其菌丝体和子实体水提物的抗氧化活性及乙酸乙酯提取物的抑菌活性,为奶油栓孔菌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形态学观察和rDNA ITS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采集的多孔菌株DKJ进行鉴定;基于ITS1、5.8S、ITS2序列长度、GC含量和变异情况,对其遗传差异进行分析;以其菌丝生长速度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筛选菌丝体最适生长条件;测定其菌丝体和子实体水提物对羟基自由基、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的清除率及对铁离子的还原能力,评价奶油栓孔菌的抗氧化活性;测定奶油栓孔菌菌丝体和子实体乙酸乙酯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圈直径,评价其抑菌活性。【结果】形态学观察和rDNA ITS序列分析表明,该白色多孔菌为奶油栓孔菌(Trametes lactinea),不同地域奶油栓孔菌ITS1、5.8S、ITS2序列长度分别为165~233,158,187~198 bp; GC含量分别为46.77%~52.00%,46.20%~47.47%,50.76%~53.48%;ITS1-5.8S-ITS2序列总变异率为6.44%,表明其在自然界中具有一定的遗传多样性。奶油栓孔菌菌丝生长的最适培养条件为:以蔗糖为碳源,酵母浸粉为氮源,pH=5,培养温度35℃。奶油栓孔菌菌丝体和子实体水提物均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质量浓度4 mg/mL的菌丝体水提物对羟基自由基、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为99.05%,41.30%和82.09%,对铁离子的还原能力为211.90μmol/L,均显著强于子实体时期。奶油栓孔菌菌丝体和子实体乙酸乙酯提取物均具有一定的抑菌活性,质量浓度15 mg/mL的子实体乙酸乙酯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抑制效果均优于菌丝体。【结论】奶油栓孔菌在自然界具有一定的遗传多样性,其菌丝体水提物的抗氧化活性强于子实体,而子实体乙酸乙酯提取物的抑菌活性强于菌丝体。  相似文献   

5.
[目的]鉴定产香真菌ZY-2,测定、分析其挥发性物质的抑菌活性及挥发性物质组分,筛选产有益挥发物质菌株.[方法]通过18S rDNA序列分析对产香真菌ZY-2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以5种植物病原真菌为目标菌,测定ZY-2菌株挥发性物质的抑菌活性,并采用气质联用仪(GC-MS)对挥发性物质组分进行分析.[结果]产香真菌ZY-2在PDA培养基上不产孢,18S rDNA序列分析将该菌鉴定为蒙塔涅梨孢假壳(Apiospora montagnei Sacc.);ZY-2挥发性物质对5种植物病原真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随着处理时间延长抑制率有一定变化;挥发性物质的主要成分为苯乙醇,其相对含量为98.982%.[结论]产香真菌ZY-2的苯乙醇相对含量高,有作为生物生产苯乙醇的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6.
对分离自野生冬虫夏草(Cordyceps sinensis)的一株真菌F4539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对其发酵产物进行抗氧化活性研究。结果表明,F4539(Genbank号为KU359775)与Hirsutella sinensis(AJ309355)具有99%的相似性,初步确认F4539为中华被毛孢(Hirsutella sinensis)。抗氧化活性试验结果表明,F4539发酵物20 g/L乙醇提取液的DPPH抗氧化活性为75.39%,高于同浓度国产某商品化冬虫夏草菌菌丝体胶囊乙醇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进一步研究表明,F4395发酵物和国产某商品清除DPPH自由基的IC50分别为5.96 g/L和11.61 g/L,即F4539发酵提取物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强于国产某商品。  相似文献   

7.
梵净山雷山杜鹃根部真菌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雷山杜鹃根部真菌进行分离、鉴定,以期为雷山杜鹃等高山常绿杜鹃优良菌株的筛选奠定基础。采用根段直接培养法分离真菌,根据形态学特征和rDNA ITS序列分析鉴定分离的菌株。结果表明,经形态学观察,分离菌株分为25个形态类型;rDNA ITS序列分析显示,25个形态类型的菌株中,除6个形态类型的菌株分类地位尚不能确定外,其余19个形态类型的菌株都属于子囊菌门(Ascomycota)的真菌。综上说明,雷山杜鹃根部真菌种类丰富,其中包括典型的欧石楠类菌根(ERM)真菌-树粉孢属(Oidiodendron,Myxotrichaceae)真菌。  相似文献   

