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采自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新源县那拉提草原和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乐市青德里乡甜菜根围的土样中分离到一种短体线虫,通过形态学特征以及基于核糖体28S D2/D3区序列比较,证实其为落选短体线虫(Pratylenchus neglectus(Rensch,1924)FilipjevSchuurmans Stekhoven,1941)。该线虫的主要形态鉴别特征为:唇区有2个唇环;平均V=80.4%~82.7%;后阴子宫囊小于阴门处体宽;口针长17.5~18.3μm;受精囊退化;尾末端通常宽圆,但有时也呈平截状或指状。这是我国新疆首次发现该种线虫。鉴于该种线虫目前已在我国普遍发生,建议将该种线虫确认为中国种。  相似文献   

2.
拟短体线虫属一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薯拟短体线虫新种(Pratylenchoides batatae n. sp.)根据采自河北省卢龙县前双庙的甘薯根部及根际土壤中的一个拟短体线虫种群进行描述和作图。新种的主要鉴别特征是:唇区有5个唇环,侧区4条侧线并有网格纹,尾呈圆柱形、有24~26个体环,尾端圆、具粗纵纹。食道腺末端覆盖于肠背面,2个亚腹食道腺核均在背食道腺核之后,一个亚腹食道腺核位于食道-肠瓣门前的腹面、另一个位于食道-肠瓣门稍后。近似种为齿尾拟短体线虫(P. crenicauda),该种与新种的主要区别是:唇区3~4个唇环,侧区有6条侧线、无网纹,亚腹食道腺核一个在背食道腺核前、另一个在背食道腺核后。新种为两性种。模式标本保存于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植物线虫学实验室。  相似文献   

3.
四种短体线虫的形态和分子生物学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来自荷兰的藏橐吾和铃兰、泰国的高山榕、缅甸的香蕉等种苗(球)分别鉴定出玻利维亚短体线虫Pratylenchus bolivianus、铃兰短体线虫P. convallariae、咖啡短体线虫P. coffeae和斯佩奇短体线虫 P. speijeri。对这4种线虫的形态特征进行较为详细的描述后,认为头环、口针、侧区、生殖系统和尾形等形态特征是种类鉴定的重要依据;进一步利用引物28S-D2A/28S-D3Br扩增测序得到上述4种线虫的28S rRNA基因D2/D3区序列,序列分析发现玻利维亚短体线虫从欧洲到美洲的不同种群之间的遗传距离变异较小,仅为0~0.007;铃兰短体线虫同一种群不同个体之间的遗传变异较大,为0.006~0.029;咖啡短体线虫不同种群之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013;斯佩奇短体线虫不同种群之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010;咖啡短体线虫P. coffeae和斯佩奇短体线虫P. speijeri亲缘关系很近,二者种间平均遗传距离仅为0.026。本研究再次证明线虫28S rRNA基因D2/D3区基因序列可作为短体线虫种间鉴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四种短体线虫的形态和分子生物学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来自荷兰的藏橐吾和铃兰、泰国的高山榕、缅甸的香蕉等种苗(球)分别鉴定出玻利维亚短体线虫Pratylenchus bolivianus、铃兰短体线虫P. convallariae、咖啡短体线虫P. coffeae和斯佩奇短体线虫 P. speijeri。对这4种线虫的形态特征进行较为详细的描述后,认为头环、口针、侧区、生殖系统和尾形等形态特征是种类鉴定的重要依据;进一步利用引物28S-D2A/28S-D3Br扩增测序得到上述4种线虫的28S rRNA基因D2/D3区序列,序列分析发现玻利维亚短体线虫从欧洲到美洲的不同种群之间的遗传距离变异较小,仅为0~0.007;铃兰短体线虫同一种群不同个体之间的遗传变异较大,为0.006~0.029;咖啡短体线虫不同种群之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013;斯佩奇短体线虫不同种群之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010;咖啡短体线虫P. coffeae和斯佩奇短体线虫P. speijeri亲缘关系很近,二者种间平均遗传距离仅为0.026。本研究再次证明线虫28S rRNA基因D2/D3区基因序列可作为短体线虫种间鉴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甘薯茎线虫的形态特征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甘薯茎线虫样本采自河北、山东和安徽省的部分甘薯产区,该线虫种鉴定为腐烂茎线虫(Ditylenchus destructor Thome,1945)。雌虫:线虫唇架骨质化,唇区稍缢缩、有4个唇环和6个唇片;侧区有6条侧线,有网格纹。中食道球梭形、有瓣膜,食道腺通常覆盖于肠的背面达体宽1/2,个别覆盖于肠侧面和腹面;尾呈锥状,稍向腹面弯曲,末端窄圆;卵巢前端卵原细胞双行排列;阴唇略隆起,阴门裂与体轴线垂直,阴门宽度占4个体环;后阴子宫囊大,延伸至阴肛距2/3-3/4。雄虫:虫体前部与雌虫相似。泄殖腔隆起,交合伞起始于交合刺前端水平处向后延伸达尾长3/4;交合刺朝腹向弯曲,前端膨大具指状突;引带短。  相似文献   

