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鞠弘  张云冰  刘丙万 《现代农业科技》2010,(17):322-323,329
近年来,狼袭击家畜时有发生,给牧民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狼与牧民冲突日益加剧。2009年4—5月在内蒙古达赉湖保护区通过走访调查开展了狼与牧民冲突的系统研究。结果表明:6年来内蒙古达赉湖保护区牧民和家畜的数量波动较大,狼的数量一直维持在低水平;狼捕食家畜最严重的时期是每年的冬季,以清晨和黄昏最为频繁。狼捕食大型家畜一般都发生在隐蔽条件较好的苇塘边(>90%),捕食其他家畜多发生在居民点(>70%);相关部门未对牧民的损失进行补偿,90%以上的牧民都认为狼是有害动物,其中65%以上的牧民认为狼带来的损失巨大,应进行有计划的捕杀。为了降低狼与牧民的冲突,应改变当前的放牧方式,加强对家畜看护和建立相应的补偿机制等。  相似文献   

2.
达赉湖区域经济发展过快,导致了生态环境问题和潜在危机。其原因在于:过分追求经济利益、缺乏系统的长远考虑、政府业绩评价过于重视经济利益、对生态系统认识的局限性。克服这些问题,达赉湖区域的发展应当遵循以当地人们的福祉改善为发展根本目标、立足于千秋万代统筹规划设计未来、不损害后代子孙利益等原则,采取统筹制定达赉湖区域规划、调整该区域政府业绩构成、弘扬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精髓、制定和完善相关管理制度等措施。  相似文献   

3.
对内蒙古达赉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的组成与植物科属分析的结果表明:保护区内共有维管植物78科286属653种。其中蕨类植物1科2属2种,裸子植物2科2属2种,被子植物75科282属649种。该保护区菊科、禾本科等较大科的组成占主导地位;科的分布区类型以世界分布类型最多,其次为温带分布类型。属的组成以区域性单种属和寡种属占主体,占植物总属数的93.71%;属的分布区类型分属于13个分布区,区系成分复杂。北温带分布成分及其变型占明显优势,旧世界温带分布及其变型和温带亚洲分布型的比例较高,反映出该保护区植物科属区系具有典型的温带性质,地理联系广泛,特有程度不高。  相似文献   

4.
呼伦贝尔草原冬季狼的巢域和生境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年冬季,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达赉湖自然保护区对狼的家域和生境利用状况进行了调查。通过跟踪狼的雪地(或沙地)足迹,记录狼的活动情况和家域标记点(尿或粪等)的地理坐标,运用最小凸多边形法计算狼的家域。结果显示达赉湖地区狼的家域为112km2。在狼的巢域内,狼的洞穴主要选择芦苇草原生境,选择率为95.45%。捕食生境主要为牧民点,选择率为57.14%。  相似文献   

5.
《北京农业》2014,(1):57-57
呼伦湖位于呼伦贝尔市,义名达赉湖、呼伦池,意思是“海一样的湖”,是内蒙占第一大湖、中国第五大内湖,中国第四大淡水湖,与贝尔湖为姊妹湖。其冬长夏短,多风沙,一片萨茫草原中的呼伦贝尔湖。  相似文献   

6.
2010年和2011年3月-6月,对内蒙古达赉湖国家级保护区达赉湖西岸地区大鵟(Buteo hemilasius)的巢穴结构和巢址选择因子进行了调查研究.采用野外观察和样方法定位了13个大鵟巢址,并对巢址样方的20个生态因子进行测量,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影响大鵟巢址选择的主要因子进行了分析.测量显示,大鵟巢穴的基本结构特征为:外径(94.7+4.2) cm;巢高度(46.1±2.7) cm;内径(24.8±1.5)cm;巢深(14.0±+0.9)cm.生境因子分析结果表明,达赉湖西岸地区大鵟的巢集中分布在湖岸或水塘附近的悬崖,营巢点坡度为15°-45°之间的阳坡或半阳坡;隐蔽度高于20%;草本密度大于5株/m2;植被均高大于30cm;巢距悬崖上部距离2-5m;距水源l00m以内;距居民点距离大于lkm;距草原道路的距离大于0.5km;而对于物种丰富度没有特殊要求.主成分分析显示,影响大鵟巢址选择的主要因子有3个,依次为:隐蔽性因子(主要包括巢址区域的植物特征和地形特征)、干扰因子和食物因子.各主成分中,相对系数绝对值最高的变量依次是:植被盖度、距居民点距离、巢的高度和距草原道路距离.  相似文献   

7.
以肾细胞作材料,采用秋水仙素- -低渗- -空气干燥法对达赉湖野生银鲫的核型进行了分析,肾细胞染色体的数目统计分析表明,达赉湖野生银鲫染色体组是由150条基本染色体和6条小的超数染色体组成.染色体组型按着丝粒位置156条基本染色体可分为四组.银鲫的中部着丝点染色体(m)19对;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sm)14对;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st)9对;端部着丝点染色体(t)36对,染色体数目为156,核型公式2n=156,2n =38m+ 28sm+ 18st +72t,NF=222.染色体臂数(NF)222.  相似文献   

8.
《现代农业》2004,(11):42-44
满洲里市是全国最大的陆路口岸,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草原西部,全市土地面积731平方公里,其中,草原面积446.6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面积的61.5%。东邻新巴尔虎左旗,西南与新巴尔虎右旗毗连,南濒达赉湖,北与俄罗斯水陆接壤,市辖扎赉诺尔区,中俄互市贸易区、边境经济合作区及东湖创汇农业区。全市总人口23万人。  相似文献   

