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于资源密度的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潜力测算与市场评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运用《中国农业年鉴》和《中国农业统计资料》的数据测算2012年全国各地区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潜力,并基于秸秆资源密度,分析各地区之间秸秆资源化利用潜力的差异,进一步探讨了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市场发展潜力。研究表明,2012年我国作物秸秆资源总量为8.486×108 t,可收集利用的秸秆资源量达6.406×108 t,除用于还田、生活燃料、饲料等传统途径之外,可资源化利用潜力为1.515×108 t。我国各地区作物秸秆可资源化利用潜力差异较大,其中:长江中下游、东北、华北地区可作为生物质能源的作物秸秆资源量分别为4.451×107、3.626×107和3.511×107 t,具有较大的秸秆可资源化潜力;华南、黄土高原和青藏地区作物秸秆可资源化潜力较低。东北、长江中下游、华北地区秸秆可资源化潜力的资源密度相对集中,适宜建立较大规模的秸秆直燃发电站、秸秆气化等能源企业,可加强当地秸秆收储运体系建设,以形成较为成熟的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市场,从而不断提高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水平。  相似文献   

2.
山西省农作物秸秆资源量及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山西农业科学》2015,(11):1458-1463
为了深入了解山西省秸秆资源数量及时空分布特征,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山西省统计年鉴》,对1980—2013年山西省田间秸秆资源量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分析和估算,并利用Arc GIS 9.3软件,对其时空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80—2013年,山西省农作物秸秆产量虽然不稳定,但总体上呈波动上升趋势,到2013年达到1 620.03万t,秸秆资源化利用前景大;1980—2013年,秸秆资源量的变化大致分为缓慢上升、平缓波动和快速增长3个阶段;各地区农作物秸秆量、玉米秸秆量、小麦秸秆量及单位播种面积秸秆量的空间分布均表现出不均衡性,且不均衡性随着时间变化表现得越来越明显。该研究对山西省秸秆的资源化利用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以2005—2019年桐乡统计年鉴为数据基础,对桐乡市农作物秸秆的资源量和区域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桐乡市农作物秸秆资源总量多年平均为23.07万t,2012年最多,为24.73万t。水稻、茭白、小麦和杭白菊是桐乡市主要的农作物秸秆种类,其资源量合计占全市秸秆资源总量的87.7%。农作物秸秆资源分布存在地域性特点,秸秆资源量乌镇镇最多,河山镇最少;秸秆资源密度乌镇镇、濮院镇、屠甸镇和崇福镇较大,乌镇镇、屠甸镇和濮院镇秸秆资源相对丰富。  相似文献   

4.
采用入户调查、利用统计资料及查阅文献的方法,对河北省曲周县秸秆资源利用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曲周县秸秆资源丰富,2007年秸秆资源量为49.4万t,据估算能产生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主要秸秆资源是小麦、玉米和棉花秸秆,三者占秸秆总资源量的97.7%;小麦、玉米秸秆主要的利用方式是秸秆还田,其秸秆还田率达96.47%以上,秸秆饲料化利用率较低;棉秆利用还应该进一步优化。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可利用当地丰富的秸秆资源优势发展畜牧养殖业,走秸秆养殖-沼气-肥料高效循环农业生产道路,以高效利用农作物秸秆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西安市蔬菜秸秆资源量的分布特性,充分认识西安市蔬菜秸秆资源化利用潜力。[方法]通过草谷比计算方法,对西安市蔬菜秸秆资源量进行全面系统的估算及其资源量分布。[结果]2017年西安市蔬菜秸秆理论资源量31.63万t,可转化为沼气5 502.84万m~3;阎良区蔬菜秸秆资源分布最大,占全市蔬菜秸秆资源量的29%。全市蔬菜秸秆蕴藏的养分含量也较大,氮含量、磷含量、钾含量分别达4 287.81、578.25、5 099.52 t,具有很大的利用价值。[结论]该研究为西安市蔬菜秸秆综合利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推进秸秆资源化利用是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我国秸秆资源量多,且以机械化全量还田为主,连续多年秸秆全量还田不仅超出了土壤承载力,也增加了下茬作物生产中发生病虫害的风险,不利于秸秆资源化利用价值的提升.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秸秆资源化利用率高、利用形式多样、产业链条成熟、可持续性强,具备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借鉴海安模式,秸秆资源化利用模式推广须选择秸秆资源集中且丰富的区域,构建链条完整、机制完善的秸秆收储体系,并发挥好秸秆资源户利用企业的引领作用.建议政府完善地方政策保障,进一步推进秸秆能源化利用;完善秸秆全产业链扶持政策体系,引导社会资本形成专业化商业模式;合理布局、建设秸秆收储点和收储中心,构建秸秆收储体系;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秸秆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创新等.  相似文献   

