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方志鹏 《花木盆景》2004,(12):12-13
第六届中国盆景展览提出“创新、求精、重振中国盆景雄风”的口号,精准地指明了当代盆景的发展方向。“创新”是期盼多元化的盆景风格,求精是期盼盆景艺术水平的提升。我们欣赏一件有新意的作品常谓其为“有个性”,对一件艺术水平较高的作品常称其为“精品”。新而不精是“怪”,精而不新易“俗”,所以创新与求精必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欣赏者希望看到更多动人心魄的新作,  相似文献   

2.
《花木盆景》“盆景赏石版”2004年11期第6页上刊发的“安庆市第二届盆景展览作品选”,读后感到这些作品的艺术水准均达到较高的层次,展现出徽派盆景的新的形象,现就其中的三件作品与大家一起赏析。  相似文献   

3.
中国盆景代表作 这件作品创作于1976年,1984年刊发于本刊试刊号封底,在1985年中国盆景评比展览上被誉为“给我们古老盆景带来新意”的作品之一。“《秋思》这件盆景作品问世的意义在于:一、在贫景中去探求艺术的共性规律和美的规律,并用以指导盆景的艺术创作和造型。  相似文献   

4.
人品与艺品     
高品位的盆景艺术创作应是人品与艺品的和谐统一。盆景作品是作思想境界、气质特征、审美水平,艺素养和园艺功力的综台反映。有些人搞盆景是陶冶性灵,探寻更高的人生境界;有些人却只欣赏其表象,选致劳其筋骨为满足。“画如其人”、“如其人”、“艺如其人”,高品味的盆景艺术创作  相似文献   

5.
提起松树盆景造型,人们自然就会想到“松取奇态”、“搜尽奇姿打草稿”的松树盆景造型理论。表现松树盆景的姿态,一般也用“老、绿、劲、奇”四个字来形容。可见,松树盆景和杂木盆景不一样,一个“奇”字,在松树盆景的表现形式中占有相当比重。  相似文献   

6.
在松柏盆景制作业界,提起木村正彦的名字,可说是无人不知,但他利用小杂木、枫树等材料进行盆景制作的技艺,许多人并不熟悉。在原材料拍卖会上,随着成交槌落地,面对木村购得的一颗其貌不扬的枫树,业内同行都发出“买到这样的材料如何着手呢”的疑问。是啊,木村是如何地构思?能制作出怎样一件作品呢?让我们仔细看看吧。  相似文献   

7.
我玩盆景     
李飙 《花木盆景》2014,(3):48-49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一名盆景爱好者,我深深地懂得若要在盆景这条艺道上有所突破或创新,真的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这也就意味着,除了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技艺与修为的同时,还需要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以及朋友们的帮助与鼓励!也正是有了这些积极因素的存在,方可使我专心致志的在盆景的道路上愈走愈远。更让我在创作赏玩盆景之余,为我与爱人之间平添了几多风雅的情趣与祥和的音符!  相似文献   

8.
许德恭 《花木盆景》2004,(10):14-15
在第三届中国盆景学术研讨会(武汉)期间,与会代表在座谈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盆景作品的原创作和改作或收藏在权属方面应该如何界定?这的确是一个值得盆景界深入探讨的问题。从艺术的角度而言,盆景艺术无疑是富有创造精神和个性特点的,其创作必然应该享有相应的权益。但是盆景艺术不同于美术、音乐和学等艺术,它是具有生命力和可塑性的,一个盆景作品完全有可能经过一次、二次甚至多次改作而成为另一件不同于原作的作品,这种情形下,原创作和改作创作的权属该如何界定呢?——但这还只是比较理想的设想,更多的情形是改作基于原作的架构来进行,二的是一种承前启后的关系,而并非去旧换新,因而权属界定就更趋复杂。确切地说,这里的“权属界定”应该主要是针对作权中“署名权”而言的,虽然“署名权”的界定会涉及到其它的权属问题,但“署名权”首当其冲,因此成为探讨之关键。在讨论会座谈期间,编曾听到三种意见:其一是应当给每件盆景作品建立相应的盆景档案,将原作、改作和收藏一一录入,有据可查;其二是认为署名应以周期为标准,作品未转售之前,署名权应属于原作,被收购或收藏后,购买或受赠必定会对作品进行养护、改作,因而应当以出售或转赠时间为限,更换为购买或受赠的署名;其三则认为盆景作品的原创作的创作时间历时较久,而收藏或收购所进行的改作仅仅限于细枝末节,因而不可享有署名权。众说纷纭,未能统一。《盆景赏石》版自本期起,在“盆景论坛”栏目就“盆景作品的原始创作和改作或收藏的权属界定”问题展开讨论,希望业界学和广大读能踊跃来稿。  相似文献   

9.
日前同好论及《花木盆景》今年第四期张锋先生《品思“台风”中的大陆盆景》一,笔认为,张先生中“多言不是”并非“讽喻”,而是让人“收视反听”,意在“警觉”,旨在“革新”。有的事实言谏也是笔的代言。但张先生章立论事关全国盆景评判,有的观点就失之偏颇。对两岸盆景比较,“品思”也缺客观与深层的透视,  相似文献   

10.
方志鹏 《花木盆景》2003,(12B):16-17
在当代盆景界,上至名家巨匠,下至后学稚子,都是以追求符合自然规律的“自然式”盆景为创作目标。“自然式”盆景已形成一股主导潮流。对“自然式”的追求,给盆景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盆景艺术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也是盆景艺术由边缘艺术或“准艺术”走向高等艺术的必由之路。笔作为一名盆景爱好,在与盆景友人的交流、创作实践和对盆景理论的学习当中,获得了一些一知半解的心得体会,  相似文献   

