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为获得生产性能优良的金鳟品系,开展硬头鳟和金鳟的正反杂交实验,并对杂交子代苗种的生长速度、抗病性能与亲本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杂交子代均为金鳟体色;硬头鳟自交组及硬头鳟♀×金鳟♂杂交组受精卵发眼率为59.47%~62.52%,金鳟自交组及金鳟♀×硬头鳟♂的杂交组受精卵发眼率为76.91%~81.22%,4个实验组苗种孵化率保持在91.55%~94.25%;硬头鳟自交组、硬头鳟♀×金鳟♂杂交组、金鳟♀×硬头鳟♂杂交组、金鳟自交组绝对增重率分别为0.106、0.103、0.101和0.073,正反杂交组苗种的绝对增重率略低于硬头鳟自交组(P0.05),但显著高于金鳟自交组,2个正反杂交组间无显著差异;鳗弧菌攻毒后硬头鳟自交组、硬头鳟♀×金鳟♂杂交组、金鳟♀×硬头♂杂交组、金鳟自交组死亡率分别为54.5%、60.8%、61.6%、100%,正反杂交组苗种抗鳗弧菌病性能比硬头鳟自交组苗种稍差,但显著优于金鳟自交组苗种(P0.05),正反杂交组子代苗种间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用三个尼罗罗非鱼品系和同一种奥利亚罗非鱼生产了三个杂交组合,对他们的雄性率、生长率、成活率及单位面积净产量的比较试验表明:①雄性率为“泰国”(♀)×奥利亚(♂)>“吉富”(♀)×奥利亚(♂)>“88”(♀)×奥利亚(♂)(P<0.01);②绝对增重率为“吉富”(♀)×奥利亚(♂)和“泰国”(♀)×奥利亚(♂)>“88”(♀)×奥利亚(♂)(P<0.01),瞬时增重率为“吉富”(♀)×奥利亚(♂)和“88”(♀)×奥利亚(♂)>“泰国”(♀)×奥利亚(♂)(P<0.01);③成活率为吉富(♀)×奥利亚(♂)和“88”(♀)×奥利亚(♂)>“泰国”(♀)×奥利亚(♂)(P<0.01);④单位面积净产量为“吉它”(♀)×奥利亚(♀)>“泰国”(♀)×奥利亚(♂)>“88”(♀)×奥利亚(♂)(P<0.01)。总的说来,养殖性能以“吉富”(♀)×奥利亚(♂)较好,“泰国”(♀)×奥利亚(♂)次之,“88”(♀)×奥利亚(♂)较差。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研究杂交草鱼一龄阶段的生长和体型特点。[方法]建立长江自交YR(长江群体♀×长江群体♂)、珠江自交ZR(珠江群体♀×珠江群体♂)、杂交F1(长江群体♀×珠江群体♂)3个组合,并对其生长和形态数据进行测量分析。[结果]体重、体长及绝对增重率均为F1〉ZR〉YR;体重、体长,在50日龄组合间差异不显著(P〉0.05),在170日龄组合间差异均极显著(P〈0.01);绝对增重率,F1分别比ZR、YR高20.00%、50.00%,F1与ZR差异不显著(P〉0.05),与YR差异显著(P〈0.05);F1在体重上表现明显的超亲杂种优势(20.09%)。3个组合间,体长/全长差异不显著(P〉0.05),头长/全长、体高/体长及体宽/体长差异显著(P〈0.05),F1表现头短、体高、体宽等特点。[结论]F1在生长性能和体型特征上均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4.
