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正>许多的人类病毒、动物病毒和植物病毒由媒介昆虫进行传播,如蚊子传播的登革热病毒(DENV)、寨卡病毒(ZIKV),灰飞虱传播的水稻条纹花叶病毒(RSV)、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BSDV)等,为人类健康和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危害。昆虫作为传播病毒的主要媒介,是病毒病害发生的重要一环,直接影响着病害的暴发流行。而病毒在媒介昆虫中的垂直传播对于恶劣环境中病毒水平传播受到限制的条件下,病毒的保存和再次流行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茅苍术种植基地内发现少数植株表现为扁茎、叶序紊乱、花变叶等症状,与植原体侵染引发的症状类似。为确定是否是植原体侵染,以及是何种植原体侵染,本研究利用植原体通用引物P1/P7和R16F2n/R16R2对扁茎变异茅苍术植原体的16S rDNA基因序列进行巢式PCR扩增、克隆、测序,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得扩增产物约1.2 kb的植原体特异片段,通过对实验结果分析,确定该苍术变异原因为植原体感染。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引起茅苍术发生扁茎变异的植原体属于翠菊黄化组(Aster yellows group)16SrI-B亚组。本研究首次从分子水平确定了引起中国湖北英山地区茅苍术扁茎变异的病原菌为植原体,明确了其分类地位,为指导苍术该病害流行学研究和苍术植原体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正>枣疯病是由枣疯病植原体侵染引起的一种枣树致死性、维管束系统性病害,近年来在山东省宁阳县等许多枣产区发生愈加严重,个别地区甚至造成枣树被大量砍伐。现将枣疯病发病规律、发病症状、普查鉴定及综合防控技术介绍如下。一、发病规律1.传播途径。枣疯病植原体主要通过媒介昆虫(主要传毒媒介为中华拟菱纹叶蝉、凹缘菱纹叶蝉、片突菱纹叶蝉和红闪小叶蝉等)、嫁接和带病苗木  相似文献   

4.
<正>植物病毒在传播过程中大多数需要借助昆虫介体。此前对植物病毒的研究更多关注植物病毒在植物中的侵染与复制,而对其在介体昆虫中的生活过程缺乏了解,因此缺乏对植物病毒完整生活史的认识。水稻条纹病毒(Rice stripe virus,RSV)导致的水稻条纹叶枯病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传播RSV的昆虫主要是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灰飞虱以持久增殖型的方式在水稻植株之间传播RSV,并通过卵将病毒垂直传播给后代,卵传产生天然带毒的昆虫,增加了该病害的防治难度。  相似文献   

5.
<正>甘蔗白叶病(SCWL)是一种易随种苗进行远距离传播的危险性检疫病害。近年我国从缅甸、菲律宾和法国等国引进的甘蔗品种/材料SCWL植原体阳性检出率高达78%,存在严重的引种安全隐患。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选择15个经巢式PCR检测确认带有SCWL植原体的引进甘蔗品种/材料进行温  相似文献   

6.
<正>植物的生长会受到各种外界生物的侵染,作为危害作物的第二大病害——植物病毒一旦感染农作物,其品质和产量都会受到极大影响,严重的还会导致颗粒无收。不起眼的昆虫往往是病毒病害在农作物产地暴发流行的罪魁祸首,目前所已知的病毒中,超过75%都是依赖昆虫进行传播。昆虫在发病的农作物上取食汁液时病毒就被携带进昆虫体内,随后被媒介昆虫大面积传播。因此,为控制并降低病毒病害的  相似文献   

7.
混植是指多品种(系)混合种植,即把生育期相近,农艺性状相似,抗性基因不同的品种(系)按一定的比例混播混栽,以期控制病害的流行,改善田间植株群体结构,最大限度地提高作群体对逆境生理的抗性和对田间水、热、气、肥的有效利用。从而达到提高作物生物产量或经济产量的目的。这一技术国外已成功地应用于对付小麦锈病,国内对水稻病害的防治和旱地棉对逆境生理的抗性均作了初步的研究。有关混植在油菜栽培植保方面的研究,目前还未见报道,鉴于当前油菜生产中提倡大面积连片种植,品种布局单一化问题突出;病虫害容易流行爆发,并且单一品种对灾害性气候抗性脆弱,油菜籽生产年度间波动较大,产量提高受限制,为此,我们于1999年10月设置了油菜多品种混植试验,以期探明混植对油菜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为生产实际作指导。  相似文献   

