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不同马铃薯品种块茎中铁的积累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究铁元素在马铃薯块茎中的吸收积累规律,从而为马铃薯的品质改善提供合理依据,以马铃薯品种‘延薯4号’、‘东农311’、‘克新13号’和‘克新18号’为试验材料,在块茎形成到收获的全生育期内,进行块茎中铁元素吸收积累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生育进程期的推进,不同的品种块茎中铁元素浓度表现相似的变化规律,铁浓度最大值出现在第1次取样时,并在整个取样期间表现降低-升高-降低-升高的变化规律,但不同品种升高降低的时期不同;至最后一次取样,块茎铁含量为‘东农311’>‘克新13号’>‘延薯4号’>‘克新18号’,范围为41.8~51.2 mg/kg。4个品种块茎的铁积累量随生育时期的推进整体呈升高的趋势;4个品种块茎的铁积累量和干物质积累量相关性均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2.
不同熟性马铃薯各生育时期功能叶生理指标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不同熟性马铃薯各生育时期功能叶几种酶活性及脂质过氧化水平的变化情况,并为早熟马铃薯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以马铃薯早熟品种‘东农303’和中晚熟品种‘延薯4号’为试验材料,测定了马铃薯功能叶的超氧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等三种酶的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马铃薯功能叶的SOD活性在整个生育时期始终呈上升趋势;MDA含量在苗期最高,然后急剧下降,在块茎形成期略有上升;CAT活性在苗期最高,之后下降,在花期和块茎形成期间变化微弱;POD活性在现蕾期达到最高,之后下降,块茎形成期活性最低。‘东农303’的SOD、CAT及POD的酶活性在全生育期中都高于‘延薯4号’,说明尽管早熟品种生育时期较短,但其功能叶的生理生化功能仍很旺盛。  相似文献   

3.
研究不同类型马铃薯淀粉积累及相关酶活性的变化动态,探讨各种酶活性与淀粉含量的关系。以"陇薯3号"、"宁薯15号"、"农家1号"(高淀粉马铃薯品种)和"陇薯6号"、"青薯168号"、"宁薯14号"(低淀粉马铃薯品种)为试验材料,取不同发育时期的块茎,分别测定淀粉含量、ADP焦磷酸化酶(AGPase)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和淀粉分支酶(DBE)活性。6个马铃薯品种的AGPase、SSS、DBE酶活性均呈现单峰曲线变化趋势;6个马铃薯品种的淀粉含量的变化曲线表现为"升高-降低",薯块重量为120~200 g时,马铃薯淀粉总量达到最大值。马铃薯块茎淀粉含量是各种酶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以东北地区选育的2个高淀粉马铃薯品种东农310和克新22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施钾量对高淀粉马铃薯品种块茎形成过程中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生育期的推进,不同施钾量处理马铃薯品种东农310和克新22号块茎中的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ase)、颗粒凝结性淀粉合成酶(GBSS)、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淀粉分支酶(SBE)都呈现先增加、达到峰值后又开始下降的单峰曲线变化。增施钾肥对东农310和克新22号块茎淀粉合成中AGPase和GBSS活性影响比较大,而对SSS和SBE的活性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5.
