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药剂浸苗处理防治甘薯蔓割病的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9-1991的盆苗测定;田间小区试验和大面积防潮示范结果表明,在同一剂量和时间内,多菌灵粉剂对甘薯蔓割病的防治效果明显高于托布津粉剂,超微多菌灵粉剂力高于多菌灵粉剂,其治病机理主要起预防保护作用,最佳剂量和处理时间为80%超微多菌灵可湿性粉剂0.8g.L^-1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g.L^-1浸苗出晾干6-8h后扦插,上述处理对磊田感病品种防治效果达80%-100%,增产7%-15%,经济显  相似文献   

2.
50%多硫可湿性粉剂防治花生叶斑病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50% 多硫可湿性粉剂防治花生叶斑病,结果表明:50% 多硫可湿性粉剂1800g/hm 2,平均防效可达90.8% ;用剂量为1500g/hm 2,平均防效为82.3% ;用剂量1200g/hm 2,平均防效为82.1% ,均高于对照药剂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1.5% )的防效。  相似文献   

3.
 比较了5种不同复配剂对苹果果实轮纹病的防效,结果表明:在田间推荐使用浓度下,5种药剂对苹果果实轮纹病均有较好的防控效果。70%福美双·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700倍液、600倍液,32.8%苯醚甲环唑·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1500倍液, 30%多菌灵·戊唑醇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5%甲硫·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福·戊可湿性粉剂300倍液采收期和贮后30 d防效均在80%以上;而30%多菌灵·戊唑醇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5%甲硫·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6%福·戊可湿性粉剂400倍液在采收期和贮后30 d防效稍低但均在75%以上。  相似文献   

4.
杀菌剂室内毒力测定结果,64%杀毒矾、5%退菌特和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对枸杞(Lycium barbarum L.)流胶病菌的抑制效果依次为100%、100%和99.49%;用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和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倍药液,于初发病斑皮外涂药,防治杞流胶病的效果依次为83.34%和82.64%;对溃疡病斑刮去病皮并涂10%双效灵原液,防治效果为73.55%。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杀菌剂对蚕豆赤斑病的防治效果及对产量的影响,为生产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 1年4~6月,于蚕豆结荚初期开始进行不同杀菌剂对蚕豆赤斑病的防治效果试验,药后30 d调查蚕豆赤斑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成熟前调查蚕豆的单株荚数和每荚粒数,收获期调查蚕豆百粒重及产量.[结果]不同杀菌剂处理后,蚕豆赤斑病发病率、病情指数及蚕豆农艺性状有一定差异,其中发病率以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处理最低,其次为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裁菌、百泰处理;病情指数以裁菌处理最低,其次为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百泰、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5%咪鲜胺处理;不同杀菌剂处理对单株荚数影响较小;每荚粒数以裁菌处理最多,其次为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5%咪鲜胺、百泰处理;百粒重以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处理最重,其次为裁菌、25%咪鲜胺、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百泰处理;小区产量以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处理最高,其次是裁菌、25%咪鲜胺、百泰、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处理.[结论]裁菌、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百泰、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和25%咪鲜胺的综合防治效果最好,可用于蚕豆赤斑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6.
以春小麦京红8号、冬小麦冀麦24为材料,研究了腐植酸对小麦发芽率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用32P中示踪法研究了不同浓度腐植酸与0.1%Na2H32PO4在小麦4叶期,7叶期,始穗期和抽穗期深叶,32P中的吸收率,转移率及分布的影响。不同浓度的腐植酸浸种,在25℃条件下对发芽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在水分不足或补水情况下,0.01g·L-1腐植酸浸种的幼苗生长快,干、鲜重增加,为壮苗打下良好基础,0.03g/L有抑制作用。0.01g·L-1腐植酸加0.1%Na2H32PO4在不同生育期涂抹叶片,对磷的吸收和转移有促进作用,0.03g·L-1加0.1%Na2H32PO4表现抑制作用。从而0.01g·L-1腐植酸对小麦吸收磷及其转移有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7.
针对小麦赤霉病对多菌灵的抗药性明显增加,一旦大爆发,将难以控制。为尽快研制推广替代目前大面积使用的多菌灵单剂或多酮类产品,我市农林局植保站用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科所研制的新型高效低毒广谱杀菌剂42%甲·醚可湿性粉剂(苏康1号)和36%多·咪鲜可湿性粉剂(田茂)进行了防治小麦赤霉病效果试验,以明确两种药剂在小麦上应用效果、技术条件、最佳用量,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依据。[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甘薯软腐病菌的分离鉴定及室内抑菌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筛选有效控制甘薯软腐病的药剂,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5种市售药剂对甘薯软腐病菌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和70%甲基托布津超微可湿性粉剂对甘薯软腐病菌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其它药剂无明显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9.
脱落酸和赤霉素对大蒜某些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大蒜鳞茎膨大初期分别喷施脱落酸[(±)ABA]2mg·L ̄(-1),赤霉素(GA_3)50mg·L ̄(-1)和清水(CK),结果表明:单株鲜重较处理前增加的百分率均是(±)ABA>CK>GA_3,末次测定值(处理后28d)依次为88.0%,70.9%和62.3%,对蒜苔和鳞茎的作用效应与上述趋势一致。苔长最大日增量(处理后14d)分别为3.52cm·d ̄(-1).3.30cm·d ̄(-1)和2.87cm·d ̄(-1),单个鳞茎鲜重(末次测定)分别为10.55g.8.93g和8.06g,分析大蒜各部分干物质分配状况和还原糖含量一致显示GA3促进干物质在茎叶中积累,(±)ABA增加干物质在苔和鳞茎中的储积,各处理间比较,前者依次为GA_3>CK>(±)ABA,后者依次为(±)ABA>CK>GA_3。  相似文献   