用三个尼罗罗非鱼品系和同一种奥利亚罗非鱼生产了三个杂交组合,对他们的雄性率、生长率、成活率及单位面积净产量的比较试验表明:①雄性率为“泰国”(♀)×奥利亚(♂)>“吉富”(♀)×奥利亚(♂)>“88”(♀)×奥利亚(♂)(P<0.01);②绝对增重率为“吉富”(♀)×奥利亚(♂)和“泰国”(♀)×奥利亚(♂)>“88”(♀)×奥利亚(♂)(P<0.01),瞬时增重率为“吉富”(♀)×奥利亚(♂)和“88”(♀)×奥利亚(♂)>“泰国”(♀)×奥利亚(♂)(P<0.01);③成活率为吉富(♀)×奥利亚(♂)和“88”(♀)×奥利亚(♂)>“泰国”(♀)×奥利亚(♂)(P<0.01);④单位面积净产量为“吉它”(♀)×奥利亚(♀)>“泰国”(♀)×奥利亚(♂)>“88”(♀)×奥利亚(♂)(P<0.01)。总的说来,养殖性能以“吉富”(♀)×奥利亚(♂)较好,“泰国”(♀)×奥利亚(♂)次之,“88”(♀)×奥利亚(♂)较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杂交草鱼一龄阶段的生长和体型特点。[方法]建立长江自交YR(长江群体♀×长江群体♂)、珠江自交ZR(珠江群体♀×珠江群体♂)、杂交F1(长江群体♀×珠江群体♂)3个组合。为了避免前期生长差异对后期试验的影响,亲鱼催产至鱼苗下塘均同步进行,控制夏花培育过程养殖密度、养殖环境等条件保持一致;另一方面,到5013龄即对3个组合进行剪鳍标记同箱混养,克服不同网箱的影响。对3个组合鱼的生长和形态数据进行测量分析。体重(w)用电子天平测量,全长(TL)、体长(SL)、头长(HL)、体高(BH)和体宽(BW)用游标卡尺测量。绝对增重率AGR(g/d)=(w2-w1)/(t2-t1);超亲杂种优势HB%(%)=(F1-BP)×100/BP。其中,AGR为50~170日龄的绝对增重率;W2-W1为饲养50~170d的体增重;t2-t1为两阶段的间隔天数;E为杂交一代某性状的平均值;BP为优良亲本某性状的平均值。体型分析利用体长/全长、头长/全长、体高/体长及体宽/体长4个比例参数进行比较。[结果]体重、体长及绝对增重率均为F1〉ZR〉YR;体重、体长,在50日龄组合间差异不显著(P〉0.05),在170日龄组合间差异均极显著(P〈0.01);绝对增重率,F1分别比ZR、YR高20.00%、50.00%,F1与ZR差异不显著(P〉0.05),与YR差异显著(P〈0.05);F1在体重上表现明显的超亲杂种优势(20.09%)。3个组合间,体长/全长差异不显著(P〉0.05),头长/全长、体高/体长及体宽/体长差异显著(P〈0.05),F1表现头短、体高、体宽等特点。[结论]F1在生长性能和体型特征上均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6.
以二倍体山女鳟Oncorhynchus masou(初重为113.53 g±1.65 g)和三倍体山女鳟(初重为115.49 g±1.66 g)为对象,研究了饲喂高蛋白和高脂肪饲料对山女鳟生长性能和生化成分的影响。试验设二倍体普通饲料组(G1)、高脂肪饲料组(G2)、高蛋白饲料组(G3)以及三倍体普通饲料组(G4)、高脂肪饲料组(G5)和高蛋白饲料组(G6),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30尾鱼。试验期间,水温为10.5~16.7℃,pH为7.2~7.5,溶氧〉6.0 mg/L,试验共进行140 d。结果表明:各处理组山女鳟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成活率和肥满度均无显著差异(P〉0.05);二倍体对照组(G1)与三倍体对照组(G4)鱼肌肉中的粗脂肪、粗灰分和初水分无显著差异(P〉0.05);各处理组鱼肌肉中的粗蛋白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二倍体高脂肪饲料组鱼肌肉中的粗脂肪水平显著高于其对照组(P〈0.05),三倍体高脂肪饲料组鱼肌肉中的粗脂肪水平显著高于其对照组(P〈0.05);各处理组鱼肌肉中的氨基酸组成及各种氨基酸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二倍体高蛋白饲料组鱼的必需氨基酸含量和必需氨基酸指数显著高于其对照组(P〈0.05),三倍体高蛋白饲料组的必需氨基酸含量和必需氨基酸指数显著高于其高脂肪饲料组(P〈0.05)。与二倍体山女鳟相比,三倍体山女鳟其生长和营养成分并不好于二倍体鱼;投喂高蛋白饲料增加了二倍体山女鳟肌肉中的必需氨基酸含量,但未显著提高三倍体鱼的必需氨基酸含量;饲喂高脂肪饲料可提高二倍体和三倍体鱼肌肉中的脂肪水平。  相似文献   

7.
