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鉴定桐梓空秆麻与从湖南,四川等地引种的一批优良苎麻品种,1995年3月中旬在贵州省麻区,进行了品种区域试验。在996年调查结果表明:桐梓空秆麻丰产性最好,各点纤维均在138kg/667m^2以上,比推广品种黑皮蔸增产原麻40.5kg/667m^2,增产33.44%,差异达极显著。  相似文献   

2.
入冬以后,苎麻生长已经停止,但地下部麻蔸的发根、孕芽等生理活动仍在进行。因此,冬季创造一个良好的土壤环境条件,满足麻蔸对水、肥、气、热的要求,促使麻蔸孕育多而粗壮的幼芽,加强培育,抓好以下“三要”,是夺取来年苎麻丰收的重要环节。   要深中耕。麻农说得好:“要想麻丰收,冬挖麻地粪壅蔸。”苎麻年收三季,是多年生宿根作物,不能每年普遍翻耕土壤,以免造成土壤板结,通气不良,保水保肥力降低,杂草滋生,影响麻蔸生长发育。因此,深中耕可以破除土壤板结,增加土壤通透性,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加速肥料分解,消灭杂…  相似文献   

3.
孙进昌 《湖南农业》2005,(10):10-10
苎麻冬培就是在冬季进行培育管理,苎麻是宿根作物,尽管冬季地上部分枯萎,但地下部分的麻蔸并没有休眠,仍在进行孕芽壮蔸等生命活动。冬培能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提高土壤肥力,延长苎麻宿根年代,为苎麻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条件。据试验:苎麻冬培全年可增产44.8% ,新麻增产更多。冬培主要包括深中耕,重施冬肥,培土覆蔸3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采用麻茎解剖学方法估测头麻92个,二、三麻各45个苧麻基因资源(品种)的单株纤维产量和品质,结果如下:(1)与产量和支数有关的7个解剖因子均有显著的季别间和品种间差异。(2)产量估测值的品种间变化,头麻为1.62~4.60g/株,二麻为1.34~4.50g/株,三麻为1.49~5.93g/株,其中达县84号,贵州青园麻和汉寿肉麻等品种,3季麻平均估测值>3.8g/株;二、三麻估测值与实测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34**和0.590**。(3)不同品种纤维支数估测值。头、二、三麻分别为1625~2916支,1229~2174支和1214~2091支,其中浏阳鸡骨白、邵阳黄皮种、乐昌青皮苧、遵义团蔸麻、平乐黄金麻等品种3季麻平均估测支数接近或超过2000支;二、三麻估测值与实测值的相关系数达到0.858**和0.893**。  相似文献   

5.
入冬以后.苎麻生长已经停止,但地下麻蔸的发根、孕芽等生理活动仍在继续进行.如果冬季能给它创造一个良好的土壤环境条件.充分满足麻蔸对肥、气、水、热的要求.就会促使麻蔸孕育多而粗壮的幼芽.因此.加强冬季培育.是夺取翌年苎麻三季丰收的重要环节.其具体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 苎麻是多年生宿根作物。每年收完最后一季麻,随着天气变冷,地上部分枯萎死亡。地下部分在土温6℃以上时,仍缓慢地生根、孕芽、盘芽,当土温降到零下2℃时,麻蔸幼嫩部分则易受冻害。特别是麻蔸中的龙头根与跑马根有向上和横向生长特性,加之水土流失,使麻蔸部分突出地面,更易遭受冻害,造成组织坏死,形成弱蔸、缺蔸,影响下年产量和麻园寿命。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冬培,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早稻麻地膜垫盘育秧对机插质量及产量的影响。[方法]试验示范对比了早稻机插育秧用麻地膜垫盘与不垫盘秧苗素质、机插漏蔸率、机插密度、成熟率及产量。并通过数据分析对垫膜与不垫膜育秧的各项指标进行了对比。[结果]秧盘垫麻地膜比不垫麻地膜产量提高了11.9%,秧苗素质明显提高,易起苗,不易散,机插漏蔸率降低。[结论]该研究为麻地膜用于早稻垫盘机插育秧的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从2010年开始,历时4年对漳平市青仁乌豆优良地方品种"漳平青仁乌豆"进行提纯复壮的系列试验。从单株选择开始,经株行比较和株系鉴定,到混系繁殖和品种示范,决选出10个株系,经混系后繁殖生产原种和进行品种示范,达到预期目标。其中,QLW1037和QLW1026株系增产幅度最大,连续2年表现较好,各项技术指标达到要求,有望成为新品系。  相似文献   

9.
正苎麻分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地下部分由地下茎和根系形成强大的根蔸,称为麻蔸。冬季降严霜后,地上部冻死,地下茎仍在缓慢生长、孕芽,如不适时加强管理,就会导致地力衰退、麻蔸腐坏、麻园荒芜、产量下降。因此,对苎麻园进行冬季培育,为麻蔸创造一个良好的土壤环境是夺取苎麻持续高产的关键技术。1.深中耕培土麻农常说:“培土一寸深,顶上一  相似文献   

