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箱养鱼是一种先进的集约化养鱼方式。80年代初期,我国在水库利用天然饵料进行网箱养殖鲢鳙等滤食性鱼类,获得成功,随后发展到网箱养草食性鱼类以及海洋中网箱养石斑鱼等肉食性鱼类。80年代以来,网箱养鱼技术不断提高,养殖对象不断增多,已成为我国“三网”的主要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2.
从3月23日结束的金湖县水产工作会议上获悉,“八五”期间,江苏省金湖县在全县范围内将重点推广和研究十项关键技术;即池塘养鱼高产高效益养殖技术;“三网(网拦、网围、网箱)精养技术;渔用饲料种植、加工和利用技术;鱼、畜、禽综合养殖技术;特种水产品养殖技术;养殖鱼虾  相似文献   

3.
东太湖是太湖的一个浅水草型湖湾.位于大太湖的东端.总面积19万亩左右.约占整个太湖面积的酬。太湖的网围养鱼始于1982年.开始了我国大水面水产资源开发新途径的探索。由于经验不足.渔民对网围养鱼投入大、风险大还有顾虑.为发展太湖网围养殖生产,从1987年开始平均年贴息20万元左右鼓励渔民网围养殖,同时组织人员到隔湖、长荡湖参观学习。到九十年代中期停止贴息.申请网围养殖要经批准.并要签证交费,还要经过验收才允许养殖.技术亦逐步完善.归纳为“小、精、高”的网田养殖技术路线。东太湖的网围养殖得到迅猛发展.到1996年经…  相似文献   

4.
1.什么是围拦养殖系统工程? 围拦养殖系统工程是指在湖泊、水库、河沟、外荡、圩区,低洼沼泽地等内陆水域,采用网箱、网围、网拦三网养鱼技术,将大水域的生态优势与小水面的精养技术相结合,从事养殖生产的新技术。网箱养鱼技  相似文献   

5.
我国淡水养殖中大水面开发向深度发展,其特点以发展“三网”养殖为主。所谓“三网”养殖,是指网箱养殖(Cag Culture)、网围养殖(Net enclosure culture)、网栏养殖(Net peo culture)。今年我国淡水“三网”养殖进展显著,全国大水面继续以推广“三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小型水库水产养殖资金投入加大,水库养殖逐渐从人放天养转向半精养、精养,出现了水库养殖池塘化精养趋势,水库养殖和捕捞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鱼种放养密度、饲料肥料用量逐年提高;库湾养鱼、“三网”养鱼、鱼蟹混养、施肥种草养殖和立体综合养殖等技术逐渐被采用;“赶、拦、刺、张”联合捕捞、饲料诱捕、定置地笼等捕捞方法被采用,提高了库鱼回捕率。水库经营模式出现了多元化发展趋势,集旅游、餐饮、垂钓、娱乐为一体的休闲渔业和观光渔业等也在一些小型水库出现。根据目前小型水库养殖现状,要提高经济效益,应从以下技术措施入手:  相似文献   

7.
试析抗风浪深海网箱养鱼技术的发展前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抗风浪深海网箱是指在相对较深的海域,即通常在水深20米以上的海域设置和进行水产养殖活动的网箱。这里的“深海”是相对于近海沿岸而言的,并非是海洋学或海洋地理学上的概念。 国外应用深海网箱养鱼已有10多年的历史,一般称作“离岸养殖”或“离岸网箱养殖”。通常在深海网箱养殖的种类为游动性或游泳能力较强的海洋鱼类。其中养殖设备较好,性能较稳定和养殖技术水平较高的有挪威的三文鱼深海网箱养殖、日本的深海网箱养殖紫 及美国的深海网箱养殖鲑鳟鱼类等。深海网箱养鱼技术传入我国的时间不长,只有3-4年,可以说,我国的…  相似文献   

8.
“池塘养鱼高产技术应用基础理论研究—养鱼池塘生态系统、养殖生物学技术和主要养殖鱼类发育生理生物学研究”通过鉴定由大连水产学院承担的农业部重点科技项目“池塘养鱼高产技术应用基础理论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养鱼池塘生态系统、养殖生物学技术和主要养殖鱼类发育生理生物学研究”,经过近七年的研究,于1992年3月于辽宁省大连市通过农业部委托大连市水产局主持的鉴定。  相似文献   

9.
随着网围养鱼技术在湖泊的推广应用;湖泊网围养鱼规模迅速扩大。不同湖泊或同一湖泊中各网围区,其养鱼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均有很大差别。因此,有必要对各种类型的网围养鱼进行总结研究,探讨在现阶段养殖水平下,湖泊发展网围养鱼的各种规律。长荡湖是我国率先进行网围养鱼试验的湖泊,且发展且速度快、规模大、形式多,所以研究总结长荡湖网围养鱼的效果,对发展湖泊网围养鱼业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0.
1、以抓好品种结构优化为重点,继续提高池塘养殖效益,到“八五”期末,全市8万余亩成鱼塘平均亩产超500kg,亩创净利1000元。 2、以发展“三网”养鱼为重点,加快渔业开发性生产步伐。按照“小、精、高”的要求,大力推广网  相似文献   

