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噻虫嗪对白背飞虱试验种群繁殖力的亚致死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噻虫嗪对白背飞虱的亚致死效应,采用稻茎浸渍法以噻虫嗪亚致死浓度LC_(10)和LC_(25)胁迫白背飞虱3龄若虫,测定了F_0代和F_1代若虫的存活率、雌成虫寿命和产卵量,并组建了F_1代种群相对适合度生命表。结果表明,经噻虫嗪亚致死浓度胁迫后,F_0代白背飞虱若虫的发育历期延长,存活率降低,并且LC_(10)处理组的F_0代雌成虫寿命比对照组显著延长,而成虫产卵量无显著变化;F_1代的若虫发育历期比对照组显著延长,且产卵量有所减少,LC_(10)处理组雌成虫产卵量比对照组减少了22.24,LC_(25)处理组比对照组减少了69.96,且差异显著;LC_(10)和LC_(25)亚致死浓度处理后F_1代的种群增长趋势指数均下降,种群相对适合度分别下降了0.12和0.36。研究表明,噻虫嗪亚致死浓度胁迫均可抑制白背飞虱的种群增长。  相似文献   

2.
采用叶管药膜法测定了山东省4个蔬菜产区棕榈蓟马对7种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结果表明,供试药剂毒力由大到小依次为多杀霉素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吡虫啉噻虫嗪吡蚜酮高效氯氟氰菊酯辛硫磷;济南、聊城和泰安地区的棕榈蓟马种群对7种药剂基本处于敏感状态,寿光地区的棕榈蓟马对多杀霉素、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吡虫啉和吡蚜酮产生了6.99~10.83倍的低水平抗性。  相似文献   

3.
几种杀虫剂对苜蓿地蓟马防效比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报道了6种杀虫剂防治苜蓿地蓟马防效试验,结果表明,6种杀虫剂对苜蓿地的蓟马均有显著的防治效果,其中以25%噻虫嗪水分散剂5 000、10 000、15 000倍液和1.8%阿维菌素乳油1 000倍液防效最好,药后3 d的防效达85.63%-93.30%。25%噻虫嗪水分散剂15 000倍液于苜蓿不同生长高度的防效试验表明,苜蓿株高30 cm时喷施药剂,防治效果最好,药后3 d的防治效果达90.31%。  相似文献   

4.
新疆B型烟粉虱对不同类型杀虫剂的抗性与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浸叶法研究了新疆B型烟粉虱对4类不同作用机制杀虫剂的抗药性。结果表明,被测种群对氯氰菊酯和联苯菊酯的抗性指数分别为2100~6200和1000~2200,属于高抗性;对氯化烟酰类杀虫剂产生了低至中等抗性,对吡虫啉的抗性指数为4~86,且抗性指数呈上升趋势,对噻虫嗪的抗性指数为10~22,对啶虫脒的敏感性最佳;对昆虫生长调节剂吡丙醚的抗性指数为22~54;对阿维菌素仍然表现敏感。由此认为,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在新疆已不再适用于烟粉虱的防治,而对受抗药性影响较小的氯化烟酰类杀虫剂(如吡虫啉、噻虫嗪和啶虫脒)、昆虫生长调节剂吡丙醚以及阿维菌素等新型杀虫剂,仍然可以限制性地在不同化合物间交替使用。  相似文献   

