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0 毫秒
1.
从病死的黄沙鳖分离出3株细菌,通过对菌株的形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征研究以及16SrD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3株分离菌均为乳球菌属的格氏乳球菌。对健康白兔和鳖的人工感染试验,表明所分离鉴定的格氏乳球菌对鳖有致病性;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在供试10种抗菌素中,对头孢哌酮等4种药物高敏,对恩诺沙星等4种药物中敏,对多粘霉素B等2种药物耐药。  相似文献   

2.
斑点叉尾鮰肠败血症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近两年来,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在广西斑点叉尾鮰养殖业中流行,造成鱼苗100%死亡;成鱼损失也高达30%~80%不等。为确定该病病原,对广西南宁、合浦两地患病斑点叉尾鮰脑、肝脏、脾脏和肾脏组织进行了细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试验。结果从中分离到两株(NN和HP)G-短杆菌,人工感染试验表明,腹腔注射感染可引起健康斑点叉尾鮰100%死亡,浸泡感染可引起30%~55%死亡,并且感染发病的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相似。两株细菌的形态特征、培养特性和生理生化反应指标均与国外报道的鮰爱德华氏菌参考菌株(JCM1680)相同;两株细菌的16S rRNA基因序列与JCM1680菌株16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均为99.3%。由此证实,NN和HP两株细菌为致病性鮰爱德华氏菌,其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为斑点叉尾鮰肠败血症。  相似文献   

3.
探讨了分别接种腐败希瓦氏菌和假单胞菌的无菌大黄鱼鱼块在5℃贮藏中的生长速率和腐败代谢产物的生成速率,以产生异臭味时的腐败菌数和腐败代谢产物的产量因子作为腐败菌腐败能力的定量指标。接种鱼块腐败时(产生明显异臭味)腐败希瓦氏菌与假单胞菌的菌数即最小腐败菌数(Ns)的对数值分别为9.14lg cfu/g和9.25lgcfu/g。由Gompertz方程得到腐败希瓦氏菌和假单胞菌的生长动力学参数:最大比生长速率(μmax)分别为0.0714和0.0700,最大菌数(Nmax)的对数值分别为9.45lg cfu/g和9.37lg cfu/g。结果表明,两种腐败菌在无菌大黄鱼鱼块中的μmax基本一致,且Nmax都超过Ns,这两种腐败菌都能引起大黄鱼的腐败。接种鱼块中腐败希瓦氏菌的腐败代谢产物(TVBN和TMA)的产量因子YTVBN/cfu和YTMA/cfu分别为1.38×10-10mg-N TVBN/cfu和1.31×10-10mg-N TMA/cfu,假单胞菌的腐败代谢产物(TVBN)的产量因子YTVBN/cfu为1.18×10-10mg-N TVBN/cfu,比较产量因子可得,两菌的腐败能力相当。因为大黄鱼低温贮藏中的优势腐败菌是腐败希瓦氏菌,其次是假单胞菌,根据特定腐败菌的概念,大黄鱼低温贮藏过程中的特定腐败菌是腐败希瓦氏菌,其次是假单胞菌。  相似文献   

4.
将分离自中华鳖主要细菌性疾病如肠道出血性败血症、鳖穿孔病(疖疮病)、红脖子红底板病、鳖腐皮病的四株病原菌,在3.5%福尔马林溶液中24 h全部灭活;经灭活的四株菌加入Al(OH)3胶,制成总含菌量为6×109/mL的四价菌苗。小白鼠注射疫苗后21~35 d,对这四株菌的血清凝集抗体效价最高达29,免疫保护率达100%,且对四株菌均有保护作用。鳖免疫后15 d就产生抗体,血清中凝集抗体效价高达27,免疫保护率达100%,对四株菌均有保护作用;同时开展鳖生产性免疫预防试验,鳖存活率有较大提高,免疫池鳖发病死亡率平均下降50%,有效地防治了养殖鳖病害。  相似文献   

