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中国农业土地利用管理对土壤固碳减排潜力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人类活动影响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土地利用的变化,尤其是农业土地利用与管理。在中国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形势的巨大压力的背景下,研究农业土地利用管理与土壤碳汇的关系,探讨农业土地利用管理对土壤固碳减排的影响,对提高我国农业土壤固碳减排潜力具有一定作用。利用国内外文献资料,分析了中国农业土地利用管理对土壤碳汇功能及其土壤固碳减排潜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国内外大量研究显示,农业不仅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源之一,同时也可能是温室气体的吸收汇。改善和调整农业土地利用管理方式,可以进一步增加农业土壤碳汇,如近20年,由于中国农业土壤管理的改善,农地土壤呈现碳增汇趋势。基于中国农业土地利用管理下的土壤碳汇潜力估算,尤其是推行优化管理措施下(如增加秸秆还田、有机肥施用、少免耕技术等),未来50年中国农业土壤固碳减排潜力约为87—393 TgC·a-1,相当抵消中国工业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1%—52%,其中实施农田管理措施(包括有机肥应用、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固碳的贡献率约为30%—36%(相当抵消工业温室气体排放3.4%—19%)。研究表明,中国农业土地利用管理(如实施秸秆还田、有机肥施用、少免耕技术等农田管理措施)在固碳减排中的作用及其潜力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2.
从农田生态系统过程角度综合分析了气候变化([CO_2]增加、温度升高)对土壤碳库、氮供给生物化学过程的综合影响和长期效应。总结指出,[CO_2]增加、温度升高对农田生态系统过程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时间效应,短时间尺度上加快农田土壤养分周转,改变碳氮组分,长时间尺度上导致土壤养分有效性降低;[CO_2]增加、温度升高和养分管理对农田生态系统过程的影响具有显著的交互作用,土壤养分有效性制约着气候变化对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和碳汇功能的影响。因此,气候变化([CO_2]增加、温度升高)情景下对农业生产管理包括施肥运筹及秸秆还田策略等的启示在于:根据气候变化背景下土壤养分的周转规律有效管理农田土壤养分、保持农田土壤肥力,从而保障农业高产的可持续性以及农田碳汇的生态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3.
日益加剧的全球气候变化将对农业带来巨大威胁,而高强度的农业利用在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的同时也产生巨大的环境风险,如何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维持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是当前倡导的气候变化智慧型农业的核心内容。气候变化智慧型农业是通过一系列合理管理实现气候变化背景下维持甚至增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并减少生态环境负面影响的农业经营系统。土壤通过碳-氮(养分)和水循环以及生物调控作用,影响农田系统供给生态服务的能力和农业生产的生态环境效应,而这些作用又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因此,构建气候变化智慧型土壤是实现气候变化智慧型农业的重要前提。为了评价和筛选气候变化智慧型农业的技术途径,需要发展表征和量化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及生态环境效应的方法学,建立生态系统服务和生态环境影响指标体系,并通过集成分析形成具有可比性的综合量化指标,通过实施案例的综合效应分析比较识别应对气候变化的最优模式。其中,生命全周期评价法、多元集成分析、生态系统模型将是气候变化智慧型农业计量的基本方法学工具。发展从田块到区域尺度的整合研究,采用最新的气候变化情景数据和高精度农田生态系统数据探索气候变化智慧型农业的实现途径是当前研究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4.
李学欣 《北京农业》2014,(27):180-181
农业作为气候变化中最为脆弱与敏感的领域之一,直接受到气候变化及气象要素的制约。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平顶山市的气候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对当地的农业生产及经济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基于此,通过分析平顶山市近50 a的气象资料,指出该地区气候变化的特点,并研究了平顶山市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应对措施,以期为平顶山市的农业生产及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在全球变化加剧背景下,农田碳排放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结合国内外已有的相关报道,系统综述了栽培管理措施对农田土壤呼吸影响的差异,探讨栽培管理措施影响土壤呼吸速率的可能机制,并提出了农田土壤碳减排可行的管理措施,展望了未来该领域应加强的研究方面,旨在为农田生态系统在全球变化背景下碳汇功能的发挥提高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6.
