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经过水科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会同乳山市乳东水产食品有限公司长达5年的试验,太平洋牡蛎筏式育肥养殖技术在乳山取得了成功。采取这种养殖模式,经过65天的育肥, 牡蛎肥满度达到12%-15%,成活率为80%左右,重量增加10%-15%,每667 m2产量7000kg,收入近10000元。 1 乳山市浅海养殖概况随着海洋渔业的快速发展,养殖业和捕捞业在渔业中所占的比例发生了重大变化,水产养殖成为促进农村经  相似文献   

2.
经过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会同山东省乳山市水产技术推广站下属企业长达5年的试验,太平洋牡蛎筏式育肥养殖技术取得成功,采取这种养殖模式,经过65天的育肥,太平洋牡蛎肥满度达到12%~15%,成活率为80%左右,重量增加10%~15%,亩产量7000kg。一、浅海养殖的概况随着海洋  相似文献   

3.
太平洋牡蛎三倍体苗种培育及养成技术研究通过技术鉴定太平洋牡蛎自80年代初由日本引进我国,近年,筏式养殖太平洋牡蛎发展迅速,仅在大连市沿海已养殖28000余台,由于局部养殖密度过大,海况异常,自1995年以来,一些养殖地区出现了繁殖期的牡蛎大批量死亡,...  相似文献   

4.
牡蛎俗称蛎黄、蛎钩,为浙江乐清湾的3大贝类之一,具有悠久的养殖历史。现将太平洋牡蛎人工育苗技术,自然海区采苗技术,棚架式、延绳武等新的养殖模式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庙岛海峡以东浅海养殖结构调整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研究了烟台市庙岛海峡以东浅海筏式养殖的历史,现状以及大面积贝类养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了调整养殖海区、分层养殖、养捕海区兼顾,调整养殖品种,发展海底增养殖,推广先进养殖方法的措施。专家通讯鉴定认为,本研究成果属国内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6.
大连浮筏养殖太平洋牡蛎死亡原因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本文调查了大连地区太平洋牡蛎筏式养殖的新、老海区的水文、水质、浮游生物以及大量死亡状况。依据调查结果,初步分析了引起大量死亡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防治死亡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7.
1992年,在50m^3水体中,太平洋牡蛎控温育苗量为20.2万粒/m^3。当年筏式殖6个月,亩产5670kg,利税6400元平均亮高8cm以上,个体重97.4g,比常温育苗,可缩短养殖周期近1年,专家鉴定认为:本研究属国内首创,居国内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8.
筏式养殖贝类排泄物对水质的污染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吴耀泉 《齐鲁渔业》1996,13(3):33-33
筏式养殖贝类排泄物对水质的污染吴耀泉(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岛266071)贻贝、扇贝和牡蛎等贝类是浅海筏式养殖的主要对象,其中扇贝养殖发展最快。随着筏式养殖面积的盲目扩大和养殖密度的过高,出现了养殖区水体得不到充分交换、港湾浅海水质恶化的现象。而...  相似文献   

9.
刘庆余 《水产科学》1994,13(3):27-29
根据太平洋牡蛎生物学特性,结合金州湾环境条件的实际,1993年开展了大规模生产性试验;采用5月中旬出池的升温促熟苗进行筏式养殖,10月下旬收获,共生长170天,平均壳长达到84mm蛎肉个体平均重8.76g,出肉率14.43%,励肉各项标准达到了出口要求。台产量达到1.078kg,台纯利比原有养殖品种海湾扇贝高1.8倍,达到676.6元,试验结果取得了初步成功。为今后渤海金州湾筏式养殖增添了一个优良  相似文献   

10.
王德强 《齐鲁渔业》2010,(11):58-58
10月2日,乳山市白沙滩镇的牡蛎养殖户老宫正在组织人员对从外地购买的牡蛎进行清理装笼,放到养殖筏上进行育肥。进入秋季,当地的牡蛎养殖户都会采取秋播冬收的方式将从周边地市购买的半成品牡蛎进行育肥,既避开了夏天的风浪,又把养殖周期从原来的8个月缩短到2个多月。  相似文献   

