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明确云南省发生的猕猴桃溃疡病种类,通过田间发病症状、菌落形态、致病性测定、Biolog分析,16S rDNA序列分析比较,对疑似猕猴桃溃疡病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病原菌接种可引起烟草过敏反应,同时在猕猴桃叶片表面形成带有黄色叶晕的不规则褐色斑点,将菌株测序序列与现有的丁香假单胞菌菌株的16S rDNA序列构建进化树,结果显示病原菌与丁香假单胞猕猴桃致病变种聚在同一分支上。以上表明云南省猕猴桃溃疡病病原菌为丁香假单胞猕猴桃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actinidiae)。这是云南省首次报道由Pseudomonas syringae pv. actinidiae引起的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  相似文献   

2.
进境柠檬样品上柑桔溃疡病菌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进境柠檬样品上分离到一株疑似柑桔溃疡病菌的分离物X206,对分离物进行了菌落形态学特征观察、16S r RNA序列测定、PCR检测、Biolog测定及致病性测试。试验结果表明分离物X206在NA培养基上形成黄色,有光泽,圆形,全缘,微隆起,粘稠状的菌落。特异引物Xac01/Xac02扩增分离物X206的DNA得到582bp的预期产物,产物序列与柑桔溃疡病菌序列的相似性为100%。其16S r RNA序列与柑桔溃疡病菌的序列完全一致。Biolog测定将分离物X206和柑桔溃疡病菌阳性菌株FZ01均鉴定为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dieffenbachiae。致病性测试显示分离物X206能导致柑桔叶片产生明显的溃疡病斑。根据试验结果将分离物X206鉴定为柑桔溃疡病菌(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citri)。  相似文献   

3.
 利用植原体16S rRNA基因及核糖体蛋白基因(ribosomal protein, rp)通用引物对发生在云南元谋的花生丛枝病病株DNA进行PCR扩增,并对扩增片段进行序列测定。扩增获得的云南元谋花生丛枝植原体(PnWB-YNym)16S rDNA、16S-23S rDNA和23S DNA片段总长1 806 bp,rp基因扩增片段长1 171 bp。云南株系与来源于台湾和海南的花生丛枝植原体均有较高同源性。比较16S rDNA片段,发现云南株系在5个位点上与来自台湾或海南的株系存在碱基差异,其中有1个位点的差异是云南元谋株系特异的;再分别比较核糖体蛋白rplV-rpsC 2个基因所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发现云南株系rpsC编码的第194位氨基酸与台湾和海南的株系存在差异。经16S rDNA片段系统进化及iPhyClassifier在线分析,表明PnWB-YNym在分类上属于16SrII-A亚组成员,与候选种‘Candidatus Phytoplasma australasiae’相关;基于rp基因构建的系统进化树表明,PnWB-YNym与16SrII-A亚组各成员聚为同一亚进化支(iii)。  相似文献   

4.
采用16S rDNA鉴定甜瓜细菌性叶斑病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甘肃河西、新疆阿勒泰甜瓜上分离获得的2株致病细菌,通过16S rDNA序列测定以及序列同源性比较,结合病原菌落培养性状、菌体形态观察和革兰氏染色反应等,初步确定当地甜瓜细菌性叶斑病菌为丁香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lachrymans (Smith et Bryan) Younget al.]  相似文献   

5.
对经甘肃口岸进境的30批菜豆Phaseolus vulgaris种子进行了普通细菌性疫病菌的检测,利用选择性培养基MT从波兰进境菜豆种子上分离到1株细菌597,对该分离物进行菌落形态特征观察、致病性测定、16S rDNA及16S-23S rDNA ITS序列分析和特异性PCR检测。结果表明,该分离物在MT培养基上菌落呈黄色、圆形、黏稠、表面光滑向外隆起、菌落周围有水解圈。分离物597接种菜豆幼苗后导致叶片枯萎,接种点干枯。结合菌落形态、16S-23S rDNA ITS序列、特异性PCR检测结果,将分离物597鉴定为地毯草黄单胞杆菌菜豆致病变种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phaseoli。  相似文献   