评价了东北地区不同马铃薯品种苗期对氮素吸收利用的差异,筛选出对氮素响应度高的马铃薯基因型,为马铃薯氮高效利用基因型的选育和机理研究提供理论基础。采用盆栽试验方法比较了不同基因型马铃薯在3个供氮水平下苗期获取氮素能力的差异及其原因。结果表明,在不同供氮水平下,不同基因型马铃薯积累氮素能力差异显著。随着供氮水平的提高,东农310、延薯4号、克新13号和克新22号4个马铃薯品种的氮素积累量增加幅度显著,对氮素的响应度高;而东农308、东农311、东农312、东农316、延薯9号、延薯7号、克新19号7个马铃薯品种的氮素积累量增加幅度较小,对氮素的响应度低。对氮素响应度高的基因型其硝酸还原酶活性(NRA)、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GSA)和根系活力随着供氮水平的提高增加幅度较高,而叶绿素值(SPAD)的增加幅度较小;其氮素积累量、NRA、GSA、根系活力和SPAD值的增加幅度稍高于对氮素响应度低的基因型。对低氮和高氮条件下马铃薯氮素积累量与NRA、GSA、SPAD、根系活力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NRA和GSA能更好地反映马铃薯苗期积累氮素能力,比SPAD值和根系活力的可靠性更好,NRA和GSA的强弱可以作为评价马铃薯苗期积累氮素能力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不同马铃薯品种苗期块茎钾素含量以及其他相关生理特性随供钾水平不同的变化规律,采用田间试验方法对东农310、延薯4号和中薯5号在3个供钾水平下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在K_0、K_1、K_2这3种供钾水平下,不同品种块茎钾素含量差异显著,且东农310苗期的钾素含量远高于中薯5号以及延薯4号。对低钾和高钾条件下马铃薯钾素含量与叶绿素(SPAD)、根系活力(RV)、丙二醛含量(MDA)、蔗糖合成酶(SS)以及蔗糖磷酸合成酶(SPS)进行了相关性分析,钾素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根系活力以及相关酶活性成为影响钾素含量的限制因素;而在高钾条件下,钾素含量与SPAD呈正相关,而与其他均呈负相关。因此,随着钾素供给水平的提高,钾素的供应量成为块茎钾含量提高的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7.
BEIIb基因是水稻淀粉合成的一个分支酶基因,在IR36的ae突变体中,BEIIb的缺失导致了直链淀粉的大幅度提高,同时影响了淀粉合成途径一些基因的表达。为深入探索不同直链淀粉含量品种的理化性质以及决定高直链淀粉含量的遗传因子。本研究选用了IR36及其突变体以及4份不同直链淀粉含量的水稻品种进行淀粉含量、理化性质以及淀粉合成途径相关的遗传因子的表达分析。研究发现直链淀粉含量IR36的ae突变体(30.05%)是野生型IR36(21.07%)的1.4倍,且明显高于其它品种,最低的是糯稻品种‘朝紫’(3.52%);IR36ae突变体与野生型的糊化温度也存在显著差异,且综合其他几个品种的结果发现,稻米的糊化温度与直链淀粉含量呈负相关;IR36ae突变体的胶稠度比野生型的硬,且直链淀粉含量越高的品种胶稠度越硬;IR36ae突变体的淀粉颗粒比野生型要稍大一点,且直链淀粉含量较高的品种淀粉颗粒较大;定量PCR结果表明ae突变体中BEIIb的缺失导致了Wx基因的上调,以及SSI和BEI、BEIIa的下调。且淀粉合成关键酶基因中的Wx基因(GBSSⅠ)在不同品种以及不同发育时期表达量均为最高,支链淀粉合成相关基因在低直链淀粉品种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在高直链淀粉品种中的表达。BEIIb的缺失引起直链淀粉的明显提高,糊化温度的降低,淀粉颗粒的增大,以及一些淀粉合成相关基因的改变。  相似文献   

8.
为选育高淀粉加工型马铃薯品种(系),以21份马铃薯品系和黑龙江垦区2个主栽品种垦薯1号、大西洋为试验材料,测定马铃薯块茎产量、淀粉含量、淀粉产量及直链淀粉含量。结果表明,马铃薯的块茎产量、淀粉含量、淀粉产量及直链淀粉含量存在着环境与基因型极显著的互作关系(P<0.01),但基因型影响效应大于环境因素(P>0.05);参试品种(系)的产量为17 552~49 639kg/hm2,淀粉含量13.17%~19.66%,淀粉产量2428.17~8792.31kg/hm2,直链淀粉含量13.21%~21.30%;通过与对照品种比较,从21份马铃薯品系中筛选出高产、稳产、高淀粉含量和高淀粉产量的品系4份。结果为选育高淀粉含量、稳定性强的马铃薯品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不同甜度甜瓜果实糖代谢的酶学机制,以具有甜度差异的2种甜瓜‘河套蜜瓜’和‘楼兰王’为试验材料,测定果实发育时期果实糖含量、淀粉含量以及蔗糖代谢相关酶活性变化。结果显示,2种甜瓜果实均呈现单S型动态生长,‘楼兰王’果实膨大期生长速率显著高于‘河套密瓜’。2种甜瓜果实发育期间糖分积累动态基本一致,前期以葡萄糖的积累为主,且‘河套密瓜’葡萄糖积累量显著高于‘楼兰王’;进入转色期后葡萄糖含量下降,蔗糖含量增加,‘河套密瓜’蔗糖含量远高于‘楼兰王’。