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鸡胚胎的性腺发育是研究脊椎动物性别决定的一个很好的模型。文章综述了鸡胚胎性腺性别分化的基本过程、性别决定中性染色体(ZZ/ZW)的可能机制和性别决定关键基因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水产动物种类繁多,性别决定机制极其复杂,受到性激素、环境、基因等多方面的影响,同时部分水产动物还在生长、营养等方面表现雌雄差异,水产动物性别决定机制成为近来水产动物遗传育种的热点。本文对近来水产动物性腺分化、性别决定、性别调控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阐述,旨在为水产动物性别决定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家禽性别控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家禽性别决定的研究表明:目前对家禽性别决定机制尚未完全清楚,除性染色体理论外,尚有常染色体/性染色体平衡理论,而性别最终是由基因决定的。近年来在探索W染色体上DNA特异序列方面虽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还没有发现类似Y染色体上的SRY片段。在人工诱导性腺分化控制家禽性别实验中,发现以免疫学方法和芳香化酶抑制剂处理效果较明显,尤其是芳香化酶抑制剂作用较稳定,但用于生产还有一定距离。家禽性别决定的有效控制最终取决于对家禽性别决定、性别分化本质的深入研究和了解  相似文献   

4.
采用单因素6水平3重复的试验方法,通过探讨半滑舌鳎肠黏液溶菌酶(LSZ)、过氧化物酶(POD)、碱性磷酸酶(AKP)和酸性磷酸酶(ACP)等对黄芪多糖(APS)的免疫应答情况,确定APS对半滑舌鳎肠黏液免疫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其发挥作用的较佳剂量。结果显示,半滑舌鳎肠黏液的非特异性免疫活性对低剂量APS(300 mg/kg或600 mg/kg)的免疫应答表现为随黄芪多糖(APS)添加剂量的增加而增强,对中高剂量的APS(900 mg/kg≤APS≤1 800 mg/kg)的免疫应答则表现为随APS添加剂量的增加,其达到较好免疫效果的时间越早,随后则表现为较为强烈的抑制作用,且与APS的添加剂量呈正相关。可见,APS对半滑舌鳎肠黏液非特异免疫活性在低剂量时具有改善和增强的作用,而较高剂量也会有抑制作用。从节约成本与增强半滑舌鳎肠黏液非特异免疫活性的角度来看,半滑舌鳎人工配合饵料中添加APS的较佳剂量应为600 mg/kg。  相似文献   

5.
陈恒  罗小丽  管健  黄辉  刘金海 《饲料研究》2015,(5):44-48,73
采用单因素6水平3重复的试验方法,通过探讨半滑舌鳎体表黏液溶菌酶(LSZ)、过氧化物酶(POD)、碱性磷酸酶(AKP)和酸性磷酸酶(ACP)等对黄芪多糖(APS)的免疫应答情况,确定APS对半滑舌鳎体表黏液免疫力的作用效果及其发挥作用的最佳剂量。结果表明,半滑舌鳎体表黏液的非特异性免疫活性对低剂量APS(300~600 mg/kg)的免疫应答表现为随APS添加剂量的增加而增强,对中高剂量的APS(900~1 800 mg/kg)的免疫应答则表现为随APS添加剂量的增加,达到较好免疫效果的时间就越早,随后则表现为较为强烈的抑制作用,且与APS的添加剂量呈正相关。可见,APS对半滑舌鳎体表黏液非特异免疫活性具有改善、增强亦或抑制的作用。从节约饵料成本与增强半滑舌鳎体表黏液非特异免疫活性的角度来看,半滑舌鳎人工配合饵料中添加APS最佳剂量应为600 mg/kg。  相似文献   

6.
实用传真     
<正> 半滑舌鳎大规模人工繁肓成功 半滑舌鳎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研究经中国海洋科学家20年的研究,终于获得了成功。该技术填补了国内外同类研究空白,居国际领先地位,为养殖生产开辟了新的道路。 半滑舌鳎是一珍贵鱼种,属东北亚特有种。老百姓俗语称鳎米、鳎目及牛舌头鱼。主要产自黄渤海区,我国的东海以及朝  相似文献   