6.
湖北省武穴市佛手山药是“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近年佛手山药线虫病害严重, 为此在病源地采集山药土样进行了病害发生调查及病原鉴定?通过形态特征观察?形态特征测计值比较, 以及基于rDNA 28S D2/D3区序列构建短体线虫属线虫群体系统进化树并进行SCAR验证, 对引起佛手山药线虫病的病原线虫进行种类鉴定?结果表明:危害佛手山药的病原线虫的群体特征与咖啡短体线虫Pratylenchus coffeae相似?系统进化树显示:该病原群体与中国香港群体(HQ688677.1)聚类在一个分支上, 置信度达99%?因此, 将该群体线虫鉴定为咖啡短体线虫Pratylenchus coffeae?此外田间调查表明:线虫主要集中分布于10~20 cm深度的土层中, 线虫密度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呈递减趋势, 且连作1年地较连作2年地的线虫数量少, 施用阿维菌素的地块较未施用的线虫数量少?上述结果表明, 在佛手山药生产中实行轮作和科学选择药剂防治, 避免连作, 可降低该线虫发生量?  相似文献   

7.
日本盆景中截获的短体线虫与根结线虫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4年,天津口岸从日本进境盆景中截获3种短体线虫和1种根结线虫。通过形态学和DNA条形码方法将截获的短体线虫鉴定为朱顶红短体线虫(Pratylenchus hippeastri)、伤残短体线虫(P.vulnus)和穿刺短体线虫(P.penetrans)。根据形态学并结合特异PCR和DNA条形码方法,将截获的根结线虫2龄幼虫鉴定为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朱顶红短体线虫是短体线虫属非中国种,为我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在挪威槭和榉树盆景中截获该线虫为国内外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8.
从尼日利亚进境的芋头中截获最短尾短体线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东检验检疫技术中心植检实验室于2008年4月从尼日利亚进境的芋头中分离到数条短体线虫,经纯培养、形态观察、测量,以及对rDNA-ITS、D2D3区序列的扩增、克隆、测序分析,鉴定为最短尾短体线虫(Pratylenchus brachyurus(Godfrey,1929)Filipjev & Schuurmans Stekhoven,1941)。该线虫在国内局部分布,属于检疫性线虫,在系统内首次截获。  相似文献   

9.
上海口岸从旅客携带进境的树苗中分离到1种孢囊线虫属的2龄幼虫,通过形态特征和分子特征分析,鉴定为无花果孢囊线虫(Heterodera fici Kirjanova,1954)。该2龄幼虫的主要形态特征为:体长409.9~454.4μm;唇环3个;口针发达,长22.6~24.0μm,基部球圆形略向前倾斜;侧线4条;尾长圆锥形,末端细圆,尾部透明区长24.7~30.5μm,约占尾长的1/2。序列分析显示其ITS区序列与GenBank中无花果孢囊线虫的序列相似性为99.48%~99.90%,序列差异为1~5 bp。系统发育分析显示该线虫与无花果孢囊线虫处于一个聚类组内。这是我国口岸首次报道截获无花果孢囊线虫。  相似文献   

