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为探究康保县沙化土地动态变化规律,以2009和2014年2期TM影像为基础数据,对其进行解译,获得2009—2014年沙化土地动态变化数据,以动态度、沙漠化指数、土地重心迁移、转移矩阵对沙化土地动态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沙漠化土地面积减少1 083.28 hm~2,沙化程度以轻度为主,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沙化面积均减少,沙漠化指数降低0.003。极重度沙化土地重心向东北迁移19.19 km,重度沙化土地重心仅向东迁移0.57 km。康保县土地沙漠化得到改善,沙漠化程度整体好转。康保县以沙化耕地和固定沙地为主,半固定沙地和未沙化土地多转变为沙化耕地和固定沙地。固定沙地和有明显沙化趋势土地动态度为0.47和1.33,面积分别增加2 791.51 hm~2和1 754.73 hm~2。  相似文献   

2.
库布齐沙漠中段沙化土地动态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03,2008和2014年3期遥感影像为信息源,利用遥感判读和地面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结合区域自然、气候、生态工程建设等资料,获得2003—2014年来库布齐沙漠中段沙化土地变化数据,从沙化土地分布及面积变化、时空动态变化以及驱动力等方面对沙化土地动态变化及成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近10多年来土地沙化的发展势头得到遏制,沙化土地面积年均减少126hm2,总体表现为"整体遏制、持续缩减"的态势,区域沙漠化程度指数从2003年的0.568下降到2014年的0.504。2003—2008年沙化土地综合动态度为0.74%,2008—2014年沙化土地综合动态度增加到3.00%,说明研究区沙化土地处于极缓慢变化状态,但是缓慢变化的速率在加快。沙化土地动态变化驱动力以人为因素为主,防沙治沙措施和生态建设工程是减缓和遏制土地沙化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3.
青海湖及其周围地区沙化土地变化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海湖地区生态环境的变化对中国乃至全球的生态变化都有指示意义,为了定期掌握本省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的现状及动态变化信息,为国家和本省制定防沙治沙与防治荒漠化的政策和长远发展规划,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国土资源提供基础资料。本研究采用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判读与地面调查相结合,在现状调查统计的基础上,统计各类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的监测方法。与1994年、1999年、2004年、2009年连续四次沙化土地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青海湖及其周围地区从最近20年5次沙化土地监测结果看,在1999年之前的5年沙化土地是发展的,年均速率达到了2.7%,是有监测数据以来沙化土地发展速度最快的。在其之后的15年保持持续逆转的态势,逆转速率在0.25%~2.3%之间,逆转速度逐步减缓,小有起伏。同时尽管沙化土地总体在逆转,但局部地段仍在扩大,而且沙化土地面积占到区域陆地面积21.4%,流动沙地和半固定沙地占沙化土地总面积的42.6%,而露沙地和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面积较大,比例较高,沙化土地的逆转具有很大的脆弱性,可逆性高。  相似文献   

4.
辽宁省阜蒙县沙化监测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改善阜蒙县沙化土地环境,遏制沙化土地蔓延,该文采用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判读与地面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阜蒙县2009年和2014年沙化土地进行监测,发现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露沙地和沙化耕地均减少,沙化程度减轻,流动沙地在2014年全部消失;沙化耕地、林地、未利用地沙化面积均下降,未利用地在2014年全部消失,沙化草地面积增加。  相似文献   

5.
文章应用陕西省第五次(2014年)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数据,分析了当前陕西省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的最新状况及其动态变化情况,提出了进一步加快荒漠化和沙化防治的对策及建议。监测结果显示:截至2014年,陕西省荒漠化土地面积2 802 932.23hm~2,沙化土地面积1 353 939.51hm~2,与2009年相比,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128538.47hm~2,减少了4.38%;沙化土地面积减少44 395.31hm~2,减少了3.17%。  相似文献   