10.
油菜菌核病菌对多菌灵的抗药性及其治理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6~1998年在江苏省油菜主产区采样测定表明,在多数样点都发现抗多菌灵的油菜菌核病菌,平均抗性菌株的比例达7.8%~9.7%。经室内的杀菌剂复配、筛选和田间小区试验、大区对比试验的多点示范应用结果显示,35%菌核清可湿性粉剂以35g/亩在盛花期喷雾一次,对油菜菌核病的防治效果达70%~80%,明显同于多菌灵的防病效果。且经测定表明,多菌灵施药区油菜菌核病抗多菌灵菌株的比例明显上升,而菌核清施  相似文献   

11.
室内和田间接种鉴定表明,甘薯新品种金山57具有高抗蔓割病兼抗薯瘟病菌群Ⅰ,且对来自不同地区蔓割病的9个菌株抗性反应稳定.追溯渊源,该品种抗性来自 C180,亲子间有密切相关的抗性遗传及不同世代品种间的抗性血缘关系.  相似文献   

12.
伽师甜瓜嫁接栽培的防病增产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黑籽南瓜为砧木,伽师甜瓜为接穗,采用不同的嫁接方法和育苗方法,研究了嫁接对伽师甜瓜幼苗和植株生物学特性及枯萎病抗性、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嫁接方法都有较强的亲和性,在无土育苗条件下,嫁接苗成活率均在77.7%以上,显著高于有土育苗的成活率(68.1%)。各嫁接伽师瓜幼苗根系比自根苗根系发达,嫁接苗的各项生长指标均显著高于自根苗,尤其是伽师瓜嫁接苗的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及地上干样质量均显著高于自根苗。嫁接苗田间防效达到95.4%以上,无土育苗嫁接效果比有土育苗好,嫁接伽师甜瓜比自根伽师甜瓜增产75.9%~112.3%,增产效果主要表现在后期产量上。  相似文献   

13.
优质营养型甘薯新品种龙薯3号的选育和配套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甘薯新品种龙薯3号系福建省龙岩市农业科学研究所1996年从岩薯5号茎尖组培苗变异株经筛选选育而成的。该品种具有高产、优质、高抗蔓割病、商品性好等优良特性,适宜作优质营养型的甘薯品种。甘薯新品种龙薯3号配套栽培技术包括:营造良好的土壤环境;培育壮苗;适时早插,合理密植;科学施肥,适时收获及加强田管等环节。  相似文献   