11.
州市过西镇以南,约有长达35km的海滩地势平缓,饵料丰富,水质清.上于没有合适的养殖品种。这一广阔的浅滩一直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从1993年开始,我们先后在该海区进行了太平洋牡蛎筏式吊养,底播养殖、平拉式养殖3种养殖方式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潮下带平拉式养殖能够当年投苗,当年收获,亩产6000-7000kg,亩效益3000元,是开发利用这部海滩的一条成功之路。现将1998年的养殖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单体牡蛎培育是指利用牡蛎一生只能附着1次的特性,将人工培育的牡蛎苗从附着基上剥离,单体装网笼内进行筏式养殖的技术。单体牡蛎即游离的无固着基的牡蛎,其生长不受空间限制,可充分发挥个体的生长潜力,壳形规则美观、大小均匀,易于运输、放养、收获和加工,便于筏式笼养,能提高抗风浪能力和单体水体产量,商品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3.
放养4cm魁蚶苗种40717粒,在14个月的筏式养殖中,采取调整水层,倒笼分级,网床养殖等措施,共收缩商品贝18010个,平均壳长5.27cm,平均体重56g养殖成活率44.3%,专家鉴定认为,本技术居山东省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14.
太平洋牡蛎生长快、产量高、肉质鲜美,是一种世界公认的优良养殖牡蛎。在我国沿海各省太平洋牡蛎大量养殖。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太平洋牡蛎的品质严重劣化、出肉率低下,味道、肉质亦远不如引进当初鲜美,从而影响了民众的消费意愿,影响了太平洋牡蛎养殖业的健康发展。经过多年养殖后,太平洋牡蛎是否发生了“种质变异”?太平洋牡蛎的品质下降、某些优良性状的丧失是否与此有关?它又是如何发生的?本文依据几年来对育苗场育苗情况的调查了解,以及笔者与一业者共同进行的太平洋牡蛎纯种与本地培育的种苗的对照养成试验,就这些问题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根据太平洋牡蛎生物学特性,结合金州湾环境条件的实际,1993年开展了较大规模生产性试验:采用5月中旬出池的升温促熟苗进行筏式养殖,10月下旬收获,共生长170天,平均壳长达到84mm,蛎肉个体平均重8.76g,出肉率14.43%,蛎肉各项标准达到了出口要求。台产量达到1.078kg,台纯利比原有养殖品种海湾扇贝高1.8倍,达到676.6元,试验结果取得了初步成功。为今后渤海金州湾筏式养殖增添了一个优良品种。本文重点介绍了渤海金州湾试验筏地自然条件及其特点,太平洋牡蛎试养方法,试验结果以及今后生产应注意解决的问题等。  相似文献   

16.
牡蛎养殖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太平洋牡蛎具有体型大、生长快、味美、产量高、适应性强等优点,是浅海养殖的优良品种之一。本文概述了太平洋牡蛎的人工养殖技术,同时介绍了一种牡蛎的室内控温育苗技术;旨在为牡蛎养殖单位的生产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牡蛎,在饵料丰富的渔场生长良好,饵料少的场地生长较差。同一养殖场地,筏养牡蛎附着在涨潮一面的长得快,位于退潮一面的,由于受退潮水流的影响生长较慢。即使是同一台的筏的牡蛎,情况也是如此。鉴于这种原因,广岛县的牡蛎养殖,采用经常调换养殖筏方向的办法,取得了筏养牡蛎均匀长大的效果。这个经验,对于饵料量与牡蛎生长之间的关系,被看作是明显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是牡蛎中的优良养殖品种。原产地在日本,国外如澳大利亚、法国、韩国和美国等国家已先后从日本引进并已得到大力推广,增养殖生产广泛展开;国内山东、浙江、福建和广东从80年代初也已先后从日本引进并开展增养殖生产,广东省开展养殖的海区只有南澳县及饶平县的柘林湾。其适温适盐性广,而广东省沿海适于开展太平洋牡蛎养殖的海区十分广阔,其生产开发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19.
牡蛎有着较高的经济价值,选择合理的养殖技术有助于提高产量。在文中就浅海牡蛎筏式养殖技术进行介绍,为牡蛎养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象山港三种不同养殖方式对浮游动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不同营养类型养殖方式对半封闭海湾浮游生态系统的影响,于2015年在象山港的鱼类网箱养殖、牡蛎筏式养殖和海带筏式养殖3种养殖区内外分别进行大、中型和中、小型浮游动物群落及相关环境因子的四季研究。结果显示,牡蛎养殖区内大、中型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变化明显,夏、秋季优势种太平洋纺锤水蚤的优势度下降,冬季优势种腹针胸刺水蚤的优势度上升;网箱养殖区内浮游动物群落变化不明显,变化主要为大、中型浮游动物优势种,春、冬季腹针胸刺水蚤的优势度下降,秋季优势种种类组成变化明显;海带养殖区内浮游动物群落和优势种变化均不明显。此外,3种养殖方式对浮游动物的生物量、丰度和α多样性均未产生明显影响。结合象山港的水文特征和养殖区内外的环境因子,研究表明,牡蛎养殖区浮游动物群落变化是牡蛎滤食行为和铁港水交换能力差的综合结果,而浮游动物优势种变化可能与水体总磷含量较高有关;因目前网箱养殖规模小且西沪港水动力条件较好,网箱区内局部环境和浮游动物的变化较小;海带养殖因面积小且仅春、冬季养殖,不足以对水质和浮游动物产生影响。此外,本研究显示不同环境中,大、中型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变异较中、小型浮游动物明显,这可能与中、小型浮游动物群落的稳定性较高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