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从5种不同松树上分离到拟松材线虫24个虫株,并在高倍显微镜下对其雌成虫的12个形态指标进行了测计,并以这些形态指标值作为形态学变异研究的依据。结果表明,拟松材线虫雌成虫的平均体长约为954.41μm,最长的能达1 312.50μm,最短为527.80μm;24个不同虫株的拟松材线虫雌成虫同一形态指标的变异系数在不同的虫株间各不相同,这反映了拟松材线虫形态多样性是很丰富的。但雌成虫的生殖系统指标(V’、V)和消化系统口针长度变异度较小,可以作为拟松材线虫的重要鉴定特征。不同寄主树种上的拟松材线虫雌成虫体长的均值大小依次为黑松、华山松、湿地松、马尾松、火炬松。借助于SPSS 13.0方差分析表明,不同寄主树种上的拟松材线虫雌成虫绝大部分的形态指标在0.01水平上差异显著,也就说寄主树种因素对拟松材线虫形态的分化有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2.
对松材线虫7个株系和拟松材线虫2个株系的线粒体DNA随机扩增多态性分析结果显示,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种间和种内都表现出很大的变异性,但种间变异明显大于种内变异,因而支持将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划分为两个不同的种.两个拟松材线虫株系(法国株系和日本株系)之间的相似值和松材线虫各株系间的相似值极为接近,由此看来,这两个株系的变异为种内变异,应同属于一个种.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系两个明显不同的类群,即松材线虫类群和拟松材线虫类群.松材线虫类群又分为两个亚组,一个是以日本株系为代表,另一个是以北美洲(美国和加拿大)株系为代表.  相似文献   

3.
对松材线虫 7个株系和拟松材线虫 2个株系的线粒体DNA随机扩增多态性分析结果显示 ,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种间和种内都表现出很大的变异性 ,但种间变异明显大于种内变异 ,因而支持将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划分为两个不同的种。两个拟松材线虫株系 (法国株系和日本株系 )之间的相似值和松材线虫各株系间的相似值极为接近 ,由此看来 ,这两个株系的变异为种内变异 ,应同属于一个种。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 ,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系两个明显不同的类群 ,即松材线虫类群和拟松材线虫类群。松材线虫类群又分为两个亚组 ,一个是以日本株系为代表 ,另一个是以北美洲 (美国和加拿大 )株系为代表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浙江省宁波市松材线虫病疫区内的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的耐久型四龄幼虫(LⅣ)的形态及其分化变异作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松墨天牛成虫体内携带的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的LⅣ在形态上完全相同;同一来源的(拟)松材线虫的LⅣ既可发育形成松材线虫,也可形成拟松材线虫.它的分化变异结果受寄主等环境因子影响,规律是:带尾尖突的LⅣ离开松墨天牛成虫进入黑松多变为无尾尖突的松材线虫;进入马尾松多变为带尾尖突的拟松材线虫.  相似文献   

5.
不同株系拟松材线虫对黄山松和黑松苗木的致病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23个不同来源的拟松材线虫株系对2年生黄山松和2年生黑松进行人工接种试验.结果表明:1)对黄山松苗具有致病作用的拟松材线虫有4个株系,分别为CFS4,SLD3,ZJ1和KOR1.其中接种ZJ1,SLD3 2个株系的黄山松苗的死亡率均为16.7%.2)对黑松具有致病作用的拟松材线虫有9个株系,分别是CFL1,SFS1,SFS4,SLD9,SDZ1,ANL5,ANL7,AHS9和HYC1.感病指数最高的ANL5达到83.3.其次是AL7,感病指数为54.2.发病率最高的拟松材线虫株系同样是ANL5,发病率达100%.死亡率最高的拟松材线虫系是ANL5和ANL7,达50%.3)根据拟松材线虫对2年生黑松苗的感病指数、发病率、死亡率等指标,将供试的23个拟松材线虫株系划分为3个致病等级:Ⅰ级(强致病性):ANL5和ANL7个株系;Ⅱ级(弱致病性):CKL1,SFS1,SFS4,SLD9,SDZ1,AHS9和HYC1 7个株系;Ⅲ级(无致病性):ANL1,JLH1,JLH10,JXY7,JYX31,CFL4,SLD3,YWF1,GBL3,ZJ1,HN1,TW1,JAP1和KOR1 14个株系.4)来自安徽的4个拟松材线虫株系,有3个株系对2年生黑松苗具有致病作用,其中2个株系(ANL5,ANL7)具有强致病作用;来自四川的5个拟松材线虫株系,有4个株系(SFS1,SFS4,SLD9,SDZ1)对2年生黑松苗具有中等强度的致病作用,而另外1个株系(SLD3)对2年生的黄山松苗具有致病作用;来自江苏的4个拟松材线虫株系(JLH1,JLH10,JXY7,JYX3)对2年生黄山松苗、2年生黑松苗均无致病性.  相似文献   