5.
蓟马对农作物的危害逐年加重, 为筛选防治蓟马的高效低毒药剂, 采用叶管药膜法测定了10种常用药剂对4种蓟马的室内毒力, 并开展了田间防效试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 6%乙基多杀菌素SC和10%虫螨腈SC对4种蓟马的毒力相对较高, 25%噻虫嗪WG和5%甲维盐EC的毒力较低, 西花蓟马和瓜蓟马对10种药剂的敏感性低于花蓟马和烟蓟马。田间药效结果表明, 25%噻虫嗪WG、10%溴虫氟苯双酰胺SC和4.5%高效氯氰菊酯EC对西花蓟马的防效较高, 药后7 d药效最高达到90%以上。综合室内毒力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推荐4.5%高效氯氰菊酯EC和10%溴虫氟苯双酰胺SC为防治蓟马的首选药剂, 可与25%噻虫嗪WG、48%多杀霉素SC、1.8%阿维菌素EC和10%吡丙醚SC等药剂轮换使用。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究低剂量杀虫剂与高温结合防控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种群的最佳组合,选用啶虫脒、多杀菌素、高效氯氰菊酯和灭多威4种杀虫剂的LC_(50)剂量处理西花蓟马成虫和2龄若虫18~76 h后,分别在41、43、45℃进行2 h热激处理,观察并记录每种组合下西花蓟马的存活情况。结果表明,药剂处理成虫或若虫18 h和28 h后再进行热激处理,西花蓟马的存活率显著低于其它处理。经4种杀虫剂的LC_(50)剂量处理后,不同高温热激均能不同程度降低成虫或若虫种群存活率,热激后存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经灭多威LC_(50)剂量处理的成虫或若虫,再经高温热激处理后的存活率最低,其中45℃热激处理对成虫和若虫的存活率影响最明显,经45℃热激处理18 h和28 h后的成虫存活率为10.1%和5.9%,若虫存活率为6.1%和3.3%。研究表明,杀虫剂LC_(50)剂量与高温热激联合增强了对西花蓟马种群的抑制作用,药剂处理后选择最佳热激时间可最大限度降低西花蓟马的耐热性,进一步增强高温热激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7.
为了利用棉蚜抗性种群的适合度代价,指导田间棉蚜种群抗药性治理,笔者采用浸渍法测定并明确了河北省不同地区棉蚜对6种杀虫剂的抗性水平及差异,并组建了河北省不同地区棉蚜的实验种群生命表,以期明确河北省抗性棉蚜种群的适合度变化。结果表明,邯郸棉蚜种群对丁硫克百威(RI=80.5)、氰戊菊酯(RI=28.6)和阿维菌素(RI=108.7)的抗性明显高于保定和沧州地区棉蚜种群。从各地区棉蚜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来看,邯郸棉蚜种群净繁殖率(37.9±2.51)和相对适合度(0.78)明显低于室内敏感种群,而保定和沧州棉蚜均与敏感种群没有显著性差异。结合已有棉蚜抗性种群适合度研究结果,笔者认为河北省邯郸棉蚜种群适合度下降可能与其对丁硫克百威或阿维菌素的高抗性有关。因而,针对邯郸棉蚜种群抗药性治理,应暂停使用丁硫克百威和阿维菌素,轮换使用抗性风险较低的吡虫啉、噻虫胺等杀虫剂品种。  相似文献   

8.
西花蓟马与烟蓟马在紫甘蓝上的实验种群生命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明确外来入侵害虫西花蓟马与本地物种烟蓟马的发育和繁殖的区别,在25℃恒温条件下,组建了西花蓟马与烟蓟马在紫甘蓝上的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显示,西花蓟马在紫甘蓝上的未成熟期为11.55天,显著低于烟蓟马;西花蓟马两性生殖时,雌成虫平均寿命为32.06天,单雌产卵量为125.19粒,孤雌生殖时,雌成虫平均寿命可达43.33天,单雌产卵量上升到246.40粒,而烟蓟马雌成虫平均寿命仅为23.44天,终生可产卵186.06粒;西花蓟马取食紫甘蓝的内禀增长率为0.1543,低于烟蓟马的0.1872;西花蓟马的种群增长趋势指数为72.2456,而烟蓟马为126.2272;西花蓟马在紫甘蓝上的稳定年龄组配中未成熟期所占的比例低于烟蓟马,而成虫期所占的比例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9.
采用浸叶胃毒法测定了稻纵卷叶螟2龄幼虫对氯虫苯甲酰胺等5种杀虫剂的毒力和抗药性,结果表明,毒力大小依次为阿维菌素>氟虫双酰胺>氯虫苯甲酰胺>氯虫·噻虫嗪;玉林市和合浦县稻纵卷叶螟种群对氟虫双酰胺和氯虫苯甲酰胺敏感性降低,玉林市种群对氟虫双酰胺具有低水平抗性,LC50为0.1925 mg/L,相对抗性倍数达到5.94.来宾、防城和南宁市种群对氯虫·噻虫嗪敏感性降低,横县、永福、兴安和合浦县种群对40%氯虫·噻虫嗪具有低水平抗性,其中以合浦县种群抗性最高,相对抗性倍数达到6.37,LC50为0.3171 mg/L.  相似文献   