8.
正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作物病毒病害流行与控制创新团队发表研究论文,揭示了灰飞虱糖转运蛋白6在介导水稻条纹病毒突破中肠侵染屏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69%的植物病毒传播需要介体昆虫。在昆虫取食时,唾液腺中的植物病毒会随着唾液腺分泌的物质通过唾液  相似文献   

9.
小麦蓝矮病植原体的分子生物学检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蓝矮病是中国北方小麦的重要病害。利用植原体特异引物对小麦蓝矮病带病植株总DNA进行巢式-PCR(Nested-PCR)扩增,获得1.2kb的特异性片段,从分子水平上证明小麦蓝矮病是一种植原体病害。对具有红矮和蓝矮症状的病株扩增均可扩增出目标片段,说明红矮和蓝矮症状都是由植原体引起。试验为在小麦蓝矮病分子诊断、田间介体带毒检测、寄主范围研究等提供一种快速、灵敏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陈家友 《种子科技》2010,28(1):45-46
玉米粗缩病是由灰飞虱以持久性方式传播的一种玉米病毒病.是我国北方玉米生产区流行的重要病害。  相似文献   

11.
土壤植物系统硒累积迁移的影响因素及调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硒是一种对动植物以及微生物比较重要的元素。硒元素供给不足或者过量都会引起地方病的发生,如克山病和大骨节病就有可能与缺硒有关。目前有大量学者对土壤中硒的有效性、植物对硒的吸收和植物中硒的转运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笔者从土壤硒有效性以及植物对硒吸收两方面,综述了土壤质地、pH、有机质、氧化还原特性、植物种类、施肥、成土母质以及综合污染对土壤-植物系统中硒的迁移转化的影响及其机制,阐述了目前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对未来需要进一步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建议和展望。  相似文献   

12.
小G蛋白Rab2基因参与小麦抗叶锈病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叶锈菌侵染小麦后小G蛋白Rab2基因的表达情况,明确其与抗病性的关系,从分子水平上探讨小麦的抗叶锈病机制。以普通六倍体小麦近等基因系TcLr1和叶锈菌小种05-22-64①和05-8-63①为试验材料,构建小麦亲和与非亲和组合,利用实时定量PCR技术对小麦小G蛋白Rab2基因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在小麦叶锈菌侵染过程中,Rab2基因主要在侵染的前期表达迅速,随着时间的推移表达量有所下降。非亲和叶锈菌菌株可以诱导小G蛋白Rab2基因表达量的升高,而亲和叶锈菌菌株抑制小G蛋白Rab2基因的表达。由此表明,小G蛋白可能与寄主和病原物的亲和程度有着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5-氮杂胞苷是一种DNA甲基化抑制剂,可以通过降低DNA的甲基化水平来调节基因的表达,从而对生物的生长发育进行表观遗传调控,其在动物与医学领域已有广泛的研究与应用,近年来在植物基因表达调节方面的研究与应用报道也逐渐增多。本研究对植物DNA甲基化的类型、引发、影响因素和抑制剂的作用进行了概述,重点对5-氮杂胞苷对植物基因表达水平的调节和作用效果进行了阐述。并对其在水稻、小麦、棉花等重要作物生长发育、逆境适应、育性调节及次生代谢的影响与作用进行归纳,可为植物基因表达表观调节研究与应用提出新的关注点。  相似文献   

