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工针叶纯林成熟林分主伐择伐后,对20株/亩(A)、30株/亩(B)、40株/亩(C)3种不同保存密度林冠下采用赤皮青冈与米槠2年生无纺布营养袋苗造林效果对比,造林2年的生长量调查结果表明:不同保存密度林下套种的赤皮青冈与米槠造林成活率、地径、高度、冠幅4项指标均以A最高,平均造林成活率达96.4%,赤皮青冈平均地径达2.21 cm,平均高达177.7 cm,平均冠幅达106.0 cm;米槠平均地径达2.07 cm,平均高达224.6 cm,平均冠幅达133.6 cm; 4项指标大小次序为A>B>C。  相似文献   

2.
青檀的栽培技术和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青檀的育苗、造林、管理、利用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青檀可当年育苗、当年出圃。苗木平均高达1.05m,最高1.49m,平均粮径0.65cm,最大根径1.50cm,产苗量30.75万株/hm2。造林试验表明:在立地条件较好的情况下,5年生青檀平均高达6.24m,平均根径13.48cm,达到速生丰产要求。栽培和利用青檀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3.
侧柏荒山沟壑造林技术经验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4~1988年,我们在永寿县进行了陕西黄土高原造林立地条件类型划分及适地适树研究中间试验推广,荒山沟壑造林总面积1万多亩,其中侧柏造林面积为2780亩,占造林总面积近30%,居其它树种之首。平均成活率为87.4%,保存率81.2%。1985年春季营造的侧柏林,4年平均高生长1.21m,地径1.81cm,最高达2.2m,地径3.2cm。现将5年来侧柏造林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以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nl)和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为对照树种,在东沙窝荒漠区进行了柽柳造林对比试验,从生长和抗逆性上进行了观测。苗期试验表明,柽柳苗期在东沙窝丘间地造林适应性强,苗期保存率高于沙拐枣和梭梭,2年生苗木平均地径0.6cm,平均苗高15.6cm。沙丘和丘间地造林试验表明,柽柳适宜在丘间低地造林,沙拐枣、梭梭适宜沙丘造林。  相似文献   

5.
华北落叶松育苗,在内蒙古地区一般两年才能出圃.宁城县头道营子苗圃通过多年实践与研究,使华北落叶松当年生苗平均高达29 cm以上,平均地径0.4 cm,而且根系发达,顶芽饱满,木质化度程度较好.每667m2产合格苗达18万株.达到了2年生落叶松苗木质量标准.通过试验地造林观察,成活率达98%,保存率94%.  相似文献   

6.
我所于1987年2月8日从韶关市翁源县林科所得到意大利杨1年生苗500株,剪成插穗8000根进行扦插育苗试验,成苗共7500株,扦插成活率达94%。当年12月26日调查,苗木平均高为2.51m,平均地径为2.1cm,最大苗高达4.79m,最粗地径达3.4cm。现将试验情况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珍稀树种南方红豆杉造林技术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试验研究不同造林株行距(A)、不同整地挖穴规格(B)对南方红豆杉人工造林成活率、幼林高度及地径生长量的影响差异,试验结果表明:2.0 m×2.5 m造林株行距(A)+60 cm×50 cm×40 cm整地规格(B)最好,1年生幼林平均成活率达95.6%。  相似文献   

8.
林有乐 《福建林业科技》2004,31(3):31-34,49
通过2003年干旱对1~3年生杉木幼林生长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2003年的杉木造林成活率、1~3年生杉木地径和树高当年生长量显著低于降水量正常的年份(2000~2002年)。干旱期间1年生杉木林平均造林成活率为81 5%,下降11 5%,平均地径当年生长量为0 70cm,下降54 3%,平均树高当年生长量为0 53m,下降36 4%;2年生杉木林地径和树高当年生长量分别下降38 8%和34 2%,3年生杉木林地径和树高当年生长量分别下降36 0%和43 1%。  相似文献   