7.
壳聚糖等四因素对半滑舌鳎非特异免疫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将壳聚糖、维生素C、维生素E和鱼油添加到基础饲料中制成免疫饵料,以基础饲料为对照,饲喂半滑舌鳎(平均体质量40.9g)。研究半滑舌鳎血清溶菌酶活性,白细胞吞噬活性和免疫器官(脾)指数,探讨壳聚糖作为饲料添加剂的可行性及适宜剂量。结果表明:添加2%壳聚糖能有效提高半滑舌鳎血清溶菌酶活性和吞噬活性。从正交试验的结果及降低成本来考虑,试验各影响因素较好添加剂量为,维生素C100mg/kg、壳聚糖20、维生素E1和鱼油20g/kg。  相似文献   

8.
鸡性别决定机制及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和  潘玉春 《中国家禽》2004,26(23):51-53
性别决定和分化现象普遍存在的生物体中,其决定机制一直是生物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对脊椎动物而言,性别决定受遗传和环境因素所控制,其中哺乳动物和鸟类的性别决定受遗传因素所决定。同哺乳动物所具有的XX:XY雄异型性染色体系统不同,鸟类具有ZZ:ZW性染色体系统,并且在雄性为ZZ,雌性为ZW,性染色体组成呈雌异型。  相似文献   

9.
刘金海  陈恒  黄辉 《饲料研究》2020,43(3):49-53
采用单因素6水平3重复的试验方法,研究半滑舌鳎免疫球蛋白对黄芪多糖(APS)的免疫应答水平变化,确定半滑舌鳎免疫球蛋白对APS产生最强免疫应答时的APS最佳添加剂量。结果表明,随着试验时间的延长,试验组半滑舌鳎鳃黏液、肠黏液、血液及皮肤黏液免疫球蛋白对APS的免疫应答水平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皮肤黏液免疫球蛋白含量在第18 d时达到最高水平,鳃黏液、肠黏液和血液中的免疫球蛋白含量则于第54 d时达到最高水平;随着APS添加剂量的增加,试验组半滑舌鳎血液、皮肤黏液、鳃黏液及肠黏液免疫球蛋白对APS的免疫应答水平呈逐渐升高的变化趋势,且大部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半滑舌鳎鳃黏液、肠黏液、血液及皮肤黏液免疫球蛋白对APS产生最强免疫应答时的APS最佳添加剂量为1 800 mg/kg。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旨在探讨鱼腥草熬制浓缩液作为半滑舌鳎饲料添加剂的可行性及适宜用量。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设对照组1个,试验组3个,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5尾鱼;依据半滑舌鳎的营养需求配制适合其生长发育的基础饵料,同时将20、40、60 g鱼腥草分别熬制为浓缩液,分别添加至一定量的基础饵料中配制成免疫饵料;半滑舌鳎暂养为15 d,各组均投喂基础饵料;免疫试验时间为30 d,对照组投喂基础饵料,试验组投喂免疫饵料。对半滑舌鳎血清溶菌酶活性、白细胞吞噬百分比、吞噬指数和免疫器官(脾脏)指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半滑舌鳎的血清溶菌酶活性、白细胞吞噬百分比及吞噬指数均有显著增高(P<0.05),免疫器官指数无显著变化(P>0.05)。因此,用鱼腥草熬制浓缩液作为半滑舌鳎饲料添加剂是可行的,其中用60 g鱼腥草熬制成的浓缩液与基础饵料制成的免疫饵料,可显著提高半滑舌鳎非特异免疫活性。  相似文献   