6.
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天津滨海新区泡桐丛枝病病原进行分类鉴定。采用植原体16S rDNA通用引物R16mF2/R16mR1对患病植株总DNA进行PCR扩增,得到约1.4 kb特异性片段。克隆测序、Blast比对和iPhyClassifier分析结果表明,天津滨海新区泡桐丛枝植原体16S rDNA基因片段长1 432 bp,与国内泡桐丛枝植原体PY株系相似性最高,达99.86%,归属于16SrI组(aster yellows group,翠菊黄化组)D亚组。系统树构建与分析显示,泡桐丛枝病天津滨海株PaWB-TJBH与16SrI其他亚组亲缘关系较近,同在16SrI组进化枝上,与16Sr I-D组亲缘关系最近;16S rDNA序列RFLP电子酶切图谱表明,PaWB-TJBH属于16SrI-D组一个成员,与同源性比较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7.
由丁香假单胞菌猕猴桃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actinidiae (Psa)侵染引起的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kiwifruit bacterial canker)是全球猕猴桃生产上最具毁灭性的细菌病害。为探明福建、安徽、四川和陕西4省Psa菌株的生物型和遗传多样性,用5对PCR特异性引物PsaJ-F/-R、PsaK-F/-R、Tac-F/-R、Con002-F/-R和avrRps4-F1/-R2检测Psa菌株的生物型;用4对PCR引物27F/1492R、PsaF1/PsaR2、gapA-Fps/Rps和rpoD+364s/-1222ps分别扩增16S rRNA、ITS、gapA和rpoD基因,进行多基因联合分析Psa菌株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特异性引物Tac-F/-R从47株Psa菌株中均能扩增出一条545 bp的特异条带,其他4对引物未扩增出任何条带,说明供试Psa菌株的生物型均为biovar 3。多基因联合分析表明,4省Psa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4个群体共检测出27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为0.955。安徽、福建、四川和陕西群体的单倍型数差异较大,分别为1、8、12个和12个。4个群体的多态性位点数、核苷酸多样性和平均核苷酸差异数差异极显著(P<0.01),其中福建群体的多态性最丰富,而安徽群体的多态性最低。AMOVA分析表明,3.6%的遗传变异来源于种群间,而96.4%的遗传变异来源于种群内,说明种群内变异是遗传变异的主要来源。遗传分化分析表明,安徽省Psa群体与其他3个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极高(Fst>0.175),福建、四川和陕西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水平较低(Fst<0.017)。研究结果有利于了解福建省Psa的来源,为阻断Psa的传播和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的长期可持续控制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12种寄主来源的茄科雷尔氏菌16S-23SrDNA间隔区序列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PCR方法,获得了分离自广东番茄、茄子、辣椒、烟草、空心菜、沙姜、姜、马铃薯、花生、菊花、桑树和藿香等12种作物21个茄科雷尔氏菌菌株的16S 23S rDNA 间隔区序列(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除HZ 1菌株外,其余20个茄科雷尔氏菌菌株ITS序列长均为503 bp,序列间相似性99.2%~100%,序列间差异仅1~4 bp;而HZ 1菌株的ITS序列长为498 bp,与其他菌株的ITS序列相似性为95.4%~95.6%。这些结果说明,这21株来源于12种不同寄主的茄科雷尔氏菌菌株的16S 23S rDNA ITS序列比较保守。系统进化分析显示,仅菌株HZ 1聚类于茄科雷尔氏菌区组2中,其余20个菌株均聚类于茄科雷尔氏菌区组1中。  相似文献   

9.
 利用MT选择性培养基从进境加拿大豌豆样品上分离到一株细菌分离物(编号1314),对该分离物进行PCR检测、16S和23S rRNA序列扩增、多位点序列分析、Biolog测定、烟草过敏性反应和致病性测试。豌豆细菌性疫病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 pisi, Ppi)特异引物AN7F/AN7R扩增分离物1314和Ppi菌株ATCC 11043得到预期272 bp的条带,二者的PCR产物序列一致,与GenBank中Ppi (X97405)的序列相似性为99.57%。分离物1314的部分16S rRNA、23S rRNA序列以及16S-23S序列均与Ppi菌株ATCC 11043一致。选择gap1gltAgyrBropD 4个看家基因进行多位点序列分析,系统发育树显示分离物1314与Ppi菌株聚在同一组内。Biolog鉴定结果表明:分离物1314为Ppi,PROB值为0.898,SIM为0.72。该分离物人工接种豌豆茎秆能引起水渍状症斑,接种烟草叶片产生过敏性反应。基于上述试验结果,将分离物1314鉴定为豌豆细菌性疫病菌。  相似文献   

