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2011年Landsat-5和2014年Landsat-8为数据源,利用RS和GIS建模反演东莞市地表温度,研究东莞市2011年和2014年热岛效应,结果表明:用Landsat-5、Landsat-8反演地表温度是可行的;东莞市热岛效应的分布与植被、水体及下垫面有重要关系;2011年东莞市热岛强度以强热岛为主,2014年以中热岛为主;2014年与2011年相比,热岛效应总体下降。  相似文献   

2.
基于Landsat 8的东莞市热岛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2014年广东省东莞市Landsat 8卫星的热红外波段数据建立模型,反演东莞市地表温度,研究东莞市热岛效应分布情况,从优势度指数、分维数指数和形状指数来分析热力场景观格局,根据热岛效应的不同影响因素分析东莞市热岛现象的成因。结果表明:Landsat 8卫星影像反演2014年东莞市地表温度是可行的;东莞市热力景观以中热岛为主,热岛效应不明显,分布呈西北偏高,中部地区和东南区域偏低;热力景观斑块较复杂、热力场呈条带状零星分布;受绿化、水体影响区域的热岛强度较小,而受人为热源、道路、城市下垫面和建筑等因素影响的区域,热岛强度较大。  相似文献   

3.
为了分析研究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对热岛效应的降缓程度,基于MODIS和Landsat数据,对百色地区的植被NPP与地表温度进行反演估算,利用ArcGIS软件对地表温度分布图进行等级划分,采用随机样点法提取不同等级的地表温度及植被NPP,分析喀斯特地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对热岛效应的降缓程度。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2017年植被NPP整体较好,植被NPP均值为907.83 gC/m2,植被NPP空间分布较为均匀;百色地区热岛分布区较少,在喀斯特地貌背景下整体地表温度较为正常,研究区热岛效应及植被NPP由强到弱依次为:强热岛>次热岛>正常区>绿岛>冷岛;研究发现,植被NPP与地表温度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地表温度一定程度上随植被NPP的上升而下降;植被NPP对热岛效应在强热岛向次热岛降缓时程度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4.
基于2014年和2017年的Landsat8影像,研究利用辐射传输方程反演了东莞市地表温度,并应用景观指数和转移矩阵分析了东莞市2014—2017年热环境的变化动态。结果表明,热强度指数大于0.25或小于等于-0.25的区域定为极温区,符合东莞市实际情况;东莞市相邻热环境区的地表温差从2.94℃减至2.77℃,热岛强度有所减弱;高温区对热环境格局的影响平稳地趋向缩减;各热环境区存在15.7%~29.4%面积变化,其向中温区方向转化的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5.
基于2014年和2017年的Landsat8影像,本研究利用辐射传输方程反演了东莞市地表温度,并应用景观指数和转移矩阵分析了东莞市2014-2017年热环境的变化动态。结果表明,热强度指数大于0.25或小于等于-0.25的区域定为极温区,符合东莞市实际情况;东莞市相邻热环境区的地表温差从2.94℃减至2.77℃,热岛强度有所减弱;高温区对热环境格局的影响平稳地趋向缩减;各热环境区存在15.7%-29.4%面积变化,其向中温区方向转化的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6.
以中国南方重工业城市广西柳州市为研究区,选择2013年12月、2014年6月Landsat8 OLI/TIRS多光谱和热红外影像为数据源,经辐射定标、大气校正等预处理后采用单窗算法反演地表温度(LST),利用决策树方法进行土地利用/覆盖分类,并分析柳州市城市热岛的时空分布特征、地表温度与土地利用/覆盖的关系等相关规律。结果表明:柳州市存在明显的热岛效应,夏季热岛强烈区域面积比冬季增加72.54%;地表温度与土地利用/覆盖有显著关系,地表平均温度表现为城市裸地耕地林地水体,在城市建成区适当增加绿化和水体面积是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应用基于影像的反演算法对2010年1月30日和2014年1月25日的Landsat 7 ETM+卫星资料,反演昆明市寻甸县的地表温度,分析寻甸县冬季地表热环境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空间上,寻甸县冬季地表热环境具有明显差异性,热岛区的分布从分散分布到集中分布,并远离城区;时间上,2014年较2010年主城区的热岛效应有所减弱,但其它非城区部分热岛效应相对变强,且相对集中于研究区以西地区。由于绿化力度不断增强以及温室气体的排放得到有效控制,致使主城区平均温度较前几年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8.
基于2000年Landsat5 TM和2017年Landsat8 OLI_TIRS数据,利用辐射传输方程法反演南京市地表温度,结合景观格局指数进行热力景观格局演变分析,并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了南京城市景观格局与热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2017年南京市热岛效应比2000年明显加剧,高温区范围大幅扩张,六合区、江宁区、浦口区热岛区域增长速度较快;热岛高温区斑块面积及连通性增加、破碎程度降低,其在热力景观格局中的优势度明显升高。南京市热力景观格局总体上破碎程度下降、斑块形状趋于规则化、聚集度升高、连通性增加。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可以通过合理规划城市布局,适当增加城市绿地面积以缓解热岛效应。  相似文献   