6.
松材中两种重要线虫比较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沈伯葵  胡兹苓 《林业科学》1993,29(4):345-349
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和拟松材线虫(B.mucronatus)被进一步证明是两个不同的种。除表现致病力差异外,形态上具有明显的不同特征,特别是前者交合伞卵圆形,后者平截形;生理学试验表明二者不能交配产生后代;生物化学方面的差异是:酯酶凝胶电泳中松材线虫酯酶带3条,迁移率分别为0.42、0.45、0.49;而拟松材线虫只1条酯酶带,迁移率为0.65。二者脂肪酸总量、不饱和度、短链和长链脂肪酸含量都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通过室内饲养和统计分析,研究松墨天牛成虫传递松材线虫的数量特征.试验按照单树种枝条饲养和5种树种枝条混合饲养设计.结果表明,成虫在寄主上传递线虫数量的多少与寄主的种类无关,成虫传递线虫是随机的;从成虫传递线虫数量的时间动态看,大多数时间段之间(2 d)成虫传递线虫数量差异不显著.成虫传递的线虫数量和它的取食量相关性不大;成虫传递线虫数量的高峰时段一般在成虫出孔20 d以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松材线虫Bxy-cul-1基因的表达特性和生物学功能,明确该基因在松材线虫生长发育中的作用,为从生长发育角度探索特异性的线虫种群增长控制措施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根据松材线虫基因组数据设计引物、克隆Bxy-cul-1基因,对Bxy-cul-1进行序列、系统发育和蛋白结构预测等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和原位杂交技术探究Bxy-cul-1基因在松材线虫各龄期的表达水平和表达部位,明确其时空动态表达特性,采用RNA干扰技术探究该基因在松材线虫生长发育中的作用。【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Bxy-cul-1基因CDS全长2 292 bp,编码763个氨基酸,属于Cullin蛋白家族。原位杂交结果表明,Bxy-cul-1基因在松材线虫各发育阶段均有表达,胚胎期全胚胎表达,2龄期广泛表达,3龄期和4龄期主要在肠道、体壁肌肉和尾部表达;成虫期,Bxy-cul-1基因在雌虫的卵母细胞和阴户、雄虫的腹部、交合刺和尾部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Bxy-cul-1基因在松材线虫2龄期表达量最高,胚胎期次之,3龄期、4龄期、成虫期表达量依次递减。对松材线虫胚胎干扰后发...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4种染色剂对松材线虫的染色效果,结果表明,虎红和水溶性苯胺兰对松材线虫的染色效果好,虫体全身着色且着色较深,而亚甲基蓝和结晶紫对松材线虫的染色能力较弱,只在头部和尾部着色明显;初步研究了刀豆凝集素、麦胚凝集素和花生凝集素对松材线虫的作用,结果显示,植物凝集素处理后,松材线虫初期均表现出活动加强、幅度增大,部分线虫身体卷曲呈"S"状或"8"字状,部分线虫出现聚集现象,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松材线虫的死亡率逐渐上升,4.0mg/mL的刀豆凝集素、麦胚凝集素和花生凝集素分别处理10min,松材线虫的死亡率分别为100%、80%和65%。该研究为松材线虫的形态观察及防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对山西平陆县28年生枯死油松进行了取样、分离、镜检,发现13个样品中有4个样品分离到线虫。通过对分离物的形态测量与比对,鉴定为拟松材线虫,且样品中分离线虫的数量较少。所分离的拟松材线虫株系为东亚型拟松材线虫。  相似文献   

11.
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雄虫交合伞形状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雄虫交合伞形状的比较刘伟,杨宝君关键词松材线虫,拟松材线虫,雄虫交合伞松材线虫病是松树的一种毁灭性病害。病原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xylophilusNickle(简作Bx)的形态与非病原拟松材线虫B.mucron...  相似文献   