6.
以丰宁满族自治县2009年、2014年TM遥感影像数据为信息源,在ArcGIS支持下提取2期沙化数据,采用转移矩阵法和数学模型法分析研究区5a沙化土地格局变化,以2014年土地利用格局为基础,应用CAMarkov模型预测2019年土地利用情况。结果表明:研究区沙化土地集中分布在西部及西南部,以轻度沙化为主,沙化程度总体表现为重度逆转、轻度扩展的趋势,到2014年,重度沙化土地面积减少1 872.8hm~2,重度向中度沙化土地转移概率达0.660 7,中度向轻度沙化土地转移概率为0.635 2;土地利用以林地、草地和耕地为主,林地集中分布在东部并逐渐向西南方向扩展,草地分布在西部地区,耕地夹杂其中,林地和草地间的相互转化是土地主要转移类型;沙化区土地利用类型2009年以草地和耕地为主,随着林地出现和面积的不断增加,中度、重度沙化区演变最为明显;预测2019年土地利用中,林地、未利用地面积继续增加,草地面积不断减少,其他类型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林业资源管理》2019,(5):12-17
依据1994—2014全国沙漠化和沙化监测数据,归纳总结近20年来我国沙化土地现状及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我国沙化土地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从1994年172.89万km~2减少到2014年172.12万km~2;2)沙化土地主要分布于新疆、内蒙古、西藏、青海和甘肃等5个典型省(自治区);3)沙化类型以戈壁、流动沙地、固定沙地为主;4)沙化程度由极重度沙化逐渐向重度、中度沙化发展,中度沙化向轻度沙化发展。同时,分析了我国沙化土地动态变化成因,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8.
新疆沙化土地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新疆沙化土地监测数据,对沙化土地分布特征、动态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对沙化土地动态变化原因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沙化土地防治对策。结果表明:新疆沙化土地的增长主要是沙化耕地的持续加速增长所致,其次为局部环境的恶化。  相似文献   

9.
采用2008年、2013年和2017年3期Landsat 4-5、Landsat 8卫星影像数据和ZY-3国产资源卫星影像数据,运用ARCGIS 10.3和ENVI 5.3软件,通过人工目视解译与非监督分类的手段,提取石嘴山市沿黄两岸的土地利用信息,定量分析石嘴山市沿黄两岸土地利用总体变化过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石嘴山市2008-2017年,土地一直处于持续开发利用状态,主要表现为草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和耕地,耕地、未利用地和建设用地的面积不断增加,分别占研究区沿黄两岸总面积比例的11.37%、38.4%和40.92%,同时草地的面积在持续减少,减少面积占总面积的4.7%。近10年石嘴山市沿黄两岸土地利用变化速度最快的是耕地、建设用地以及草地,其中建设用地和草地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幅度处于缓慢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0.
利用2004年的ETM遥感影像数据提取研究区的土地沙化情况,在此基础上,与1999年的土地沙化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土地沙化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2004年研究区沙化土地面积10169.9hm^2(不舍沙化趋势地,下同),占沙区乡(场)土地面积的1.56%,占若尔盖县土地总面积的0.97%。与1999年沙化监测相比,若尔盖县沙化土地面积增加4307.1hm^2,递增率73.46%,平均每年以11.65%速度递增。其中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及沙趋地的增长率分别达到61.20%、72.97%、92.00%和163.40%。  相似文献   

11.
Using the multi-temporal Landsat data and survey data of national resources, the authors studied the dynamics of cultivated land and landcover changes of typical ecological regions in China. The results of investigation showed that the whole distribution of the cultivated land shifted to Northeast and Northwest China, and as a result, the ecological quality of cultivated land dropped down. The seacoast and cultivated land in the area of Yellow River Mouth expanded by an increasing rate of 0.73 km·a−1, with a depositing rate of 2.1 km·a−1. The desertification area of the dynamic of Horqin Sandy Land increased from 60.02% of the total land area in 1970s to 64.82% in 1980s but decreased to 54.90% in early 1990s. As to the change of North Tibet lakes, the water area of the Namu Lake decreased by 38.58 km2 from year 1970 to 1988, with a decreasing rate of 2.14 km2·a−1. Foundation Item: This paper was supported by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Grant No. 39900084) and KZCX1-10-07. Biography: ZHANG Jia-hua (1966-), male, Ph. Doctor, Associate professor in START, Institute of Atmospheric 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Responsible editor: Chai Ruihai  相似文献   

