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通过对簸箕李引黄灌区水沙运行的观测,引水沉沙的季节变化,水流含沙量在渠道中的运行情况及泥沙淤积的沿程分布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得出了水沙运行的基本规律。灌区引水、引沙量、条渠泥沙淤积量随季节的不同变化较大;条渠拦沙作用是随着清淤年初期到清淤年末期逐渐减弱的,其进口与出口含沙量存在一定的函数关系;条渠内泥沙淤积主要表现为溯源淤积。  相似文献   

2.
长江是中国最重要内陆水运通道之一。近年来,人类活动(梯级水库建设和人工采砂)严重影响了长江上游河道河床演变规律。通过分析长江上游2005至2017年的水沙实测资料,对比长江上游梯级水库联合运行前后(2012年前后)发现,梯级水库群下游年内水文过程与泥沙输运量受水库群运行的影响较大。梯级水库拦沙作用使长江上游河段年均推移质和悬移质较水库群建成前分别减少了87%和98.5%,水库群下游泥沙补给大幅减小引发河床冲刷、粗化,河床表层床沙中值粒径较水库群建成前明显增大。人工大面积采砂破坏长江上游河道河床粗化表层,形成局部挖沙坑,造成河床形态异常演变。总体来看,梯级水库清水下泄与采砂监管将使水库群下游河道表层粗化层更加稳定,河床演变逐渐趋近稳定。  相似文献   

3.
采用实测资料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渭河下游水沙变化特征与河道淤积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986年以后,渭河下游汛期、非汛期水量均明显减少,但沙量未见相应降低;水沙的不同步变化引起了水流含沙量的相形上升,渭河下游河道淤积明显加重.分析渭河下游河道淤积的主要原因包括:潼关高程的抬高、洪水条件的变化、黄河对渭河的倒灌以及北洛河的来沙.  相似文献   

4.
在总结分析黄河下游引黄灌区近40年来泥沙处理的主要方针和泥沙公布状况的基础上,客观评价了当前及今后灌区泥沙治理环境,分析了黄河下游引黄灌区泥沙治理及分布的主要发展趋势。认为在渠首自流集中沉沙的优越条件日渐丧失的条件下,今后引黄泥沙将主要采取浑水灌溉,远距离输沙及分散沉沙的处理方式,黄河下游悬河的现状及古黄河冲积区洼地的存在为这种处理方式提供了前提。提出了结合黄河大堤淤背处理引黄泥沙的设想,开阔了泥沙治理的视野。  相似文献   

5.
位山灌区泥沙淤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位山灌区是黄河下游最大的引黄灌区,渠首地区泥沙淤积是整个灌区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通过分析位山灌区渠道特性及引水引沙特性,说明了渠道泥沙淤积的主要原因与淤积分布状况,进而阐明了渠首地区多年累积引沙清淤带来占压耕地、土壤沙化、环境恶化等不利影响,并针对灌区泥沙淤积状况,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6.
根据长江下游大通水文站长时间序列资料,运用累积曲线法、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和小波分析等统计方法,揭示了长江入海水沙的演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年径流量呈微弱减少趋势,而年输沙量显著下降,通过95%置信度检验;②径流量在1955年发生突变,输沙量在1997年发生突变;③小波分析表明径流量和输沙量分别存在23a和24a的周期性变化规律;④1971-1996年累积减沙量为22.13亿t,1997-2015年累积减沙量为44.44亿t;⑤年输沙量显著减少受降水影响不明显,主要是水库拦沙、河道采砂和水土保持等人为因素所致。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簸箕李引黄灌区1998~2005年实测引水引沙观测资料和试验数据的分析,运用水沙运动力学理论,对引水引沙季节变化特点、灌区水量的区域分配特点、泥沙的区域分布特点及引黄闸的引沙特性进行分析总结,得出灌区水沙分布的规律及特点.结合簸箕李灌区的实际运行情况,围绕如何减少骨干渠道的淤积进行探讨,通过对大量观测资料和数据的科学分析,得出水沙优化调度方案,并指出通过实施渠道防渗衬砌和扩建工程及调整东条渠比降等工程措施,使骨干渠道减淤效果明显,推而广之,通过对簸箕李引黄灌区水沙分布及优化调度经验的分析探讨,为远距离输沙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也为同类引黄灌区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簸箕李引黄灌区1998年至2005年实测引水引沙观测资料和试验数据的分析,运用水沙运动力学理论,对引水引沙季节变化特点、灌区水量的区域分配特点、泥沙的区域分布特点及引黄闸的引沙特性进行分析总结,进而得出灌区水沙分布的规律及特点。结合簸箕李灌区的实际运行情况,围绕如何减少骨干渠道的淤积进行探讨,通过对大量观测资料和数据的科学分析,得出水沙优化调度方案,并指出通过实施渠道防渗衬砌和扩建工程及调整东条渠比降等工程措施,使骨干渠道减淤效果明显,推而广之,通过对簸箕李引黄灌区水沙分布及优化调度经验的分析探讨,为远距离输沙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也为同类引黄灌区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1 概述经过40多年发展,下游引黄灌溉取得了巨大进展.自河南孟津以下至河口的800km河段两岸,已兴建引黄涵 闸80余座,灌区90多处,设计的有效灌溉面积246.7多万hm~2,引水能力超过4100m~3/s,年引黄水量100多亿m~3,年引沙量超过1亿t.通过引黄灌溉,粮棉产量成数倍增长,引黄灌区己成为河南、山东两省沿黄平原重要的粮棉生产基地。  相似文献   