5.
猪链球菌2型福建株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临床表现为败血症的濒死病猪肝脏、肺脏、淋巴结中分离到一株链球菌,进行形态学、生化特性、小白鼠感染试验及PCR鉴定和CPS2 J序列测定.结果表明:该分离菌的形态、培养和生化特性基本符合链球菌的特点;人工感染试验显示,小白鼠腹腔接种0.2 mL分离菌培养物不发病,但接种1 mL能在48 h内致小白鼠死亡,并能从脏器中分离到接种菌;分离菌的PCR扩增产物与猪链球菌2型阳性参考菌株JA070109大小一致、长度为675 bp的特异性条带,其PCR产物的核苷酸序列与GeneBank上公布的猪链球菌2型不同菌株的同源性高达98%-100%.可见,该分离菌为猪链球菌2型,并首次证实福建存在猪链球菌2型.  相似文献   

6.
通过3年定位试验,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壤质草甸土区玉米生产进行了全生长季N2O排放通量的观测,分析了不同施氮方式对N2O排放总量、排放系数和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减少氮肥用量20%的缓控释肥处理与秸秆还田配化肥处理产量居高,而且二者间差异不显著;秸秆还田促进了农田土壤N2O排放,使得秸秆还田配化肥处理的年均N2O季节排放总量最高,达到1.50 kg N·hm-2;年均N2O季节排放总量与施肥量之间相关系数达到了0.97;随着试验年限的增加,N2O-N季节排放系数受施肥量的影响逐年增加,相关系数从2009年的-0.015增加到2011年的0.624。因此不同施氮方式对N2O季节排放的影响需要通过多年定位来准确把握,同时在研究农田N2O-N季节排放时要适当考虑植株生长过程中N2O的排放。兼顾产量和减排2个因素,建议推广缓控释肥的减量施用。  相似文献   

7.
水氮耦合对设施土壤N2O和NO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实现设施生产水氮高效利用及N2O和NO减排,基于连续7 a的设施水氮定位试验,采用密闭静态箱法,分别对番茄生长季的N2O和NO排放进行田间原位同步观测。通过灌水下限(土壤水吸力W1、W2和W3分别为25、35 kPa和45 kPa)和施氮量(N1、N2和N3分别为75、300 kg·hm-2和525 kg·hm-2)两因素三水平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水氮耦合对设施土壤N2O和NO排放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N2O和NO排放峰值出现在施肥和灌溉后,峰值期的排放通量表现为N2O高于NO,但NO峰值持续时间较长。水分、施氮量和水氮交互作用对设施土壤N2O、NO总累积排放量均有极显著影响,水氮耦合效应使W1N1处理的NO总累积排放量、W2N1处理的N2O和N2O+NO总累积排放量最低,且均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水分、施氮量和水氮交互效应对番茄产量影响效力表现为灌水下限>施氮量>水氮交互。与W1N1、W1N2、W1N3相比,W2N1处理的番茄产量分别显著增加48.92%、50.69%和17.82%。水氮耦合效应使W2N1处理单产N2O和NO累积排放量最低(P<0.01),分别比其他处理降低40.00%~78.57%和21.43%~60.71%。冗余分析表明,N2O和NO排放通量与铵态氮含量、硝态氮含量、amoA-AOA和nirK基因丰度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综合设施蔬菜经济和环境效应,配施有机肥条件下,灌水下限35 kPa和施氮量75 kg·hm-2的水氮管理更有助于设施土壤N2O和NO减排及产量保证。  相似文献   

