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2年辽宁省葡萄栽培面积为6.8万hm2,产量78万t.根据2002年国家农产品保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统计,辽宁省葡萄产量已跃居全国第二位,鲜食葡萄产量居全国第一位,葡萄贮藏量占全国鲜贮量的70%左右,成为全国最大的葡萄鲜贮省份.  相似文献   

2.
浙江省大棚葡萄促早熟栽培发展很快,至2009年全省大棚葡萄促早熟栽培面积达0673万hm2(101万亩),占全省葡萄面积1533万hm2(23万亩)的439%,为南方大棚葡萄促早熟栽培面积最大的省份.2009年和2010年浙江大棚葡萄促早熟栽培均遇寒潮袭击,不同程度发生冻害.两次冻害后笔者均及时进行调查,为今后大棚葡萄促早熟栽培减轻和防止冻害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3.
北京地区有机酿酒葡萄园主要病虫害发生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2009-2012年的调查,发现北京地区波龙堡酒庄有机酿酒葡萄园内发生的病害有葡萄霜霉病、葡萄白腐病、葡萄炭疽病、葡萄酸腐病、葡萄灰霉病、葡萄穗轴褐枯病、葡萄白粉病等10余种,其中葡萄霜霉病、葡萄白腐病和葡萄炭疽病为主要病害,对园区葡萄产量影响最大.园区发生的主要害虫为二星叶蝉和绿盲蝽.不同葡萄品种上病虫害发生程度有明显的差别,园区主栽品种中霞多丽受二星叶蝉危害最重,且易感葡萄霜霉病,赤霞珠易感葡萄炭疽病;不同葡萄品种间葡萄白腐病的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
50%翠贝干悬浮剂防治葡萄炭疽病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葡萄炭疽病是葡萄的主要病害之一,近年来,严重威胁我市酿酒葡萄的生产.主要在果实膨大后期发生,造成大量烂果,严重影响葡萄的产量和品质.为筛选防治葡萄炭疽病的有效药剂,2004年引进新型高效、低毒、广谱性杀菌剂50%翠贝干悬浮剂,对葡萄炭疽病进行了防治试验.  相似文献   

5.
近两年,陕西关中旱腰带葡萄优生区再度形成红地球葡萄和酿酒葡萄新热潮.笔者依据在渭北多年的实践和相关技术规范,总结出葡萄栽植第一年"五促"综合管理技术,从而为旱塬区实现"一年栽、二年果、三年丰"的生产目标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葡萄是落叶果树中唯一能够一年多次结果的果树.合理利用葡萄一年多次结果的习性,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延长和调节鲜果供应期,增加温室栽培的经济效益.2002年,我们利用13栋盛果期温室葡萄进行了3年的葡萄结2茬果栽培试验,探索出葡萄一年收获2次果的高效栽培技术,明显地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和经济效益,为温室高效栽培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7.
葡萄保护地栽培就是在不适合葡萄生长发育的条件下,利用保护设施,人为地创造一个适合葡萄植株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从事葡萄生产的一种特殊栽培方式.我国保护地葡萄的栽培起步较晚,至今仅有20多年.黑龙江齐齐哈尔园艺研究所从1978年开始以延长生育期为目的,利用塑料大棚进行巨峰葡萄的栽培试验,使巨峰葡萄在当地安家落户.辽宁省果树研究所自1979年开始以塑料大棚、温室和加温温室等为保护设施,在国内首次以促成和延迟为目的,对巨峰葡萄保护地栽培的进行了系统化研究.温室作为保护地栽培模式的一种,同时也是保护地栽培的主要形式之一,近几年在辽宁省营口、大连、鞍山等地迅速发展起来.但品种相对较少,以巨峰为主.辽宁省果树研究所葡萄课题组于2001年从河北引进早艳、维多利亚、奥古斯特、粉红亚都蜜等几个葡萄品种进行温室栽培试验,现简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世界葡萄博览园位于延庆县张山营镇,是举办2014年世界葡萄大会的重要场所.为增强世界葡萄博览园的文化底蕴,彰显北京葡萄悠久栽培历史,2014年3月中旬,博览园引进41株50~100年生的‘龙眼’‘牛奶’葡萄老树和1 959株20年生左右的大树,分别移栽在博览园各个重要的景观节点.据资料显示,葡萄大树移植一般采用“锯除地上部分,在伤口处抹凡士林,地上部栽植时尽量不要露出地面或略露”的根移植方法.早年树龄在10~20年的葡萄整树移栽,成活率只有40%左右;宣化葡萄研究所2004年移栽42株16年生的‘白香蕉’‘玫瑰香’‘白牛奶’葡萄树,成活率达到90.5%.50年生以上的老葡萄树移栽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9.
我国葡萄产业取得的成就回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 我国葡萄种植业取得的成就 1.1 我国葡萄种植业地位与发展历程 2006年世界葡萄栽培面积达到740万hm2,总产量为6895万t,是世界第二大栽培水果.2006年我国葡萄栽培总面积为41.87万hm2,总产量达到627.1万t,产量和面积分居世界第4位和第5位.在我国果树产业中,葡萄栽培面积占果树种植总面积的4.2%,居第五位;产量占果品总产量的6.5%,列第6位.我国葡萄平均单产为14.97t/hm2,高于世界葡萄平均单产9.13t/hm2,在我国大宗果树中单产也高于苹果、梨及柑桔.  相似文献   