10.
田间杀虫剂的使用,使得昆虫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杀虫剂亚致死浓度的胁迫。为了明确白背飞虱受杀虫剂亚致死浓度胁迫后对其他药剂的敏感性变化,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定了白背飞虱受噻虫嗪、溴氰虫酰胺亚致死浓度(LC_(10)和LC_(25))胁迫后对三唑磷、吡虫啉、吡蚜酮的敏感性。结果表明:经噻虫嗪亚致死浓度胁迫的种群,对吡虫啉有较低的敏感性,其敏感度随噻虫嗪浓度的增高而降低;对三唑磷的敏感性表现为:LC_(10)种群LC_(25)种群敏感种群;对吡蚜酮的敏感性表现为:LC_(25)种群敏感种群LC_(10)种群。经溴氰虫酰胺亚致死浓度胁迫的种群,对三唑磷有较低的敏感性,并随溴氰虫酰胺处理浓度的增加,敏感性降低;对吡蚜酮的敏感性基本不变,对吡虫啉的敏感性表现为:LC_(10)处理种群敏感种群LC_(25)处理种群。根据以上研究结果,建议田间防治白背飞虱时,轮用噻虫嗪和三唑磷,但要避免噻虫嗪与吡虫啉、溴氰虫酰胺和三唑磷的轮用。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温度对甘蔗条螟Chilo sacchariphagus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在20、23、26、29和32℃不同温度下测定甘蔗条螟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和成虫繁殖力。结果显示,在20~32℃范围内,各虫态发育历期随温度升高而缩短,20℃下完成1个世代需要83.30 d,而32℃下仅需35.56 d。各虫态的发育速率与温度呈显著正相关,符合Logistic回归模型。卵期、幼虫期、蛹期、成虫产卵前期以及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5.87、9.90、13.67、10.79和11.27℃,有效积温分别为69.49、490.99、142.95、26.72和717.68 d·℃。雌、雄成虫寿命均随温度的升高逐渐缩短,雌成虫产卵量在26℃时最高为136.37粒/头。卵和蛹在26℃时的存活率最高,分别为94.71%和93.55%,在29℃时幼虫的存活率最高,为47.73%,在26℃时全世代的存活率最高,为42.08%。表明温度是影响甘蔗条螟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关键因素,26~29℃是甘蔗条螟生长发育和繁殖的适宜温度。  相似文献   

12.
桃蚜、萝卜蚜发育速率与温度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测定了桃蚜、萝卜蚜在一系列恒温、变温下的发育速率,结果表明:(1)低于18℃桃蚜比萝卜蚜发育快,19—27℃范围内两种蚜虫发育速率基本一致,高于27℃萝卜蚜比桃蚜发育快;(2)根据恒温下数据所拟合的logistic曲线准确地反映了变温下发育速率与温度的关系,可用于描述和预测种群在自然变温下的发育进度;(3)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温积常数两个统计量会随试验温度的波动方式和幅度不同而异,但只要数据和计算方法适当,还是能用于种群模拟和预测的。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体温在常年发生区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于2015—2016年采用直接抓取和网捕方法在天津市北大港蝗区捕捉东亚飞蝗的秋蝗和夏蝗,测量其瞬时体温以及周围4类8个环境指标,应用因子分析法评价东亚飞蝗体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东亚飞蝗白天体温比夜间高,平均体温高于26.5℃;且体温在白天出现2次高峰,分别是上午11点左右的49.0℃和下午14点左右的47.2℃。无论是夏蝗还是秋蝗,其体温均随着龄期增加呈现上升趋势,2~5龄蝗蝻、成虫的平均体温依次为36.9、37.0、37.6、37.2、38.0℃。因子分析结果表明,植被冠层温度是影响飞蝗体温的关键因子,飞蝗所处地面温度对其体温影响最大;风速和植株高度是影响飞蝗体温的重要分因子;植株高度与体温成负相关。表明植被冠层温度与东亚飞蝗的体温变化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14.
沙漠蝗Schistocerca gregaria是世界性重大害虫,分布于非洲、亚洲和欧洲的65个国家和地区.食物和温度是造成沙漠蝗暴发的重要因素.本文综述了沙漠蝗重点为害区域的植被特征,证实沙漠蝗可取食8科11属300余种植物;对温度与沙漠蝗种群动态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沙漠蝗可在18.5℃以上、46℃以下生活,温度适应...  相似文献   