8.
中华鳖穿孔病的病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陕西省西安、咸阳和宝鸡等地区养殖的鳖穿孔病病原菌进行了分离鉴定,在分离出的6种菌株中,经过人工感染试验,其中9401,9402,9403和9405菌株对健康幼鳖表现出较强的致病力,出现与自然病鳖相同症状;对小白鼠感染试验,4种菌株均能致死。由此说明这4种菌株为穿孔病的病原菌。对菌体形态特征、培养特性和生理生化反应的鉴定,证明致病菌为嗜水气单胞菌和普通变形杆菌。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氮肥对不同遮阴程度下冬小麦群体生长及干物质积累分配和产量的调控效应,在大田条件下以‘新冬20号’为材料,设置4种遮阴处理(不遮阴(S0)、拔节期遮阴10%~抽穗期遮阴25%(S1)、遮阴20%~50%(S2)、遮阴30%~75%(S3),遮阴均从拔节期至成熟期)和4个氮肥水平(不施肥(N0)、拔节期(遮阴后)追施纯氮103.5(N1)、138.0(N2)、172.5 kg/hm2(N3)),测定小麦群体生长率(CGR)、净同化率(NAR)、光合势(PP)、干物质积累量、生殖器官与营养器官质量的比例(RVR)和产量等指标。结果表明:遮阴显著降低冬小麦群体的CGR、NAR、干物质积累量、RVR及产量;轻度遮阴(S1)显著提高冬小麦的PP。在轻度遮阴(S1)条件下,N2和N3处理的冬小麦拔节-开花期CGR均显著高于N1和N0处理;N2处理冬小麦开花-灌浆期和灌浆-成熟期CGR和拔节-开花期和开花-灌浆期PP均显著高于N0、N1和N3处理;N2处理冬小麦总干物质积累量较其他氮肥处理分别增加52.5%、11.2%和16.7%,RVR比N1和N3分别高3.6%和11.9%;N2处理冬小麦产量比N0、N1和N3分别增加39.8%、7.9%和6.6%。在中度(S2)和重度(S3)遮阴条件下,N0处理的冬小麦拔节-开花期CGR显著高于其他氮肥处理,N1处理小麦的开花-灌浆期和灌浆-成熟期CGR分别较N0、N2、N3处理高28.2%、21.8%、33.5%和266.7%、32.4%、76.1%;拔节-开花期和开花-灌浆期PP分别较N0、N2、N3高153.8%、1.0%、6.5%和51.4%、5.1%、12.8%;NAR随着施氮量的增大而降低,各施氮量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相关分析表明,冬小麦产量与拔节-成熟期CGR、开花-灌浆期PP、干物质积累量、RVR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因此,在轻度遮阴条件下,可通过适量增施氮肥促进冬小麦群体生长速率和开花后光合生产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干物质积累及向籽粒分配,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遮阴对小麦产量的不利影响;在中度或重度遮阴之下,氮肥对小麦群体生长及干物质积累和分配的调控效应降低,应适度减少施氮量。  相似文献   

10.
外加碳氮对不同有机碳土壤N2O和CO2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两种有机碳含量不同的土壤为对象,采用室内培养试验方法,研究了外加可溶性碳氮对黄棕壤(高有机碳含量)和紫色土(低有机碳含量)N2O、CO2排放的影响。试验设置五种处理分别为:对照(CK),低氮(LN),高氮(HN),低氮配施碳(LNC)和高氮配施碳(HNC).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较高的黄棕壤各处理N2O与CO2排放均高于紫色土。与对照相比,单施氮肥显着促进了两种土壤N2O排放,紫色土HN处理N2O排放最高,而黄棕壤LN处理最高;与单施氮肥相比,LNC和HNC处理均显着降低了紫色土N2O排放,而黄棕壤仅LNC处理N2O排放显着降低。外源碳的输入显着提高了两种土壤CO2排放,但单施氮肥对CO2排放影响不明显。黄棕壤N2O排放通量与CO2排放通量呈极显着正相关,而紫色土N2O排放通量与CO2排放通量没有相关关系。上述结果说明,外加可溶性碳氮源对土壤呼吸及硝化-反硝化强度有一定的激发效应。  相似文献   

11.
对陕西省西安、咸阳和宝鸡等地区养殖的鳖穿孔病病原菌进行了分离鉴定,在分离出的6种菌株中,经过人工感染试验,其中9401,9402,9403和9405菌株对健康幼鳖表现出较强的致病力,出现与自然病鳖相同症状;对小白鼠感染试验,4种菌株均能致死。由此说明这4种菌株为穿孔病的病原菌。对菌体形态特征、培养特性和生理生化反应的鉴定,证明致病菌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hydrophilaStanier)和普通变形杆菌(ProteusvulgarisHauser)。  相似文献   

