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明确超声降低高级醇对红酒风味所带来的影响,了解其风味形成机制,为超声技术应用于降低高级醇并促进红酒风味品质的改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首先采用电子舌和电子鼻对不同超声条件处理后的红酒进行测定,并对所得结果用主成分分析(PCA)和判别函数分析(DFA)研究红酒风味品质的变化;随后用气质联用技术分析最优降低高级醇的超声参数处理后红酒中挥发性成分的变化;最后,以正丙醇、异戊醇、正戊醇和异丁醇标准品为添加物构建含高级醇的模型酒液体系,探究超声降解高级醇时对红葡萄酒风味变化的具体影响机制。【结果】单因素实验结果表明,超声处理条件对红酒感官品质的影响用电子鼻、电子舌判定差异不显著(尤其电子鼻的判定结果);气质联用分析表明,超声不仅能够增加酒中挥发性物质的种类,还可以显著增加酯类等物质的相对含量,同时降低酸类、醇类等的含量;模型酒液体系研究结果与上述变化情况基本一致。【结论】超声处理不仅可以有效降低红酒中高级醇的含量,还可以促进红酒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形成,进而改善酒的风味品质,结果可为超声技术用于改善红酒品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自制的藜麦啤酒和市售的苦荞、燕麦、小麦啤酒进行主要呈味物质检测分析及电子感官分析,【方法】通过GC-MS检测其主要呈味物质并在不同品种间对比分析,通过电子舌、电子鼻的辅助,对其风味、香气等指标进行感官评价,研究不同原料啤酒的风味物质与感官差异。【结果】结果表明:(1)通过GC-MS分析共检测出54类主要香味物质,不同原料类别啤酒成分构成具有显著差异,化合物种类不同,藜麦啤酒酯类含量24.61%,高于其余3类啤酒,不同类之间区分度较大。(2)通过电子鼻检测,燕麦啤酒香气成分中含有醇、醛、酮、芳香族物质,以及短链的烷烃的数量与种类可能较多;小麦啤酒中硫化物以及可燃性气体物质相似嗅觉成分的含量可能较高。(3)通过电子舌检测,得知燕麦啤酒在4类啤酒中,味觉感受甜味最明显;苦荞啤酒鲜味在4类啤酒中感受最低;燕麦啤酒口感最为丰富,小麦啤酒口感相对最为单调。【结论】通过上述试验可以得知不同种杂粮原料制作出的啤酒在主要呈味物质的种类、含量,以及电子感官检测结果上具有明显差异,原料的选择对于啤酒的各种感官品质会带来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以黑米和红枣为原料,制备新型复合乳酸菌发酵饮料,测定其理化指标、总酚和黄酮质量浓度及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采用电子鼻、电子舌和SPME-GC-MS对2种饮料的感官特性和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与红枣乳酸饮料相比,黑米红枣乳酸菌发酵饮料酸度和总固形物含量增大,颜色更加鲜亮丰满;黑米红枣乳酸饮料的总酚和总黄酮质量浓度、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清除率显著高于红枣乳酸饮料;电子鼻和电子舌对2种饮料的感官特性及其差异有很好的识别能力;黑米红枣乳酸饮料与红枣乳酸饮料的醛类、酮类、醇类、脂类等挥发性香气成分及有机酸成分有较大差异,黑米红枣乳酸饮料相比红枣乳酸饮料有更好的色泽、风味、滋味和适口性。  相似文献   

4.
电子鼻在紫菜识别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电子鼻技术对不同生产日期的坛紫菜进行识别,并对所获得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PCA)、线性判别法(LDA)分析,发现电子鼻可以区分所选的不同生产日期的坛紫菜.研究还发现,电子鼻能够识别随着货架期延长造成的坛紫菜的气味变化,将所选的生产日期不同的种坛紫菜区分开来.坛紫菜的Loadings分析表明,2号传感器对第一主成分贡献率最大,6号传感器对第二主成分贡献率较大.  相似文献   

5.
为了揭示熟制鲍鱼主要特征气味的成因,采用电子鼻及固相微萃取结合气-质联用(SPME-GCMS),对熟制过程中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香气差异和挥发性成分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电子鼻能够灵敏地检测到熟制鲍鱼的香气变化,经PCA分析发现,熟制鲍与生鲍整体气味有显著差异;GCMS分析表明,熟制前后鲍鱼的挥发性成分发生明显变化,从生鲍和熟制鲍中分别鉴定出42种和61种风味物质,主要物质有醇、醛、酮、烃、酯、酸、芳香族、含氮化合物、酚类;生鲍中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较高的为苯甲醛(68.15%)和1-辛烯-3-醇(9.22%),熟制鲍中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较高的为2,3-丁二醇(22.80%)和(2R,3R)-(-)-2,3-丁二醇(19.84%)。研究表明,运用电子鼻和固相微萃取结合气-质联用(SPME-GC-MS)能够很好地分析鲍鱼熟制前后气味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不同采收期对李子(Prunus salicina Lindl.)新品种"金红"果实品质和基于电子鼻的香气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采收期的推迟,单果重以及可溶性糖、维生素C、单宁、花青苷、钙含量不断增加,可溶性固形物、总酸和总黄酮含量先增加后降低,果实去皮硬度明显降低;不同采收期李子释放出同样的挥发性物质,但挥发性物质构成的变化速率有所不同;随着采收期的延迟,电子鼻的雷达响应呈减弱趋势;电子鼻对不同采摘期李子的挥发性物质变化灵敏。认为在鲁中地区金红李以7月2025日采收为宜。  相似文献   