在宁夏滩羊体大品系的选育工作中,对宁夏滩羊裘皮系,体大品系及其杂交后代血清中GH及IGF-1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显示①体大品系公羊(♂)血清GH水平高于裘皮系♂,差异不显著(P>0.05);体大品系母羊(♀)中的体大群、快肥群GH水平高于裘皮系♀,差异不显著(P>0.05);杂交后代中,♀血清GH水平高于裘皮系♀,差异极显著(P<0.01),也高于体大品系♀。②体大品系成年♂血清IGF-1水平高于裘皮系♂差异极显著(P<0.01),体大品系♀,血清IGF-1水平略高于裘皮系♀,其杂交后代♂、♀血清IGF-1水平均与裘皮系♂、♀没有明显差异(P>0.05),作者认为,通过对畜禽血清GH,IGF-1水平的测定分析研究,对探讨动物生物发育规律有实践意义。血清GH,IGF-1水平可作为生理遗传标记,为畜禽的选育工作提供有科学价值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用金鱼Carassius auratus var红白虎头(HH)和红自蝶尾(DD)两个品种进行繁殖及杂交,获得了4个F1代组合HH、DD、HD(HH♀×DD♂)、DH(D♀×HH♂),并观察F1代的受精率、孵化率、体色分离和体型差异。结果表明:1)反交F1代(DH)的受精率最低,为64.58%。2)4个F1代的体色均出现分离,分化出青灰色、白色、全红和红白色个体。3)4个组合间,DD组和DH组的全长/体长差异不显著,其余各组之间差异为极显著(P〈0.01);HH、HD组与DD、DH组之间的头长/体长差异显著(P〈0.05);HH、HD组与DD、DH组间的体高/体长差异极显著(P〈0.01);DD组与DH、HD组之间的体宽/体长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HH、DH组与HD组之间的体宽/体长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4)聚类分析结果表明,4个组合在部分形态特征上表现出明显差异,其中DD组与DH组,HH组与HD组差异显著指标较少,DD组和HH组之间的遗传距离最大。5)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两个反映形态特征信息的综合性指标——主成分1、主成分2,两者的贡献率分别为59.876%和29.297%,分析结果显示,DD与DH组、HH组与HD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9.
以受精率、幼体附着率、幼体存活率、稚鲍存活率和日生长速度作为衡量标准,研究了西沙群体(XS)、台湾群体(TW)、海南群体(HN)和越南群体(YN)4个不同地理种群杂色鲍的杂交效果。结果表明:在5个杂交组合中,杂交效果优劣顺序为:XS♀×TW♂〉XS♀×YN♂〉XS♀×HN♂〉TW♀×YN♂〉YN♀×HN♂;受精率最大值出现在TW♀×YN♂组合,为(98.15±7.4)%;幼体附着率最大值出现在XS♀×YN♂组合,为80.41%;幼体存活率、稚鲍存活率和日生长速度出现在XS♀×TW♂组合,分别为73.76%,81.2%和140.7μm.d。  相似文献   

10.
采用皱纹盘鲍与九孔鲍进行杂交,并与两亲本自交进行育苗比较.结果表明:自交组的受精率、孵化率以及存活率显著高于杂交组(P〈0.05);皱纹盘鲍(♀)×九孔鲍(♂)和皱纹盘鲍(♂)×九孔鲍(♀)杂交的受精率分别为0.9%和3.2%,受精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孵化率分别为12.4%和13.1%,二者差异不显著(P〉0.05),二者之间幼体存活率的差异也不显著(P〉0.05);自交组和杂交组之间的鲍生长速度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杂交组合的生长速度明显比自交组合的要快;但杂交组中稚鲍的存活率和自交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不同杂交策略下马氏珠母贝二元杂交子代的生长性状和养殖存活情况,为广西马氏珠母贝群体杂交育种配套系构建及选择育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马氏珠母贝海选1号(H)自育F4代群体和北海野生群体(Y)自繁F1代群体为亲本,通过二元杂交构建36个正反杂交家系,并以H亲本和Y亲本的自繁群体F1代分别构建对照群组(PH和PY);各群组经海区养殖14个月后采集壳长(SL)、壳高(SH)、壳宽(SW)和体质量(BW)等数据,利用混合线性模型(动物模型)进行生长性状遗传参数估计。【结果】在H(♂)×Y(♀)杂交子代中,SL、SH、SW和BW的遗传力(h2)分别为0.241、0.149、0.220和0.062,遗传相关系数(γg)范围为0.894~0.964,表型相关系数(γp)范围为0.558~0.865;在Y(♂)×H(♀)杂交子代中,SL、SH、SW和BW的h2分别为0.110、0.156、0.121和0.067,γg范围为0.981~0.989,γp范围0.603~0.881;2个杂交子代的生长性状表现为中低遗传力,且遗传相关高于表型相关。Y(♀)和Y(♂)群体的一般配合力(GCA)较高,说明更适合用于杂交配套;H(♂)×Y(♀)杂交子代中SL、SH和SW的特殊配合力(SCA)相对较高,且均为中低遗传力。在2个杂交子代中,4个生长性状的杂种优势分别为-0.02%~2.82%和-0.03%~0.27%,均以SL的杂种优势最高、SW的杂种优势最低。在H(♂)×Y(♀)杂交子代中SL、SH和BW等3个生长性状的杂种优势家系率为50.00%~72.22%,优势家系选择率≥50.00%;养殖存活性状的超亲优势家系率为19.44%,杂种优势家系率为61.11%,2个杂交子代和PY群体均表现出优势存活性状。【结论】H(♂)×Y(♀)杂交子代具有生长性状优势,Y(♂)×H(♀)杂交子代具有存活性状优势,2个杂交子代均存在综合杂种优势,可进行一般杂交育种应用;北海野生群体亲本的GCA较高,其SL和SH的遗传力及与BW的遗传相关也相对较高,在进行广西马氏珠母贝群体杂交制种时可考虑以野生群体子代作为专门化亲本来源,且对2龄亲本性状选择上宜优先考虑SL和SH。  相似文献   

12.