14.
 在壤质褐土,有效应用保水剂可使甘薯苗抗旱力增强,整株鲜重、干重明显增加;单株茎数、平均薯块重均有增加,田间生产增产4.6%~31%。在本试验条件下,保水剂使用量为45kg/hm2时,增产效果最好;采取穴施的方法与用保水剂液蘸根增产效果差异不明显。但蘸根法方便易行,较为可取。  相似文献   

15.
在壤质褐土,有效应用保水剂可使甘薯苗抗旱力增强,整株鲜重、干重明显增加;单株茎数、平均薯块重均有增加,田间生产增产4.6%~31%。在本试验条件下,保水剂使用量为45kg/hm2时,增产效果最好;采取穴施的方法与用保水剂液蘸根增产效果差异不明显。但蘸根法方便易行,较为可取。  相似文献   

16.
对9个甘薯杂交组合实生苗做田间接种鉴定.结果表明,9个家系实生苗对蔓割病抗性有较大的分离,出现不同程度的连续性分布,显示以加性效应为主的遗传特点.亲子间抗性相关测定达到d=0.01的极显著水平,说明F1群体抗性受双亲基因型支配,但正反交反应有异,有明显偏向母性的遗传现象.  相似文献   

17.
甘薯新品种龙薯14号是以浙薯60-2为母本、广薯88-70为父本进行杂交选育而成的优质食用型新品种,2008年和2013年分别通过福建省品种审定和国家品种鉴定。其主要特征特性:鲜薯产量为28.16~43.80 t·hm-2,是对照金山57或广薯87的82.10%~103.90%;薯干产量为8.05~11.30 t·hm-2,是对照的96.50%~109.10%;淀粉产量为5.21~7.51 t·hm-2,是对照种的98.80%~110.83%。薯块干物率、淀粉率分别约为30.00%、19.00%,都高于对照金山57和广薯87,食味评分分别比金山57、广薯87高为3.2分和1.3分,其大部分主要营养成分含量都高于金山57,食味品质很好。高抗蔓割病、中抗薯瘟病,红皮淡黄肉、薯形光滑美观、商品性好。栽培技术要点:密度5.25万~6.00万株·hm-2,全生育期控制在140 d以上,施足基肥、后期注意追肥。  相似文献   

18.
对4个不同抗性的甘薯品种经苗茎剪口接种蔓割病菌后,测定叶片多酚氧化酶(PPO)活力及其同功酶,结果表明:接种第2dPPO活力上升,PPO活力病/健比值大于1,抗、感病品种之间差异不明显,第4、8d抗、感病品种PPO活力都下降,PPO活力病/健比值小于1,并且感病品种比值小于抗病品种;在接种的第8d叶柄PPO同功酶带没有增加,抗病品种扫描表面活力变化不大,而感病品种PPO同工酶酶谱颜色加深,条带不清,扫描表面活力明显降低.上述结果可作为鉴别品种抗性的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甘薯基部腐烂病害的病原菌与发病原因,2015—2017年开展甘薯病害调查取样、病原菌鉴定与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台州甘薯基部腐烂病主要由甘薯茎腐病菌( Dickeya dadantii)与甘薯基腐病菌(Phomopsis destruens)等复合侵染引起。简述了2种病害的分布情况、症状识别、病原菌形态、入侵途径及病害发生特点,提出了加强植物检疫、建立健康种苗制度、水旱轮作和薯田淹水、清洁田园和化学药剂预防等防控措施,以及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高度,加大经费投入,开展甘薯主要病虫抗性基因筛选、培育抗性品种和新入侵病害致病成因研究等建议。  相似文献   

20.
甘薯带根顶端优势的应用与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据植物顶端优势的原理,通过2年试验结果表明,甘薯带根顶端苗比传统的倒2~3段苗早生快长,栽种31 d,带根顶端苗比倒2~3段苗主蔓长增加14.8~17.6 cm,侧蔓数增加1.4~2.5条,侧蔓长增加1.3~4.6 cm,提早结薯且结薯多,薯皮光滑不开裂,增产幅度达24%~30%,经分析差异达显著水平.正交试验的育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