7.
【目的】阐释鸡肉卤煮过程中的风味形成规律。【方法】应用电子舌和高效液相色谱仪,联合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及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卤煮鸡肉与鸡汤滋味和游离氨基酸的变化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结果】在高温(95℃)和低温(85℃)卤煮下,除低温卤煮鸡汤的咸味和苦味外,鸡肉和鸡汤的电子舌滋味强度均发生显著变化(P<0.05)。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结果都将样品分为2类,鸡肉游离氨基酸含量先升高后降低,鸡汤游离氨基酸含量逐渐升高。特定氨基酸均对鸡肉与鸡汤中鲜味和咸味的电子舌响应值有显著影响,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鸡肉和鸡汤中鲜味和咸味与氨基酸的灰色关联系数回归方程。其中,鸡肉中鲜味和咸味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865 3和0.855 0,鸡汤中鲜味和咸味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R2依次为0.958 0和0.793 0,表明回归方程均具有较高的拟合度。【结论】电子舌对卤煮鸡肉与鸡汤滋味有较好的区分效果,游离氨基酸与卤煮鸡肉和鸡汤的鲜味和咸味高度相关,可采用特定氨基酸评价鸡肉与鸡汤的鲜味和咸味。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不同采收期对李子(Prunus salicina Lindl.)新品种"金红"果实品质和基于电子鼻的香气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采收期的推迟,单果重以及可溶性糖、维生素C、单宁、花青苷、钙含量不断增加,可溶性固形物、总酸和总黄酮含量先增加后降低,果实去皮硬度明显降低;不同采收期李子释放出同样的挥发性物质,但挥发性物质构成的变化速率有所不同;随着采收期的延迟,电子鼻的雷达响应呈减弱趋势;电子鼻对不同采摘期李子的挥发性物质变化灵敏。认为在鲁中地区金红李以7月20~25日采收为宜。  相似文献   

9.
以4种酵母抽提物(KA66、FA28、KU012、FA01)为原料,通过分析其金属离子、游离氨基酸、总氨基酸和核苷酸的组成,以滋味活度值(TAV)和味精当量(EUC)为指标分别评价各滋味成分对酵母抽提物滋味的贡献程度和鲜味物质间的协同增鲜作用;并将其加入到鱼糜制品中,通过感官评价和电子鼻分析探究其对鱼糜制品风味的影响。结果表明,酵母抽提物KU012中谷氨酸、丙氨酸、5′-IMP、5′-GMP等滋味物质含量最高,TAV值最大,而FA01中丙氨酸、5′-IMP、5′-GMP含量最低,TAV值最小;FA28中总氨基酸含量最高,谷氨酸含量最高;KU012的EUC值最高,1g KU012产生的鲜味强度相当于125.22g单一味精(MSG)所产生的鲜味强度,为125.22gMSG/g;感官结果表明,酵母抽提物可显著改善鱼糜制品的滋味,对腥味也有一定掩蔽作用,KU012感官评分最高;电子鼻的结果表明,加入不同的酵母抽提物后,鱼糜制品的挥发性成分区别较大。  相似文献   

10.
贵州绿茶品质优异,但目前对其滋味特征的评价仍缺乏数据支撑,介于此,本研究以2020年春季斗茶大赛5个贵州代表性绿茶样品为材料,通过利用人工感官评价、化学分析及智能感官评价,结合化学计量分析、多因子分析等数理分析方法,探究5个代表绿茶的滋味特征与其呈味化合物之间的相关性。人工感官评价结果表明:5个茶样滋味特征略有差异,滋味特征均以醇、爽为主,以GZ1茶样鲜醇较优于其他茶样。化学分析结果表明:5个茶样咖啡碱含量和氨基酸总量均较高,分别在37.43~42.66 mg·g-1和38.80~70.64 mg·g-1,茶多酚含量和儿茶素总量均较低,分别在193.47~219.63 mg·g-1和165.42~187.30 mg·g-1,茶氨酸、谷氨酸等鲜味氨基酸含量较高。智能感官评价结果表明:电子舌检测5个样品具有较高的鲜味值和丰富度,与感官审评结果“醇、鲜爽”较一致。相关性表明,苦度与咖啡碱、咖啡碱/儿茶素总量有较高的相关性。涩度与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水浸出物、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儿茶素总量相关性较高。丰富度与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茶多酚、儿茶素总量相关性较高,鲜度与谷氨酸、天冬氨酸、脯氨酸、氨基酸总量有较强相关性。高水浸出物、高氨基酸、高咖啡碱、低茶多酚、低儿茶素组分形成了贵州绿茶醇、爽的滋味特征。电子舌评价结果与感官审评结果具有一致性,电子舌测定鲜味等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茶叶品质特征。  相似文献   

