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母分饲是指平地饲养的肉用种鸡,在产蛋期间公母分开给料的一种饲养方法,目的是使公鸡在母鸡产蛋期内不要采食过多的饲料,从而控制公鸡的体重、体型,以避免脚疾残次、中后期体重体型过大,延长配种期限,提高受精率,降低生产成本。公母分饲主要利用了公母鸡头型大小和鸡冠尺寸之间的差异。该项技术需要熟练的管理经验以及能够适当调整和维护保养的相关设备。  相似文献   

2.
肉种鸡产蛋期公母分饲的运用效果许学标袁爱民张秀兰张祥洪刘义勇(江苏省国营沿湖农场畜禽公司221164)肉用种鸡产蛋期公母同栏分槽饲喂,可使公、母鸡根据各自的营养需要,采食公、母鸡专用日粮,从而合理使用饲养成本,有效地控制种公鸡体重,减少种公鸡腿病,提...  相似文献   

3.
八十年代开始,国外采用“公母分饲法”的日渐众多。分饲法可有效地控制公鸡体重,保证良好的繁殖体况,减少种公鸡脚趾瘤的发生率,提高受精率、孵化率2~6%。福建榕泉种鸡场自1988年以来,已先后对两个品种父母代肉种鸡分别采用公母混饲和分饲法饲养,进行观察和比较.饲养的肉用种鸡品种为安康红、红宝,数量均为6000只,用地面铺厚垫料平养.1~22周龄公母采用  相似文献   

4.
饲喂方法及养分摄入量对肉用种公鸡繁殖性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两个ME水平,三个CP水平组成的六种日粮,饲喂实行公母分饲的AA父母代种公鸡,并以公母混饲群作对照。结果表明不同饲喂方法对公鸡体重、健康、繁殖性能影响较大。公母分饲法的种公鸡体重基本符合标准,体质健壮、活泼、敏捷、配种能力强。公母混饲法的种公鸡体重超标,脚腿病增加,死亡率高,中期的繁殖性能已明显下降。公鸡每日的ME和CP摄入量对其繁殖性能影响很大。研究表明,种公鸡为维持良好繁殖性能需要的ME为  相似文献   

5.
肉用种鸡公母分饲应注意的问题葛继正,于会祥(山东省莱州市畜牧场261413)据介绍,肉用种鸡公母分饲可通过控制喂料量防止饲养后期公鸡体重过大,使其体重保持在适当范围;保持较强的配种能力和种蛋的受精率;降低腿脚疾病的发病率。通过为公鸡配制能量和蛋白质水...  相似文献   

6.
一种公鸡育雏期的饲养管理 1公母分饲 育雏期即开始实施公母分饲。母鸡为了获得良好的产蛋性能,一般都是在4~5周龄实行限制饲喂的方案;而为了使公鸡生长潜力得到充分发挥,长有坚实的骨骼和修长的腿胫,育雏期应采取自由采食,不可限制其早期生长,因为8周龄之后公鸡的腿胫生长会明显减慢,而腿胫的长短以及胸部的平坦程度对公鸡的交配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岭南黄种鸡公母分饲效果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岭南黄种鸡公母分饲效果初探杨德明,刘国晓,陈书华(河南省泌阳县成人中专泌阳463700)据报道,公母鸡分饲可以有效地控制公鸡体重,保证其良好的繁殖体况,减少种公鸡趾瘤的发生率,提高种蛋受精率和孵化率。为了使这一新的饲养技术尽快应用于岭南黄肉用种鸡,提...  相似文献   