9.
以南宁市城区为研究区域,利用Landsat-8遥感影像作为数据源,采用反演精度较高的单窗算法对研究区进行了地表温度反演,以及运用支持向量机算法(SVM)对其进行了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类,最后通过叠置分析,定量分析了城区土地利用类型与地表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南宁市城区的热岛效应明显;南宁市城区土地利用类型对地表温度的贡献关系为:建设用地与裸地对地表温度的升高贡献相对较大,其次是草地、耕地,而林地和水体对地表温度有明显降温作用,因而在城区适当增加绿化和建造人工湖泊等水体景观是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0.
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 ,以LANDSAT5为数据源 ,运用遥感热红外影像的地温反演技术和植被指数对重庆市主城区的热环境进行了研究 ,以揭示重庆市主城区城市热环境的空间格局及其与植被的关系.研究发现 :重庆市主城区存在明显的热岛效应 ,热岛主要分布在车站、工业区、城市交通干道等区域 ,而城市交通网对于热岛的空间分布有很大影响 ,即城市热岛常常沿着交通干线分布 ;对地表温度与植被指数格局对比研究发现 ,城市地表温度与植被指数有着大致相反的空间分布规律 ,城市地表温度高的区域对应的植被指数一般都比较低 ,而地表温度低的区域对应的植被指数一般都比较高 ,二者在城市建筑、交通干道上表现得特别明显 ,对温度与植被指数的回归分析发现地表温度与植被指数之间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植被指数升高0.1,平均地表温度则降低大约1.3℃ .  相似文献   