12.
根据临淄区2008年、2012年和2018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利用地理信息软件对2008-2018年这10年间临淄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和生态环境效应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2008~2018年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和建设用地。10年间,草地和建设用地的面积增加,耕地、林地、水域和其他用地的面积减小,耕地减少的面积最大,建设用地增加的面积最多。草地增加的面积主要来自耕地和林地,建设用地主要来自耕地;耕地和水域为生态高敏感类型,林地为中敏感,草地低敏感,建设用地和其他用地不敏感。2008~2018年期间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导致临淄区中高风险、较高风险和低风险区域的面积不断增加,而中风险和低风险的面积不断减少,临淄区区域总体生态风险增加;10年间,生态环境质量指数逐年下降,2008~2012年,耕地转换为建设用地是生态环境质量恶化的主要因子,耕地转换为草地是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主要因子;2012~2018年,草地转换为建设用地是生态环境质量恶化的主要因子,建设用地转换为耕地是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3.
基于GIS的老挝-中国边境土地适用性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老挝-中国边境林地使用变更进行了评估,并提出了茶叶的土地适用性。建立一个综合的基于GIS的分析系统(IGAS),该系统支持老挝-中国边境的林地使用和土地适用性的评估研究。采用多标准分析和系统动态技术评估林地使用和土地适用性,同时预测了潜在的茶叶用地。收集到的土地数据和数据分析表明,整体研究区域为10325.07 km2,当前的森林覆被由1992年的6337.33 km2(占61.38%)减少到2002年的5106.28 km2(占49.46%)。当前的森林主要被转为潜在林地和专门的永久农业用地,甚至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被转为橡胶种植区。林地使用转变的主要原因是贫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根据多标准方法,我们对研究区域中适用茶叶种植土地提出了2种分类方案。  相似文献   

14.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于区域的自然、经济和生态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土地变化驱动力研究是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核心问题之一。为了探讨中西部小流域的土地覆被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子组成与驱动方式,以山西省文峪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RS与GIS平台,分析流域2000—2018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情况;利用马尔柯夫模型预测未来土地利用结构;选取自然因子、区位建设因子、社会经济因子,利用Logistic回归的建模方法分析流域的土地利用/覆被驱动力。结果表明,流域整体耕地、林地、草地面积有所减少,水域、建设用地、其他用地类型面积增加,不同地类的变化速度、土地转移情况不同,流域整体土地变化速度较快,利用程度提高,有序化程度下降,均匀度增加。预测结果显示,耕地、林地、草地、其他用地面积下降,水域、建设用地面积增加,除耕地、建设用地外,其余地类面积变化较小。自然因子、区位建设因子和社会经济因子对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都具有显著的驱动作用。流域的土地利用/覆被在过去18年间经历了快速、复杂的变化,自然因子对土地变化具有基础性、长远性的影响,短时间尺度上区位建设因子与社会经济因子是影响土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力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提取浙江省不同时期竹林分布信息,分析其时空演变规律,揭示竹林面积变化与土地利用格局之间的关系,为国家及至全球尺度长时间序列的竹林时空动态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浙江省为研究区,基于2000、2004和2008年Landsat5 TM及2014年Landast8 OLI时间序列影像数据,首先,对不同时期的Landsat数据进行大气校正和几何校正,采用最大似然法提取土地利用和竹林时空分布信息;然后,利用变化幅度和动态度2个指标分析4个时期、3个时间段的竹林时空演变规律;最后,建立全省土地利用时空转移矩阵,揭示竹林时空动态与土地利用格局之间的关系。【结果】1)基于时序Landsat数据提取的浙江省竹林信息精度较高,分类精度达75%以上,使用者精度达91%以上,且分类统计面积与实际清查面积高度吻合,面积提取精度达96%以上; 2) 2000—2014年浙江省竹林面积变化幅度和年均变化率分别为16.55%和1.18%,在时空上呈逐渐增加趋势; 3)浙江省竹林面积由2000年占全省面积的7.33%增长到2014年的8.56%,其中针叶林、阔叶林和农田3种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竹林面积增加的贡献最大,贡献率分别为28.62%、37.23%和16.15%。【结论】基于Landsat时间序列数据能够高精度监测浙江省竹林资源动态变化,针叶林、阔叶林和农田等土地利用类型减少对竹林面积时空演变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We classified forest resources into four modes: high timber output and high ecological reserve (Mode T-E); high timber output and low ecological reserve (Mode T-e); low timber output and low ecological reserve (Mode t-e); and low timber output and high ecological reserve (Mode t-E). Ecological reserve is stand volume per unit area of natural forests and total area of natural forests; timber output is defined as total area of timber forests and unit area of timber production. We used this classification system to examine forest development in China between 1950 and 2013. Data were acquired mainly from forest inventory statistics published by China’s Forestry Administration between the 1970s and 2013. I Information from the 1950s was acquired from relevant literature. Our analysis suggests that China’s forest resources transitioned from Mode t-E to Mode T-e during the period between the early 1950s and late 1970s, resulting in the destruction of both ecological vigor and timber resources. During the following 20 years, strategies were implemented to improve the ecological reserve and increase timber supply, resulting in a decline in the rate of forest degradation. Over the past decade, China’s forest resources have reached Mode T-E as a result of improvements in both the ecological reserve and the timber supply. Currently, the total area of timber forests is relatively low, representing the limiting factor for improvement in overall forest functionality. Nevertheless, along with increased efforts to protect natural forests and develop fast-growing forest plantations, it is hopeful that China’s forest resources will achieve a sustainable state. The four-mode TOER (timber output, ecological reserve) method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is a simple but an effective approach for characterizing the overall quality and quantity of forest resources. The data used for this type of evaluation are typically easy to obtain and reliable. This methodology has potential to be applied to forests in various regions and countries.  相似文献   