10.
农一师塔里木灌区 ,分塔南、塔北两个灌区 ,多浪水库即位于塔北灌区 ,是塔北灌区唯一的灌溉调节水库。塔北灌区位于阿克苏河下游、塔里木河上游北岸 ,地处阿克苏市喀拉塔勒乡境内 ,灌区南北宽 4~ 2 0km ,东西长 75km ,总面积 75 0km2 。规划耕地面积 7.78万hm2 ,现有灌溉面积 4.2万hm2 。多浪水库系由阿克苏河塔里木拦河闸北岸分水闸引水入库 ,属旁侧式平原水库。 196 5年建时库容为 0 .11亿m3,1971年扩库 ,库容达 0 .43亿m3,设计入库引水流量 2 5m3 s ,1995年在老库边建一新库 ,库容 0 .77亿m3,新老两库相通 ,致使多浪水库…  相似文献   

11.
为全面研究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试验对河南省大中型引黄灌区引水的影响,河南省组织了多个部门联合对这一问题开展了调查,经过近3年的研究,证明小浪底水库运行后黄河主河槽下切,黄河水位下降速度比预期的要快,各引黄灌区引水困难局面已逐渐显露。提出了小浪底水库运用后对河南省引黄灌溉引水影响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小浪底水库在近库底形成浮泥层后不仅涉及本次洪水泥沙输移,而且对后期洪水泥沙输移产生影响。目前人们对水库浮泥层水动力学特性从未开展过研究,因此对该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对水库淤积及排沙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理论分析和试验相结合,重点研究小浪底水库浮泥的形成过程、流变特性、平衡坡度以及起动特性。结果表明:小浪底水库浮泥是接近水库底部的一层高含沙水体,它与上层水体间有明显的界面,且具有很大的流动性;其宾汉极限剪应力、刚度系数、平衡坡度都与容重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水库坝前排沙底孔打开的情况下,后期洪水产生的能量足够大时,可将浮泥层重新起动并排沙出库。  相似文献   