甜瓜果实糖分积累由蔗糖代谢相关酶协同调控,认为‘河套密瓜’转色期后蔗糖磷酸合成酶和蔗糖合成酶合成方向活性升高,是其蔗糖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成熟期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升高是‘楼兰王’果实中蔗糖积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以均含有3个Waxy蛋白亚基的普通小麦品种济麦20(低直链淀粉含量)和鲁麦21(高直链淀粉含量)为材料,对灌浆期籽粒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的变化及淀粉积累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蔗糖合成酶(SS)、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P)、束缚态淀粉合成酶(GBSS)、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和淀粉分支酶(SBE)活性均呈单峰曲线变化。鲁麦21的上述酶活性均高于济麦20。相关分析表明,支链淀粉积累速率与SS、AGPP、SSS和SBE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直链淀粉积累速率与SS、AGPP和GBSS呈极显著正相关。Logistic方程拟合淀粉积累过程发现,支、直链淀粉最终积累量的高低取决于积累启动时间的早晚和积累速率的高低,而积累持续期的调节作用较小。直链淀粉的积累速率除受GBSS活性影响外,还受SS和AGPP活性的影响,其中,GBSS活性的变化与2品种籽粒直链淀粉积累量的变化情况基本吻合。籽粒灌浆后期的GBSS活性对直链淀粉最终积累量的调节作用大于灌浆前期,说明对同时具有3个Waxy蛋白亚基的不同品种,Waxy蛋白亚基表达量(GBSS活性)的差异可能是导致品种间籽粒直链淀粉含量较大差异的一个关键原因。  相似文献   

11.
N. U. Haase 《Plant Breeding》1993,111(4):325-329
Rapid estimation of the amylose content of pea starch is of particular importance in breeding for pea starches high in amylose. An amylose test for starch in fresh potato tubers was adapted for use with high-amylose pea flour. Wavelengths for photometric detection were slightly changed, and the iodine concentration could be reduced. Defatting of the flour was not necessary. Reproducibility of the analyses was good (s% <3; n = 95). Variability of amylose content was investigated for different potato, barley and pea varieties. An analysis of the F4-generation of a crossing experiment with peas underlined the specific suitability of this rapid test method for supporting breeders' activities.  相似文献   

12.
河西地区高淀粉加工型马铃薯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筛选出适宜于河西地区种植的高淀粉加工型马铃薯品种,满足马铃薯加工企业及种植户需求,笔者对引进的11个马铃薯品种开展田间比较试验,生长期调查各参试品种物候期、农艺性状、产量及品质。结果表明:‘陇薯9’号和‘青薯10号’2个品种的综合性状表现较好,‘陇薯9号’平均单株结薯数5.7个,单株产量1308.5 g,商品薯率93.9%;‘青薯10号’平均单株结薯数5.4个,单株产量1278.7 g,商品薯率92.5%。在园艺村和花寨村2个试验区,陇薯9号产量分别达到66919.2 kg/hm2和 70555.6 kg/hm2,淀粉含量分别为18.89%和19.17%;‘青薯10号’分别达到62626.3 kg/hm2和62676.8 kg/hm2,淀粉含量分别为19.12%和18.80%。试验初步筛选出‘陇薯9号’和‘青薯10号’可作为河西沿山冷凉灌区淀粉加工型马铃薯品种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3.
不同小麦品种籽粒淀粉组分及相关酶活性的差异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根据小麦成熟期籽粒淀粉组分的差异,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将籽粒总淀粉含量相近、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存在差异的9个小麦品种分为3组:低直链淀粉组、中直链淀粉组和高直链淀粉组。研究籽粒灌浆过程中,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比值(直/支比值)的变化动态、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的变化动态及其与淀粉组分积累的关系。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14.