翘嘴鳜、斑鳜及其杂交后代的胚胎和胚后发育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人工催产、人工授精的方法取得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斑鳜Siniperca schezeri及其正反交杂交后代的受精卵,在常温下对翘嘴鳜、斑鳜及其杂交后代的胚胎和胚后发育进行了观察与比较。结果表明:4种卵子中,斑鳜及以斑鳜为母本杂交种的卵子大于翘嘴鳜及以翘嘴鳜为母本杂交种的卵子,前者直径为(1.86±0.07)mm,后者为(1.08±0.06)mm。在外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4种胚胎发育时序基本以母本为基准,即以翘嘴鳜为母本的杂交种胚胎发育时序与翘嘴鳜的相同,以斑鳜为母本杂交种的则与斑鳜相同。在水温28.0~30.0℃下,以翘嘴鳜为母本的两种胚胎孵化需时约34 h,而在26.5~30.0℃下,以斑鳜为母本的两种胚胎孵化需时约91 h。以斑鳜为母本的初孵仔鱼比较大,全长为(4.60±0.07)mm,以翘嘴鳜为母本的初孵仔鱼全长为(4.00±0.05)mm。  相似文献   

13.
运用灰色关联度法对含皮特兰血的4个组合杂交猪(皮杜、皮杜B、皮杜大、皮杜长大)的瘦肉率、熟肉率、大理石纹评分、肉色评分、pH值、失水率和嫩度等7个肉质指标按等权关联度进行了综合评定,以评价皮特兰在商品猪生产中的种用价值。结果表明:“皮杜B”肉质最优,其次是“杜长大”和“皮杜长大”,说明以提高瘦肉率为目标利用“皮杜”公猪,“皮杜长大”4系配套组合和“皮杜”公猪与培育品种杂交肉质最佳。  相似文献   

14.
对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中国群体(C)与俄罗斯群体(R)杂交子一代F1(C×R)亲参的发育情况及其与中国仿刺参群体多种杂交后代的早期生长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杂交仿刺参子一代F1(C×R)在渤海北部池塘可自然发育成熟,或经人工促熟后发育成熟。3龄成熟子一代个体体重为(246.5±65.1)g,体重为140-400 g,性腺指数为(15.7±1.6)%,卵径为130-160μm。通过人工催产获得成熟精卵,F1(C×R)与C回交,在温度为(20.0±0.5)℃、盐度为31、pH为8.0、溶氧为7.4mg/L的条件下进行幼体培育,并对其生长指标进行测量。结果表明:各组杂交后代在体长、体重方面表现出一定的杂种优势。其中,耳状幼体阶段各组仿刺参生长速度由高到低依次为F1(C×R)♀×C♂〉C♀×F1(C×R)♂〉F1(C×R)♀×F1(C×R)♂〉C♀×C♂;4月龄时各组稚参、幼参体长日增长由高到低依次为F1(C×R)♀×F1(C×R)♂〉C♀×F1(C×R)♂〉C♀×C♂〉F1(C×R)♀×C♂,体重日增长由高到低依次为F1(C×R)♀×F1(C×R)♂〉F1(C×R)♀×C♂〉C♀×F1(C×R)♂〉C♀×C♂。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华鳖和杂交鳢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同源性及其含量。[方法]采集中华鳖和杂交鳢血清与25种商品二抗共同抚育,进行免疫印迹及酶联免疫分析。[结果]中华鳖和杂交鳢血清可与兔抗鸡IgM、兔抗猪IgG、兔抗鸡IgG、兔抗大鼠IgM、兔抗猴IgG和羊抗人IgG等6种二抗发生免疫印迹反应。利用鸡IgG、鸡IgM、猪IgG、大鼠IgM、猴IgG和人IgG的ELISA试剂盒测定了中华鳖和杂交鳢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中华鳖血清免疫球蛋白浓度为28.5~215.4μg/L,杂交鳢血清免疫球蛋白浓度为24.5~201.5μg/L。[结论]该研究能够丰富中华鳖、杂交鳢特异性免疫系统的研究,对中华鳖、杂交鳢的健康养殖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