9.
采用全垦加大穴的造林方法,在湖南省的嘉禾县和邵东县石灰岩发育的红壤上进行了棱角山矾的应用示范林营造,其初步结果是:①嘉禾县应用示范点造林5年的棱角山矾胸径、树高平均年生长量分别达1.4 cm和60.8 cm,最大株胸径、树高年生长量分别达1.7 cm和84 cm,造林成活率达95%,保存率达90%;邵东县造林2.5年的棱角山矾地径、树高平均生长量分别达0.98 cm和84.8 cm,造林成活率达93%,保存率达87%。②棱角山矾适应性强,长势好,生长较快,是中度和轻度石漠化治理的优良树种。  相似文献   

10.
抗旱保水剂在墨西哥柏工程造林上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立地条件差,造林成活率低,一直是困扰林业工程项目造林质量的难题。白金子抗旱保水剂在墨西哥柏工程造林上的应用,一是显著地提高造林成活率,比对照提高了21~27%;二是植株生长迅速,长势旺盛,平均高生长达116cm,比对照高17.5cm,与定植时高度相比,平均高生长达41cm,最大达97cm,地径增粗0.3cm。对比应用效果明显,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以人工种植梭梭为研究对象,采用工程集水沟和坡面集水沟2种地形整治方式,研究不同措施对梭梭生长和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粘土地梭梭造林种植穴换沙优于原状土回填;(2)工程集水沟和双坡面集水沟不同灌溉量下梭梭造林最优灌溉量均为60 L,工程集水沟梭梭造林优于双坡面造林;(3)应选择半径为25cm、深度为60 cm的种植穴进行梭梭造林;(4)粘土地种植穴换沙后添加保水剂抑制梭梭生长;(5)地形改造后梭梭造林成活率为89.4%。  相似文献   

12.
针对内蒙古大青山干旱阳坡的特点,采用油松3年生容器苗、沙棘和山杏2年生裸根苗植苗推广造林66.67 hm2,平均造林成活率达90.6%,保存率在85%以上。在造林后4年,林分平均高为84.3 cm,平均基径达1.6 cm,当年高生长量平均达41.3 cm,对林地土壤肥力的改善十分明显。因此得出:在大青山干旱阳坡推广造林,应以油松、山杏、柠条等抗旱树种为主,采取小规模的鱼鳞坑和水平沟整地方式,造林以春季为主。采取株间混交方式,株行距2 m×3 m和2 m×4 m;混交比例以油松50%,沙棘、山杏为50%。造林当年的7~8月份松土除草1~2次,并加强对鼠害和兔害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3.
在桂中地区低丘林地进行竹柳和桉树造林试验,研究显示:竹柳造林成活率随时间增加而降低,造林0.5 a平均成活率为71.3%,造林1.5 a后降低50%,成活率仅为桉树的37%。竹柳造林0.5 a时,平均苗高为60.2 cm,造林1.5 a平均苗高达186.6 cm,1.0 a平均生长量达126.5 cm。竹柳造林1.5 a时不同坡位之间的苗高生长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下坡苗高生长量是中、上坡的1.2、1.5倍。造林0.5 a时,桉树平均树高(193.6 cm)是竹柳(60.2 cm)的3.2倍,且高于造林1.5 a时的186.6 cm。竹柳1.5 a时地径为1.8 cm,桉树同期平均胸径已达1.9 cm。试验结果表明,竹柳在桂中地区低丘林地生长效果低于桉树。  相似文献   

14.
科技动态     
▲ 109柳在盘锦地区生长良好。盘锦市于1987年从营口大石桥苗圃引进109柳,采用2年生截干苗在兴隆台区进行造林试验。近两年观测结果表明,造林当年苗高平均达1.74m,平均地径1.33cm;最高达2.10m,地径1.80Cm。3年生树高平均  相似文献   