12.
采用SDS法提取线虫基因组DNA,分别选取了6种随机引物对部分地区的10株松材线虫和10株拟松材线虫进行随机扩增和亲缘关系比较。RAPD的结果可以明显区分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与形态学分类相吻合。聚类分析的结果也表明,线虫种内和种间均存在差异,但种间差异明显大于种内差异,同种线虫在同一地区或临近地区的同源性明显高于其它地区,同一地区内寄主对线虫种类分布的影响较小。该方法具有所需样品量少、检测灵敏度高、结果准确等优点,为松材线虫种群的亲缘关系、传播途径及其检测防疫等方面提供一种灵敏、可靠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3.
松材线虫病,又称松树萎蔫病、松树枯萎病,是由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引起的一种毁灭性森林病害。松材线虫原来广泛分布于北美地区,但在原产地并未造成严重危害。1905  相似文献   

14.
在松材线虫病为害季节,通过在发病区的不同小班选择刚出现枯萎症状的松树作为标准株,每隔一定时间,在不同部位取样、分离并计算松材线虫含量,结果表明受松材线虫侵染的松树、自出现初始症状的1个月左右时间,树冠枝条松材线虫含量显著多于其它部位,以后松材线虫在松树体内的分布趋于均匀。  相似文献   

15.
对病木的松褐天牛蛹室木屑、蛹室边缘木材、离蛹室5cm远木材以及松褐天牛进行线虫数量的镜检和分析,其线虫数量经方差分析差异不显著,而不同蛹室及其附近不同木材线虫分布的总量差异极显著。从松褐天牛上分离出的线虫数量差异相当大,从0-66.31条/cm^2不等。死的松褐天牛没有分离出松材线虫,活的松褐天牛经分离后也存在不携带松材线虫现象,而能够分离出线虫的雄雌天牛之间没有呈现一定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6.
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扩散型四龄幼虫(DL4)转型的形态结构变化过程以及油红染色后脂肪的特征变化,分析了不同植物对于转型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松材线虫由扩散型四龄幼虫向成虫转型分为5个阶段,定义为DL4,转型前期(TP),转型中期(TM),转型后期(TA)和转型末期(TT)。DL4阶段,头部钝圆,无溢缩,尾部较尖,无性别特征;TP阶段,线虫呈现竖直状态,可见头部蜕皮,出现口溢缩,尾部膨大;TM阶段,蜕皮明显,线虫开始弯曲,出现不显著的性别特征;TA阶段,进一步完成蜕皮,成虫状态表现明显,雌虫出现阴门盖,雄虫出现交合刺;TT阶段完成蜕皮。DL4时期脂肪含量最高,占据线虫全部身体;而转型前期则脂肪含量迅速下降,仅有头、尾和体表内侧较高;转型中期、后期和末期脂肪含量较少,脂肪颗粒化明显。松科植物红豆杉Taxus chinensis、圆柏Sabina chinensis、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雪松Cedrus atlantica、油松Pinus tabuliformis、黑松Pinus thunbergii和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促进转型效果明显,以黑松和马尾松木块刺激下松材线虫转型效率最高,而非松科植物银杏Ginkgo biloba无转型促进效果。  相似文献   

17.
松材线虫病治理区病原数量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松材线虫病治理区室内、林内松褐天牛羽化期携带松材线虫以及诱木中松材线虫的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在室内、林内松褐天牛携带松材线虫的几率分别为25.5%、22.0%;松褐天牛成虫携带松材线虫量均以6月份最大,平均625条/头、478条/头;诱木中松褐天牛携带松材线虫数量与其寄生的枯死诱木含松材线虫数量呈正相关,5%水平上成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933。  相似文献   

18.
在马鞍山市马鞍山林场,对松材线虫病(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的传媒昆虫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的病原微生物进行调查,结果鉴定了8种真菌和1种细菌.对松墨天牛幼虫的致病率测定显示不同的微生物种类和同一种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的不同菌株均有显著差异.白僵菌的高毒力菌株营养生长无明显差异,而产孢量有明显差异.通过测定,白僵菌菌株226可能是优良菌株,对生物防治松黑天牛方面有潜在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