胡金留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8):73-73,122
增加森林碳汇功能、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促进提高森林生产力和森林生态系统整体固碳能力,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选择。介绍了全球气候变化产生的影响和森林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特殊作用以及提高森林碳汇功能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碳汇造林是减缓温室效应、促进节能减排、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有效举措.为使碳汇重点生态工程造林项目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项目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必须采取科学可行的施工措施,避免项目施工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基于此,本研究就碳汇造林项目主要施工环节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业应对气候变化关键技术研究进展及发展方向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应对频发的极端天气气候灾害,是全球和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重要议题。中国农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采取了积极政策和科学措施,在保障粮食九连增和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通过对气候变化在中国农业影响事实进行了具体分析,对“十一五”期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农业领域等有关项目在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和成果进行了总结和分析。结果表明,气候变化对农业发展带来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研制和推行的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关键技术发挥了不同程度的作用,并相继建立了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影响评估模型和方法,指明了今后中国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林业碳汇对减缓气候变化有着独特优势,获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在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云南作为西部欠发达省份和森林资源丰富省份,发展林业碳汇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云南应以全国统一碳市场的启动为契机,加快林业碳汇发展,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相似文献   

10.
碳汇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森林、土壤和湿地等所具有的碳汇功能决定了它们在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该研究主要介绍了碳汇的途径、碳汇估算方法、影响碳汇潜力的因素和基于碳汇交易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模式,最后从发展碳汇农业、固碳潜力及速率研究、多学科多技术相结合研究碳汇、研究减少碳排放的措施、林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措施研究和碳汇贸易市场的建立6个方面对碳汇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1.
中国CDM林业碳汇项目的评价指标体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就如何评价CDM林业碳汇项目确立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3大类指标,同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CDM林业碳汇项目实施保障措施,以促进我国林业的发展,缓解全球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使我国生态系统尽可能地适应全球性的气候变化。[方法]对陆地植被固碳增汇的区域差异管理进行分区,运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对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固碳增汇分区进行研究。[结果]将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划分为3个主动适应气候变化固碳增汇区域。Ⅰ气候暖湿化驱动型区,包括华北、华南及西北等大部分区域;Ⅱ气候暖干化驱动型区,主要分布于东北大小兴安岭、长白山等亚寒带地区、青藏高原高寒区域大部、天山、祁连山及横断山脉等高海拔地区;Ⅲ气候冷湿化驱动型区,主要分布于内蒙古东部及北部沙漠化严重地区、长江流域下游水稻主产区及西藏林芝热带半湿润地区。[结论]以县级行政界线为基本划分单元的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固碳增汇分区,可为生态系统区域差异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全球气候变化正在对全球农业生产产生各种影响,对世界粮食安全造成威胁。本文全面分析了气候变化与农业生产之间的交互作用,评价了其影响程度,探索了农业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可行方案对实现世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还结合APEC的最佳实践,提出了农业生产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具体措施及建议,并对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适应气候变化的中国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百年来,全球正经历一次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随着气候变化及其所带来的影响日益显著,目前适应气候变化越来越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我国已有的农业种植结构调整适应气候变化实践非常丰富,但诸多研究者并未进行过系统的梳理,对已有实践的适应气候变化内涵没有清晰地认识。为了更好的应对未来气候变化,从种植制度、作物布局、品种布局三个方面阐述了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影响,结合东北水稻玉米扩种、冬麦北移、华北"两晚"技术、长江中下游双季稻改制、南方冬季农业开发等典型适应气候变化案例,探讨复种指数、间作套种模式、作物配置、种植界限、种植比例、抗旱品种、抗病虫害品种等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不同方面适应气候变化的内涵,提出了种植结构调整中适应气候变化工作面临的关键问题,倡导进一步加强气候变化各要素对种植熟制的综合影响研究,深入开展农业精细区划与作物布局优化配置研究以及适应气候变化的育种多目标优化决策研究。  相似文献   

15.
