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记者日前从中科院动物所获悉,我国科学家成功破译了飞蝗的全基因组序图谱,并揭示了它为什么偏爱吃粮食、能长途迁飞、喜好群聚而行等奥秘。相关论文1月14日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杂志。飞蝗是世界性的重要农业害虫,取食水稻、小麦、玉米、高粱、谷子等多种禾本科植物。当蝗灾暴发时,蝗虫可形成高密度蝗群并可以长距离迁飞。近百年来,科学家们一直致力于揭示蝗灾暴发的机制。  相似文献   

2.
<正>记者日前从中科院动物所获悉,我国科学家成功破译了飞蝗的全基因组序图谱,并揭示了它为什么偏爱吃粮食、能长途迁飞、喜好群聚而行等奥秘。相关论文1月14日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杂志。飞蝗是世界性的重要农业害虫,取食水稻、小麦、玉米、高粱、谷子等多种禾本科植物。当蝗灾暴发时,蝗虫可形成高密度蝗群并可以长距离迁飞。近百年来,科学家们一直致力于揭示蝗灾暴发的机制。  相似文献   

3.
王利丹  谢跃 《中国畜牧兽医》2023,(11):4600-4611
动物寄生性线虫是动物寄生虫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的群体之一,可对人和家养及野生动物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线粒体基因组是动物寄生性线虫唯一的核外遗传物质,是进行线虫虫种鉴定、遗传进化、系统发生以及防控研究重要的信息载体。随着高通量测序与生物信息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动物寄生性线虫线粒体基因被破译,截止2022年2月28日,NCBI的GenBank中收录的动物寄生性线虫线粒体基因组已累计达283条,涉及213个物种,隶属尾感器和无尾感器2个亚纲。尽管如此,目前有关动物寄生性线虫线粒体基因组信息及其应用仍缺乏系统、全面的归纳、分析和总结。为此,作者总结了现有动物寄生性线虫线粒体基因组的结构与组成、碱基偏好、tRNA/AT富集区变化等特征,提出了动物寄生性线虫线粒体基因新的排列划分(即39种),并在此基础上对动物寄生性线虫线粒体基因组在线虫种群遗传、系统进化、分子流行病学与诊断等方面的应用进行概述,以期为动物寄生性线虫病防控研究提供信息参考。  相似文献   

4.
跨世纪研究项目──动物基因组计划张守印(解放军农牧大学图书馆,长春130062)动物基因组计划就是建立一个包含各种动物全部基因的基因图谱,其核心是对各个基因的定位。这种图谱包括基因的名称、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及与相邻基因的距离、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和功能...  相似文献   

5.
科技动态     
《江西饲料》2015,(1):46-49
<正>我国科学家完成大黄鱼全基因组测序日前,由浙江海洋学院领衔,与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机构联合破译了大黄鱼全基因组测序,构建了大黄鱼基因组图谱,并成功解析其先天免疫系统基因组特征。该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据介绍,大黄鱼全基因组测序是我国公布的第二个海水鱼类的基因组图谱,也是世界上第一个石首科鱼类基因组图谱,标志着我国大黄鱼研究进入组学时代。大黄鱼免疫基因信息的充分解  相似文献   

6.
国内外猪基因组与分子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刘榜 《猪业科学》2008,25(1):66-67
1 猪基因组计划研究进展 随着人类基因组测序的完成也推动了农业动物基因组研究工作,继2004年先后完成了鸡和牛的基因组测序后,美国农业部(IJSDA)展开了二大研究:一是在肉畜研究中心开展的大规模基因定位计划;二是国家动物基因组研究计划.  相似文献   

7.
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是遗传学研究中重要的材料。近年来,全基因组SNP标记开发方法的发展使得研究者们能够以较低成本获得丰富的基因组标记,大大推动了基因组水平的相关研究。基因组预测从已知基因型数据和表型数据的个体建立训练模型,对未知表型的个体进行基因型和表型预测,在育种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全基因组SNP的分型策略结合基因组预测方法,构成了动物基因组选择的前沿。本文从这两个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从事分子遗传学,尤其是复杂性状研究的研究者们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北方牧业》2013,(14):11
近日,由中国农业大学和华大基因研究院专家领导的国际研究团队历时5年时间,首次完成了全球雁形目动物的第一张全基因组序列精细图谱、高密度结构变异图谱和基因图谱,全基因组覆盖率为95%以上。基因测序结果显示,鸭体内共包括9190个免疫相关基因,显著少于人和其他哺乳类动物。不过参与研究的科学家表示,鸭体内β-防御素基因明显较多,这种  相似文献   

