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顾冬郎 《齐鲁渔业》2003,20(2):38-38
池塘淤积就是养鱼池塘因鱼的排泄物、残饵剩料和有机肥等的长期积累以及泥沙沉积,使池塘底部逐渐形成了一定厚度的淤泥。养鱼池塘保留适当厚度的淤泥是必要的,它能起到保肥、供肥和调节、缓冲池塘水质肥度、酸碱度的作用。但是,自从池塘实行家庭承包责任  相似文献   

2.
王新叶 《中国水产》2010,(12):47-48
<正>近几年,随着科技的进步,养殖方法的改进,很多地方实现了高密度集约化养殖。但精养池塘由于雨季冲刷塘基的泥沙落塘,鱼的粪便、死亡个体、残剩饵料、有机肥料等不断积累,这些沉积物经发酵分解形成大量腐殖质,与池底土壤混合在一起,形成一定厚度的淤泥。生产实践证明,池塘保留12cm~20cm的淤泥是很有必要的,对池塘保肥、供肥和调节水质等均能起到良好的作用。但如果淤泥过厚,不仅会削弱这些作用,反而有害。  相似文献   

3.
孙广策 《齐鲁渔业》2003,20(1):32-32
1 危害 精养高产池塘由于鱼(虾等)的粪便、残剩饲料、有机肥料等的不断积累,加上泥沙混合,在池底形成一定厚度的淤泥。淤泥中含有大量有机物、细菌。有机物经细菌作用,氧化分解,消耗大量氧,往往使池塘下层水中本来不多的氧消耗殆尽,造成缺氧。在淤泥中嫌气性细菌占绝对优势,对有机物进行发酵作用,产生大量还原性中间产物。塘底淤泥和鱼类排泄物经硝化作用产生氨,氨  相似文献   

4.
<正> 养鱼池塘由于死亡的生物体、鱼类和其它水生生物体的代谢废物、残剩的饵料和肥料等的不断积累,加上泥沙的混合,使池底形成一定厚度的淤泥。据研究,每平方百米净产 7500kg鱼的混养池塘,其淤泥的年沉积厚度约为10~15cm。而且精养水平越高沉积量越大。实践证明,一定厚度的淤泥对养殖生产是有利的,能够起到调节和缓冲池塘水质突变  相似文献   

5.
鱼塘淤泥的危害及改良据测查,精养鱼塘的积淤厚度一般以每年10厘米左右的速度递增。生产实践表明,池塘保留适宜厚度(15~20厘米)的淤泥能起到保肥、供肥和缓冲水质等作用。但淤泥过厚,不仅会削弱它的有益作用,而且会对水产养殖带来以下危害:1.使池塘有效蓄水深度变浅,水体容量下降,水产品生活空间减小、降低鱼产量。  相似文献   

6.
<正> 1 淤泥的危害 精养高产池塘由于鱼(虾等)的粪便、残剩饵料、有机肥料等的不断积累,加上泥沙混合,在池底形成一定厚度的淤泥。淤泥中含有大量有机物、细菌。有机物经细菌作用,氧化分解,消耗大量氧,往往使池塘下层水中本来不多的氧消耗殆尽,造成缺氧状态,在淤泥中嫌气性细菌占绝对优势,对有机物进行发酵作用,产生大量还原性中间产物。塘底淤泥和鱼类排泄物经硝化作用产生  相似文献   

7.
池塘淤积就是养鱼池塘因鱼的排泄物、残饵剩料和有机肥等的长期积累以及泥沙沉积,使池塘底部逐渐形成了一定厚度的淤泥.  相似文献   

8.
生产实践证明,池塘保留一定厚度的淤泥(13~20厘米)是很有必要的。它对池塘保肥、供肥和调节水质等均能起到重要的作用。但如果淤泥过厚,不仅会削弱这些作用,反而有害。淤泥过厚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郾使池塘变浅,载水量下降,水产动物的生活空间减少,直接影响水产品的产量  相似文献   