10.
甘蔗宿根矮化病菌巢式PCR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索甘蔗宿根矮化病快速检测技术,以细菌16S-23S rDNA内转录间隔区(ITS)通用引物ITS1/ITS2为第1轮引物,以甘蔗宿根矮化病菌特异引物Lxx1/Lxx2为第2轮引物,建立甘蔗宿根矮化病菌巢式PCR检测技术。巢式PCR能扩增出438 bp的目的条带,其核苷酸序列与巴西、澳大利亚及美国甘蔗宿根矮化病菌分离物核苷酸序列同源率为100%或99.8%;其检测灵敏度为10fg甘蔗宿根矮化病菌基因组DNA,较常规PCR提高100倍;样品检测结果也表明巢式PCR检测灵敏度明显优于常规PCR,可用于+1片嫩叶和心叶等微量病菌样品的检测。  相似文献   

11.
由Pseudomonas syringae pv.actinidiae(Psa)引起的溃疡病是猕猴桃生产中威胁最大的细菌性病害。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猕猴桃溃疡病最有效途径,猕猴桃抗源是抗病育种的物质基础。本试验通过离体接种,在室内评价了4个不同种的7个猕猴桃资源及品种对溃疡病的抗性。结果表明:供试材料离体叶片、枝条接种溃疡病菌后,其发病时间、病斑大小、发病率差异明显。按病斑大小排序,其抗性强弱依次为毛花猕猴桃‘M9808’对萼猕猴桃‘S9801’美味猕猴桃‘M-06’美味猕猴桃‘米良1号’中华猕猴桃‘Z-12’中华猕猴桃‘东红’中华猕猴桃‘红阳’(CK)。其中,毛花猕猴桃‘M9808’抗病性最强,表现为发病最晚,离体叶片、枝条分别于接种后10 d、20 d发病,比对照推迟了8 d、10 d;病斑最小,为对照的1/25、1/11;发病率最低,为对照的1/28、1/10。抗病性相关酶活性比对发现,不同材料的PAL、CAT、POD酶活性差异较大,抗性材料均高于感病材料,且峰值出现时间早于感病材料。其中,毛花猕猴桃‘M9808’的PAL峰值最高,接种后5 d出现,比对照早10 d;CAT、POD峰值接种后10 d出现,比对照早5 d。说明毛花猕猴桃‘M9808’对溃疡病抗性最强,可作为今后猕猴桃抗病育种或抗性砧木的理想材料。这为猕猴桃抗病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为猕猴桃溃疡病的防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进口智利李子上核果褐腐病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进口智利李子上分离到一种引起李子果实腐烂的病原真菌,接种李子能引起果实变褐和腐烂。该真菌菌丝在PDA培养基上的生长最适温度为25℃,产孢少,菌落初始为浅灰色,边缘浅裂状,多次传代后逐渐变为浅白色,边缘整齐。分生孢子无色,单孢,柠檬形或卵圆形,大小11.5(9.5~14.7)μm&#215;7.4(5.3~9.2)μm。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分离物ITS区序列与GenBank中登录的16株舱laxa序列相似性分别为99.8%~100%,碱基的差异为0~1bp;与21株旭frueticola序列相似性为99.0%~99.2%,碱基的差异为4~5bp;与10株M.fructigena的序列相似性为97.5%~97.7%,碱基的差异为13~14bp。基于ITS序列的系统发育关系分析表明分离物sh675和GenBank中登录的16个M.laxa菌株属于同一个聚类群,相关的Mfructieola和M.fructigena属于另一个聚类群。M.laxa特异性引物ITS1Mix/ITS4Mlx能扩增分离物sh675的菌丝DNA,得到预期的356bp扩增产物。根据该真菌的菌落形态特征、分生孢子形态特征、ITS序列和PCR检测结果,将其鉴定为核果褐腐病菌(Monilinia laxa)。  相似文献   