14.
矿质元素缺失或不平衡与植物病害发生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研究表明,矿质元素缺失或不平衡不仅直接引起植物的非侵染性生理病害,而且对真菌、细菌等病原物引起的侵染性植物病害也有显著的影响。本文在阅读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对矿质元素缺失或不平衡与植物病害发生的关系进行了综述,提出了这一研究领域存在的若干问题并对今后的工作进行了展望。以期将合理施肥做为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的补充措施,通过矿质营养调节增强植物的抗病能力,减少植物病害的发生,在提高作物产量和改善其品质的同时减少农药用量、减轻环境污染,促进中国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15.
反转录实时定量PCR在植物基因表达分析上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近年来,反转录实时定量PCR作为一项新的核酸序列定量分析技术以其定量准确、高灵敏度和高通量等特点,已被广泛的应用于分子诊断、病理分析以及食品安全检测等方面。然而其在植物基因表达水平研究上的报道较为少见。本研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总结了反转录实时定量PCR在植物基因综合表达分析、基因家族表达分析、基因差异表达分析、转基因表达分析等方面的应用;分析了反转录、看家基因选择等影响检测基因表达的因素;指出该技术在重复性、灵敏度、标准化上所存在的问题。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反转录实时定量PCR将会在植物遗传育种、植物病理检疫以及分子进化等方面发挥更为广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福建省棕榈科植物病害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福建省24种主要栽培的棕榈科植物病害种类进行系统调查,采集病害标本,通过症状观察和病原鉴定,确诊了23 种病害,其中4种为国内新发生病害。明确了福建省棕榈科植物发生的主要病害,为棕榈科植物病害的防治和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致病性尖孢镰刀菌毒力因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致病性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侵染植物引发的植物枯萎病是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的毁灭性土传真菌病害,目前该菌已被列为世界上第五大植物病原真菌。由于病原菌通过土壤传播,其致病机理尚未完全明确,而充分了解尖孢镰刀菌的致病机制是对抗这种疾病的先决条件。为了更好的研究和实施有效控制策略从而限制宿主植物感染,本文归纳了尖孢镰刀菌的致病机理,总结了毒力因子中的细胞壁降解酶、毒素、信号传导途径(MAPK通路)对致病进程的影响,分析了毒力基因及转录因子在感染过程中的调控机理。以期能为防控尖孢镰刀菌引起的枯萎病提供作用靶点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甘蓝型油菜小孢子培养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对四川成都生态区甘蓝型油菜进行游离小孢子培养,对小孢子培养的影响因素作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小孢子形成阶段的温度及昼夜温差、花蕾消毒液、小孢子培养浓度及株龄都是影响小孢子胚产量的因素,小孢子形成阶段的温度以10-15℃,昼夜温差5℃左右胚产量最高达到300枚/蕾,温度低于5℃或高于20℃胚产量都较低甚至不出胚;花蕾消毒液以0.1%的Hgcl2效果较好,培养浓度以3-4蕾/皿较好;2009年成都生态环境下,株龄从125天到150天,胚产量随着株龄增加而增加,到141天达到最高,后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19.
植物根系分泌物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系分泌物是植物体通过地下部分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以及信息传递的重要媒介。有关根系分泌物收集方法、成分种类鉴定、作用等方面的研究是植物营养、植物次生代谢、环境修复等研究的核心内容。文章针对上述内容结合近些年的研究报道,归纳了根系分泌物的作用及影响因素,综述了植物根系分泌物的收集、分离、纯化以及种类成分鉴定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根系分泌物的系统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Pseudocercospora macadamiae Beilharz, Mayers and Pascoe infects macadamia fruit via stomata causing husk spot disease. Information on the variability of fruit stomatal abundance, its association with diseased fruit pericarps (sticktights) that are retained in the tree canopy,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husk spot intensity (incidence, severity and lesion number) among macadamia genotypes is lacking. We examined a total of 230 macadamia trees comprising 19 cultivars, 56 wild germplasm accessions and 40 breeding progeny, for the prevalence of sticktights and husk spot intensity over three production seasons. We observed a strong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prevalence of sticktights and disease intensity indicating its usefulness as a predictor of husk spot and as a useful phenotypic trait for husk spot resistance selection in breeding programmes. Similarly, stomatal abundance varied among macadamia genotypes, and a significant linear relationship (P < 0.001; 93%) was observed between fruit stomatal abundance and husk spot for all the macadamia genotypes analysed, confirming the utility of that trait for disease resistance screening. The genotypes were grouped into disease resistance groups. Correlations between fruit stomatal abundance, disease intensity and prevalence of sticktights revealed that the numbers of sticktights, and relative stomatal abundance were the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intensity of husk spot among macadamia genotypes. This is the first comprehensive study of natural variation of stomatal abundance in Macadamia species that reveals genetic variation, and provides relevant relationships with disease intensity and the prevalence of sticktights. The phenotypic plant traits indentified in this study may serve as selection tools for disease resistance screening in macadamia breeding programm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