9.
《中国家禽》2004,26(24):49-49
我国科学家12月9日在京宣布,他们参与的破译鸡基因组序列和遗传差异的国际研究计划取得进展,已完成了原鸡基因组和家鸡基因组多态性研究。这项成果以主题科学论文的形式发表在12月9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  相似文献   

10.
《饲料工业》2004,25(12):27-27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张奇亚领导的水生病毒学研究组,日前完成了牙鲆淋巴囊肿病毒中国株LCDV-C基因组的破译工作。现已阐明淋巴囊肿病毒中国株基因组全长为186250个碱基对,可编码潜在基因176个,并绘制了基因组织图。淋巴囊肿病于1874年就有记载,也是最早有文字记载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猪业》2012,(11):65-65
【本刊辑】据中国养殖网2012年11月19日报道,一个国际研究小组的研究人员成功破译了野猪以及中国、欧洲家猪的基因组序列。这项工作对生物医学具有重大意义,解释了为什么猪"什么都吃"的问题。来自12个国家40多家研究机构的150位科学家共同参与了此次基因组破译工作。该研究还证实,亚洲野猪与欧洲野猪之间彼此分离大约是在100万年以前。研究由荷兰瓦赫宁恩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和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共同领导,研究成果刊登在最新一期《自然》杂志上。猪是一种拥有与嗅觉相关功能基因最多的物种,但该研究表明,猪拥有与其他物种(如人类)不同的与味觉相关的基因。  相似文献   

12.
全基因组选择模型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全基因组选择是一种利用覆盖全基因组的高密度标记进行选择育种的新方法,可通过早期选择缩短世代间隔,提高育种值估计准确性等加快遗传进展,尤其对低遗传力、难测定的复杂性状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真正实现了基因组技术指导育种实践。随着芯片和测序技术日趋成熟,高密度标记芯片检测成本不断降低,全基因组选择模型的不断升级和优化,预测准确性不断提高,全基因组选择已成为动物遗传改良的重要手段和研究热点。目前,全基因组选择已经成为奶牛遗传评估的标准方法,并取得重要进展,在其它物种中的应用正在逐步开展。本文主要对全基因组选择的统计模型发展进行综述,总结全基因组选择在动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现状,讨论当前存在的问题,并对全基因组选择模型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3.
基因组选择近年来成为动物遗传育种领域的一个热点,并有望在将来引起传统育种方式产生重大的变化。猪的基因组选择目前主要是利用基因组信息和猪屠宰、繁殖性状的生产记录对猪进行选择。猪的育种值并不能直接观察得到,而是利用个体本身和亲属信息(后裔、同胞及祖先)估计个体的育种值。所利用的信息越多,育种值估计的准确性越高。基因组选择的基本思想是基因分型个体的DNA信息包括来自其他远缘及无关基因分型个体的信息。  相似文献   

14.
《北方牧业》2012,(21):10
<正>国际绵羊基因组研究小组近日正式发布了绵羊基因组图谱第三版,新疆石河子大学与新西兰梅西大学合作完成的美利奴绵羊基因组0.1%的基因解析位列其中,这也是在世界上第一个完成绵羊基因组MHC区段的测序与基因注释并对外公布。中国美利奴绵羊基因组MHC区段基因组成与结构研究项目主持人、石河子大学研究生工作部部长、研究生处处长高剑峰介绍:通过这次合作破译绵羊遗传密  相似文献   