10.
在对广东省主要珍贵树种上的线虫进行调查时从格木Erythrophleum fordii上分离到一种隐皮孢囊线虫,经形态特征观察和测量数据分析,将其鉴定为卡勒萨隐皮孢囊线虫Cryphodera kalesari。其诊断特征为:雌虫椭圆形至近球形,头部具有1个唇盘和2~3个唇环,口针长33.6~37.8μm,阴门唇突出,阴门与肛门之间区域凹陷,肛阴距为42~72μm;2龄幼虫头部具1个明显的唇盘和3个唇后环纹,口针长24.8~29.5μm,口针基部球前缘凹陷,侧区3条侧线,尾长圆锥形,长38~53.5μm,尾末端细圆,透明尾长17.1~25.1μm,侧尾腺孔位于肛门后2~5环;雄虫未发现。本研究首次获得了卡勒萨隐皮孢囊线虫的rDNA(LSU D2D3和ITS)序列,为此线虫的鉴定提供了可靠的分子数据。本研究还分析了卡勒萨隐皮孢囊线虫与本属其他种类的系统进化关系。卡勒萨隐皮孢囊线虫为中国的地理新记录种。格木为隐皮孢囊线虫的新寄主。  相似文献   

11.
 短体属线虫(Pratylenchus Flipjev,1936)又称根腐线虫,是一类重要的迁移性植物内寄生线虫,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且危害性大,在我国多个省份皆有发生危害。本文采用改进的贝尔曼漏斗法从河南省商丘市、荥阳市和洛阳市的3个玉米土壤样品中分离出根腐线虫,利用光学显微镜进行形态学鉴定,基于rDNA的 ITS和28S D2-D3区序列以及mtDNA-COI序列对供试根腐线虫进行了分子鉴定。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均表明来源于商丘样品的SY-1和SY-2种群分别为咖啡短体线虫(P. coffeae)和斯克里布纳短体线虫(P. scribneri);来源于荥阳样品的XY-1种群和洛阳样品的XC-250种群,均为斯克里布纳短体线虫(P. scribneri)。基于rDNA-ITS、28S D2-D3区和mtDNA-COI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结果与已知鉴定结果相一致,本研究鉴定的短体线虫种类,分别单独聚类在各自分支。本研究明确了河南省玉米田3个病样品的病原种类,发现采自商丘的病样品存在两种根腐线虫复合侵染的现象,且3个病样品均发现斯克里布纳短体线虫(P. scribneri)的存在,研究结果为玉米根腐线虫病害的识别与防控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从宁波口岸进境的日本鸡爪槭(Acer palmatum)景观树根际介质中分离到1种胞囊线虫属的2龄幼虫,通过形态鉴定和分子特征分析,鉴定其为旱稻胞囊线虫(Heterodera elachista Ohshima,1974)。该日本群体的2龄幼虫体长374~421μm;唇区有3个唇环;口针粗壮,长16.5~19.2μm,基部球圆形或前端略凹陷;侧线3条;尾长圆锥形,末端细圆,透明尾长22.9~30.7μm,约占尾长的50%。基于核糖体DNA的28S-D2/D3区和ITS区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以及ITS序列酶切分析证实该鉴定结论,这是我国首次截获旱稻胞囊线虫。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宁波口岸进境的新加坡阔叶木包装材料中截获的一种伞滑刃属线虫进行了形态学特征鉴定和分子特征分析,确定其为松材线虫组(xylophilus group)的一个新成员。该群体的主要形态鉴别特征是:雄虫交合刺呈弓形,中弧线长约23μm,基顶不显著,近末端背缘显著凹陷;雌虫有阴门盖,尾锥形,末端锐尖。该群体r DNA的ITS-RFLP图谱与所有已知松材线虫组成员的图谱有差异,基于r DNA的18S r RNA、ITS和28S r RNA-D2/D3区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该群体与松材线虫组成员亲缘关系最近。因标本材料限制,暂作为一种未命名新种来记述报道。  相似文献   

14.
2016年,天津口岸检疫人员从美国进境饲用苜蓿草中发现一种滑刃属线虫,通过形态学特征、形态测计值以及核糖体28S r RNA-D2/D3区与ITS区核酸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分析,最终确定为我国检疫性有害生物菊花滑刃线虫(Aphelenchoides ritzemabosi)。从进境饲用苜蓿草中截获该线虫为全国口岸首次。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传统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采自山西省窖藏马铃薯和薯蓣块茎中的短体线虫进行了种类鉴定。结果表明,从马铃薯块茎中分离出的短体线虫形态学特征与斯克里布纳短体线虫Pratylenchus scribneri一致,其SSU序列与P. scribneri美国群体相似性达99.8%。从薯蓣块茎中分离出的短体线虫形态学特征与咖啡短体线虫P. coffeae一致,其ITS序列与P. coffeae浙江群体相似性达98.8%。斯克里布纳短体线虫首次在我国马铃薯块茎中发现,咖啡短体线虫首次在山西省薯蓣块茎中发现。  相似文献   