15.
对香樟绿化大苗装袋移栽后不同培育时间的袋苗进行造林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装袋移栽培育袋苗对提高香樟造林存活率和生长有着显著成效,装袋移栽培育时间不同而造林效果也差别较大,以装袋移栽培育1~2a的袋苗造林效果最好,其造林成活率、保存率高达96%以上。当年抽梢可达45~46cm,第二年树高生长量平均达55~56cm,米径年生长量达1.58~1.61cm,分别比地苗相应提高了69.1%~70.3%、51.5%~53.4%和38.6%~41.2%;结合实践提出香樟大苗装袋移栽的关键技术,为提高香樟大苗造林成活率和促进早期生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沙地人工刺榆围栏生长及分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彰武沙地4种典型立地条件下,6年生人工刺榆围栏生长情况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在立地条件较好的平缓沙地、丘间低地和固定沙丘下部,刺榆的生长比较稳定,造林保存率均在80%以上,与立地条件相对较差的固定沙丘上部相比,刺榆的各主要生长指标均差异显著,造林保存率为47%。在未经人工干预状态下,4种立地条件刺榆林分地径离散度均在1.0以上,小于平均地径累计株数均超过1/3,表明在现行密度条件下,刺榆林分的生长已出现明显分化,立地条件的异质性和初植密度过大是林分发生分化的主要因素。各标准地刺榆林分普遍存在边行优势,但对林分生长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燕山北部山地干旱阳坡不同造林树种生长状况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了解燕山山地干旱阳坡人工造林树种生长状况的差异,对人工栽植的油松、樟子松及蒙古栎的生长状况及其幼林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栽植5a后,油松、樟子松和蒙古栎的存活率分别达到了93.79%、87.98%和66.69%,其地径分别为4.68cm、5.34cm、1.52cm,树高分别为1.58m、1.75m、0.80m,油松、樟子松、蒙古栎的单株生物量分别为1 857.36g、2 018.30g、234.35g,形成的人工幼林的密度在867.00~2 183.00株/hm~2之间;立地条件较好的样地幼林的空间分布格局为均匀型,立地条件较差的样地空间分布格局为聚集型。油松、樟子松、蒙古栎均为燕山北部山地干旱阳坡的适宜造林树种,栽植5a后已基本形成稳定的乔木层,人工造林加速了干旱阳坡由绣线菊灌丛向乔木林的更新与恢复。  相似文献   

18.
苗龄差异对云南松人工幼林林木造林当年生长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徐家山和牛达林区进行了用不同苗龄的云南松苗木营造云南松人工幼林对其林木造林当年生长影响的研究.经对大苗(1.3~0,徐家山)和当年生苗(0.4~0,牛达)定植的云南松人工幼林造林当年林木的地径和树高生长量的分析,表明苗龄差异影响云南松人工幼林林木造林当年的生长:其两林分的林木平均地径和树高分别为1.63 cm、0.19 m,和0.57 cm、0.08 m.揭示了采用大苗造林可促进云南松人工幼林林木的生长.其林木的地径和树高生长线性相关显著,徐家山和牛达两林分的方程分别为Y=0.043 2x+0.123 1和Y=0.035 6x+0.062 4,其林木的树高可作为林分生长量分析的主要指标.此期间,云南松人工幼林林木的树高分化明显,徐家山和牛达林分的林木树高变幅和变异系数分别为0.03~0.61 m、0.01~0.26 m和1.08 %、0.77 %.树高聚类分级结果也显示两云南松人工幼林林木分化的客观存在.林木树高的变幅、其变异系数和聚类分级的组间和组内的变幅说明,用13~0苗龄营造的云南松人工幼林林木造林当年的树高分化较0.4~0苗龄的显著.其幼林林木的生长分化预示着进行云南松早期选育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采用一年生格氏栲无纺布营养袋苗进行了格氏栲与杉木行状混交造林试验,比较了不同坡向、坡位的格氏栲造林成活率及生长量。结果表明:不同坡向、坡位对格氏栲造林成活率及当年生长量的影响极为显著,阴坡和下坡的格氏栲造林成活率及当年生长量最高,其中:阴坡格氏栲的平均成活率、平均地径、平均高、平均冠幅分别达94.4%、1.07 cm、82.5 cm、56.1 cm,下坡的平均成活率、平均地径、平均高、平均冠幅分别88.0%、1.06 cm、82.0 cm、55.7 cm。  相似文献   

20.
比较桢楠纯林造林和在桉树林下间种的幼林生长量,结果表明,随着生长期的增加,桢楠的树高和地径增长变化达显著水平以上,但纯林造林的增长幅度远大于桉树林下间种,2年生纯林下坡位桢楠平均树高达203.6cm,平均地径达2.6cm。而桉树林下间种的平均树高只有72cm、平均地径0.7cm。综上表现,桢楠纯林造林比在桉树林下间种生长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