15.
数量性状是羊育种中的重要性状,受微效多基因控制、遗传力低,而传统育种方法难以提高羊的育种效率。提高动物育种效率对于选种选配工作和经济生产效益至关重要。随着育种新技术的不断革新与发展,基因组选择(genomic selection, GS)方法已成为育种技术中强大的工具,且已成功运用于个体经济价值较大的物种中,其具有缩短世代间隔、提高育种准确性、减少生产成本、提高畜禽经济效益等优势。近年来,由于基因组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各个统计模型的升级优化,以及高密度SNP芯片价格的下调,报告有关于基因组选择育种的实证和模拟研究层出不穷,且基因组选择技术已在羊育种中逐步开展,特别是在羊的重要性状中已有不少报道。由于羊的品种较多,地方性状差异化较大,个体经济价值略低,尽管基因组育种的新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但目前仍没有在羊育种中大范围普及。为了更全面地了解该技术在羊育种中的研究现状,且基于选种选配的重要地位,作者就基因组选择在羊育种中的研究进展展开综述,主要从表型测定、基因分型、不同模型方面介绍了基因组选择在羊的重要性状中的应用和现状,讨论了其优势与挑战,并展望了基因组选择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人和动物存在羊水来源的多潜能干细胞(amniotic fluid-derived stem cells,AFSCs)。AFSCs被公认为是介于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之间的一种特殊的细胞类型,因此,AFSCs同时具有成体干细胞和胚胎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AFSCs干细胞特性的保持是以其标志基因以及基因组的整体特异表达为基础。目前,已经有相关研究对不同胎龄时期的AFSCs的标志基因Oct4、Sox2、Nanog、SSEA系列以及Tra-1-60和Tra-1-81等在基因组中的表达特征进行了分析。对AFSCs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羊水干细胞的进一步系统、深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大鼠是生理学和药理学实验的重要实验动物,在医学和药物开发中广泛应用。最近,Nature杂志发表了褐家鼠(BrownNorway rat,Rattus norvegicus)的全基因组序列,使大鼠成为继人和小鼠之后第3个被全基因组测序的哺乳动物。大鼠基因组含有约2 5 0 0 0个基因,其中90 %在小鼠和人的基因组中也存在,约10 %是和小鼠共有而人没有的,这些基因包括编码与嗅觉有关的蛋白,这也许是鼠类嗅觉灵敏的原因。大鼠与人相比,其基因组中含有更多的分解毒物的基因,因此它们可能更容易从体内排除毒物,这也使一些科学家认为以大鼠为实验动物作人的一些药物的毒性实验…  相似文献   

18.
目前,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和遗传学的不断发展,动物育种方法从传统的数量评估方法,逐渐向全基因组选择法评估育种值转变。全基因组选择是动物育种的一次革命,利用全基因组遗传标记信息对个体进行遗传评估,能大大缩短育种间隔,提高遗传进展,已然成为动物育种研究的热点。该文主要对全基因组选择在动物育种中的应用及展望做一个简述。  相似文献   

19.
牛基因组拷贝数变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拷贝数变异(CNV)是家畜遗传变异的一种重要的来源。为了鉴定牛基因组拷贝数变异,试验进行了全基因组筛查,以确定这些基因功能的数量、位置等。采用一个包含约385000探针的寡核苷酸阵列比较了普通公牛和瘤牛间的基因组杂交。试验共检测到51个CNV,约占整个牛基因组的0.5%。每种动物的平均CNV大小为213~335kb。单个动物中仅能检测到50%的CNV,其余CNV则需要鉴定多个个体才能获得,再进一步分析确定每个CNV区域的基因内容。结果表明一个基因中包含82%CNV,且大部分CNV与牛基因组表型变异有一定相关性。虽然个别CNV的影响仍有待进一步研究,但本试验结果表明CNV在牛基因组表型变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美国和欧洲科学家于2004.3.31联合宣布,他们成功绘制出大鼠基因组草图,并在《NATURE》杂志上公布了这一大鼠遗传物质的草图。科学家认为,这将有助于推进人类疾病治疗,并深入理解生命过程。大鼠继人类和小鼠之后,基因组被破译的第三种哺乳动物,与人类90%的基因相同,人类约90%的基因可在大鼠体内找到,因此了解大鼠就等于了解人类自身。新的基因组草图还显示,大鼠染色体上有27.5亿个碱基对,与人类染色体上29亿多个碱基对相当接近。大鼠与小鼠的基因都与人类相当接近。从基因草图估算,这三者在7500万年前从共同的哺乳动物祖先那里继承了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