11.
狭义电子商务仅实现网上商品交易信息化,而广义电子商务则是建立在信息技术上的现代商业方法,电子商务又分为初,中,高3个层次,和企业内联网,内联网与因特网连接,以及电子商务软件系统3个部分,并分别阐述了狭义电子商务和广义电子商务的组织与基本流程。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电子档案与电子文件的管理与对策入手 ,提出了在电子档案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相应的对策 ,并以国内外解决问题的一些方法为参考 ,介绍电子档案的应用及相关内容 ,为电子档案的管理指明了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从馆藏、软硬件系统、信息服务及馆员素质几个方面对2l世纪文本与电子型图书馆的办馆模式进行可行性分析和建设策略的重点论述。  相似文献   

14.
论述了《中图法》电子版的特点及其意义 ,并提出了电子版的不足与改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互联网的发展日新月异,在众多行业中独占鳌头,网上大量电子图书的横空出世冲击着传统的高校图书馆运营。文章着笔于高校图书馆的采购现状,以新时代下的用户需求为导向,针对目前高校图书采购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了说明;介绍了“互联网+”平台下高校图书采购模式;从图书资源平台、图书供应链以及用户需求等三方面详细阐述了“互联网+”驱动下高校图书采购的新模式,期望为相关的高校图书馆采购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网络环境下的阅读方式向电子阅读发展的趋势,指出当前电子阅读存在的优点和不足,电子书与电子化图书的区别,以及电子阅读技术为图书馆发展带来的新局面和新机遇。  相似文献   

17.
【目的】采用电子鼻嗅问指纹分析、电子舌滋味指纹分析及模糊数学感官评价,选出一种烟熏液使其在合适的添加量下制作的培根能够达到传统木屑烟熏培根的风味,同时探寻利用电子鼻和电子舌法优化培根烟熏工艺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采用电子鼻和电子舌法,通过主成分分析图对3种不同浓度烟熏液制作的培根与传统木屑烟熏的培根从整体气味和滋味上进行对比分析,结合模糊数学感官评价分析并验证电子鼻和电子舌的结果。【结果】对电子鼻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主成分1和2的累积贡献率为99.760%,大于85%,说明主成分1和主成分2已经包含了很大的信息量,能够反映样品的整体信息。4号(3‰名花MH-SO152)样品的分布区域与1号(木屑烟熏)样品的分布区域分离较远,在气味上差别明显。5号(1‰名花SY-SO968)、7号(3‰名花SY-SO968)、9号(2‰金牛山Ⅱ号)和10号(3‰金牛山Ⅱ号)样品的分布区域与1号样品的分布区域分离较近,在气味上它们与1号样品比较接近。6号(2‰名花SY-SO968)样品的分布区域与1号样品的分布区域有部分重叠,说明6号样品在气味上与1号样品基本一致,即添加2‰的广州名花SY-SO968烟熏液制作的培根与传统木屑烟熏的培根在气味上基本一致。对电子舌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主成分1和2的累积贡献率为88.903%,大于85%,能够反映样品的整体信息。2号(1‰名花MH-SO152)、3号(2‰名花MH-SO152)和4号样品的分布区域与1号样品的分布区域分离较远,在滋味上与1号样品差别明显。8号(1‰金牛山Ⅱ号)、9号、10号样品的分布区域与1号样品的分布区域分离较近,在滋味上它们与1号样品比较接近。5号、6号、7号样品的分布区域与1号样品的分布区域分离最近,说明在滋味上它们与1号样品最接近,即添加广州名花SY-SO968烟熏液制作的培根与传统木屑烟熏的培根在滋味上最接近。在培根模糊数学感官评价的综合得分和烟熏风味描述中,1号、6号、7号和10号样品的综合得分比较接近,分值都大于8,评价等级为很好,风味描述都为烟熏味浓郁,口感好。其中,6号样品与1号样品的模糊数学感官评价的综合得分最接近,仅相差0.05,与电子鼻和电子舌法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结论】通过电子鼻和电子舌法的主成分分析,得出添加2‰广州名花SY-SO968烟熏液制作的培根与木屑烟熏培根在气味上基本一致,在滋味上最接近,可以用来代替传统的木屑烟熏培根。其模糊数学感官评价法的综合得分与木屑烟熏培根最接近,与电子鼻、电子舌法结果基本一致,验证了电子鼻和电子舌法优化培根烟熏工艺的可行性和准确性,从整体风味上为肉制品的生产工艺优化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就我国现阶段高校外源电子期刊数据库的状况作了分析,并就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外源电子期刊数据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设性设想.  相似文献   

19.
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制度是学历证书信息化的产物,是遏制、打击伪造、假冒学历证书的必然要求,对维护国家学历证书制度的公正、公平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目前高校学历证书电子注册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EWB在电子技术基础教学中的一些应用经验和实例。利用EWB完成了在实验室中用手工方式是很难进行或根本就不能完成的实验 ,如放大器的温度特性实验、改变某个参数对放大器频率特性的实验。给出一个用EWB模拟SPWM交—直—交变换器的实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