10.
干旱胁迫下苎麻生理生化指标研究简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干旱胁迫下苎麻生理生化指标研究简报刘飞虎张寿文梁雪妮(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南昌330045)1材料与方法供试品种青壳子、黄壳铜、宁都苎麻、细叶青、玉山麻、宜黄竹子麻,选自江西省苎麻种质资源圃。以旱池试验为主,旱池有效面积1m2,红黄壤土,肥力中等。...  相似文献   

11.
引进青梗菜品种10个进行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韩冠、大丰歌、矮抗青等品种虽然耐抽薹性不及四月蔓和五月蔓,但综合性状较好,产量较高,可以作为我市青梗菜品种的替代新品种。  相似文献   

12.
对苎麻(Boehmeria nivea)“芦竹青”品种新植麻园的两年试验结果表明,无性繁殖亩栽3000蔸、有性繁殖亩栽12000株获得高产,两者二龄麻亩产量分别为152.02公斤和132.36公斤.且单纤维支数基本符合纺高档纱的要求。其高产的生理原因是:群体协调.叶面积系数在黑杆始期达最高值为7左右:光合强度和根系活力较强:干物质生产,一龄三麻前期温度高,生长和积累快.后期温度低,生长和积累慢.相反,二龄头麻前期温度低,生长和积累慢.后期温度高,生长和积累快  相似文献   

13.
在我省丘陵山区种植苎麻,以选择土层厚度40cm以上,有机质含量1%以上的旱土较好;品种以种植耐旱性强的湘苎3号表现适生高产;栽植密度深根型品种以亩栽3000-3500蔸,且每蔸只栽一株嫩扦插苗为宜;肥料用量全年亩施N25kg,P2O55kg,K2O20kg的增产效果最大,二麻收获期以7月22日至25日最佳,适时早收可争取三麻避旱夺高产。该项技术从1991-1995年在大面积生产上应用,取得了较好的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青饲01等9个青贮玉米秋播品种比较试验,考察了植株性状、生育性状和经济性状。结果表明:奥玉5102、白顶、新青2号、雅玉8号、青饲01等品种生物产量较高,生育期适中,比对照农大108增产,是提高种植效益、优化种植结构的良好青贮玉米品种。  相似文献   

15.
一、前言苧麻是中国主要的纖維作物之一,分布在我国南方山区和丘陵地带。一般栽植麻蔸的方式,大都采用正方形和長方形。但是作者三年来在湘、鄂、贛、粤、桂等省重点麻区总結羣众經驗的过程中,发現湖南沅江、鳳凰、湖北阳新、江西宜春、广西平乐、广东乐昌等地有正三角形栽麻的經驗。据羣众反映,可使发蔸快、麻肉厚,不但能提高产量,在坡地更有防止冲刷,減少肥料流失的作用。湖南农学院沈鲁生教授在1953—1955年对水稻、菸、棉正三角形栽植的結果,证明三角形栽植法的优越性能,一般增产15%左右。为了进一步  相似文献   

16.
试验结果表明,当年种植的一龄麻,以亩栽4000蔸的产量为最高,亩栽2000蔸的为最低。增产的主要原因是有效株数多,麻株高。二龄麻以亩栽3000蔸的为最高,增产的原因是在合适密度下,每亩有效株数达到最多,而其他产量构成因素如株高、茎粗、皮厚和出麻率等无明显下降。通径分析表明,在较稀密度下,各产量构成因素影响产量的顺序,应为茎粗>株高>出麻率>皮厚;在较高密度下,则是茎粗>出麻率>株高、皮厚。说明在各种密度下,增加茎粗是提高产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1 试验目的为探索水稻免耕抛秧不同密度对产量的影响,根据省农技推广总站的安排布置,兴国县农技推广中心会同永丰乡农技站特于2004年开展晚稻免耕抛秧不同密度对比试验。2 试验安排试验在兴国县永丰乡旗岭村农户杜晓飞的责任田进行,面积1.4亩,肥力中等,土质均匀。试验品种为中优2067,采用434孔秧盘育秧。亩用种1.5kg,亩用秧盘60只。3 试验设计试验设亩抛1.8万蔸、2.0万蔸、2.2万蔸、2.4万蔸。4个处理,重复3次,每个小区50m~2,随机排列,四周留隔离带。  相似文献   

18.
互助县春油菜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柳应兰 《现代农业科技》2010,(7):107-107,110
互助地区春油菜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青杂2号、青杂5号、互丰030、油研52、油研1707等品种表现生长势强、荚长粒多、产量较高、抗逆性强;综合各种因素,青杂5号在互助地区表现最好,其次为青杂2号。  相似文献   

19.
供试品种“细叶绿”在1000—2500蔸/亩种植密度下,随密度增加,叶片的比叶重增加,单位面积的叶绿素含量下降,光合速率有降低的趋势,在三季麻的生育后期都表现比较明显,高密度群体在光合速率日变化中具有优势。三季麻的单茎干物质积累分别表现出对数增长、直线增长、抛物线增长。收获时的地上部干物质分配,叶占50%左右,茎占46—56%,其中皮骨几乎相当。三麻时生殖器官占4%左右。日照辐射强时,叶的分配率增加。在1000—2500蔸的范围内,适当增加密度,有利于提高新麻园的纤维产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20.
册亨县辣椒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黔椒4号、韩玉109、早青109、永利209等品种比对照品种产量高、抗病性强,可在册亨县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