11.
湖南省岳阳市当前水产业发展有五大特点,一是小水面集约化精养和复合生态渔业迅速发展,今年新建精养鱼池达到“七五”以来的最高记录,达2.6万亩,复合生态渔业技术广泛应用,涌现了一批亩获纯利超千元的高效鱼塘;二是大水面“三网”养鱼和引进池塘高产技术有重大突破,特别是网箱养鱼异军突起,收到了与小水面同步增产增收的效果;三是千家万户养殖名特优水产品的势头蓬勃兴起,开始形成批  相似文献   

12.
大菱鲆"温室大棚+深井海水"工厂化养殖模式   总被引:22,自引:12,他引:22  
大菱鲆Turbot(Scophthalmus maximus)的引进一方面为我国北方沿海工厂化养鱼增加了一个新的品种,另一方面又创立了“温室大棚+深井海水”工厂化养殖的新模式,大大丰富了工厂化养鱼的内容,有效的推动了我国海水养殖“第四次浪潮”的形成与发展。本文综述了大菱鲆温室大棚式工厂化养殖模式的养殖技术,以促进大菱鲆养殖业的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3.
网围养鱼是一种新兴的养殖方式。洪泽湖的“水下坝,水上网”的网围养鱼是根据水位变幅较大等过水湖泊的特点,用网片在适宜水体中围成一定面积的区域,进行人工投放鱼种,强化管理措施,从而达到高产的养鱼模式。洪泽湖在我县内的区域占全湖面  相似文献   

14.
西凉湖网围养鱼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凉湖位于湖北省东南部,地跨嘉鱼、蒲析、咸宁三县(市),全瑚面积8267公顷,是一个浅水草型湖泊。1991年沿湖群众开始进行网箱和网围养鱼.养殖品种以草鱼为主,当年网围养鱼面积2101公顷,以后养殖规模逐年扩大,1994年网围面积增加576.7公顷。但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和技术指导,有的网围因设置或放养不当,经常发生缺氧和流行病死鱼现象。有的网围因面积过大,不仅经济效益低下,而且严重破坏水草资源和水质环境。1994年,笔者在西凉湖开展了多种形式网围养鱼试验.旨在为科学进行网围养鱼提供理论依据。IXi作方法试验网围按面积…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市进行稻田养鲤鱼试验,取得了较好效果,总结出了一套适合本地的“稻鲤”共育操作技术,并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今年在示范区全面实施“稻鲤”共生养殖技术示范推广,形成以稻养鱼、以鱼育稻的生态养殖模式,辐射带动我市沿松花江涝州、东发、四站、西八里等乡镇2万hm2水稻发展稻田养鱼。计划三年内,推广稻田养鱼3333.33hm2。在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的同时,实现稻田养鱼单产增效30%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1996—1997年省水产局承担了农业部下达的丰收计划项目“小体积高密度网箱养鱼技术”,计划实施100m3;1997年又实施省大水面开发工程中的“网箱养鱼新技术研究与推广”项目,计划推广网箱养鱼4000箱。为配合项目的实施,省水产局组织成立了江西省网箱养鱼技术推广协作组,下达了10个专题的试验研究子课题,要求在实施项目的同时,改革常规的养殖模式,扩大名优品种的养殖,推广优质高产高效的吃食性鱼类养殖,应用科学的饲养管理及健康养殖方法,促进网箱养鱼技术由“产量型”向“效益型”转变,使该技术最终成为大水面开发的关键技术。四年来,在项目…  相似文献   

17.
《内陆水产》1985,(6):41-42
由科学普及出版社、中央广播电台和中国水产学会普及与教育工作委员会联合开办了“农村专业户养殖技术学校淡水养鱼专业函授班”。其目的是通过函授和广播这种不受地域限制的现代手段,更广泛地、更快地把养鱼技术送到农村养鱼专业户和渔场职工手中,以促进我国淡水养鱼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应亚洲水产养殖中心网协调官及印度淡水养殖研究中心主任的邀请,我国亚太地区综合养鱼研究和培训中心副研究员胡保同及讲师周恩华于1990年4月6日至18日赴印度讲授中国综合养鱼技术。讲授内容有;中国综合养鱼发展情况、综合养鱼生物学原理、渔—农综合经营及主要模式、渔—畜—禽综合经营及主要模式、综合养鱼发展前景等。讲学结束后,印度水产学会吸收胡保同及周恩华为正式会员,并将以英文出版他们的讲稿。(童华)  相似文献   

19.
“中国淡水鱼类养殖学。”(又称新养鱼经)初稿已编写完毕,中国淡水养鱼经验总结委员会最近在武昌召开了会议,对初稿进行审阅和讨论。我国淡水鱼类资源十分丰富,几千年来,我国劳动人民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养殖经验。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和重视下,养鱼事业更得到了飞跃的发展,养鱼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有了很大的改进和提高。为了把我国的养鱼经验进行系统的总结,并提升为理论,以促进水产事业的发展,今年  相似文献   

20.
1993年我国全国范围内虾病暴发给对虾养殖造成重大的打击。笔者认为我国对虾养殖应该学习池塘养鱼的经验,移植、推广池塘养鱼上的“水、密、饵、种、混、轮、防、管”八字经,是引导对虾养殖走出困境的好办法。对虾养殖也属于池塘养殖的范畴,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