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麦显性矮秆基因Rht10“微突变”的发现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以4D染色体携带Rht10而极度矮化的小麦显性矮秆系“矮变1号”与中、高秆的现代小麦改良品种杂交,选育出了一批植株较矮变1号显著提升、以至达到小麦育种理想株高的半显性衍生矮秆系,已将其应用于杂交小麦及小麦常规育种。对半显性衍生矮秆系与起始矮秆系矮变1号矮秆主基因之间的同一性进行了研究。以此提出了小麦显性矮秆基  相似文献   

2.
矮败小麦的赤霉酸反应杨丽,刘秉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北京100081)矮败小麦是具有矮秆基因标记的显性核不育材料,含有太谷核不育小麦的显性雄性不育基因ms2和矮变1号小麦品种的显性矮秆基因Rh10.基因ms2和Rht10在4D染色体短臂...  相似文献   

3.
Yamam.  K 《小麦研究》1997,18(3):36-36,F003,F004
为了确定半矮秆基因Rht1和Rht2是否影响花粉培养的胚诱导,比较了双端体的中国春4B和4D染色体和半矮秆等位系的两个位点与Rht1和Rht2位点等位基因的差异。4B和4D染色体臂的缺失很少影响胚诱导。Rht1和Rht2基因两个位点都没降低胚诱导。结果表明,在双单倍体育种程序中,通过花粉培养方法改良携带有这些半矮秆基因的品种是毫无问题。  相似文献   

4.
1994~1997年对引入的20份美国矮秆半矮秆大豆品种进行田间种植鉴定,从中筛选出7份材料为育种利用,利用这些矮秆半矮秆基因材料与国内的早熟丰产大豆品种配制了57个杂交组合。已选育出F6稳定的矮秆半矮秆品系,并从中选出多个育种中间材料。  相似文献   

5.
水稻超高产育种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42,自引:2,他引:42  
邹江石  吕川根 《作物学报》2005,31(2):254-258
20世纪50年代末广东的籼稻矮化育种,60年代IRRI的“绿色革命”和70年代我国三系杂交籼稻的培育成功,都使水稻每公顷产量成吨增加。前两者高产育种的成功主要是利用了矮秆基因,后者则是利用了杂种优势。在尔后的10~20年里,有利基因的发掘利用和育种途径没有很大的突破,单产徘徊不前。笔者认为,利用籼粳亚种间有利性状的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生产的发展,矮化育种日益深化,有必要对现有的小麦矮秆资源从来源、类型以及遗传组成等方面进行研究,以筛选出矮化作用强、各项农艺性状一般、配合力好的矮秆品种,并通过育种技术的不断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对几个冬小麦矮秆种质材料做父本时的矮化作用进行了研究评价,并对杂交一代的子粒表现进行了综合分析,综合鉴定出陕160、西北矮个子和临5064/烟农15三种类型的优异矮秆种质,并提出了这些优异种质的利用设想,同时提供了一种优异种质的鉴定方法,以供育种者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8.
1小麦品种的新类型 矮秆型小麦是小麦矮化育种的重要亲本材料(表1),矮秆小麦在抗倒和秸秆禁烧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矮秆小麦是小麦、玉米粮食产区完善与玉米秸秆掩青技术相配套的、小麦秸秆生态禁烧的新途径;同时也是降低小麦生产成本、由精耕细作型向简单效益型转变的理想品种.  相似文献   

