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正>目前,畜禽养殖最怕的就是发生动物疫病,一旦发生动物疫病,畜禽就会全军覆没,养殖户就会血本无归。所以,畜禽养殖最重视的就是动物防疫工作,而动物防疫工作中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免疫和消毒,免疫是疫苗对应某种疫病的特定防疫措施,而消毒是防疫工作中最基础、最有效、最广泛的防疫措施,但养殖户往往重视疫苗免疫,而忽视防疫消毒。养殖场消毒的目的是消灭散播于外界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切断传播途径,阻止疫病的传入或继续蔓延,达到预防、控制和消  相似文献   

2.
疫苗接种是目前预防重大动物疫病的有效手段,也是保障养殖场(户)安全生产的重要措施,更是乡村防疫人员的主要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非疫苗源方面的因素对动物疫苗免疫效果会产生不良影响,有的甚至会导致免疫失败。  相似文献   

3.
<正>养殖业的最大威胁是畜禽传染病,接种疫苗是预防、控制和消灭传染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随着动物疫病的不断变化,强制免疫病种增加,动物防疫员工作强度加大,但动物防疫工作由于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动物防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规模化养殖业的飞速发展,免疫接种已经成为预防和控制动物疫病的关键环节,也是规模化养殖场防控疾病的重要措施。但近几年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中,畜禽接种疫苗后,往往出现不能抵御相应特定疫病的发生,某一疫苗接种动物后仍然发生这种传染病,新病迭出、旧病复发,给养殖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1免疫免疫就是指动物体机体的一种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能。1.1非特异性免疫是动物有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自身独有的一种天然防预抵抗疾病的能力。机体对病原生物性或非病原生物性的识别、排除或消灭等一系列过程,并起到独特的防御、稳定、免疫监视功能,这些功能一旦失调就会产生一系列的免疫病  相似文献   

5.
当前在畜牧业发展规模持续扩大的现状下,动物防疫工作日渐严峻,原有的动物疫病未得到有效控制,新型动物疫病持续增加。为此,农业农村部提出"先打后补"政策以推进强制免疫,保证动物接种疫苗的质量和效果,减少疫苗闲置浪费。该文分析了"先打后补"政策的应用优势,分析了广东省落实和推进"先打后补"政策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科学设置准入标准、加大政策宣传力度等优化措施,以期促进该政策的更好落实,保证广东省畜牧业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6.
正对于基层防疫疫苗要坚持按着"预防为主"的方针,对我国动物疫病实行疫苗免疫预防工作。在目前动物疾病预防控制的严峻形势下,基层动物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工作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乡镇动物疫病免疫预防工作的效果,更直接关系到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做好基层动物防疫疫苗管理工作,要健全管理制度,选用高素质的管理人员,规范疫苗管理,按着计划做好疫苗的调控工作,强化对疫苗的监督与检查工作。动物疫苗属于生物工程中具有一定特殊活性的兽用药物,  相似文献   

7.
《新农业》2016,(17)
正重大动物疫病防疫疫苗是给免疫动物接种后,使动物机体产生主动免疫的一类生物制剂。动物疫苗主要是细菌性疫苗和病毒性疫苗。在畜牧养殖业中,疫苗的保管与使用非常重要,正确合理的保管与使用疫苗,可预防动物传染病的发生,提高动物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繁殖。但在动物免疫过程中,动物防疫疫苗在保管和使用过程中未能引起重视,从而导致免疫效果差或免疫失败。  相似文献   

8.
禽类免疫接种是预防禽类发生疫病的一项重要措施。要使禽群建立对传染病的抵抗能力,需使用疫苗进行人工接种来刺激禽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从而建立免疫力。农村养禽户逐渐领悟到"防重于治"的道理,然而由于对免疫知识了解甚少,在防疫过程中免疫效果不理想,有些养禽户虽然进行免疫接种,但还是发病。一旦疫病发生,治疗非常困难(重大疫病,则就地扑杀无害化处理)从而给养禽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阻碍了畜牧业生产的健康发展。笔者通过深入农户调查,从以下7个方面阐述农村养禽免疫失败的原因及对策。  相似文献   