7.
作为缓解农村环境污染、促进农村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农作物秸秆的资源化利用已被各级政府部门提上议事日程。以河北省沧州市耿官屯村农户对秸秆气化技术的利用为案例,探讨农户对秸秆的资源化利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秸秆资源化利用行为是农户理性选择的结果,该行为受农户自身因素、资源化利用技术的发展状况、技术依托的载体、社区政权的稳定性等因素的影响。基于此提出了推进农村秸秆资源化利用的对策,以期为促进河北省乃至全国秸秆资源化利用提供指导性建议。  相似文献   

8.
[目的]从“双碳”角度进一步推进市域秸秆资源化利用,明确各区域秸秆资源化利用全生命周期过程中的固碳减排能力。[方法]本文以山西省晋中市为例,基于《山西省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研究了2020年晋中市的作物秸秆资源量、全量化利用潜力及其空间分布特征,运用生命周期理论分析了各县(市、区)秸秆全量化利用的碳中和强度。[结果]2020年晋中市主要农作物秸秆可收集资源量为164.90万t,主要以玉米秸秆为主,占比84.66%,主要集中于晋中市中部及东北部地区。全市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能源化利用潜力分别为71.41、39.00、3.77、1.00、49.72万t。单位秸秆原料化利用的固碳减排能力最高,为1.83 tCO2 eq·t-1,市域作物秸秆能源化利用碳中和强度最高,在0.2~0.7 tCO2 eq·hm-2之间。[结论]寿阳县的作物秸秆可收集资源量最大,肥料化需求最高,应该重点推进秸秆的科学还田;祁县的牲畜饲养量大且饲料化碳中和强度最高,应该重点聚焦秸秆的饲料化利用方式,提高饲料化利用效率;东...  相似文献   

9.
围绕秸秆资源化利用的大气污染排放机理、时空规律与减排策略,相关研究可划归为秸秆资源量测算、秸秆处置的大气污染物排放实测、秸秆资源化利用模式优化,以及秸秆资源化利用减排的促进策略等4个维度.目前,尚缺乏对水稻秸秆资源化利用污染物排放与减排问题的系统研究;不同文献报道的污染物排放清单与排放因子存在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秸秆资源数量与减排潜力测算欠缺科学性;资源化利用减排行为激励较少考虑多主体.建议后续研究关注具体作物类型秸秆资源化利用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构建核算框架和污染物排放清单标准,并考虑稻秸资源特性约束,探知其利用的优化配置方案,然后根据优化后的利用配置来测算实际减排潜力.最终考察政府—企业—农户多主体在利用中的定位及彼此间的交互影响,从而提出兼顾多主体权、责、利的减排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0.
郭梦 《安徽农业科学》2021,49(3):254-257
提高秸秆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是推进农业、乡村绿色发展的重要一环,但由于其较大且无法内化的正外部效应阻碍着政府秸秆资源化利用政策推进.首先利用熵权法对2008—2017年新疆南疆5地州棉花秸秆资源的数据进行分析,明确了南疆各地州棉花秸秆资源化能力的分布,随后运用外部理论构建博弈模型,计算了在强制命令型、经济激励型和混合型3种政策情景下的纳什均衡P1、P2和P3,分析政府行为选择对农户棉花秸秆资源化能力影响.结果表明:2008—2017年,南疆农户棉花秸秆资源化能力综合得分由大到小依次为阿克苏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喀什地区、和田地区;在3种政策情况下,政府采取混合政策时求解纳什均衡解数值最小值P3介于P1和P2之间,因此农户进行棉花秸秆资源化利用的概率越大,农户棉花秸秆资源化能力越强,政府为了效用最大化不采取措施的概率越大;③在3种政策的市场均衡条件下混合型政策的短期均衡条件与长期均衡临界相比于其他2种政策环境更易到达,混合型政策更有助于提高农户棉花秸秆资源化能力.  相似文献   

11.
森林资源系统的计算机仿真是实现森林资源系统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方法.该文利用描述森林林木直径分布结构变化的数学模型,用VC开发出相应的计算机仿真系统应用软件,并用河北省承德、张家口太行山区部分森林资源一类调查数据,进行了森林立木蓄积资源预测的计算机仿真实验,获得了满意的结果,从而验证了该模型及相应技术方法的正确性.同时也说明了其在森林资源系统现代化管理中所具有的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基于现实竞争力的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素卿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0):4670-4672
构建了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河北省各县的现实竞争力进行了测度,实证结果表明:河北省县域经济存在着巨大差异,最强和最弱的县得分相差20.736,石家庄、唐山、廊坊、秦皇岛、保定的一些县发展水平较高,而邢台山区和环京津的县域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最后,提出了缩小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差异、提升县域城市竞争力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3.
承德县县域产业发展战略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从滦河流域整体利益出发 ,通过对承德县自然与社会经济特征的分析 ,提出了以经济发展为核心 ,山地生态环境改善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论证了承德县宜采取自给型种植业、防护型林业、经济型林果畜牧业和效益型农林副产品加工业的产业总体发展目标取向  相似文献   