8.
邵颖  任格  孙颖  陈安徽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18):160-162
[目的]研究球孢白僵菌菌丝体的化学成分及抗氧化活性。[方法]利用直接灰分法、苯酚-硫酸法、3-5二硝基水杨酸法、索氏抽提法、酸解法对球孢白僵菌菌丝体的灰分、总糖、还原糖、粗脂肪及氨基酸进行分析。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了球孢白僵菌菌丝体中的粗多糖,通过构建铁离子螯合能力、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还原力3个抗氧化模型,研究菌丝体粗多糖的抗氧化活性。[结果]球孢白僵菌菌丝体样品的灰分、总糖、还原糖、粗脂肪含量分别为6.61%、2.44%、0.90%、5.23%,菌丝体中含有7种必需氨基酸,占所测定的18种氨基酸总量的39.94%,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的比值为66.50%。同时,菌丝体粗多糖显示了一定的抗氧化活性。[结论]球孢白僵菌菌丝体中营养成分较全面,并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9.
在传统真菌形态学分类研究的基础上,运用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研究手段,结合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具有诱导植物增产抗病的蛋白激发子产生菌链格孢(Alternaria spp.)JH505菌株进行了分子系统学研究.克隆了该菌株长度为1 267bp的rDNA序列.结果表明,rDNA包含部分18S rRNA、28S rRNA序列及完整的5.8S rRNA、转录外间隔区(ITS1、ITS2)rRNA序列,与A.tenuissima、A.cinerariae、A.dianthi、A.brassicae、A.zinniae相应的rDNA分别具有100%、98%、97%、97%和96%的相似性.结合菌落形态、孢子特征以及rDNA分析.鉴定该菌株为细极链格孢菌(A.tenuissima).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从药用植物秦艽的叶中分离1株内生真菌,并对抗氧化、抑菌等生物学活性进行分析,为进一步研究其作用机理及应用价值提供基础.[方法]用组织分离法从秦艽的叶中分离纯化了1株内生真菌菌株,采用形态学结合rDNA ITS区、LSU基因序列鉴定菌株;采用PCR技术扩增菌株的PKS基因;采用DPPH法检测发酵液的乙酸乙酯萃取物...  相似文献   

11.
双叉犀金龟(Allomyrina dichotoma)蛋白质含量丰富,是一种重要的资源昆虫。采用碱提法、酸提法、盐提法和醇提法分别提取双叉犀金龟幼虫蛋白质,并以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ABTS自由基清除活性和总还原力为指标,测定4种方法所提取的蛋白质的抗氧化活性。结果显示:碱提法蛋白质提取率显著最高,蛋白质浓度与抗氧化活性之间呈现良好的正相关关系,但不同种类蛋白质的抗氧化能力有所不同;其中盐溶蛋白的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及总还原力最强,IC50和A700为1时的浓度分别0.360 4 和4.780 5 mg·mL-1;酸溶蛋白的ABTS自由基清除活性最强,IC50为4.439 0 mg·mL-1。综合来看,提取方法不同时,双叉犀金龟蛋白质具有一定的ABTS自由基清除活性、较高的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和总还原力,可为后续进一步向食品、医药等方向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采用分光光度法,对多花黄精根、茎、叶和花4个部位的多糖、黄酮、皂苷含量进行检测,采用DPPH自由基清除法、羟自由基清除法及FRAP法对多花黄精各部位进行抗氧化及总还原力测定试验。结果表明:多糖主要集中在根部,黄酮与皂苷主要集中在叶部。多花黄精各部位抗氧化活性大小顺序为:叶>花>茎>根,与各部位黄酮含量大小顺序一致。研究结果显示多花黄精叶具有深度开发成为天然抗氧化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13.
两株生防芽孢杆菌的分子鉴定及拮抗活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两株分离自青海年宝玉泽及玛多高寒草甸根围土壤的拮抗菌株GL18和MD1进行鉴定分析。生理生化试验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菌群;16SrDNA分子鉴定表明,菌株GL18、MD1与Ba-cillus methylotrophicus及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的序列相同(或一致)性均为99%;gyrB分子鉴定表明,菌株GL18、MD1与B.methylotrophicus具有最高序列相同(或一致)性;以两株菌株的16SrDNA及gyrB基因序列与模式菌株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两株菌株均与B.methylotrophicus具有更近亲缘关系;综合几种鉴定结果最终将菌株GL18、MD1鉴定为B.methylotrophicus。平板对峙试验表明,菌株GL18和MD1对油菜菌核菌具有显著拮抗活性;油菜离体叶片接种试验表明,菌株对油菜菌核病菌的侵染具有较好的防效。  相似文献   