12.
中华鳖穿孔病的病原菌及其防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从具有典型穿孔病症状的中华鳖体分离到C-1,C-2,C-3,C-4,C-55株细胞,经人工感染试验均对健康产生了较强的致病力,出现与自然病鳖相同的症状,由此证实这5菌株中华鳖穿孔的病原菌,对菌体形态特征,培养特性和生理生化反应的鉴定。证明致病菌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hydrophila)和产碱假单胞菌(Pseudomonasalcaligenes)。同时进行了病原菌的药敏试验,提出了较  相似文献   

13.
野生鳖与养殖鳖肌肉营养、保健价值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中华鳖(Ttronyx sinensis)肌肉中蛋白质及氨基酸、脂肪及脂肪酸等营养成分的含量,并与野生鳖肌肉营养成分作对照。结果表明:养殖鳖肌肉中蛋白质及赖氨酸、谷氨酸和丙氨酸的含量明显降低,而缬氨酸、甘氨酸和丝氨酸的含量显著提高;脂肪及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的含量显著增加,但亚麻酸和花生四烯酸的含量明显降低;胆固醇的含量显著增高,此外发现,缬氨酸为鳖肉食用营养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在此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新型水产养殖消毒剂——碘伏的制备、稳定性、毒性和消毒效果 .通过产品的理化性能、毒理、定量杀菌效果等试验了解产品性能 .结果表明 :该产品稳定 ,定温下有效期至少 1a;在使用体积分数范围内 ,对鳗鱼、甲鱼无刺激性 ;对家畜 L D50 >50 0 0 mg· kg-1,对欧洲鳗、日本鳗、甲鱼的 L D50 分别为 144 5、1750、3975mg· kg-1;2 2℃下 ,对嗜水性单胞菌最低杀菌体积分数为 1.0× 10 -6,杀菌率达 10 0 % ,在 3.0× 10 -6的体积分数下作用 4 h;对日本鳗爱德华氏病治疗有效率达 80 % ,对欧洲鳗赤鳍病治疗有效率达 85% .适当提高温度和酸度可提高消毒杀菌效果  相似文献   

15.
配制蛋白水平分别为34%,37%,40%,43%和46%的五组等能饲料,饲养中华鳖日本品系稚鳖(370±005 g)8周,探讨饲料不同蛋白水平对稚鳖生长、饲料利用率以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试验鳖的增重率、饲料利用效率随着饲料蛋白含量的增加而提高,在43%蛋白饲料组达到最佳值(P<005);当饲料蛋白含量增加到46%,试验鳖生长表现不再显著提高(P>005)。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提高,试验鳖胃、肝脏和肠道的蛋白酶活性均呈现上升趋势,其中胃和肝脏蛋白酶活性均在43%蛋白饲料组达到最大值,肠道蛋白酶活性在46%蛋白饲料组最高。各组织中淀粉酶活性以及肝脏脂肪酶活性随饲料蛋白水平的提高显著下降(P<005),胃和肠道脂肪酶活性下降趋势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6.
将分离自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主要细菌性疾病—肠道出血性败血症、鳖穿孔病(疖疮病)、红脖子红底板病、鳖腐皮病的4株病原菌,在体积分数为3.5%的福尔马林溶液中灭活24h。在灭活的4株菌中添加不同佐剂,充分混匀后分别制备成总含菌量为6×10^9个/mL的4价菌苗,分别免疫8只ICR小鼠,并设不加佐剂免疫组及空白组作为对照。经3次免疫后,随机选3只小鼠抽血制备血清,用间接ELISA方法测定抗体效价,除空白对照组外,其它4组小鼠的免疫血清效价为1:1.6×10^4-1:2.56×10^5,各免疫组的效价依次为弗氏佐剂〉白油佐剂〉蜂胶佐剂〉不加佐剂。另外5只小鼠用于免疫保护性试验。结果表明:3种佐剂的免疫保护率均为100%,而不加佐剂组免疫保护率为80%,空白对照组死亡率为100%。考虑到弗氏佐剂的成本较高且白油佐剂有副作用,故选择蜂胶作为免疫佐剂,制备了中华鳖4价菌苗。用该菌苗免疫接种50只体重为100~150g/只的健康中华鳖,注射剂量为0.2mL/只,并设置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共接种20只健康中华鳖。分别于免疫后第20、30、40、50天随机采集3只受免疫的中华鳖和对照组的1只中华鳖血液并制备血清,用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制备的针对中华鳖IgM的单抗3H3介导的ELISA方法,测定血清中的抗体效价。结果表明:当中华鳖免疫后40d,血清中抗体效价达到最高,为1:6.4×10^4;免疫后50d将受免中华鳖分成4组,分别用4种菌株以5LD50(9×10^6个/mL)进行攻毒试验(0.5mL/只),结果免疫保护率均达到100%,而对照组死亡率均为100%。  相似文献   