11.
陈顺远 《花木盆景》2006,(12):34-35
挂屏(壁)式盆景是仿效国画、书法并融合贝雕、树皮画等造型技艺的新颖形式,其品味高雅、意趣清新。尽管近年来展示出的作品不多,但深受艺术界人士的喜爱。一般来说挂屏式是指立于儿架上可摆设在台面上的盆景,挂壁式是指挂于墙壁上的盆景。其表现形式和艺术意蕴均为“立体的生物画,有字的神韵诗”。挂屏(壁)式在立意、构图、造材、造景、养护等方面,既同于山水盆景,但又有明显的不同和难度。在立意方面与一般盆景是一脉相通的,同样是以“立意为先”和“景随情出”来构图、造材、造景。但不同于另一种“因材施艺”的盆景作法,如果事先“情不动于心”和“意不在笔先”,随意去布局造景,这样搞出来的景观就无处可藏其“气”,不知所云,不可能产生无声润物、沁人心脾的艺术魅力。因此要创作出好的挂屏(壁)式作品来,其创作意识要高于一般盆景,必须懂得一些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东汉时就有了盆景,可说是历史悠久。经过漫长时间的发展,至今出现了树木盆景、山水盆景、水旱盆景、动式盆景等各类盆景。各类盆景又有许多艺术形式,而又以树木盆景出现的艺术形式最多,诸如云片式、游龙式、三台式、掉拐式、六台三托一顶式、风吹式……以上诸式,现在称为“规则式”。另有不可名状的“自然式”。  相似文献   

13.
我是一名盆景爱好者,平时喜欢摆弄盆景,也喜欢阅读《花木盆景》杂志及一些盆景书籍。我读书刊,主要是想从中学些盆景的制作技艺和养护方法,希望能直接指导我的实践,而对于盆景的理论与历史则兴趣不大。去年五月号上,“盆景教室”栏目开始连载由中国农业大学李树华老师撰写的《中国盆景文化史》一书。这些文章深深地吸引了我,使我对我国盆景文化的发展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相似文献   

14.
盆景源于中国,在许多关于中国盆景制作技法与鉴赏的理论当中,对于“气韵”的追求和研究一直相当沣重。在权威的《汉语大词典》中,对“气韵”一词的具体解释是“指章、书画风格、意境或韵昧”。那么,引申到盆景艺术上来,气韵是指盆景艺术作品的风格、意境或韵味。但是,如果  相似文献   

15.
《花木盆景》2007,(3):20-21
“汇聚全国盆景资源,荟萃各地名优盆景”的中国盆景交易会(以下简称“交易会”),是以“促进盆景发展,展示盆景新技术,提高盆景艺术与观赏性”为目的,由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广东陈村花卉世界有限公司、中国盆景大观园联合主办的大型国家级盆景交易会,举办地点为广东顺德陈村花卉世界。  相似文献   

16.
《花木盆景》2007,(4):9-9
“汇聚全国盆景资源,荟萃各地名优盆景”的中国盆景交易会(以下简称“交易会”),是以“促进盆景发展,展示盆景新技术,提高盆景艺术与观赏性”为目的,由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广东陈村花卉世界有限公司、中国盆景大观园联合主办的大型国家级盆景交易会,举办地点为广东顺德陈村花卉世界。  相似文献   

17.
我看盆景     
李新 《花木盆景》2005,(10):14-16
这篇章如作所说,是“放胆直言”之作。中对盆景界多年来已成定式的一些理念,诸如盆景“高于自然”、盆景是“高等艺术”等等提出了质疑,并作了一些认真的思考。细细读来,字里行间虽觉时有突兀之处,却并没有偏颇之词。也许,作所提出的观点并未完全能让人信服。但这种思辩的态度应有值得借鉴之处。中国现代盆景已进入“创新、求精”阶段.近年来盆景的创作手法和风格也有了长足的发展。相比盆景技艺的不断变化和发展,盆景理论范畴似乎过于“安静”了。故刊登此,期望读参与探讨。  相似文献   

18.
陈金立 《花木盆景》2005,(11):36-37
地城辽阔的神州大地.由于各地条件的不同,生长着种类繁多的树木,为盆景艺术家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盆景素材。由此.也使盆景艺术家们创造了各自独特的盆景造型和盆景技艺.并为异地盆景艺术家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提供了成功经验。驻在果树盆景造型中引用岭南盆景“截干蓄枝”技艺,收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山松盆景造型讲究“力度”,“力度”含义有二:一为道行、功力、表现力、深度。二为力量、能量、爆发力。概括说,就是一内一外。内在的表现为道行、功力,是盆景制作的共性,是艺术修养的基本要求。现所述的,是在山松盆景制作上,如何体现出它的力量、能量、爆发力等有关方面“力度”的问题。岭南盆景艺术造型的形象是丰富多彩的,其重点大多集中在表现山松的“气质”和“力度”上,其手法也围绕这个中心。  相似文献   

20.
梅花写意盆景是以梅桩为主,有一定的意境,其构图优美、意境深远、内涵丰厚。它融合了我国传统的文化艺术和盆景技艺于一体,把梅花盆景推向更高层次和更高品味,使之成为再现梅之神韵的珍贵艺术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