14.
采用模拟胃肠消化模型研究食物基质对茶多酚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茶多酚模拟胃消化比较,添加牛奶、糊化淀粉和食用油后,茶多酚含量分别降低21.7%、15.0%和3.3%,白砂糖或柠檬酸的添加对其含量无明显影响。添加柠檬酸后,茶多酚清除DPPH自由基(DPPH·)能力显著增强,清除ABTS自由基(ABTS+·)能力显著降低,总抗氧化能力无明显变化;添加白砂糖后其清除ABTS+·能力显著降低,其他抗氧化活性无明显变化;添加糊化淀粉或牛奶后,其抗氧化活性显著降低;添加食用油后其抗氧化活性无明显变化。与茶多酚模拟肠消化比较:添加牛奶后茶多酚含量显著降低7.7%,其他食物基质的添加则对其含量无明显影响。添加柠檬酸后,茶多酚的总抗氧化能力与清除ABTS+·能力显著增强,清除DPPH·能力无明显变化;添加食用油后其清除DPPH·和ABTS+·能力显著增强,总抗氧化能力无明显变化;添加糊化淀粉或牛奶后,其清除ABTS+·能力显著增强,其他则无明显变化;添加白砂糖后其抗氧化活性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5.
通过体外试验探讨豆渣膳食纤维(Soybean Dregs Dietary Fiber,SDDF)的抗氧化性。以酶法制备的SDDF为试验材料,采用·OH体系、O2-体系、DPPH.体系和总抗氧化能力体系对SDDF的抗氧化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SDDF对·OH和O2-均有较强的清除能力,其EC50分别为4.18、8.86g/L;而对DPPH.的清除能力和总还原能力较差。与维生素C比较,SDDF对·OH、O2-和DPPH.的清除能力较弱,而总还原能力较强。可见:SDDF有较强的抗氧化性,适合用作天然抗氧化剂及开发其他抗氧化功能产品。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不同寄主或不同来源的11种29株拟青霉进行抗白色念珠菌和清除自由基的活性筛选,发现古尼拟青霉菌株RCEF0866的菌丝体乙酸乙酯提取物具有较强的抗真菌活性,在菌丝浓度为100.0 mg.mL-1时,其提取物的抑菌圈达到(18.1±1.7)mm;菌株RCEF0866和RCEF4118的菌丝体甲醇提取物还具有较强的清除自由基活性,在菌丝浓度为5.0 mg.mL-1时,其对0.4 mg.mL-1的DPPH(1,1 diphenyl-2-picryhydrazyl)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为82.75%和79.53%。对菌株RCEF0866菌丝体的乙酸乙酯提取物进行薄层抑菌试验发现,其抗真菌主要成分的Rf值为0.90,表明该抗真菌成分为低极性成分。二苯代苦味肼基自由基薄层试验结果表明,RCEF0866菌丝体的甲醇提取物中具清除自由基活性的成分的Rf值为0.80,表明该清除自由基成分也为低极性成分。  相似文献   