11.
试验选用初重(104±8.9)g半滑舌鳎600尾,随机分3个处理组,每组设4重复,每重复半滑舌鳎50尾,分别投喂不同脂肪含量颗粒饲料和杂鱼,试验期121 d。结果表明:投喂杂鱼可显著提高半滑舌鳎生长的终末体重(FBW)、增重率(WG)、特定生长率(SGR)及饲料系数(FCR)(P0.05),其蛋白质效率(PER)显著低于两种含量不同的颗粒饲料组(P0.05)。低脂含量的颗粒饲料(RQ)进行投喂的半滑舌鳎肝体指数(HSI)、脏体指数(VSI)和肥满度(CF)显著低于杂鱼和高脂含量颗粒饲料(CX)投喂组(P0.05)。综上所述,投喂杂鱼可以提高半滑舌鳎生长性能。用低脂肪含量的颗粒饲料进行投喂,既能节省其饵料利用率,又能使养成阶段的半滑舌鳎健康生产。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考察了海洋脂肪酶对大菱鲆和半滑舌鳎生长性能的影响。对照组大菱鲆和半滑舌鳎日粮饲料中不加入海洋脂肪酶,试验组大菱鲆和半滑舌鳎日粮饲料中分别添加2U/g、4U/g、8U/g的海洋脂肪酶,饲养周期32d。结果表明,大菱鲆试验中,2U/g、4U/g、8U/g与对照组相比增重率分别提高了3.50%、8.27%和11.51%,特定生长率分别提高了8.70%、20.21%和27.77%,饵料系数分别降低了18.42%、30.65%和31.14%;半滑舌鳎试验中,2U/g、4U/g、8U/g与对照组相比增重率分别提高了9.91%、31.10%和38.24%,特定生长率分别提高了8.94%、27.56%和33.69%,饵料系数分别降低了7.99%、21.60%和26.49%。结果表明:饲喂一定浓度的海洋脂肪酶可提高大菱鲆和半滑舌鳎的生长性能,并且随着浓度增大,提升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采用反转录PCR(RT-PCR)和c 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技术从半滑舌鳎肝脏中克隆了乙酰辅酶A羧化酶α(ACC1)基因全长c DNA,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半滑舌鳎ACC1基因在肠道、肝脏、肌肉、卵巢、脾脏、全脑、肾脏、心脏、肠系膜脂肪等组织中的表达进行了研究;此外,还研究了饲料脂肪水平对半滑舌鳎肝脏中ACC1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1)半滑舌鳎ACC1基因c DNA全长7 811 bp,含1个7 074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2 357个氨基酸,ACC1蛋白计算分子质量为266 ku,等电点为6.42。半滑舌鳎ACC1氨基酸序列保守位点包括1个ATP结合位点(Gly~(316)~Gly~(321))、1个生物素结合位点(Val~(785)-Met~(786)-Lys~(787)-Met~(788))、1个辅酶A结合位点(Ser~(1969)~Val~(1995))。此外,半滑舌鳎ACC1基因存在可变剪接,形成另外2个同工型(isoforms),与分子质量为266 ku的ACC1相比,分别少8和15个氨基酸。2)半滑舌鳎所有组织中均检测到ACC1基因的表达,肝脏和全脑中ACC1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分别为2.67和2.53;肠道、肠系膜脂肪和卵巢中次之,分别为1.14、1.10和0.97;肾脏中最低,仅为0.48。3)与对照组(未添加鱼油组)相比,3.5%鱼油组肝脏中A CC1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7.0%和10.0%鱼油组肝脏中A CC1 mRNA相对表达量进一步降低,显著低于3.5%组和对照组(P0.05),同时10.0%鱼油组低于7.0%鱼油组(P0.05)。综上,本试验克隆出了半滑舌鳎ACC1基因的全长c DNA,并得出半滑舌鳎ACC1蛋白的主要功能位点为ATP结合位点、生物素结合位点、辅酶A结合位点,与其他脊椎动物相比基本保守。半滑舌鳎ACC1基因主要在肝脏和全脑等生脂组织中表达,饲料中添加鱼油显著抑制其肝脏中ACC1基因的表达,且抑制作用与鱼油添加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单性花植物性别分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性别分化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一个自然现象。单性花由于仅含一种有功能的性器官,通过对其研究有助于解释植物性别分化和性别决定调控机制。植物性别决定方式多样且复杂,既有通过性别决定基因决定性别,又有性染色体,通过阻止性别决定基因重组确保稳定的性别分离;同时表观遗传由于影响基因表达活性,对性别分化也发挥重要作用。此外,植物激素、遗传因子、表观遗传修饰等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共同决定单性花性别。本文从单性花分类、雌雄花表型性状差异、遗传基础、表观遗传修饰、激素调控等方面综述单性花性别分化和决定调控机理,并提出未来研究中将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为揭示植物性别分化和决定的机理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15.
<正>半滑舌鳎,又称鳎嘛鱼、龙利、鳎目鱼、鳎米和舌头鱼,是我国重要海水养殖鱼类,因其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但随着半滑舌鳎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一些问题相继出现,其中,半滑舌鳎雄鱼个体小、生长慢且比例高达70-90%的问题严重限制了渔民养殖的积极性和半滑舌鳎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针对这些  相似文献   