9.
矮败小麦及应用途径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矮败小麦是具有矮秆基因标记的显性核不育材料,非矮秆品种与之授粉,后代群体中的矮秆株是雄性不育的,而非矮秆株是雄性可育的。矮败小麦是太谷核不育小麦的第二代产品,多方面优于太谷核不育小麦,在常规育种、轮回选择和基础研究中有远大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利用矮秆基因RhtB1-b、RhtD1-b和Rht8特异分子标记对郑麦583和2015-2016年度参加河南省区域试验、河南省品种比较试验、国家黄淮南片区域试验及国家黄淮麦区品种比较试验的共630份小麦材料的基因型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供试材料中检测到549份材料含有RhtB1-b基因;592份材料含有RhtD1-b基因;513份材料含有Rht8基因;422份材料同时含有3个矮秆基因,169份材料仅含有2个矮秆基因,说明3个主要的矮秆基因在河南小麦育种过程中被聚合使用。此外,分析发现,矮秆基因Rht8与株高和每公顷穗数,以及千粒重具有显著相关性。郑麦583等小麦品种聚合了这3个矮秆基因,具有优良的丰产性,通过选择和利用矮秆基因对于培育具有丰产性优点的小麦品种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1.
以矮变1号等7个矮秆材料与平遥小白麦等10个品种杂交的F_1为试材,应用p×q交配模式的配合力分析法,对矮变1号等7个矮秆小麦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及初步评价。研究表明,8582-201和矮孟牛-辐66是综合表现较好的矮秆材料,可在矮化育种中利用;矮变1号株高性状和穗粒数性状表现突出,值得重视并加以研究改良;水源86和Burt 937可用作矮秆多穗型亲本。  相似文献   

12.
利用以春小麦品种AprilBearded为背景的含有不同矮秆基因Rht1、Rht2、Rht3、Rht1+Rht2和Rht2+Rht3的5个近等基因系,研究了不同矮秆基因对小麦生长发育的作用。结果表明:Rht1半矮秆基因显著缩短了小麦植株生长发育进程,促进了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加大了旗叶面积和倒二叶面积,提高了单株成穗率,减少了无效分蘖;Rht2半矮秆基因显著增大了倒二叶面积,提高了单株成穗率和穗长,减少了无效分蘖;Rht3矮秆基因显著加大了旗叶面积,但对地上部干物质的积累、单株成穗和穗长均有显著的负向作用;Rht1+Rht2基因结合没有突出的优势存在:Rht2和Rht3基因结合对有利于提高小麦产量性状的作用均为负向最大;上述3种矮秆基因及其不同的结合形式均有显著的使茎秆矮化的作用。因此认为Rht1半矮秆基因在小麦育种中利用价值较大,Rht3矮秆基因利用价值则较小。  相似文献   

13.
矮秆小粒为栽培稻中一种特殊形态类型,表现为植株矮壮、叶片宽短、穗子粗短、谷粒短小但着粒特密,株高和千粒重为半矮秆正常类型的一半左右,矮秆小粒与半矮秆的原品种的杂种F2只分离出矮秆小粒与半矮秆两种类型,且符合1∶3的比例,这说明矮秆小粒类型是受一对隐性基因控制的多效性状,或者说由于一对隐性基因的作用导致了矮秆小粒这种形态类型.矮秆小粒材料Tax与12份(非原品种)半矮秆杂种F1代的株高、千粒重、粒长、剑叶长和宽等形态性状表现出显著到极显著(p=0.01~0.05)的超高亲,F2代同样表现出显著的超高亲分离,由此判定:矮秆小粒类型是由矮秆小粒材料遗传背景中的形态抑制隐性基因对半矮秆正常形态多效性隐性抑制的结果而不是矮秆小粒基因直接作用的结果,其作用方式是使其遗传背景中的半矮秆正常形态受到横向延展和纵向压缩从而变成粗壮矮缩的特殊形态类型.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不同,用该机理能很好地解释其它矮秆小粒材料研究中出现的类似异常遗传表现.矮秆小粒材料的育种利用价值和方法包括从中发掘利用大粒、优质和高产基因与创造以矮秆小粒类型为亲本之一的杂交稻超高产育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
《种子》2021,(7)
以5个玉米矮秆突变体为材料,研究其致矮力及主要性状配合力表现,以期明确其致矮效应和育种应用潜力。结果表明,以致矮力为突变体的相对矮化指标,株高致矮力R 08 dK 78 dK 15 dK 125 dK 123 d;穗位高致矮力K 78 dK 15 dR 08 dK 125 dK 123 d;配合力效应分析表明,K 123、K 123 d、K 15 d和K 78 d的株高和穗位高GCA均为负向效应,K 125 d、K 211、R 08、K 78和K 78 d的单株产量GCA为正向效应。以GCA效应为指标更能全面反映亲本对F_1组合的矮化效应;K 123、K 123 d和K 15 d矮化作用明显,是较好的矮化育种亲本;K 125 d产量GCA效应值高,是较好的高产育种亲本;K 78 d降高效应明显,产量GCA较高,可作为理想的矮秆高产育种亲本。  相似文献   

