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玉米种植业的发展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食物供给质量。分析了玉米栽培期间需要注意及可应用的节水抗旱栽培技术,以促使玉米产量及质量提高,推进玉米种植业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
肖明刚 《种子科技》2024,(2):50-52+64
玉米作为我国栽培范围十分广泛的农作物,在种植到成熟过程中会受到多种外界因素的影响,尤其受到天气和温度的影响较为突出,其中旱灾是玉米种植中的常见气候灾害,会造成玉米减产甚至绝收。基于此,分析了玉米抗旱栽培技术以及节水灌溉技术,为玉米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玉米抗旱保墒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干旱、半干旱土地面积约占全国玉米总面积50%以上,干旱成为限制我国及世界其他国家玉米高产、稳产的重要因素.而玉米生长发育主要依靠自然降雨,因此采用综合措施,蓄住天上水,保住土中墒,经济有效地提高水分利用率,是玉米抗旱栽培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哈尔滨市呼兰区位于黑龙江省南部,属于我国北方高寒地区,全年降水量较少,只维持在500mm左右,而且无霜期较短,仅为140d左右。玉米是我区的主栽粮食作物,年播种面积15万hm2左右,占总耕地面积的70%以上。与我国南方地区相比,我区玉米全年仅为一季生产,而且经常遭遇十年九春旱的不利气候条件,尤其是在春季播种期间,干旱对玉米生长的影响更为严重。为了探索有效的综合性抗旱减灾的栽培技术措施,提高玉米抗旱能力,从而提高单产,我们进行了玉米不同栽培方法对抗旱能力影响的试验研究,为玉米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旱地玉米不同种植方式抗旱效果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持续春旱使旱作农业区不能如期播种,给农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经对旱地玉米不同种植方式抗旱效果分析,玉米座水点种加覆膜是旱作区最经济,有效的抗旱播种方式;春旱持续时间短(5月中下旬落接墒雨),育苗移栽和座水点种可作为抗旱稻播种方式之一推广应用,穴播座水覆膜栽培可作辅助抗旱措施推广应用,春旱持续时间长,杜绝种植玉米等生育期长的作物。  相似文献   

6.
《种子世界》2009,(4):55-55
我国北方罕见的旱情让抗旱作物价值日益凸现,跨国农业巨头美国孟山都公司日前宣布开发4年之久的抗旱玉米将投入市场。国内玉米育种专家、辽宁省丹东农业科学院研究员陈刚对表示:“孟山都研发的是含有抗旱基因的转基因玉米,我国也在研究,但是还没有成型的品种。”  相似文献   

7.
与其它农作物相比,玉米有着很高的实用性,但结合鄂尔多斯市玉米种植情况来看,由于技术不合理使得玉米生长受到阻碍,比如在节水抗旱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玉米种植技术得到进一步提升,在玉米种植中,节水抗旱栽培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与推广,由此提高了玉米产能和质量。  相似文献   

8.
迟秀芹 《种子科技》2019,(12):36-36,40
抗旱环节在农作物栽培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农作物长期处于干旱状态,不仅会导致产量下降,农作物甚至会大面积死亡。为了能够稳定我国农业经济健康发展,需要对抗旱栽培技术进行全面升级,保证农作物能够获取充足的养分与水分。根据影响农作物抗旱能力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农作物抗旱栽培的方案与措施。  相似文献   

9.
玉米抗旱节水产量性状相关及通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华北地区选育种植抗旱节水高产玉米品种,对我国粮食资源和水资源安全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用在华北平原地区大面积推广的10个玉米杂交种进行抗旱节水高产试验,在灌溉出苗一水条件下,结果表明,浚单20的产量最高,达8 697.337 ks/hm2,接近水地高产水平,水分利用效率为1.617 ks/mm,有5个品种鲁玉13、邢抗2、郑单958、冀玉9、蠡玉18超过7000 kg/hm2,水分利用效率在1.3 ks/mm以上;说明这些品种有较好的抗旱节水高产能力,在有限灌溉条件下,华北地区玉米可实现节水和高产双赢.通过11个农艺性状与小区产量的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在有限水分条件下,穗重对产量正效应最大,负作用最大的是轴重.在选育抗旱节水高产玉米新品种的过程中,应选择穗重、百粒重大,行数多,行粒数多,出籽率高,粒长较长;轴重小,穗干尖长度少,轴周长较细的品种.这些研究结果为玉米抗旱节水高产品种选育和栽培提供了大量有用信息.  相似文献   