17.
报道了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 Z-1菌株连续传代培养特性、免疫原性及毒力的稳定性.将Z-1菌株在营养琼脂培养基上连续传代至第35代[Z-1(35)],分别检测Z-1(1)、Z-1(5)、Z-1(15)、Z-1(25)和Z-1(35)的培养特性、菌体抗原性及毒力.结果表明:连续传代至35代,Z-1菌株的培养特性、免疫原性及毒力没有显著差异;Z-1株可作为理想的疫苗生产株.  相似文献   

18.
种植子莲的莲田附加值较低,而生态甲鱼的经济价值高,故探索了子莲套养甲鱼模式的可行性,详细地阐述了该模式下的子莲种植和甲鱼养殖的关键技术要点,包括子莲的莲田准备、品种选择、施肥定植及田间管理等和甲鱼的品种选择、放养要求及养殖管理等。通过经济性分析,子莲套养甲鱼模式可保证高品质产品和高经济效益,每667米2可增加收益近3000元。结果表明,子莲套养甲鱼模式是可以推广的。  相似文献   

19.
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15只健康中华鳖的胃黏膜上皮和腺上皮细胞的超微构造。结果显示,胃黏膜上皮为单层高柱状,细胞上部胞质中充满黏液性颗粒,其形状多样化;上皮中有少量淡染的亮细胞,其结构与周围细胞基本相同,只是数量有差异;上皮细胞之间具有明显的细胞连接。胃腺上皮细胞还未分化为独立的主细胞和盐酸细胞,但腺体细胞的结构同时具备两种细胞的特征,即既有发达的细胞内小管和丰富的线粒体,又有大量膜包分泌颗粒和粗面内质网。上述结果表明,中华鳖胃黏膜上皮具有分泌黏液的细胞结构:一种胃腺细胞可同时执行分泌盐酸和胃蛋白酶原的功能。  相似文献   

20.
肉碱对中华鳖脂肪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用1 170只211日龄中华鳖进行养殖试验,研究不同剂量(0,50,100 mg/kg)的l-肉碱对中华鳖脂肪代谢的影响. 通过解剖取样测定肝脏、四肢肌肉和脂肪块的脂肪代谢酶活性及肌细胞内脂肪酸β-氧化反应等生化指标,探讨其作用机理. 结果表明,在饲料中添加100 mg/kg l-肉碱显著降低了中华鳖四肢的脂肪沉积量的27.11%(P<0.01),肝脏和脂肪中的苹果酸脱氢酶及脂肪中激素敏感脂酶总活力分别提高了24.32%(P<0.01)、32.22%(P<0.01)和14.88%(P<0.05),肌肉和脂肪中脂蛋白脂酶总活力分别提高了27.08%(P<0.01)和13.18%(P<0.05),肌肉中游离肉碱、总酸不溶肉碱含量分别升高了16.92%(P<0.01)和38.24%(P<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