13.
由丁香假单胞菌猕猴桃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actinidiae (Psa)引起的猕猴桃溃疡病是猕猴桃产业上的毁灭性病害,生产中常施用水基型制剂进行防治,但因其附着性低且不易成膜保护树体,防治效果并不理想。为研制可有效防治猕猴桃溃疡病的新技术措施,本研究通过对不同填料和增稠剂进行筛选,并将两者混合后得到成膜助剂,再加入优化后的渗透剂制备得到基础涂抹剂(涂抹剂基#),对其成膜性、在树体上的附着性及耐雨水冲刷能力等性能指标进行了评价;向涂抹剂基#中分别加入复配杀菌剂组合1#(四霉素与戊唑醇质量比2:1)和组合2#(四霉素与噻霉酮质量比5:1),制得涂抹剂1#与涂抹剂2#;采用滤纸片法测定了涂抹剂基#、涂抹剂1#、涂抹剂2#及所对应的杀菌剂组合对猕猴桃溃疡病菌的室内抑制活性,并通过田间试验验证了其对猕猴桃溃疡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配方筛选所得最适填料为纳米膨润土...  相似文献   

14.
为探索田间猕猴桃溃疡病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 actinidiae(Psa)致病力丧失的分子机制,针对从猕猴桃果园中分离获得的1株不致病菌株G230,通过特异性引物检测和多基因序列分析明确其分类地位,并设计引物检测其是否由已知遗传变异引起,通过比较基因组学、基因表达、超敏反应和荧光素酶报告菌株检测确定引起菌株G230致病力丧失的原因。结果表明,不致病菌株G230为Psa生物型3(Psa3),其致病缺陷不是由已报道的遗传变异引起;基于基因组比较分析发现菌株G230中的hrpS基因被转座子ISPsy36插入破坏,导致Ⅲ型分泌系统(type Ⅲ secretion system,T3SS)不能正常表达;而在不致病菌株G230中表达hrpS基因后能恢复其T3SS功能,使其具备致病能力及激发非寄主超敏反应的能力。表明转座子ISPsy36插入hrpS基因内部可以破坏Psa的T3SS功能进而使其丧失致病力,这是自然条件下Psa3丧失致病力的一种新型机制。  相似文献   

15.
在海南的赛葵上发现了类似植原体感染的病症,症状表现为花变叶和叶片变小。本研究通过植原体16S r DNA通用引物P1/P7对表现症状的赛葵植株进行了PCR检测,并对检测到的植原体病原16S r DNA进行了克隆测序、序列比对、虚拟RFLP分析和系统进化树构建分析。结果表明,该植原体为翠菊黄化植原体候选种相关株系,属于翠菊黄化植原体组(16SrI)的B亚组(相似系数为1.00)。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通过对表现出丛枝和花变叶症状的芝麻感病植株总DNA进行植原体16S rRNA和rp基因的PCR扩增、克隆、测序及序列分析,明确了两种病株的病原均为植原体,并将其命名为云南元谋芝麻丛枝植原体(SEWB-YNym)和云南元谋芝麻花变叶植原体(SEP-YNym)。两个株系的16S rRNA基因片段长度均为1 248 bp,并且碱基序列完全一致。通过与其他地区报道的芝麻植原体株系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后发现这两个株系与来自缅甸的株系不存在位点差异,而与泰国、中国台湾、印度的株系分别存在3~6个位点差异。同时,还从两个株系中获得了长度均为1 171 bp并且碱基序列也完全一致的SEWB-YNym和SEP-YNym的rp基因序列。此rp基因序列包括全部rpl22基因(nt90-476)和部分rps3基因(nt550-1170),分别编码128和206个氨基酸。通过对16S rRNA和rp基因的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构建系统进化树等分析,表明两个株系与候选种‘Candidatus Phytoplasma aurantifolia'相关,为16SrII-A亚组成员,并归属于植原体rp-iii亚进化支。  相似文献   