9.
GIS在自然保护区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理信息系统作为一种分析和处理多维空间数据与属性信息的计算机决策支持系统,已应用于许多领域.阐述了GIS在自然保护区管理中的作用,探讨了自然保护区GIS的结构框架及如何使用维护系统使其发挥最大的效益,对GIS应用于保护区管理的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以上海郊区区(县)域内耕地资源为研究对象,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农田的地形、地貌、土壤类型、土地利用、农田水利、土壤污染、农业生产基本情况等进行统一管理和实时查询,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可实时掌握全市耕地地力及质量状况,为耕地地力建设与土壤利用改良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李元鸿 《现代农业科技》2011,(4):212-213,219
该文以祁连山自然保护区资源管理和森林防火管理为目标。利用SuperMap作为GIS开发平台,以Microsoft Visual Studio.NET2003(C#.NET)为开发工具,收集整理数据,建立了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森林防火地理信息系统。经过测试表明:系统安全可靠,界面友好,操作简单易行,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用户的使用要求。系统的建成为实现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的数字化管理和森林防火的科学化管理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刘文博  史明昌  魏曦  雷章  马松增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8):17583-17585,17598
以壶瓶山自然保护区为例,以自然保护区管理和服务信息化为中心,结合3S技术的信息管理模式比传统的信息管理更能实时地表现空间数据,探讨基于GIS技术的自然保护区管理系统设计方法,介绍自然保护区管理系统建设与设计构想。研究内容包括数据库、基本功能开发以及总体架构的设计,并提出自然保护区上下级联动管理、同一平台同步操作的概念。  相似文献   

13.
2005-2010年对吉林省松花湖自然保护区夜蛾科昆虫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松花湖自然保护区夜娥科昆虫有71种,隶属于12亚科53属.其中,杂夜蛾亚科属数和物种数最丰富,夜蛾亚科个体数最多.夜蛾成虫出现的时间为5月上旬至9月中旬,种群种类和个体数均在7月份达到最高峰.松花湖夜蛾科昆虫在世界动物地理区系中以广布成分占...  相似文献   

14.
在对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开发价值进行定性评价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了定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标度法确定各个因子权重,并对各个因子进行模糊打分,通过计算因子权重与因素值的乘积加权和得到旅游资源综合开发价值的量化结果,据此,提出了鄱阳湖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开发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5.
当前自然保护区的科学化、信息化发展和管理是一个趋势,运用科技信息手段来管理自然保护区很有必要。本文概述了陕西化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智慧视频监控系统建设的相关技术要点,介绍了该系统的组成、主要功能和工作过程,结合保护区工作实际,阐述了该智慧视频监控系统在陕西化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中的重要意义,以提高保护区管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  相似文献   

16.
2008年6月-9月采用样方法对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马麝(Moschus sifanicus)栖息地进行调查,2012年借助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选择海拔、人为干扰距离、土地覆盖3个生态因子,利用栖息地适宜性指数(HSI)对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马麝栖息地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马麝适宜栖息地面积为6 089.63km~2,较适宜栖息地面积为5 204.44km~2,不适宜栖息地面积为141 047.93km~2,三者占比依次为4.00%、3.42%和92.58%。从空间分布情况来看,适宜栖息地主要分布于保护区东部果洛州以及南部玉树州生境条件较好且人为活动干扰较低的区域,不适宜栖息地主要分布于保护区中部的人为活动干扰较高区域及西部荒漠区。适宜生境的破碎是限制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马麝种群恢复的重要因素,建议加强马麝栖息地保护,降低人为活动干扰,促进其种群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贾桂康  欧钟慧 《安徽农业科学》2011,(17):10577-10579
大王岭自然保护区具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秀丽的自然山水、宜人的气候条件等生态旅游资源。①通过现场勘察,采用风景资源管理系统,选定地形、植物、水体、色彩、邻近景观影响、稀有性、人为改变7个风帚质量因子对大王岭自然保护区进行体验性美感质量评价,其评价总分为20.00分,属A级,说明该保护区自然景观美学价值高,适宜开展各类旅游美感体验活动。②运用自然保护区生态评价标准,选择多样性、稀有性、代表性、自然性、面积适宜性、生存威胁6项评价指标对该保护区旅游环境生态质量进行评价,累计得分86.10分,评价等级为I级,说明该保护区旅游环境生态质量良好,适宜开展生态旅游。③根据景观质量评分细则评价该保护区。得出景观评价总分86.00分,达国际4A级旅游区(点)标准,说明该保护区景观质量基础好,有较大发展潜力。④参考我国山岳型观赏旅游地评价因子模型树,对该保护区旅游资源条件、区位与客源条件、区域经济背景进行综合性定量评价,其旅游资源评价结果为60.67,占满分的85.6%;区位与客源条件评价结果为11.83,占满分的79.8%;区域经济背景评价结果为10.55,占满分的72.5%。这说明该保护区旅游资源开发价值较高,区位优势较明显,区域经济背景价值较高,具备良好的发展优势。该研究可为大王岭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开发提供参考,有利于百色地区旅游业的整体提升,有利于百色经济的发展和生态旅游项目的进一步推出。  相似文献   

18.
2003年和2004年春季,在对扎龙保护区观鸟路线鸟类资源调查的基础上,运用GIS技术分析比较了3条观鸟路线的春季水鸟组成,有选择地对各种信息进行了采集、提供和分析,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绘制了扎龙保护区观鸟路线图,并在3条观鸟路线上设置了最佳观测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