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正重点培训了青海12316三农服务热线微信公众平台,青海省农牧业信息网APP;教会了农民利用手机查找农牧业农村政策法规、市场行情信息等技能,并手把手教农民使用智能手机登录全国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平台,现场体验平台上的"有奖问答"、"农民手机应用达人接力"等互动活动,通过答题活动提升了农牧民手机应用与互联网知识水平,体验了抽奖乐趣,加深了平台影响力;同时在活动现场工作人员就如何预防电信诈骗和网络诈骗等内容进行了培训和手把手的重点指导。让当地农牧民初步了解和掌握了利用智能手机应用软件及平台的技能。  相似文献   

2.
<正>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得到极大的推广和普及,在农村中每户都拥有了一部、甚至几部智能手机,农民群众在使用手机的过程中,不仅仅停留在传统的接打电话、收发短信的需求上,而且越来越多的手机功能开始逐渐被农民群众所了解和熟悉,甚至在生产生活中得到了极大运用。比如微信、手机QQ这些即时通讯软件可以实现视频通话,让通话双方在语音通话交流的过程中实现视频通话,可以彼此看到对方;同时在互联网络的环境下不必为高额的话费而  相似文献   

3.
正1、充分利用全省信息员培训项目机会,将《智能手机应用及APP介绍》《电商平台使用》《电信网络防诈骗知识》等列入培训课程,进行现场课程培训以及电商产业园参观现场教学,同时搭建"贵州惠农"在线学习平台和微信公众平台,将智能手机入门、微信全攻略、电商平台使用等实用课程给全省信息员及农民开放学习。活动周期间建设相关线上课程8门,完成了近300名信息员的集中培训,线上学习人数突破2000人。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在校大学生几乎人手一部智能手机,而微信是这些智能手机上最基础的App。可以说微信已经成为年轻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很多人利用这个平台进行交流与沟通。本文在介绍微信的特点及功能的基础上,以大学《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为例,探讨了微信在教学过程中所能起到的作用及其应用模式设计,进而可以很好地辅助教学。  相似文献   

5.
微信作为一种基于智能手机的即时通讯APP,其点对点的信息接收与传输方式受到了广大用户的青睐。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农民用户的不断增加,利用微信这一新型软件进行农业信息服务,不仅节约了成本,也提高了服务效率。创建热带农业科技服务微信公众号,充分利用微信平台的快捷传播特性,向广大热区农业生产者、基层人员提供农业科技知识,通过微信平台提供的统计分析功能获取关注用户读取信息的数据,分析关注用户阅读信息的喜好,以期更好地开展热带农业信息服务,更好的为“三农”服务,提高热区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效率。  相似文献   

6.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243-244
随着智能手机的迅速普及,作为手机中必备的社交软件之一,微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当代大学生基本人手一部智能手机,用手机上网已经逐渐取代原来的电脑上网习惯。微信的高使用率给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对新的问题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者应及时转变做到与时俱进,利用微信公共平台、微信群、信息推送等功能,及时拓展党建教育途径,跟进管理服务,强化沟通联系,探索高校党组织建设新模式,不断创新高校学生党建工作。  相似文献   

7.
基于微信小程序的田间作物管理系统开发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规避农户种植风险,降低农民种植成本,提高农民经济收益,快速实现农业现代化,智能手机微信小程序的农作物田间管理查询与推荐系统分别在Android端与服务器端实现系统设计。系统提供的功能和内容能让农户、供应商、经销商等利用手机终端浏览田间农作物管理的方法,可根据需要在农作物种植技术、作物种类、病虫害预防、施肥、灌溉、种子、农药使用等方面做最佳选择,以实现田间作物利润的最大化,方便大田作物管理。  相似文献   

8.
黄红 《河南农业》2016,(16):51-52
正"三农"问题长期以来是制约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如何有效地促进农业科技转化,大力培养新型农民,全面提高农民的专业素质、专业技能是发展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现代化的主要环节。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伴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互联网得到了迅速发展。据统计,2015年新入网的农村网民中通过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90%。一、微信的优点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5年底,  相似文献   