10.
玉米抗旱机理及抗旱性鉴定指标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玉米抗旱性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特性,研究内容主要是抗旱机理研究和抗旱性鉴定与评价,其中适应干旱的形态结构特征是玉米长期进化的结果,生理代谢调节也是玉米适应抗旱的有效手段之一。通过总结前人有关对玉米抗旱性的大量研究,从形态结构、生理生化及遗传等角度阐述了玉米抗旱机理与抗旱性鉴定的各项指标。指出玉米抗旱性由多基因控制,呈现典型的数量遗传。抗旱性鉴定需要在特定环境和试验条件下运用生理生化指标变化结合遗传分析进行综合评价。同时发现玉米抗旱性研究的方向从一般的生理生化分析转移到分子遗传学的QTLs定位与分析。总结分析玉米抗旱性研究现状与方向,为玉米抗旱性鉴定、玉米抗旱育种和农业生产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水稻抗旱机理和抗旱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水资源短缺正成为制约中国水稻生产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培育抗旱性强的水稻品种,不但能够节约水资源,而且有利于稳产增产、节约能源。日益深入的干旱胁迫响应基因及QTL定位研究的积累为进行抗旱育种提供了依据和基础。对水稻在干旱胁迫下的伤害机理和抗旱的分子机制以及水稻抗旱育种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和综述,以期为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抗旱机理及抗旱育种提供理论依据。今后应加强对稻属抗旱基因资源的有效发掘、评价、创新和利用,进一步发挥抗旱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抗旱育种实践中的作用,改良水稻根系,结合常规育种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提高栽培稻的抗旱性。  相似文献   

12.
禾本科主要作物抗旱相关基因及转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旱是限制作物生长和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提高禾本科主要作物水稻、小麦、玉米、甘蔗的抗旱能力,本研究从植物抗旱机理出发,归纳了植物抗旱相关的功能基因、转录因子以及信号因子。综述了水稻、小麦、玉米、甘蔗抗旱相关基因挖掘以及抗旱转基因的研究进展,针对今后作物抗旱性的研究,提出了开展逆境植物重要抗旱基因资源挖掘、构建多基因共表达系统以及开展科学、标准的转基因抗旱鉴定指标评价体系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将保水剂,有机、无机材料和复合肥通过特殊工艺制成抗旱复合肥。通过玉米盆栽试验,在控制水分条件下,对抗旱复合肥的保水保肥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抗旱复合肥能显著提高盆栽玉米生物量,水分利用率和肥料利用率。与普通复合肥相比玉米干重增幅为14.8-27.2%,WUE增幅为39.6%-61.3%,氮素利用率增幅24.5%-45.2%。  相似文献   