10.
目前浙江葡萄栽培以露地为主,常规栽培品种为巨峰和藤稔,属欧美杂交种,品种单调,市场售价较低.为调整葡萄品种结构,1995年从上海农科院引进欧亚种葡萄无核白鸡心.在大棚保温栽培条件下,1996年开始结果,表现出丰产、质优、耐贮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西安地区葡萄无核化生产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葡萄无核化生产,是指良好的栽培管理与葡萄无核剂处理相结合,使有籽葡萄的种子软化或败育,从而转化为无核葡萄,并形成商品化生产的过程.这一技术源自日本,是当今世界鲜食葡萄生产的一大趋势.该技术于本世纪初引入西安地区,经过几年实践摸索,目前在西安市灞桥区、长安区和户县等主要葡萄生产区县都有应用,仅2008年生产面积就达到300余hm2,发展很快.  相似文献   

12.
意大利是世界上葡萄和葡萄酒的主要生产国之一。全国葡萄面积八二年为1,282,803公顷( 19,242,000亩)。八三年葡萄总产量为125,000,000公担(即 250亿斤)。占世界第一位。其中生食葡萄为16,000,000公担(32亿斤),占12.8%酿酒葡萄109,000,000公担(218亿斤)占87.2%.八二年葡萄酒产量  相似文献   

13.
红地球葡萄越冬后,翌年往往返青率很低,1999年河北涿鹿县二堡示范园采用绿苗"五一"前后定植6.5hm2,2000年返青率仅56.7%;2000年山西文水县刘胡兰镇定植20hm2,2001年返青率为87.3%.严重地挫伤了农民发展红地球的积极性,影响了葡萄的发展.因此,提高葡萄植株越冬返青率,不仅是早期丰产的关键,也是促进葡萄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益果灵在无核白葡萄上的使用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核白葡萄是吐鲁番地区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种植历史悠久.过去,无核白葡萄种植面积少,只重视产量,对提高品质并不重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无核白葡萄的栽植规模迅速扩大,为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农民渴望提高无核白葡萄的品质,我们于2003年6-7月对无核白葡萄进行了应用益果灵试验.  相似文献   

15.
吉林松原地区酿酒葡萄栽培生态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松原地区的鲜食葡萄栽培历史较为悠久,这里的鲜食葡萄栽培经验曾于1986年在吉林全省推广.1997年,松原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技术人员开始在该地区引种酿酒葡萄并获得成功,<吉林省西部地区名优酿酒葡萄技术及开发应用研究>项目被确认为省级科技成果,获得松原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相似文献   

16.
部分葡萄品种葡萄霜霉病田间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葡萄霜霉病是一种世界性葡萄病害,在我国各葡萄产区均有发生,尤其是在雨水较多的地区或年份发生较重.2002年,葡萄霜霉病在北京地区大面积发生,病情较严重.我们于2002年秋,对我所葡萄资源圃内的113个葡萄品种(品系)的葡萄霜霉病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2000/2001年冬春,连山区葡萄遭受严重冻害.据调查,连山区葡萄冻害面积达340hm2,受冻株数为110万株,其中冻死株数为40余万株.以巨峰葡萄冻害最严重,如台集屯镇全镇共栽植巨峰葡萄266.7hm2,100余万株,冻害面积达35%左右,全株冻死的面积近 11hm2,占全镇葡萄总面积的4%左右,死亡株数达15万株.  相似文献   

18.
‘夏黑’葡萄为欧美杂交种,由日本山梨县果树试验场1968年杂交所得,其亲本为‘巨峰’和‘卜厶’.2000年2月,我国从日本山梨县植原葡萄研究所引进.该品种果肉无涩味,果皮微酸涩,果粉厚.果肉硬脆,无肉囊,果汁紫红色,味浓甜,无种子,无小青粒,可溶性固形物含量20%~22%,鲜食品质上,在国内葡萄市场上倍受青睐.目前,在云南省‘夏黑’葡萄种植面积已达6 666.7 hm2,是种植面积最多的葡萄品种.  相似文献   

19.
篱架葡萄传统的树形多为扇形,结果部位外移快,架面易郁闭,直接影响架面光照和浆果品质.为探索篱架葡萄的适宜树形,经过近7年的试验示范,摸索出了篱架葡萄龙干形修剪技术.  相似文献   

20.
葡萄为落叶藤本果树,在上杭县栽培历史悠久.2001年2月上杭县城南村村民黄秀英从浙江金华引进220株胜藤葡萄(该品种是从金华藤稔葡萄芽变中选育出来的超大粒优质葡萄新品种),实现了1年种植、2年丰产栽培的技术成效(株产3~4千克,666.7平方米产600~800千克),经济效益极为显著.现将其早果丰产栽培技术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