8.
肉用种公鸡配种潜力的发挥程度,将会直接影响到种蛋的受精率和农户养鸡的经济效益。为此,笔者根据工作实践和各地的一些先进经验,特将发挥肉用种公鸡配种潜力的三期饲养管理技术要点介绍如下,仅供参考。1育雏期该期主要是培育出健康的种公雏。由于种公雏因选种等因素的影响,开始会比母雏体型小一些,因此,在育雏期必须给予仔细的照顾和精心饲养,才能使其成活率得到保证,才不致影响到以后的公母比例。1.1公母分饲从育雏开始,应当采取公母分开饲养,这样,不但育雏期能对种公鸡进行细致的管理,而且以后更能有效地控制公鸡的体重。1.2饲养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9.
胡入胜 《山东家禽》2014,(11):21-23
在我国现代肉种鸡的生产中,公鸡和母鸡都是影响受精率的重要因素,但是公鸡对受精率的影响更大。因为公鸡的问题影响受精率主要是受公母配比、有效交配次数、精子浓度与质量等三方面的影响。为了获得良好的受精率,就需要从细节入手管理好鸡群,确保种公鸡在各个不同的周龄阶段获得正确的骨架发育、睾丸发育和体重均匀度,坚持公母分饲、合理的公母比例以及种公鸡适宜的体况是获得良好受精率的根本保障,笔者结合种公鸡的饲养管理实践,现归纳如下几点需要注意的管理细节,对指导生产具有一定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比较研究了公母分饲对"817"肉鸡生产性能的影响,旨在为"817"肉鸡饲养方式的优化提供参考依据。选用720只1日龄健康"817"肉仔鸡,公母各半,随机分为个3组,每组设6个重复,每个重复40只鸡。Ⅰ组为公母混养组(公母各半),Ⅱ组为全公鸡组,Ⅲ组为全母鸡组,饲喂日粮为相同"817"饲粮。试验期为49d。结果表明:22~49d和1~49d全公鸡组各项生产性能指标总体分析均优于混养组和母鸡组,且大部分指标均差异显著(P0.05),饲养全期混养组死淘率均显著高于全公鸡组和全母鸡组(P0.05),全公鸡组和全母鸡组总体均匀度明显高于混养组。因此,"817"肉鸡可采取公母分饲技术,以获得良好的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1.
体试验表明:红布罗肉用种鸡公母分饲可有效地控制公鸡体重,减少种公鸡脚垫病的发生,提高种蛋受精率和孵化率,并降低饲料成本。  相似文献   

12.
肉用种鸡公母分饲的效果何宗旷广西种鸡场530001据有关资料报道,肉用种鸡产蛋期公母分开饲喂,通过控制公鸡的饲料进食量,能有效地控制公鸡体重,体质良好的繁殖体况,减少种公鸡腿病发生,达到提高受精率和孵化率的目的。1994年8月至1995年6月,我利用...  相似文献   

13.
一、种公鸡的优劣是影响第一大因素 众所周知,公鸡饲养的好坏直接影响受精率。以往有些种鸡场不注重公鸡的培育,盲目增加营养,结果造成血液酮体增加、酸中毒破坏了钙磷的正常代谢,出现了软骨病及“痛风”等症状。所以种公鸡的培育必须从育雏及育成期抓起,要公母分饲,营养合理。一般代谢能为2.7~2.9Mcal/kg,日粮中的蛋白质  相似文献   

14.
陈晓浪 《中国家禽》2003,25(12):34-35
肉用种公鸡育雏期饲养的要求是使雏鸡长有较长的腿胫,良好的体况,这一阶段的饲料日粮代谢能为11.72~12.14兆焦/千克,粗蛋白质含量为18%~20%,钙1.0%~1.2%,有效磷0.40%~0.45%。在管理方面,首先应实施公母分饲,公鸡应有较快的早期生长,因为8周龄之后公鸡的腿胫生长就减慢了,而  相似文献   

15.
培育好种公鸡,是提高种蛋受率、孵化率和产雏率的前提。培育种公鸡应从雏鸡开始。公鸡比母鸡小而弱,采食量也较小。育雏期小公雏要给以较精细的照护。小公雏的饲养程序,通常有两种:一是公母全期分育,即从1日龄到26周龄都实行公母分开养育。二是公母前分后合饲育,当公鸡分养到3—4周龄、体重达到母鸡体重的140%时,才开始合群饲养,并要把公鸡体重一直稳定地控制在母鸡体重的130%范围,直到24周龄。两者以前者优点多,应积极采用前者,培育的要点是:  相似文献   