16.
<正>近日,中国水产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陈松林领导的研究组与上海海洋大学、德国维尔茨堡大学、葡萄牙阿尔加夫大学、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等单位合作,破译了褐牙鲆全基因组序列,通过与半滑舌鳎全基因组比较分析,初步揭示了比目鱼变态发育的分子机制。该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7.
试验旨在研究3种益生菌复合发酵半滑舌鳎配合饵料的最适比例及时间。试验以半滑舌鳎配合饵料为底物,菌种总接种量为3%,35℃下进行酿酒酵母菌、枯草芽孢杆菌和植物乳杆菌的发酵处理,对照组未接种任何菌种。选取健康、平均体重(80.27±0.19) g的半滑舌鳎300尾,随机分为2组,每组3个重复,每重复50尾鱼。对照组半滑舌鳎饲喂配合饵料,试验组在配合饵料中添加10%发酵饵料(按照优化试验所得最适条件发酵饵料)。试验期56 d。结果显示,发酵后各组发酵饵料的活菌数均提高十万倍左右,3种菌种混合发酵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酿酒酵母菌∶枯草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以1∶3∶2的比例发酵第5 d时发酵效果最优。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半滑舌鳎体增重与特定生长率均显著提高(P<0.05)。研究表明,半滑舌鳎全价饵料在35℃下,以酿酒酵母菌∶枯草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1∶3∶2比例发酵5 d的效果较好,且发酵饵料可促进半滑舌鳎生长,提高饵料利用率。  相似文献   

18.
奶牛性别控制技术研究及其利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奶牛的性别控制主要有三条途径,一是在人工授精前通过对X精子与Y精子分离以控制性别;二是在胚胎移植前对胚胎的性别进行鉴定以控制性别;三是通过控制外环境来控制性别。1人工授精前的性别控制奶牛染色体的数目为60条,其中58条为常染色体,另外两条为性染色体即X、Y染色体,一般认为雄性动物胚胎的性染色体为XY型,雌性动物胚胎为XX型。由于Y染色体只在公牛才含有,因此,精卵结合时精子的类别就决定了奶牛的性别。X精子与Y精子之间存在着微弱的生物学差异,根据精子的形态、DNA含量、比重、膜电荷、抗原性、体积等差异,实施…  相似文献   

19.
畜牧生产中的许多重要经济性状都与性别有关,如肉、蛋、奶、丝、茸等的生产,都希望让特定性别的家畜进行生产,而一旦这个设想变为现实,则将会给畜牧生产乃至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变化。据此,国内外开展了大量有关性别控制的研究。对后代性别控制的研究至少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公元前460—477年)。19世纪末Cuenot(1899)否定了性别由妊娠条件决定的看法,开创了性别由遗传物质决定的学说。20世纪50  相似文献   

20.
鸟类性别鉴别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许多鸟类都是雌雄单态的,对于雌雄单态的鸟类,尤其是幼鸟,很难通过体型外貌鉴定其性别.对雏鸟而言,通常不能用形态学方法来确定其性别.但鸟类性别鉴定却是开展鸟类育种及进化研究的先决条件.通过充分利用决定性别基因的相关知识,家禽育种计划就有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对雌雄单态鸟类常用的性别鉴定方法有翻肛鉴别、腹腔镜检、粪便类固醇检测以及核型分析等.然而,这些方法不仅可靠性差、耗时、价格昂贵,并且有的方法会给鸟类带来一些疼痛,甚至危及生命.由于雌鸟带有一条Z性染色体和一条W性染色体,而雄鸟带有两条Z性染色体,因此个体的性别可以通过位于其性染色体上基因来确定.在众多的DNA分子技术中,使用P2-P8引物对扩增性别特异的CHD1基因进行性别鉴定的方法最为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