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螟害特别严重,尤其造成晚稻损失惨重。如湖南省新邵县一些晚稻由于螟害引起的白穗率达10%以上。虽然没少施农药,但没能有效控制二化螟和三化螟危害,甚至越用药,螟害越严重。因此,防治螟虫还必须采取结合农业措施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2.
近年螟害特别严重,尤其是晚稻损失惨重。如新邵县,有些晚稻丘块螟害引起的白穗率达10%以上。虽然没少打农药,但还是没有控制住二化螟和三化螟危害,甚至越打药,螟害越严重。看来,单纯靠农药防治螟虫真不行,还必须结合采取农业防治措施。[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卓根 《农家顾问》2006,(10):39-39
近年来,我国螟虫危害特别严重,尤其是晚稻,因二化螟和三化螟危害损失惨重,有些晚稻因螟害引起的白穗率达10%以上。由于螟虫发生世代重叠,尽管农药没少打,可还是难以控制。可见,单靠农药防治难达目的,还须在冬季就采取农业防治措施:冬耕冻垡二化螟主要在稻蔸中越冬,也有在稻草、  相似文献   

4.
危害晚稻螟虫,即农民朋友所说的“钻心虫”,主要是二化螟,其次是三化螟。近年来由于早稻收后免耕移栽的晚稻面积扩大,以及中稻与双季稻混栽,晚稻螟害变本加厉,尤其是晚稻孕穗期到抽穗期危害严重,造成大量白穗。为了提高防治效果,要抓住关键时期,击中螟虫“要害”。  相似文献   

5.
二化螟是水稻的主要害虫。近年来,由于秋冬气温偏高,药剂防治效果下降等原因,致使螟害不断加重。为了筛选高效的常规治螟药剂,作者对螟无影等药剂防治晚稻第3、4代二化螟进行了试验。  相似文献   

6.
进入21世纪,水稻二化螟为害逐年上升,已成为我镇晚稻后期主要螟害之一,本文阐述了二化螟发生特点,从栽培密度、品种、气候因素及农药使用诸多方面分析了导致晚稻二化螟为害成灾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二化螟是水稻主要害虫之一,分析二化螟发生原因,推广应用螟虫无害化治理技术:消灭虫源、采取栽培措施控制螟害、药剂防治等策略,达到降低螟虫危害的目的,实现螟虫的无害化治理技术。  相似文献   

8.
为减少化学农药使用,推广绿色防治技术,示范应用宁波钮康公司生产的二化螟性诱剂防治水稻二化螟。通过示范,验证该项技术对二化螟诱蛾量和螟害率防控的效果,为大面积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二化螟俗称钻心虫,造成水稻枯鞘、枯心和白穗。二化螟每年发生4代,第1代危害早稻,第2代危害迟熟早稻和中晚稻,第3代危害一季晚稻及双季晚稻,第4代危害迟熟晚稻。  相似文献   

10.
二化螟俗称钻心虫,造成水稻枯鞘、枯心和白穗。二化螟每年发生4代,第1代危害早稻,第2代危害迟熟早稻和中晚稻,第3代危害一季晚稻及双季晚稻,第4代危害迟熟晚稻。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由于耕作制度的改变、冬季气温偏高、越冬虫源基数增加以及防治不力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我省二化螟发生危害逐年加重。2002年全省晚稻二化螟大暴发,虽多次施药防治,损失仍十分严重,有的田块甚至绝收。  相似文献   