11.
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全球变暖的加快,城市热岛效应越发显著。本文以2007年、2013年Landsat5 TM影像和2017年Landsat8 TIRS影像为数据,利用辐射传输方程法对西安市核心区地表温度进行反演,进而对热岛区的空间分布和时空变异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7-2017年,西安市核心区地表温度呈升高趋势,热岛区的空间分布范围由城市中心区向郊区县城和农村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12.
利用郑州市 TM 卫星影像相并波段数据,研究郑州市的地表亮温和 NDVI 植被指数与植被盖度情况,发现该市相对亮温等级以弱热岛和中等热岛为主,绿岛面积仅占16.44%,且主要分布在郑州市防风固沙林面积较多的东部区域、森林面积较多的西南山地及沿黄河湿地地带,进而提出科学合理布局城市林业,防止并减缓“热岛效应”的林业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3.
采用大气校正法反演研究区地表温度,用地表温度数据分别与经度、纬度、海拔、坡向、坡度进行相关、回归分析,研究地表温度空间分布特征。以2014年7月的2景Landsat8影像为数据源,以甘肃石羊河流域上游为研究对象,应用大气校正法反演了研究区地表温度。结果表明,研究区地表温度在-5.23~50.77℃之间,60.94%区域的地表温度集中在20~30℃之间;研究区地表温度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呈线性负相关,相关极显著;地表温度随纬度的增大而升高,呈线性正相关,相关极显著;地表温度随坡向的变化呈周期性变化趋势,呈多项式相关,相关极显著;地表温度随经度的增大而降低,相关不显著;地表温度随坡度的增大而降低,线性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以2014年东莞市LandsatTM卫星影像为基础,反演地温,结合实地调查数据、气象监测站数据,分析了东莞市植被构成现状,利用温度变化指标值分析比较同一龄组下不同林分以及同一林分不同郁闭度下的降温效果。结果表明,东莞市地表植被中,其它绿地类型面积占比最大,占植被覆盖面积的51.60%,其次是荔枝林(13.16%)、阔叶混交林(11.59%)以及桉树林(10.02%)等;与无植被覆盖地区当天地表平均气温相比,在同一龄组下,荷木的降温效果最佳,温度变化指标值为21.16%;在林分水平一致的前提下,林分的郁闭度不同,产生的降温效果也不一样,郁闭度为0.8及以上时,大多数乔木林降温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5.
宁德市蕉城区植被与热岛效应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利用1999年9月23日和2015年9月27日宁德市蕉城区TM卫星影像数据,定量反演了城区的热场和植被指数,并对城区热场变化以及其与植被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99—2015年,平均热场温度升高0.43℃,城市热场在东北部区域进一步扩大,在西南区域有所收缩;2015年与1999年相比,绿岛面积增加9.44%,弱热岛、中等热岛、强热岛和极强热岛分别减少6.08%、2.66%、0.64%和0.06%,绿岛面积在西南部区域扩展,弱热岛、中等热岛、强热岛和极强热岛在霍童镇、扶摇乡、八都镇、七都镇、漳湾镇、涵道乡、城南镇区域的分布更加集中,且在赤溪镇有所延伸;城区热场强度与植被指数、地表植被盖度等级呈显著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以美国Landsat-5的TM卫星数据为信息源,对热红外波段遥感图像进行数据配准、线性拉伸以及密度分割等处理,生成了娄底市城市热岛的空间分布图.并据其对娄底市城区热岛的空间分布状况、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认为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城市下垫面特性、大气污染及人工热源的影响.提出了热岛效应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7.
根据重庆市2004—7—25和2006—7—15年2两个时段的卫星Landsat TM数据,利用单窗反演算法计算重庆主城核心区的地表温度,选定相同的参照点,建立2004年和2006年本市主城核心区地表温度分级的热力分布图即热岛图,选择典型区域,引入城市森林概念,调查林木数量(绿量),分析了热岛效应与林分密度的关系,量化了减缓城市热岛效应的林分密度指标。  相似文献   

18.
指出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安顺市西秀区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加强,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市热岛效应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利用新型Landsat8遥感数据,采用成熟的单窗算法对西秀区进行了地表温度反演,根据地表温度的分布特点,分析了水体和成片绿地的降温机制,相应提出了缓解西秀区热岛效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绍兴市5个气象站的气温数据中挑选城市和郊区的代表性站点研究近30年来的温度变化,发现城郊温差是呈波动上升趋势的;从中挑选期间的4个年份,重点研究绍兴地区热岛效应的季节变化特征,发现四季变化中夏季最容易出现热岛效应,且低强度热岛和中等强度热岛所占比重较大。随后进行年际对比研究,发现年际差异主要显现在2001年以后热岛效应频率和强度的增长幅度均增大,其中是中等强度在次数和强度上的比重加大,在热岛效应增加的角度上有决定性意义。查阅文献分析该结论的产生原因,发现2000—2010年热岛强度呈倍数增长,这可能和2000年以后工业比重逐年增大有关。滨海工业区和袍江工业区的建立带来了产业规模的扩大,引起了工业用地的增加,大量外来人口的流入也带动了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业、商业、餐饮、娱乐等的快速发展,使城区周边地区得到开发。工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是导致绍兴热岛效应年际变化,且主要呈增长趋势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城市化发展中社会经济因素对城市热岛效应演变的影响,该文以福州、南京等城市为例,通过ArcGIS、ERDAS等软件,基于遥感影像和统计数值等数据,借助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出各城市2014年与2019年的城市地表最低温、最高温、热岛数值和热岛转移矩阵,矩阵包括强绿岛与强热岛所占面积、转入面积等,以及主成分特征值与贡献率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