全球气候变化下中国农田土壤碳库未来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田土壤碳库对缓解气候变化、保证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日益加剧的气候变化对农田土壤有机碳库演变的潜在影响受到广泛关注。全球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温度、降雨和大气二氧化碳(CO2)浓度的改变,会通过影响净初级生产力(NPP)、外源碳投入和有机碳分解速率等因素改变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另外,气候变化也会通过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和种植制度等农业措施改变生态系统碳循环。综述国内外农田土壤碳库演变对气候变化影响的研究成果表明,到21世纪末,中国气温将会升高3.9-6.0℃,降水有望增加9%-11%。至2050年,气温和降水的变化会造成中国农田系统碳投入相比1980年降低2.3%-10%(小麦、玉米和水稻平均值)。相反,在综合考虑CO2浓度升高的协同作用后,2050年中国农田系统碳投入相比1990年前将会增加13%-22%(平均年增长率0.2%-0.4%)。模型预测显示,至2020、2050和2080年,中国旱地0-30 cm土层有机碳在CO2低排放情景下分别会损失2.7、6.0和 7.8 tC·hm-2,在CO2高排放情景下分别会损失2.9、6.8和8.2 tC·hm-2,大概占1980年农田土壤碳的4.5%、10.5%和12.7%。综合碳投入和排放对农田土壤碳库的整体影响来看,21世纪末期中国农田土壤有机碳库含量较1980年会下降10%左右,但如果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可有效抑制农田土壤碳库的降低甚至提高,如农田系统碳投入以每年1%的速度增加时,土壤碳库会在21世纪末增加两倍。目前的研究结果显示,气候变化是否会强烈影响农田土壤碳库依然有很大的不确定因素,其对固碳效应正面和负面影响相互抵消后成为碳源还是碳汇说法不一。因此,在采取缓解气候变化、增加农田土壤固碳的措施的同时,还需加强农田土壤碳库未来变化趋势的研究和探索,为中国政策框架的决定以及未来气候变化谈判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Climate change has been documented as a major threat to current agricultural strategies. Progress in understanding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crop yield is essential for agricultural climate adaptation, especially for the Huang-Huai-Hai Plain(3 H Plain) of China which is an area known to be vulnerable to global warming. In this study, 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winter wheat(Triticum aestivum L.) yield between the baseline period(1981–2010) and two 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s(RCP8.5 and RCP4.5) were simulated for the short-term(2010–2039), the medium-term(2040–2069) and the long-term(2070–2099) in the 3 H Plain, by considering the relative contributions of changes in temperature, solar radiation and precipitation using the DSSAT-CERES-Wheat model.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maximum and minimum temperatures(TMAX and TMIN), solar radiation(SRAD), and precipitation(PREP) during the winter wheat season increased under these two RCPs. Yield analysis found that wheat yield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in SRAD, PREP and CO2 concentration, but decreased with an increase in temperature. Increasing precipitation contributes the most to the total impact, increasing wheat yield by 9.53, 6.62 and 23.73% for the three terms of future climate under RCP4.5 scenario, and 11.74, 16.38 and 27.78% for the three terms of future climate under RCP8.5 scenario. However, as increases in temperature bring higher evapotranspiration, which further aggravated water deficits, the supposed negative effect of increasing thermal resources decreased wheat yield by 1.92, 4.08 and 5.24% for the three terms of future climate under RCP4.5 scenario, and 3.64, 5.87 and 5.81% for the three terms of future climate under RCP8.5 scenario with clearly larger decreases in RCP8.5. Counterintuitively, the impacts in southern sub-regions were positive, but they were all negative in the remaining sub-regions. Our analysis demonstrated that in the 3 H Plain, which is a part of the mid-high latitude region, the effects of increasing thermal resources were counteracted by the aggravated water deficits caused by the increase in temperature.  相似文献   

17.