13.
根据水电站的运行特点,以白云山水库为对象,设计开发了水库调度管理系统。系统总体结构由基本数据库、原始数据库、中间数据库、结果数据库等四部分组成。可完成水库兴利调度、洪水预报调度、数据常规处理、数据资料管理等功能。对以上结构和功能做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14.
A weekly irrigation planning LP model is formulated for determining the optimal cropping pattern and reservoir water allocation for an existing storage based irrigation system in India. Objective of the model is maximization of net annual benefit from the project. In an irrigation planning of a storage based irrigation system, initial storage of the reservoir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reservoir operation, expected inflows into the reservoir during each intraseasonal period, capacity of channels, crop calendar and yield response to water deficit in each growth stage of crop play a vital role in deciding acreage and water allocation to each crop. The planning model takes into account yield response to water deficit in each intraseasonal period of the crop, expected weekly inflows entering into the reservoir, storage continuity of reservoir, land and water availability, equity of water allocation among sub areas and proportionate downstream river release. One year comprising of 52 weeks is considered as planning horizon. To account for uncertainty in water resources availability, the model is solved for four levels of reliability of weekly inflows entering into the reservoir (90%, 85%, 80% and 75%). Alternative optimal cropping patterns and weekly releases to crops grown in each sub area under each main canal are obtained for various states of initial storage at the beginning of reservoir operation and for various levels of weekly inflows into the reservoir. Results reveal the importance of initial state of reservoir storage for feasible solution and shows the impact on cropping pattern with the change in initial storage of reservoir for different levels of reliability of weekly inflows.  相似文献   

15.
采用PFC2D软件,对小浪底坝过渡料进行数值试验研究。通过对不同试样直径D对应的不同最大粒径的过渡料进行双轴试验,分析了试样尺寸对应力一应变一强度特性的影响,研究了室内试验存在的尺寸效应。结果表明,在相同围压下,随着试样尺寸及其对应的最大粒径的增大,初期弹性模量有所增加;同一试样,随着围压的增加,初期弹性模量有所增加,同时代表堆石体体变形能力的指标泊松比随之降低。  相似文献   

16.
2004-2010年黄河干流汛前水库群联合调度、人工异重流塑造进行了7次,小浪底水库各年份异重流排沙比相差很大,排沙效果并不理想。通过深入分析,得出小浪底水库入库水沙、悬沙细颗粒含量、河堤站水沙变化以及三门峡水库调度与潼关来水组成等因素对水库异重流排沙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入库水沙对小浪底水库异重流塑造起着关键作用;②在异重流塑造期间,入库沙量中细颗粒泥沙含量越高,异重流排沙比就会越大。随着异重流排沙比的增加,分组沙的排沙比也在增大,细颗粒泥沙增加幅度最大;③三门峡水库在下泄大流量清水的过程中,河堤以上河段是冲刷的;在敞泄排沙的过程中,河堤以上河段有冲有淤,在实际操作时可适当控制三门峡出库高含沙水流,来减少河堤以上河段的淤积,提高小浪底水库异重流排沙效果。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显岗水库为研究对象,首先,对水库健康进行定义,分析影响水库健康的主要因素,在熟悉水库的运行机制以及特征的基础上,找到评价水库健康水平的最佳方法.其次,根据影响水库健康的主要因素,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评价水库健康水平的指标体系,量化各个指标因子,然后考虑水库健康评价的特征,明确评价体系中各个层级因子的权重.最后,对水库健康进行评价.本研究从技术上可以保障水库能够可持续地运行.  相似文献   

18.
北方大型灌区节水改造规划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我国大型灌区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经过长期运行,由于工程老化、技术落后、管理不善、灌溉用水浪费比较严重,急需进行节水技术改造。目前国家正在进行大型灌区的节水改造规划,为使规划更加科学、完善,对当前北方地区在规划中关于灌区的规模、灌溉设计保证率、节水灌溉制度、渠井结合形式和布局、引黄灌区的泥沙处理和田间灌溉技术的选择等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解决办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该文分析了灌溉水库兴利调度的特点,提出了灌溉水库分干旱类型制定调度线和破坏年调度问题,分析了灌溉水库担任综合供水任务后的调度处理,提出了灌溉水库调度的检验原则。  相似文献   

20.
水库优化调度的最小弃水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动态规划在水库优化调度时计算效率低,当调度时段或状态变量较多时,容易陷入“维数灾”的问题,提出了以弃水量最小、高水头发电为优化目标的最小弃水法优化调度模型,该模型原理简单,易于操作。通过实例与动态规划相比较,求解精度和计算效率较高,结果表明该方法合理、可靠,为水库的优化调度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