9.
本次研究以吉林省内6个农村作为样本,对目前吉林省农民微信使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发现:在所调查的样本中有80%以上的农民经常使用微信,微信的使用与年龄、收入等因素有关。在微信的使用偏好上以基本的聊天和朋友圈为主。另外,大多数农民都会通过微信获取外界资讯,但其中获取农业资讯的比重相比较少,农民在与他人沟通农业信息、传播农业新技术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0.
随着智能手机的兴起和加速普及,主要依托于智能手机的微信凭借其免费的即时化社交功能而迅速发展兴起,丰富和影响了人们的社交手段,成为当今炙手可热的网络社交工具。与此同时,新生代农民工正逐渐成为进城务工的主力军,本文以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的新生代农民工为例,通过对新生代农民工微信使用情况的调查了解,尝试研究微信对新生代农民工社会生活的影响,并进一步深化对新生代农民工社会生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中国当今最流行的移动社交APP,微信给中国高校图书馆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以上海大学图书馆运用微信进行推广经营为案例,展示了微信在智能手机移动客户端为读者带来的便利,例如检索图书、查阅个人借书记录、办理续借,图书馆设施使用,品牌活动推广,评比展示等。说明微信是图书馆推广经营服务的新平台,是读者的移动图书馆,是图书馆应对移动阅读服务、保有连结用户的重要推广渠道,是图书馆创新服务的新增长点。  相似文献   

12.
《新农业》2019,(16)
<正>"农+"是借助迅猛发展的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技术面向"三农"创建的全新理念服务模式,基于智能手机为全国农民朋友打造社区化、智能化的分享服务平台与移动入口。通过内容整合、组织专业化服务资源、对接第三方电商平台等打造基础功能,帮助农民朋友查找信息、解决问题、卖出产品。  相似文献   

13.
《新农业》2019,(12)
<正>"农+"是借助迅猛发展的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技术面向"三农"创建的全新理念服务模式,基于智能手机为全国农民朋友打造社区化、智能化的分享服务平台与移动入口。通过内容整合、组织专业化服务资源、对接第三方电商平台等打造基础功能,帮助农民朋友查找信息、解决问题、卖出产品。  相似文献   

14.
随着以3G、4G为标志的下一代移动互联网技术和智能手机产业的迅猛发展,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人们须臾不可或缺的工具。移动通信技术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为农民提供高效便捷、简明直观、双向互动的信息服务,也将为农村信息化带来革命。通过考察手机在中国农村信息服务中的作用、优势和现状,分析以智能手机为终端以农民为中心对象的农村信息服务新模式,并就建设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新农业》2019,(4)
<正>"农+"是借助迅猛发展的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技术面向"三农"创建的全新理念服务模式,基于智能手机为全国农民朋友打造社区化、智能化的分享服务平台与移动入口。通过内容整合、组织专业化服务资源、对接第三方电商平台等打造基础功能,帮助农民朋友查找信息、解决问题、卖出产品。  相似文献   

16.
胡杨 《吉林农业》2014,(16):+5+0+4+0+3
<正>为增强客户体验感,增加业务宣传途径,更好的完善服务水平,蛟河农商银行在原有微信平台基础上嵌入了"微网站",并申请了独立域名,可通过智能手机浏览器输入wap.jljhrcb.com直接访问,也可通过蛟河农商银行的微信公共平台访问。蛟河农商银行通过"微网站",让广大客户更清晰的了解该行业务品种、优惠活动、产品信息、服务地址等多方面内容,让客户足不出户享受该行"微服务"。  相似文献   

17.
《新农业》2019,(24)
<正>"农+"是借助迅猛发展的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技术面向"三农"创建的全新理念服务模式,基于智能手机为全国农民朋友打造社区化、智能化的分享服务平台与移动入口。通过内容整合、组织专业化服务资源、对接第三方电商平台等打造基础功能,帮助农民朋友查找信息、解决问题、卖出产品。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互联网+"上升为国家战略,移动互联网的应用成为贫困地区脱贫发展的重要利器,特别是智能手机和微信的普及和发展,为精准扶贫增添了强劲的动力。以湖南湘西州典型贫困村为例,探索微信微信小程序在精准脱贫帮扶中的应用优势,并且针对性的设计开发特色微信小程序,应用于对口扶贫,为其推送个性化信息、宣传乡村特色,达到提升对口扶贫信息化水平,加快精准脱贫速度、加强信息的收集与反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当前加强农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乡村振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微信公众号在农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分析微信公众号应用于农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提高政治站位、做好统筹规划,加强队伍建设、提升综合能力,关注受众对象、创新教育形式,来提高微信公众号在农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实效。  相似文献   

20.
《新农业》2017,(12)
<正>现代人离不开手机,很多农民朋友的手机也从老式的黑白屏跨越到了智能彩屏。智能手机的使用确实给农民朋友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信息获取、技术查询都变得高效便捷,但同时,智能手机也成为不法分子趁虚而入的媒介。基于手机及网络的骗术层出不穷,也给使用者造成了很多麻烦和困扰。生活中大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