17.
落叶松树皮多聚原花青素的树脂催化降解及抗氧化活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落叶松树皮多聚原花青素的树脂催化降解工艺及降解产物的抗氧化活性,为落叶松树皮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落叶松树皮中多聚原花青素(LPPC)为原料,使用CR57树脂催化降解制备了落叶松树皮低聚原花青素(LOPC)。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分析,优化降解工艺条件,并对降解产物进行结构表征,考察其抗氧化能力。结果催化降解最佳工艺条件为每100mL多聚原花青素中加入18mL催化树脂,催化温度76℃,催化时间1.8h,此条件下降解产物平均聚合度为3.76。对比LPPC和降解产物LOPC的色谱图,发现降解产物中多聚组分含量明显降低,证实LPPC发生了降解反应;根据紫外光谱图和红外光谱图,确定降解产物具有原花青素的结构特征;由质谱图可知降解产物是从三聚体到十二聚体,并以四聚体为主分布的低聚物。分析降解产物的抗氧化活性,其1, 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OH)和2, 2′-二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铵盐(ABTS)自由基的半数抑制质量浓度(IC50)分别为72.56、12.64和2.52mg/L。与各对照品相比较,降解产物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最强,其还原能力、清除·OH自由基能力和清除ABTS自由基能力仅低于葡萄籽提取物(GS),而高于松树皮提取物(PB)、VC、特丁基对苯二酚(TBHQ)。结论催化树脂CR57可适用于催化LPPC的降解反应,降解后的LOPC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性。   相似文献   

18.
运用DPPH、ABTS两种分光光度法进行体外抗氧化活性筛选来研究野草香的体外抗氧化作用。结果显示野草香乙醇总提取物不同萃取部位均具有良好的消除DPPH·和ABTS·的能力,在DPPH和ABTS方法中,水部分对DPPH自由基消除率最高,IC50值为15.66 mg/m L;乙酸乙酯部分对ABTS自由基消除率最高,IC50值为14.04mg/m L。这说明野草香乙醇总提取物均有一定消除DPPH和ABTS自由基的能力,野草香各个粗提物部分对DPPH及ABTS自由基的清除率均与质量浓度呈量效关系,总提取物和不同萃取部分的抗氧化活性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19.
在分离鉴定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根部相关内生菌的过程中,筛选得到具有生物活性的菌株SHEN20121。通过对其16S rDNA 序列的分析,结果显示其与类芽孢杆菌属中97个细菌的序列相似性为97%~99%;系统学分析显示该菌株与多粘类芽孢杆菌聚在一个分支上,bp支持率为 100,因此菌株SHEN20121被鉴定为多粘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通过平板对峙实验证明了菌株SHEN20121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尖孢镰孢(Fusaricum oxysporum),互隔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灰葡萄孢(Botrvtis cinerea),小孢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microspora),柑橘青霉病菌(Penicillium italicum)均具有抑制作用,其中对灰葡萄孢,小孢拟盘多毛孢和柑橘青霉病菌的抑菌效果明显,尤其是首次发现对拟盘多毛孢属病原菌的抑制作用。作者认为该菌在生物农药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并可能将在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高产脂肪酶菌株的筛选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变色圈法和透明圈法从泥土中筛选出脂肪酶产生菌,并根据菌株的菌落形态、革兰氏染色和16SrDNA序列分析确定筛选得到菌株的种属。采用罗丹明B(Rhodamine B)平板初筛出51株脂肪酶产生菌,以荧光圈直径或透明圈直径与菌落直径的比值(HC)为指标,选取HC1.60的9株脂肪酶产生菌,采用橄榄油乳化液平板进行复筛,对HC进行测量比较筛选出1株高产脂肪酶的菌株L-17,其HC为2.27。利用透明圈法对菌株L-17的粗酶液的酶活力进行测定,HC为3.07,表明菌株L-17具有较高的酶活力。菌株L-17经初步鉴定为洋葱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cepacia),为一株高产脂肪酶的菌株,具有潜在的研究和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