14.
张发旺  程彦培  王滨  陈立  郭晓晓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2):13356-13359,13368
黑龙港地区是河北省重要的粮棉生产基地,但水资源的缺乏制约着该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大量开采地下水来维持正常的农田灌溉用水,已造成地下水资源的严重破坏。纠其原因在于该地区农业种植结构现状与水土资源空间分布格局不适应。运用GIS技术客观、定量地分析了该地区的各县水土资源分布和农业种植结构,提出了该地区的农业种植结构优化方案,为该地区的农业区域规划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红富士苹果生态适宜栽培区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选河北(内邱、顺平、承德、遵化)、山东(泰安、烟台)、陕西(白水)、河南(济源、洛阳)等红富士苹果的不同栽培区,采集果实测定主要品质指标,同时,收集当地的生态环境数据,建立了红富士苹果生态适宜栽培区的评价方程;经过评价分析认为,从综合适宜指数看,以陕西白水为最适宜,适宜指数大于100,河北内邱为次适宜区,适宜指数大于80,山东烟台、山东泰安、河北顺平为适宜区,适宜指数大于50,河北遵化为较适宜区,适宜指数大于0,河北承德、河南济源为不适宜区,适宜指数小于0。  相似文献   

16.
秸秆还田和施肥对耕层土壤养分变异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定位试验和河北省土壤养分调查的数据为基础,重点研究了秸秆还田和施肥对土壤养分循环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氮磷钾肥后土壤有机质比10年前提高0.14~0.21个百分点,在施用氮磷钾肥的基础上,秸秆还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比秸秆不还田提高0.02~0.1个百分点;同时,秸秆还田还能提高土壤容重和田间持水量,改善土壤质量。与1982年相比河北省土壤有机质除张家口、承德下降外,其余9地市都呈上升趋势,土壤速效磷11个地市全部上升,土壤速效钾11个地市则普遍下降。  相似文献   

17.
河北省杂交谷子区域比较与发展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河北省是杂交谷子的发源地,杂交谷子推广应用的效果将直接影响整个杂交谷子产业的发展。文章运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以地区行政市为单位区域,定量地对石家庄、张家口、承德、秦皇岛、唐山、保定、邢台这7个市进行分析,从效率优势、规模优势、综合优势等方面,进行了比较优势研究。结果表明,生产力的高低、种植规模的大小等因素导致各市杂交谷子生产具有明显的差异,张家口、承德和邢台在综合比较优势中占有相对的优势,属于优先发展区;唐山、秦皇岛和保定虽处于劣势,但是近几年发展速度很快,属于潜力发展区;而石家庄与以上城市相比不具有优势,目前不适宜盲目发展,属于自主发展区。最后,为不同区域杂交谷子发展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8.
河北省近20年耕地资源安全动态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耕地资源的安全对确保区域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以1991-2010年河北省耕地资源的相关数据为基础,构建河北省耕地资源安全动态变化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模型对耕地资源安全状态进行定量评价,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影响耕地资源安全变化的驱动因子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近20年间,河北省耕地资源安全综合指数时序变化明显,介于不安全状态和较不安全状态之间。其中数量安全指数呈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质量安全指数呈明显的增长趋势,耕地资源生态安全指数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影响河北省耕地资源安全的驱动因素主要是社会经济因素、人口因素及自然因素。最后,结合河北省的实际情况,提出改善河北省耕地资源安全水平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玉米种质资源研究与发展趋势探讨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简要概述了河北省玉米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利用现状,分析了河北省玉米种质资源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需求,探讨了玉米种质资源的创新方向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鉴于山区在我国有着重要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地位,对山区的可持续发展评价也变得特别重要。可持续发展的评价研究既需要大量而全面的资料,又需要合适的方法。本文以河北太行山区域为例,以由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组合构建的信息平台为支撑,对河北太行山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协调度和水平进行评价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河北太行山区域各县(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协调度和水平有所不同,并且可持续发展水平在各县(市)间的差距较大;各县(市)的年际可持续发展状况变化趋势也有所不同,但总体来看,河北太行山区域可持续发展总体趋势良好,其中尤以2004-2007年可持续发展状况最好;可持续发展能力、协调度和水平在空间分布上也有一定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