15.
为实现赤眼蜂滞育技术在工厂化生产中的应用,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定了诱导始期(卵期,幼虫前期、中期、后期,预蛹初期)、温度(8、10、12和14℃)及诱导历期(10、20、30和40 d)对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滞育诱导的作用,并对其解除滞育的条件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松毛虫赤眼蜂从卵期到预蛹初期均可被诱导滞育,以幼虫中期诱导效果最佳。12℃为诱导松毛虫赤眼蜂滞育的最适温度,12℃下诱导滞育20 d,松毛虫赤眼蜂即可进入稳定的滞育状态,滞育率达97.4%。赤眼蜂滞育后,需经过一段时间的低温后才能完成滞育发育。滞育松毛虫赤眼蜂在3℃条件下储藏70 d,解除滞育率达95.9%,3℃条件下经历各储存时间的滞育解除率均高于0℃。  相似文献   

16.
为预测大蜡螟Galleria mellonella的发生期并为其田间有效防控提供参考依据,采用室内人工恒温饲养方法,测定27、29、31、33、35℃五个温度下大蜡螟幼虫龄期、各虫态存活率和发育历期及成虫寿命和繁殖力,对其发育速率与温度进行回归分析,计算各虫态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显示,27~35℃范围内,大蜡螟能正常发育,但低温会使幼虫龄期减少,29~35℃下大蜡螟有7~10龄幼虫,而27℃下,大蜡螟仅有6~8龄幼虫。温度显著影响各虫态存活率,低龄尤其1龄幼虫受温度的影响较大,27~33℃下其存活率低于26.06%,当温度为35℃时其存活率高达87.27%。世代及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均与温度呈负相关,卵期、幼虫期、蛹期及世代发育历期均在35℃降至最小值,分别为5.00、25.90、7.05和37.95 d。各虫态发育速率与温度符合二次回归模型。由直接最优法计算得到大蜡螟卵、幼虫、蛹及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3.11、13.69、19.83和13.19℃,有效积温依次为100.32、514.09、95.13和789.87日·度。雌雄成虫的寿命和雌成虫产卵历期均随温度升高而缩短,温度...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不同温度和相对湿度对斑翅果蝇Drosophila suzukii与黑腹果蝇D. melanogaster飞行能力的影响,了解2种果蝇的飞行规律,利用26路昆虫飞行磨系统测试2种果蝇在不同条件下的总飞行距离、总飞行时间和平均飞行速度。结果表明,斑翅果蝇雌虫飞行的最适宜温度为18℃,总飞行距离达358.04 m,总飞行时间为3 082.68 s;雄虫更适宜在较高温度下飞行,当温度为30℃时,其总飞行距离和总飞行时间分别为171.37 m和3 075.89 s,且飞行速度较快。黑腹果蝇雌虫的飞行能力在30℃时最强,总飞行距离为702.77 m,雄虫的最适飞行温度是18℃和24℃。当相对湿度为75%时,斑翅果蝇雌虫的飞行能力最强,总飞行距离为262.10 m,总飞行时间也较长,为1 224.12 s,雄虫则在相对湿度44%时表现出较强的飞行能力;当相对湿度为58%时黑腹果蝇雌、雄虫的总飞行距离均达到最大,分别为554.30 m和514.47 m,此条件下雌、雄虫的总飞行时间也最长,分别为2 606.57 s和6 079.07 s。表明温度和相对湿度对2种果蝇飞行能力的影响存在差异,低温高湿条件有利于斑翅果蝇雌虫飞行,高温低湿条件下斑翅果蝇雄虫的飞行能力最强,高温中湿环境下黑腹果蝇的飞行能力较强,且黑腹果蝇的飞行能力总体上强于斑翅果蝇。  相似文献   