9.
精养高产池塘由于鱼(虾等)的粪便、残剩饲料、有机肥料等的不断积累,加上泥沙混合,在池底形成一定厚度的淤泥。淤泥中含有大量有机物、细菌。有机物经细菌作用、氧化分解,消耗大量氧,往往使池塘下层水中本来不多的氧消耗殆尽,造成缺氧状态。在淤泥中厌气性细菌占绝对优势,对有机物进行发酵作用,产生大量还原性中间产物。塘底淤泥和鱼类排泄物经硝化作用产生氨,氨在硝化过程中生成中间产物——亚硝酸盐;淤泥中的硫酸盐还原菌还原硫酸盐,以及由异氧菌分解有机硫化物产生硫化氢(淤泥变黑是硫化氢存在的重要标志)。氨、亚硝酸盐、…  相似文献   

10.
一、亲鱼培育1.亲鱼培育池塘理论要求亲鱼培育池为使用3年以上的老池塘,新开挖的池塘与老池塘相比有以下3个弱点:①池塘底部缺乏足够的淤泥。淤泥可以起保肥和调节肥度的作用。新开挖的池塘由于缺乏足够的淤泥,因而无法对肥料起缓冲、调节作用。施肥后,其肥度和水质往往不稳定,变化较大。②池塘稳定性较差。新开挖的池塘无论生物(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的种类还是数量均较少,不仅饵料生物少,而且生态系统结构松散:池塘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差,随时可能崩溃。③水温较低。相对于老池塘,新池塘的水温较低(低2~3℃)。鲢鳙鱼性腺发育所需要的积温是确定的,达不到性腺发育所需的积温,亲鱼性腺发育较差。  相似文献   

11.
养殖池塘的有机物输入,主要有外源性(人工投饵、施肥)和内源性(生物尸体、排泄物等)两种。由于水深的限制,有机物无法及时分解,大部分很快沉至池底与泥沙等混合而形成淤泥。池塘原来土壤对水质的影响逐渐减弱,从而被淤泥所代替。淤泥的成分主要是粘土、无机盐类、碳水化合物、含氮化合物、腐殖质以及淤泥表层的生物。产鱼500千克以上的精养鱼池每年沉积淤泥厚度达10~12厘米。一定厚度的淤泥是必要的,因为淤泥中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一部分通过细菌分解使氮、磷等元素不断向水中溶解、释放;另一部分通过离子交换作用向水体释放…  相似文献   

12.
池塘底质的改良,是冬季池塘修整工作的重要环节。池塘经过一年养鱼后,由于残剩饲料、肥料、有机物碎屑、死亡的生物体和鱼类的排泄物等不断沉积起来,加上泥沙的混合,池底积起了一定厚度的淤泥。这层淤泥影响池塘水质,因而,对养鱼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3.
唐文联 《内陆水产》1995,(12):16-16
池塘底质的改良,是冬季池塘修整工作的重要环节。池塘经过一年养鱼后,由于残剩饲料、肥料、有机物碎屑、死亡的生物体和鱼类的排泄物等不断沉积起来,加上泥沙的混合,塘底积沉了一定厚度的淤泥。这层淤泥影响着池塘水质,因而,对养鱼也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4.
塘泥是池塘中死亡的动、植物、鱼的粪便、残剩饵料、有机肥料等与泥砂混合,日积月累逐渐形成的。塘泥具有供肥、保肥和调节水质肥度的作用。塘泥中的细菌可以分解淤泥中的腐植质,不断地为水体提供氮、磷、钾等营养物质,故有“池塘肥料仓库”之称。但若池塘淤泥过厚,则易恶化水质,引起鱼病,甚至“泛塘”。那么,塘泥究竟多少合适呢?一般来讲保持20厘米左右为宜,山区清  相似文献   