12.
根据2001-2006年扬州市邗江稻区二化螟调查测报资料,统计分析了该种群的发生规律及其危害情况。结果显示,6 a间整个稻区二化螟一、二代蛾盛发期多出现于5月中旬和7月下旬,蛾和卵高峰期具多峰现象;2001-2003年越冬残留和一代幼虫量及螟害率变化一致,其余3 a间一代和冬后残留幼虫量变化相反,仅与一代螟害率一致,其中2003年螟害发生最重。研究还表明,除去外源因素影响,二化螟冬后残留和一代幼虫量高低可评估当年螟害率及预测翌年该虫发生程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在越冬代二化螟发蛾盛期稻田人工释放拟澳洲赤眼蜂,考察寄生蜂对螟害的控制作用,据此研究水稻病虫害生物防治措施的效果,从而为水稻病虫绿色防控配套措施提供依据。[方法]试验设放蜂田、农民自防田和不防治对照田3个处理,对赤眼蜂寄生率和保苗效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拟澳洲赤眼蜂释放区的一代二化螟卵块和卵粒平均校正寄生率分别为66.18%和15.94%,保苗效果为56.52%。[结论]于越冬代二化螟发蛾始盛期释放拟澳洲赤眼蜂对一代二化螟的危害有一定控制效果,可作为一代二化螟绿色防控措施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自1983年以来逐步恢复种植稻麦两熟制后,使二化螟在本地区的种群数量和对水稻的危害迅速回升,到1999年发生量已达到中等偏重的程度,并于2000年大发生,成为螟虫中的优势种群。1999年虽经多次药剂防治,但由于对二化螟的测报和防治技术尚不完善,药剂品种不尽人意,防治保产效果仍不理想。据当年9月29日调查,平均螟害率仍达0.47%,亩残留虫量为3645.6头,  相似文献   

15.
滁县是江淮丘陵地区主要稻区之一。一般以中稻栽培面积最广,晚稻次之,早稻較少。水稻螟虫有三化螟、二化螟、大螟三种,其中以三化螟危害最重,二化螟次之,大螟危害最輕。三化螟主要危害中、晚稻,在一般年份里,麦茬中稻白穗率和单季晚稻枯心率均为5—10%;而严重年份白穗率和枯心率可达20—60%,对水稻产量影响很大。因此,及时掌握螟情,并及早防治三化螟,是水稻增产的关键措施之一。螟虫的消长主要决定于气候、食料和天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栽培制度的不断变化,我区成为早、中、晚稻混栽区.由于分散耕作,各农户劳力不一,栽插时期参差不齐,品种多样,二化螟在我区发生逐年加重,成为水稻上发生面广、危害严重的害虫.为寻求有效防治药剂,2005年水稻二代二化螟大发生之际,我们进行了5%氟虫腈悬浮剂和其他几种药剂防治二化螟的药效试验.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栽培制度的不断变化,我区成为早、中、晚稻混栽区。由于分散耕作,各农户劳力不一,栽插时期参差不齐,品种多样,二化螟在我区发生逐年加重,成为水稻上发生面广、危害严重的害虫。为寻求有效防治药剂,2005年水稻二代二化螟大发生之际,我们进行了5%氟虫腈悬浮剂和其他几种药剂防治二化螟的药效试验。  相似文献   

18.
二化螟的发生特点与螟害变重原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田间系统调查研究,摸清了二化螟近年来的发生特点和螟害加重的主要原因,成功地开展了大面积防治。  相似文献   

19.
虞根聪  赖朝晖  李婷 《浙江农业科学》2019,60(10):1785-1787
收集整理象山建国后水稻耕作制度和二化螟发生危害关系历史资料,以及近几年象山县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附近区域水稻种植情况和冬后残留虫量、灯下一代二化螟高峰量、高峰期,以及螟害率等数据,点面结合对水稻耕作制度变化对二化螟发生关系进行深入探讨,结果表明,单双混栽比与二化螟冬后残虫量、一代蛾高峰量和全年诱虫量存在明显相关性,减少单双季混栽可以有效减轻为害。鉴于当前二化螟对主要防治药剂的抗药性水平较高,仅靠化学农药已难以控制重发区二化螟为害的局面,综合防控将成为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20.
二化螟也是水稻上的主要害虫.随着耕作制度和品种布局的改变,如杂交稻、单季晚稻和单株繁殖的种子田及茎粗、叶阔型品种扩大种植,它的发生量也有了变化,大部分地区危害程度已经超过三化螟.要注意对二化螟的识别,根据其发生规律和特点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包括农业防治和药剂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