早籼稻籽粒灌浆过程中淀粉合成酶的变化及温度效应特征   总被引:122,自引:19,他引:103  
要选2个不同淀粉类型的早籼品种,对水稻开花后籽粒中直、支链淀粉的积累动态及淀粉合成代谢的3个关键酶—ADPG焦磷酸化酶、可溶性淀粉合成酶与淀粉分支酶活性变化进行分析,并采用人工控温试验等方法探讨了不同温度下ADPG焦磷酸化酶、可溶性淀粉合成酶与淀粉分支酶的活性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水稻籽粒灌浆过程中支链淀  相似文献   

15.
王文静  高桂立  罗毅  姜玉梅 《作物学报》2005,31(10):1305-1309
在池栽条件下,研究了3个不同品质类型冬小麦品种藁麦8901(强筋)、豫麦49(中筋)和洛麦1号(弱筋)籽粒灌浆过程中淀粉及其组分积累动态和与之有关的酶活性变化。结果表明,3个品种籽粒灌浆过程中支链淀粉的合成均与直链淀粉的合成同时进行,灌浆中后期支链淀粉的合成比直链淀粉的合成快。豫麦49籽粒中直链、支链和总淀粉积累速率均高于其它两品种。3个品种籽粒中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P)、尿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UGPP)、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淀粉粒结合的淀粉合成酶(GBSS)、淀粉分支酶(SBE)活性变化均呈单峰曲线。豫麦49在灌浆期上述各酶活性变化的峰值均高于其他两品种,且大部分酶类在灌浆中后期仍维持较高活性。可见,与藁麦8901和洛麦1号相比,豫麦49具有较强的淀粉合成能力。  相似文献   

16.
高淀粉加工专用型马铃薯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铃薯淀粉具有其他淀粉不能替代的独特品质和功能,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化工、医药、纺织、造纸、饲料等领域。国内马铃薯淀粉的年产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高淀粉加工专用型新品种选育是目前我国马铃薯育种的重要目标之一。概述了马铃薯淀粉的特性、需求,国内外高淀粉专用马铃薯的育种现状,马铃薯淀粉产量构成及遗传特性,马铃薯淀粉合成主要相关酶及其基因表达,各种育种途径、方法在高淀粉加工专用马铃薯选育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等方面的内容,为马铃薯高淀粉加工专用新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选择高淀粉和低淀粉2种类型高粱,在相同环境条件下种植,通过对子粒总淀粉含量和直链淀粉含量的测定,研究高粱开花后,不同淀粉含量高粱子粒淀粉积累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高粱子粒总淀粉、支链淀粉和直链淀粉含量随子粒灌浆过程推进均呈不断上升趋势,至成熟期达到最大值。高粱子粒灌浆过程中,高淀粉和低淀粉高粱子粒淀粉含量均呈"S"型曲线变化;高淀粉和低淀粉高粱在灌浆初期子粒直链淀粉含量并无显著差异,而在灌浆中后期表现为显著差异;高淀粉高粱子粒支链淀粉含量在灌浆初期明显高于低淀粉高粱子粒支链淀粉含量。子粒总淀粉积累的差异主要是由于灌浆期支链淀粉积累以及灌浆中后期子粒直链淀粉积累的不同造成的。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大麦籽粒支链淀粉、直链淀粉和β-葡聚糖积累特性,及淀粉各组分与β-葡聚糖的关系,以2个皮大麦、1个裸大麦和1个糯裸大麦为试验材料,测定花后7、14、21、28d淀粉各组分及β-葡聚糖含量。结果表明,甘啤6号淀粉各组分含量随灌浆推进均逐渐升高,在成熟期达到最大值;甘垦啤7号和甘垦6号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在花后21d有1个峰值。糯大麦C 2-1直链淀粉含量显著低于非糯大麦;支链淀粉含量显著高于非糯大麦,整个灌浆期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β-葡聚糖含量均随灌浆时间延长逐渐升高,成熟期含量最高;整个灌浆期糯大麦C 2-1含量显著高于非糯大麦。相关分析表明,直链淀粉/支链淀粉比值与β-葡聚糖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可以将直链淀粉/支链淀粉比值作为高β-葡聚糖品种选育的一个指标。Logistic方程拟合发现,直链淀粉、β-葡聚糖最终积累量与积累起势与有效积累时间有关,支链淀粉最终积累量取决于最高积累速率和平均积累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