18.
麦长管蚜在不同温度下的年龄-龄期生命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解温度对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 (Fabricius) 种群动态的影响,采用生命表方法研究了16、19、22、25、28 ℃共5个不同温度下麦长管蚜的实验种群生命表,并分析了温度对麦长管蚜各生命表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麦长管蚜繁殖力(F)、净生殖率(R0)、成蚜历期及寿命均随温度升高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在22 ℃时最大,分别为16.7±2.0头、14.11±1.90头、15.6±1.6 d、26.4±1.5 d。各龄若蚜发育历期和平均世代周期(T)随温度升高而缩短,在25 ℃时最短,其中T为12.83±0.30 d。内禀增长率(r)、周限增长率(λ)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在25 ℃时最大,分别为0.20±0.01/d和1.22±0.01/d。当温度达到28 ℃,内禀增长率出现负值为-0.14±0.02/d,周限增长率、净生殖率、繁殖力、寿命均最小,分别为0.87±0.02/d、0.16±0.04头、0.4±0.1头、15.5±0.3 d。除平均世代周期外,其它参数值在22 ℃均高于19 ℃,但无显著差异。表明麦长管蚜的生长繁殖在19 ℃和22 ℃较适,而在28 ℃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19.
粘虫蛾飞行过程中体温及呼吸强度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明确粘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蛾飞行时体温和呼吸强度等生理因素的变化,采用昆虫飞行磨固定吊飞装置,通过模拟粘虫蛾夏、秋季节不同迁飞活动的环境温度,采用半导体点温计和CO2呼吸测定仪测定了25℃和19℃条件下对其体温和呼吸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粘虫蛾在25℃和19℃飞行时体温均显著增加,且在15~20 min后达到最高值,然后下降并趋于稳定;在25℃飞行20 min时,雌、雄蛾最高体温分别为29.78、30.71℃,在19℃飞行15 min时,分别为22.90、22.72℃;在25℃和19℃飞行时呼吸强度显著提高,在15 min时达最高值,分别为149.98×10-6/min和106.12×10-6/min;在2种温度下粘虫蛾飞行时的呼吸强度与体温的变化呈显著正相关。研究表明,粘虫蛾在飞行时呼吸强度显著增加,体温显著升高,代谢速率和能量消耗加快,以满足其飞行的生理需求。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结实期不同时段低温对寒地粳稻品质的影响,于2019年以黑龙江省第一和第二积温带主栽的8份粳稻品种为试材,在水稻结实期分段(花后1~7 d、8~14 d、15~21 d)进行低温处理(昼/夜:17℃/13℃),测定稻米的外观、营养、蒸煮食味品质以及RVA谱特征值。结果表明:不同粳稻品种品质存在极显著差异,‘垦粳8’外观品质最优,‘龙稻18’蛋白质含量最低、食味品质最佳;不同品种对低温的响应存在差异;品种和低温互作对稻米品质存在极显著影响。花后1~7 d低温处理对外观品质影响较小;花后8~14 d和15~21 d低温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较对照分别显著提高73.22%、81.71%和105.57%、115.85%;籽粒长宽比受低温影响较小。低温处理显著提高了稻米的总蛋白含量(1.46%~2.76%)和醇溶蛋白含量(6.33%~17.47%),显著降低了球蛋白含量(4.55%~5.69%),花后1~7 d低温显著降低了清蛋白含量(2.84%),花后8~21 d低温显著提高了清蛋白含量(3.58%~3.88%)。稻米的最高黏度、热浆黏度、崩解值、冷胶黏度以及起始糊化温度在花后1~14 d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