15.
水稻超高产育种研究   总被引:68,自引:1,他引:67  
一、株型育种的历史回顾50年代,为选育耐肥、抗倒、高产稳产的新品种,提出了“矮化育种”,并先后育成了广场矮、珍珠矮和广陆矮等矮秆耐肥抗倒,高产稳产良种。在南方稻区分别推广年逾千万亩。水稻矮化育种的成功,为以后选育系列耐肥高产稳产矮秆良种开辟了广阔前景。矮秆品种比诸高秆品种一般具有以下特点:矮秆密节,耐肥抗倒;分蘖力强,成穗率高,有效穗数多;叶片配置较好,叶面积指数较大,光能利用率高;有较高的碳氮代谢水平;根系比较发达,活力较强;增肥效果好,生物学产量高,谷草比值大。  相似文献   

16.
山东小麦品种中矮秆基因Rht-B1b、Rht-D1b分布的分子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小麦矮秆基因Rht—B1b、Rht—D1b的4对特异分子标记,NH—BF和MR1、NH—BF和WR1.2、DF和MR2、DF和WR2,对山东小麦品种中矮秆基因Rht—B1b及Rht—D1b的分布情况进行了分子标记鉴定,结果表明在鉴定的150个品种中有20.67%含有Rht—B1b基因,有54.00%含有Rht—D1b基因,二者合计为74.67%;同时含有Rht—B1b和Rht—D1b2个矮秆基因的仅占3.33%。表明山东小麦矮化育种中Rht—D1b基因的利用远高于Rht—B1b。  相似文献   

17.
目前国内外水稻矮源多为籼型水稻,故此粳稻矮化育种只能从籼稻矮源转育。这样非但籼粳交后代不易稳定,而且矮秆基因也单一化。我们于1979年初通过台中育39幼穗切段外植体的组织培养,诱导产生一个粳型矮秆突变体“武陵矮”,株高18厘米左右,能正常开花结实,其穗形、粒形等与原品种相  相似文献   

18.
本文参阅国内外有关矮化育种文献,对矮源基因的研究进展、现状以及矮化育种近年成就作了全面阐述。笔者认为,国内小麦品种资源中,矮源尤为丰富,应加速矮源的发掘和研究。根据多年品种资源观察分析,文中推荐有重要价值的矮源名录,可供小麦育种部门和矮化育种工作者择优选用。  相似文献   

19.
为了改良水稻品种的株型,本研究利用来源于普通野生稻的矮秆突变体lb4d与栽培稻品种(系)187R、广恢998杂交产生的F2群体对显性矮秆基因D55进行了精细定位。结果发现,D55基因对水稻株高具有较强的矮化作用,表现为显性矮秆。在日本晴、广恢998、187R等不同的遗传背景条件下,D55基因造成水稻株高降低30%左右;利用水稻SSR标记引物,D55基因首先被定位在水稻第11号染色体上RM5704和RM202之间3.53 cM区域;为了进一步精细定位D55基因,参考水稻品种日本晴的基因组序列,在D55基因附近区域寻找插入缺失序列,在RM5704和RM202之间发展了4个插入缺失标记,利用这4个标记将D55基因精细定位在indel A-7和indelg-15之间的53.1 kb区域。本基因精细定位的结果为D55基因的图位克隆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20.
安矮3号谷子矮秆基因的染色体定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为了给谷子矮化育种提供依据, 我们首次进行了矮秆基因染色体定位的研究. 利用初级三体进行染色体基因定位, 即三体分析法[1~4]. 其主要过程是以初级三体为母本, 携有待定基因的品种为父本, 进行杂交. 杂种三体F1自交, F2代则产生不同的分离比, 待定基因不在三体染色体上时, 其分离比与普通二体分离比相同, 若待定基因位于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