14.
干旱是影响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主要气象因子之一。为了找到有效的减灾保产途径,提高玉米的抗旱性,本研究介绍了玉米抗旱化学调控技术,总结了干旱胁迫对玉米种子萌发及幼苗生理生化的影响,概述了植物的抗旱机制,并归纳了化学调控技术在玉米抗旱性方面的应用。最后指出化学调控技术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应注重混合剂型的研发及应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程卫中 《种子科技》2019,(14):42-42,46
玉米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种植效果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随着近年来我国气候环境不断发生变化,出现干旱天气的概率不断升高,长时间的干旱会对玉米生长造成严重影响,通过采取各种有效的技术手段可以有效缓解这种情况的出现。因此,对玉米抗旱栽培技术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水分胁迫对不同抗旱型玉米自交系苗期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水分胁迫处理对不同抗旱型玉米自交系苗期的影响研究,为抗旱育种选择自交系提供选择参考。采用人工控水的方法,研究干旱胁迫对夏玉米抗旱型和对敏感型自交系苗期株高、地上部和地下部分干重、叶面积、比叶重、叶绿素和净光合速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抗旱型自交系苗期对水分胁迫的响应不同。抗旱玉米自交系从5叶期开始在干旱胁迫期间的株高、地上部和地下部分干重、叶面积、叶绿素和净光合速率等指标均高于对水分敏感的玉米自交系,且比叶重相对稳定。这表明干旱条件下,抗旱型自交系较普通自交系在苗期能够表现出更好的适应性,本研究对加强抗旱自交系的筛选和选育,进一步提高耐旱节水玉米新品种选择效率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作为旱地作物的玉米,其抗旱性是指在大气干旱和土壤干旱条件下,不仅能存活下来,而且能使产量稳定在一定水平的能力。其抗旱机制通常有3种:躲旱(drought escape)、避旱(drought avoidance)和耐旱(drought tolerance)。其中避旱和耐旱统称为抗旱性(drought resistance)。躲旱是植株在严重的水分胁迫发生之前完成其生活周期的能力。避旱是在水分胁迫发生时,植株通过维持组织的高水势或以组织水势略微下降来忍受干旱的能力。耐旱则是随着水势的降低,植物组织的生理活动或代谢活动下降较低的能力。利用早熟品种躲旱,虽然适应干旱环境,但由于早熟性,其产量潜力不大。因此目前大多数育种家都倾向于抗旱性(drought resistance)育种。根据近年来研究发现,不同玉米种质问的抗旱能力具有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是玉米抗旱育种的内因和依据。在当代玉米主栽高产品种及其亲本自交系中应存在抗旱基因,可直接用于玉米的抗旱育种。玉米引入我国已有400多年的历史,长期在广阔的地域进行种植后经人工和自然选择形成了抗旱种质资源的丰富基础。王泽力(1998)对征集的百余份玉米材料筛选鉴定后发现,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材料具有很强的抗(耐)旱性,经改良后已经取得较好的育种成效。曾盂潜(1992)证实了当前广泛应用的自交系8112和黄早4都具有优良的抗(耐)旱性能。目前,以8112,黄早4为代表的改良系较多,都不失作为研究利用的重点。Dafrisa A研究认为,M017对高温与干旱的胁迫表现出较强的抗性。由此说明,从经过选择和改良的农艺种质资源中可以筛选出抗旱的优良基因型。  相似文献   

18.
通过筛选抗旱玉米品种和抗旱评价指标,进而对其进行生理生化研究,最终实现干旱半干旱地区玉米抗旱节水,是研究玉米高产高效的重要课题。采用盆栽试验方法,选用辽宁省近几年最新选育的12个玉米杂交种,在水分胁迫条件下,对苗期、抽雄吐丝期和灌浆期玉米形态和光合生理等性状特征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找出了不同时期水分胁迫下光合抗旱指数与产量抗旱指数的相关性,筛选出了抗旱性较强的玉米品种。结果如下:苗期水分胁迫缩短了58%供试品种抽雄至散粉期时间,延长了83%供试品种的ASI,而铁研120在水分胁迫处理后ASI比对照短,且和其他品种相比,该品种苗期叶片叶绿素含量较高。相关分析表明,灌浆期水分胁迫处理,光合抗旱指数与产量均呈正相关关系,其中,蒸腾速率抗旱指数与产量抗旱指数相关性较强。不同水分胁迫时期的产量抗旱等级划分结果显示,铁研120和铁研58综合抗旱性较强,在苗期、抽雄吐丝期和灌浆期受到水分胁迫,在籽粒成熟期均能获得较高产量。  相似文献   

19.
《种业导刊》2009,(7):45-45
德国巴斯夫公司近日宣布,该公司与美国孟山都公司利用基因技术联合开发的新型抗旱玉米已进入最后研发阶段。这种转基因玉米有望于2012年投入市场。  相似文献   

20.
秸秆覆盖免耕是保护性耕作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保护性耕作技术.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人们对抗旱防御技术需求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有了新的认识.本文重点综述了秸秆覆盖免耕的含义及对栽培玉米的作用与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做了简要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