15.
养殖池塘有机物的输入 ,主要有人工投饵、施肥及生物尸体、排泄物等。由于水深的限制 ,有机物无法及时分解 ,大部分沉至水底与泥沙混合而形成淤泥。池塘原来的土壤对水质的影响逐渐减弱 ,这种作用被淤泥所代替。淤泥的成分主要为粘土、无机盐类、碳水化合物、含氮化和物、腐殖质以及淤泥表层的生物。池塘底部有适宜厚度的淤泥层是必要的 ,因为淤泥中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淤泥表层细菌数量较多 ,而参与底泥氮循环过程较正常。一般认为 0— 1 .5cm的淤泥为有氧层 ,有氧层之下一定厚度的淤泥为相对无氧层 ,相对无氧层中细菌的作用及淤泥的活性…  相似文献   

16.
池塘是养殖鱼类生活和生长的环境空间,良好的生活环境对提高产量,增加经济效益,是最基本的条件。池塘经过一定年限的使用,由于年久失修,池塘坍塌和在饲养管理中大量投饲、施肥,鱼类的排泄物等使池塘逐渐变浅,形成一定厚度的淤泥,导致池塘老化。  相似文献   

17.
池塘淤泥的理化性质和微生物活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六口不同养殖水平的池塘沉积的淤泥的研究表明:亩净产500公斤左右的混养池塘淤泥的年沉积厚度约为10~15厘米,每立方米淤泥湿重1040公斤,其含水量为76.3%。沉积的淤泥大部分来源于投放的而未被鱼类彻底利用的肥饲料。但是,起源于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淤泥,也可占池塘淤泥总量的24~36%。  相似文献   

18.
在组织实施农业部1998—1999年渔业丰收计划“鱼虾蟹鳖高产高效混养配套技术”项目中,我们垦区通过调整养殖结构,推广多项实用综合配套技术,实现亩均产鱼443.2kg、虾20.6kg、蟹29.3kg、鳖24.7kg,亩效益1949.8元,使池塘养鱼增产增效潜力进一步得到挖掘。现将配套的技术措施介绍如下:1.池塘清整与消毒技术。淤泥有供肥、保肥、调节水质肥度的作用,它既是池塘有机物的“贮存库”,又是“生物加工厂”,但淤泥过多,耗氧大,氧债高,有机物在无氧条件下不完全分解产生NH3、H2S,使水体PH值下降,导致鱼类新陈代谢和抗病能力下降。池塘…  相似文献   

19.
1、鱼塘清整与消毒 1.1鱼塘清淤 使用多年的养殖池塘,池底往往沉积着大量的食物残渣和排泄物,这些有机废物经腐烂、分解后在池底形成淤泥,而淤泥是细菌很好的培养基。因此,当淤泥沉积到一定厚度时,必须及时清除。养殖鱼类细菌性病害发病率的上升与池底淤泥不及时清理有一定关系。淤泥中有大量的寄生虫卵及孢子等,挖除多余的淤泥可大大降低侵袭性病害的发生率。一般来讲,池底淤泥厚度只需15cm左右,这样既使水体有一定肥度培育浮游生物,满足水产养殖生物对天然饵料的需求,又可减少致病菌的滋生场所和细菌密度。因此,每年对鱼池清整时,必须清除池底多余的淤泥。  相似文献   

20.
<正>近年来,随着池塘高效集约化、高密度混养技术的不断提高,池塘的种苗、饲料、施肥等投入不断增加,经过长时间养殖,池塘底部的淤泥也在不断增厚。通常池塘淤泥的厚度>60 cm,一些集约化鱼塘淤泥厚度甚至达到120 cm[1]。当池塘中有害微生物的数量急剧增加时,会破坏池塘中原本的酸碱平衡,酸度的升高会破坏水质,进而导致鱼类自身抵抗力下降,最终造成鱼类疾病暴发和流行,影响池塘的养殖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