17.
甘肃定西地区马铃薯线虫病病原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明确甘肃省定西市马铃薯线虫病的病原种群分类地位,采用形态学结合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该地区马铃薯上的4个线虫群体进行了鉴定,观察和测量其形态特征值,基于r DNA-ITS序列以UPGMA法构建线虫群体的系统发育树,并按照柯赫氏法则进行了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4个线虫群体在形态学上与马铃薯腐烂茎线虫Ditylenchus destructor一致,但群体DX27与群体DX11、DX16、DX19雌虫的体长、体长/食道长、体长/尾长值存在极显著差异。利用通用引物TW81/AB28扩增r DNA-ITS序列均获得长度为915 bp的片段;序列比对分析表明,群体DX27与其它3个群体相比在ITS1区的第96~255 bp片段内有25个碱基的差异;系统发育树显示,群体DX27与C型群体聚为1支,群体DX11、DX16、DX19与B型群体聚为1支。根据形态学特征及r DNA-ITS序列分析结果确定该病原线虫为马铃薯腐烂茎线虫,其中群体DX27属于C型,群体DX11、DX16、DX19属于B型。  相似文献   

18.
利用植原体16S rDNA基因通用引物对新疆轮台县疑似杏褪绿卷叶病植株总DNA进行巢氏PCR检测,扩增出大小约1.2 kb的特异性条带。对扩增产物克隆和测序,确定特异片段大小为1248 bp。序列同源性比较和系统进化分析表明,新疆杏褪绿卷叶植原体不同分离株16S rDNA基因序列同源性极高,达到99.8%~100%。与16SrⅤ组成员的同源性达到98.2%以上,其中与16SrⅤ-B亚组的枣疯病植原体山东宝山分离株,甜樱桃绿化植原体山东分离株同源性最高,达到99.4%~99.6%。进一步虚拟RFLP分析,结果表明该植原体属于榆树黄化组(16SrⅤ)的一个新的亚组,与其相似性最高的是16SrⅤ-B亚组,相似系数为0.94。本研究首次报道了新疆杏褪绿卷叶植原体16S rDNA的序列,确定了其分类地位,为杏褪绿卷叶病的早期诊断和检测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对广西南宁、河池两地的葡萄黑痘病菌进行分离、纯化,分别得到37和31株分离菌。经菌落形态观察及r DNA ITS序列分析,南宁37株分离菌为同一菌株,河池31株分离菌为同一菌株,以NN和HC分别代表两地菌株,对它们进行形态学、致病性鉴定及r DNA ITS区域序列分析。结果显示,两地菌株形态学与致病性存在较大差异,但都符合黑痘病菌生长形态。NN菌落为红棕色、近圆形,边缘光滑。菌落中心位置丘状凸起,表面有白色菌丝和透明粘稠的小液滴,周围边缘有较规则的褶皱。HC菌落呈浅橙色、近圆形,边缘光滑。菌落中心位置丘状凸起,表面有少量白色菌丝,无液滴,周围边缘有不规则褶皱隆起。人工接种葡萄后均能引起典型的黑痘病症状,NN致病性强于HC。使用r DNA ITS区域通用引物ITS1F/ITS4进行PCR扩增后,NN和HC分别得到1 124 bp和818 bp的片段。比对结果显示1 124 bp与Elsinoe ampelina(AY826763.1)序列覆盖率达92%,序列一致性达99%;818 bp与Elsinoe ampelina(AY826762.1)序列覆盖率达75%,序列一致性达99%。因此,NN和HC均是引起广西葡萄黑痘病的病原菌。  相似文献   

20.
从甘肃河西、新疆阿勒泰甜瓜上分离获得的2株致病细菌,通过16S rDNA序列测定以及序列同源性比较,结合病原菌落培养性状、菌体形态观察和革兰氏染色反应等,初步确定当地甜瓜细菌性叶斑病菌为丁香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lachrymans (Smith et Bryan) Young et a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