17.
Serious land degradation exists in the marginal areas of North China, the important ecological transition between semi-arid and sub-humid climate zones, which is a relatively narrow belt with 100-250 km in width and about 2 000 km in length. The annual rainfall varies between 300-400 mm. In the past hundred years (before 2000), most of the land in the region had been used for grazing and dryland cropping. As land-use is intensifying, particularly since 1970s and 1980s, desertification has accelerated. Our case studies in 2000 indicated that: (1) Sand-dust storms are the result of a combination of climate change, such as strong winds and dry weather, but their frequency and intensity are mainly related to precipitation variations. The El Nina/El Nino effect is strongly implicated. (2) Human economic activities result in sufficient sand-dust sources to create a hazard. Large-scale land conversion for cropping, deforestation, irrational us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over-exploitation of groundwater have all c  相似文献   

18.
根据马家河乡2005年和2010年的土地开发利用数据,采用Costanza提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ESV)计算方法,对其不同利用类型土地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森林生态系统单项服务功能的价值进行评估。结果表明:马家河乡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中,以林地、居住及建设用地等类型变化为主。其中,林地面积减少的最多,其所占国土总面积的比例减少幅度达到11.94%;其次为耕地面积,减少了3.02%;果园、草地水域的面积基本保持不变;而居住及建设用地增幅最大,达到了8.14%。马家河乡土地的森林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价值以林地价值减少最多,达到664.5元;果园价值减少459.77元;耕地价值减少188.97元;草地价值减少了64.39元;水域、居住及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的价值有不同程度的上升。马家河乡森林生态系统单项服务功能价值中除了森林游憩保健服务功能的价值有所上升,其余各项服务功能的价值均有不同程度地下降。  相似文献   

19.
数据统计分析表明,湖北省坡耕地(坡度在15°以上)面积为934867.2hm2,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18.9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区域分布来看,湖北省四分之三以上的坡耕地分布在鄂西山区,其中80%以上的≥25°坡耕地也分布在鄂西山区。因此,从生态适应性及生态建设紧迫性来看,湖北省生态退耕应以三峡库区及清江流域为重点,突出对我省"两江两库"等生态地位重要地区以及其它局部陡坡耕地和严重沙化耕地的重点治理。  相似文献   

20.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推进生态文明、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载体。为给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合理利用提供一个示范案例,本文以四川省米仓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米仓山保护区)为研究区,利用该地区2016年和2017年获取的两期遥感数据,采用人机交互解译方法,在ArcGIS平台上分别圈定耕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人工因子)和林地、草地、水域湿地(自然因子),监测保护区土地利用/覆盖现状,分析保护区生态环境变化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2016—2017年间保护区土地利用/覆盖类型转换趋势为人工因子转自然因子,主要类型为耕地转林地。通过选定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岩性坚硬度,坡度,水资源,气候降水和人文因素进行驱动力分析发现,米仓山保护区生态环境的变化是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等驱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政策推动下的人口减少是直接动因。该成果可为保护区相关监管部门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