16.
养鸡业一向把公鸡和母鸡在饲养上同等对待,在公母混群饲养的鸡舍内采用同样的饲料饲喂、同样的饲养管理方法。虽然,这样操作起来比较简单,以往的生产成绩也不错,但是由于近年来的育种趋势是选择大胸肌和长肉极快的商品代肉鸡,而这些性状与受精率在遗传上则呈负相关。因此,要保持和提高原有的受精率,就不得不改进公鸡的饲养方法,这是肉鸡业发展的必然步骤。公母分开育雏、育成,混群后公母分饲并供以不同的专用饲料等等都将成为必要的管理方法。 肉用种母鸡的饲养要领是从小限制它长得太大,而在成熟期则尽量让其生殖器官发育,并按时开产。开产后,按其产蛋情况增料,在产蛋高峰过后则逐渐减料,以免其过肥。肉用种公鸡的饲养目标是把之培养成一只腿长、平胸、睾丸发育良好、体重比母鸡重30%左右、行动时龙骨与地面约成45度角的健壮雄鸡。  相似文献   

17.
1 种母鸡饲养管理要点育成期培育种鸡的目的 :培育体重均匀、身体健康的种母鸡和种公鸡 ,使之体格健壮、体形优美、体况良好 ,并能适时地达到性成熟。影响种鸡生产性能的因素主要有 :育种工作 (品种、遗传 ) ;健康保障 (免疫程序、疾病控制、生物安全体系 ) ;鸡舍构造 ;设备类型 ;饲养密度 ;饲喂程序 ;光照程序。后备种鸡饲养方案选择 :开放式鸡舍或遮黑式鸡舍 ;公母分饲或公母混饲 ;育雏、育成、产蛋期都饲养在同一鸡舍 ,直至产蛋结束 ;在同一鸡舍育雏、育成 ,然后在 18— 2 0周龄时 ,转群到专门的产蛋鸡舍。  1 1 育成期最大饲养密度…  相似文献   

18.
一、公母分饲。我场肉种鸡是饲养在1.8米高的高架平同漏缝地板上,进入产蛋期公母鸡混群后,公母分饲的问题就迫在眼前了。我场所用的料桶是广东佛山产的塔式料桶,依据喂料工艺和鸡的头径大小,仿照郑州肉鸡示范场介绍制作新型公母分饲料罩,即根据公母鸡头部尺寸宽窄差异,采用直径8毫米铁丝焊制,把中型料桶(7公斤级)的采食盘分成24格,料罩上部内径240毫米、底部内径360毫米、高度为105毫米。为防止公鸡利用喙的长度进入料罩内抢食,在离料罩底部70毫米高处加焊一圈。这样制成的料罩栅条最宽尺寸为50毫米、最窄处…  相似文献   

19.
韩枫 《水禽世界》2004,(8):14-16
在世界范围内,只要使种公鸡达到一定的条件,鸡群就会获得良好的受精率。然而,为了获得良好的受精率,就需要管理好鸡群,确保种公鸡在各个不同的年龄阶段获得正确的骨架发育、睾丸发育和均匀度,确保控制好种公鸡的饲喂,正确的公母比例以及种公鸡适宜的肥胖程度。1饲舍安排如果将种公鸡与种母鸡分开饲养,让种公鸡按照体重生长曲线饲喂就变得简单许多。然而,种公鸡通常总是被安置在鸡合的最末端,饲养人员难以观察其行为和活动。安伟捷育种公司的技术管理人员建议:种公鸡应饲养在鸡舍入口处最前端的围栏内,便于育雏育成期进行观察和管理。在全阶…  相似文献   

20.
肉用种公鸭的饲养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种蛋的受精率和商品代肉鸭的生产性能。因此,本文就肉用种公鸭的饲养浅析如下。一、育雏期培育优质的种公雏1.实施公母分饲这样不仅在育雏期能对种公雏进行细致的管理,更有利于育成期的体重控制。公母分饲时,公鸭栏中应混有少量母鸭,目的是使公鸭在生长过程中有“性的记忆”,如果在没有母鸭的伴随下单独饲养公鸭,会导致受精率降低。2.良好的饲养环境培育优质的种公雏,必须提供良好的饲养环境,包括鸭舍内的温度、湿度、空气、饲养密度及通风等。3.饲喂方式育雏期应采用自由采食,使公鸭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