16.
毛刺类线虫系一类重要的植物外寄生线虫,其内包括一些可传播植物病毒的种类。本研究基于形态学和rDNA分子特征从我国海南儋州、云南呈贡和昆明、福建厦门等植物根围土壤样品中分离鉴定出8个较小拟毛刺线虫(Paratrichodorus minor)群体;通过对种群数量较大的海南儋州群体与福建厦门群体的形态及测量值比较,发现不同地理群体间主要形态测量值存在一定差异;各群体18S RNA区、r DNA-ITS1区、r DNA-ITS2区和28S RNA基因中D2D3区序列与Gen Bank已登录的较小拟毛刺线虫不同群体相应序列(AJ438053、AJ438054及AJ438056;KJ934126;JN123380和JN123381;JN123396和KJ513001)相似度分别介于99.1%~99.9%、95.8%~96.3%、99.5%~99.8%和99.4%~99.9%。对上述较小拟毛刺线虫群体r DNA-ITS1区、r DNA-ITS2区和28S RNA基因中D2D3区序列比较和酶切分析显示,该3段序列在较小拟毛刺线虫种内群体间都较为保守。其中28S RNA基因中D2D3区序列在种内群体稳定,种间群体有明显的差异,系毛刺类线虫鉴定一较好的分子靶标。有关结果对较小拟毛刺线虫的鉴定及鉴别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河南省温县铁棍山药病原线虫种类,在温县铁棍山药种植区采集有明显症状的块茎进行线虫分离,观察线虫的雌、雄成虫的形态特征,并扩增rDNA的28S D2-D3序列对其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从山药块茎中分离出的根腐线虫形态学特征及测量指标与咖啡短体线虫Pratylenchus coffeae基本一致,其28S D2-D3序列与P.coffeae相似性达99.87%~100%。本研究明确了河南省温县地区铁棍山药根腐线虫为咖啡短体线虫,为山药线虫病的鉴别及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北京口岸从英国邮寄进境的大岩桐(Sinningia speciosa Benth)宿根植物根际介质中分离到1种孢囊线虫属的2龄幼虫,通过形态鉴定和分子特征分析,鉴定其为三叶草孢囊线虫(Heterodera trifolii Goffart,1932)。该英国群体的2龄幼虫体长439~539μm;唇区有3或4个唇环;口针粗壮,长26.3~29.7μm,基部球圆形或前端略凹陷;侧线4条;尾长圆锥形,末端细圆,透明尾长27.7~39.5μm,约占尾长的60%。基于核糖体DNA的28S区和ITS区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证实该鉴定结果。  相似文献   

19.
甘肃定西地区马铃薯线虫病病原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明确甘肃省定西市马铃薯线虫病的病原种群分类地位,采用形态学结合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该地区马铃薯上的4个线虫群体进行了鉴定,观察和测量其形态特征值,基于r DNA-ITS序列以UPGMA法构建线虫群体的系统发育树,并按照柯赫氏法则进行了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4个线虫群体在形态学上与马铃薯腐烂茎线虫Ditylenchus destructor一致,但群体DX27与群体DX11、DX16、DX19雌虫的体长、体长/食道长、体长/尾长值存在极显著差异。利用通用引物TW81/AB28扩增r DNA-ITS序列均获得长度为915 bp的片段;序列比对分析表明,群体DX27与其它3个群体相比在ITS1区的第96~255 bp片段内有25个碱基的差异;系统发育树显示,群体DX27与C型群体聚为1支,群体DX11、DX16、DX19与B型群体聚为1支。根据形态学特征及r DNA-ITS序列分析结果确定该病原线虫为马铃薯腐烂茎线虫,其中群体DX27属于C型,群体DX11、DX16、DX19属于B型。  相似文献   

20.
深圳口岸从来自泰国真柏苗木中截获一种隐皮孢囊线虫。序列分析显示截获的孢囊线虫28S r DNA-D2/D3区基因序列与Gen Bank中布林克曼隐皮孢囊线虫(Cryphodera brinkmani)(登录号为JQ965677和DQ328705)的序列相似性为99%。系统进化树中截获的孢囊线虫和布林克曼隐皮孢囊线虫聚为一个分支。结合形态学特征比较和分子特征分析,将截获的孢囊线虫鉴定为布林克曼隐皮孢囊线虫。这是我国口岸首次报道截获该线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