Bonan GB 《Science (New York, N.Y.)》2008,320(5882):1444-1449
The world's forests influence climate through physical,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processes that affect planetary energetics, the hydrologic cycle, and atmospheric composition. These complex and nonlinear forest-atmosphere interactions can dampen or amplify anthropogenic climate change. Tropical, temperate, and boreal reforestation and afforestation attenuate global warming through carbon sequestration. Biogeophysical feedbacks can enhance or diminish this negative climate forcing. Tropical forests mitigate warming through evaporative cooling, but the low albedo of boreal forests is a positive climate forcing. The evaporative effect of temperate forests is unclear. The net climate forcing from these and other processes is not known. Forests are under tremendous pressure from global change. 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 that integrates knowledge of the many interacting climate services of forests with the impacts of global change is necessary to identify and understand as yet unexplored feedbacks in the Earth system and the potential of forests to mitigate climate change.  相似文献   

18.
为推动碳减排,缓解气候变化,本研究基于生命周期评价法(LCA),对华北平原某面粉厂面粉生产碳足迹进行核算,并对产品碳标签的制定及其对策建议进行探讨,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等级面粉生产的碳足迹为0.98~1.07kg/kg,其中,小麦生产过程中化肥使用和灌溉耗能占比最大,分别占总碳足迹的47%和29%,研究结果可为面粉生产节能减排策略提供理论支持。另外,基于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未来我国农业生产减排不仅要从产品过程着手,同时还应完善我国碳标签制度,应尽快制定碳标签核算标准,建立完善的碳足迹数据库,建立第三方机构,完善碳汇市场与经济市场及国内外市场接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气候变化下的农户适应性行为及其对粮食单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究农户适应性行为及其对农业产出的影响效应,基于河北、河南省等地粮食种植户的调查数据,采取处理效应模型,实证分析农户气候变化适应性行为对粮食单产的影响。研究表明:1)面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近80%的农户会采取应对措施,而且农户倾向于采用成本较低的措施。2)农户是否采取适应性措施的行为决策受到内、外部因素的影响,气温、降水总量对农户适应性行为分别具有显著的正向和负向影响,种植面积对农户适应性行为具有积极影响。3)农户采取适应性措施对粮食单产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与不具有适应性行为的农户相比,采取措施农户的粮食单产更高。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和利用高固碳、低排放的农业管理措施,以华北平原夏玉米生产为研究对象,采用大田试验和生命周期评价方法,设置对照(CK)、低氮肥(LF)、适宜氮肥(SU)、减排(适宜氮肥+抑制剂,ER)以及高氮肥(HF)5种施氮处理,定量评估夏玉米生产全过程中的土壤排放温室气体增温潜势(GWPSoil)、农业投入增温潜势(GWPIndirect)、净初级生产力增温潜势(GWPNPP)、净综合增温潜势(Net GWP)和农田经济效益。结果表明:不同处理总排放增温潜势(GWPSoil+GWPIndirect)为10 831.3~14 301.9 kg/hm2(以CO2当量计),由高到低依次为HF>SU>LF>ER>CK;HF的GWPSoil及GWPIndirect均为最高,较CK处理分别高10.9%和153.3%;GWPSoil对总排放量的贡献较大(>70%),农业投入中肥料对GWPIndirect的贡献最大,为54.1%~69.7%(CK除外),灌溉次之;华北平原夏玉米农田Net GWP为负值,是大气的碳汇,SU和ER处理Net GWP最大,绝对值分别较CK处理高 18.1% 和17.9%。综上,ER和SU处理净利润最高,属于高收益-高固碳种植管理模式,但ER与SU处理相比,ER的GWPSoil降低了8.7%,更有利于温室气体减排,适合作为绿色农业发展模式在华北平原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