9.
刘滨疆 《世界农业》2004,(11):48-50
近几年频繁发生的高烈度动物疫病已成为阻碍畜牧业健康发展的全球性问题,疫病的频繁发生简直到了防不胜防的地步,超级细菌、变异很快的病毒将抗生素、常规疫苗几乎逼到了失去效能的边缘。被动的防病防疫措施总是与区域性养殖业的重大损失相伴而生,扑杀虽说是国际通行的防疫措施,但更多的是人们对莫名高致病性病原的一种恐惧反应,它阻止疫病传播的效果到底如何也并没有可靠的实验能够验证。此地扑杀完毕彼地又现并不是仓促开发出的疫苗普遍接种的结果,或是传播迅速疫病的突然消失也不是扑杀和隔离的结果,而是环境致变与动物自然免疫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农业部、财政部发布《关于调整完善动物疫病防控支持政策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将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退出强制免疫,暂不实施强制免疫政策,有条件的养殖场可先打后补,逐步实现养殖场自主采购、财政直补。也就意味着国家不在统一采购这两种疫苗,对于可能引起防疫工作中的一系列问题,作者结合当地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状况进行探讨,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免疫失败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养殖业的最大威胁是畜禽传染病,接种疫苗是预防、控制和消灭传染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但动物防疫人员在动物防疫实际工作中,经常碰到这样的事,虽然给动物接种了某种疫苗,但该动物仍然发生这种疾病,究其原因是动物机体没有产生抗体或产生的抗体很低,根本抵御不了疾病的侵袭,也就是说免疫失败。下面是笔者在动物免疫接种操作实践当中对免疫失败原因及怎样防止免疫失败谈一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陕南地区某县农村乡镇2009-2011年动物主要疫病免疫抗体抽样检测结果的调查分析,认为免疫接种剂量不足,疫苗保存不当、免疫程序不规范、多种疫苗混合接种,以及抗体检测采样时间不同都是影响动物免疫效果及检测结果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加强基层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免疫反应补偿机制、科学制定防疫方案、严格规范防疫程序、开展疫苗免疫效价试验、加强防疫工作科学考核评价和技术队伍建设等对策,以提高动物免疫效果,预防疫病发生,促进畜牧业发展和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防治动物疾病要坚持"防治并重,预防为主"的原则,动物疫病的预防,疫苗的免疫接种是一种最有效的方法,但影响动物免疫效果的因素有很多,动物本身的体况、饲养管理、养殖场内外环境、疫苗的质量等,环境因素、疾病因素、动物免疫接种的操作规程不当等因素对动物生长、生产造成不良影响,畜禽免疫时会出现免疫应激反应,严重者会导致死亡,造成经济损失,应加强饲养管理和按照动物疫病的免疫程序适时进行免疫,预防畜禽免疫应激反应,增加畜牧业的经济收入。  相似文献   

14.
正一、新形势下,动物防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一)养殖户对防疫工作的认识不足动物防疫工作主要是针对动物传染性疾病而研制的疫苗,之后对动物进行接种防止动物疫病发生的一种手段,虽然牲畜进行免疫接种,但仍会出现因其他病毒而导致动物死亡的现象,以至于使得广大养殖户错误地认为动物防疫无用,产生抵触的心理;另一方面,《动物防疫法》的颁布,虽然做了一定的宣传工作,但受到地理、自然、交通、以及宣传经费等因素的影响,在一些偏远的地区还存在一定的宣传  相似文献   

15.
目前,随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规模经营的养殖场正在逐步取代农村农户散养的格局,加强对发展当中的规模养殖场动物防疫制度建设的监督和指导,是防范动物疫病发生和提高规模经营效益的关键措施。笔者根据在农村乡镇基层畜牧兽医工作十多年的历程,针对当前一些规模养殖场动物防疫制度不健全的现象,结合生产实际,简述规模养殖场应建立的动物防疫制度。  相似文献   

16.
消毒是预防、控制和切断动物疫病传播、发生和流行的重要措施之一,防疫、检疫和消毒被誉为动物防疫工作的"三驾马车"。消毒是指用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的方法清除或杀灭畜禽体表及其生活环境和相关物品中的病原微生物的过程。动物规模养殖场的消毒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笔者浅谈一点见解,仅共同仁们参考。  相似文献   

17.
生猪传染病一直是困扰养殖业发展的一大障碍,为了有效控制生猪疫病的发生,我们对猪瘟、猪口蹄疫及猪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实行强制免疫,并制定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综合性预防措施,在防疫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实际工作中,许多规模养殖场和农户虽定期进行免疫接种,还常遇到接种某种疫苗后,  相似文献   

18.
正养殖场的动物防疫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贯穿于养殖生产及管理全过程,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纰漏都有可能导致动物发生疾病或传染病,给养殖场带来经济损失。养殖场对动物疾病应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一系列综合防疫措施,达到饲养动物少发病或不发病的目的,从而提高养殖经济效益。笔者认为养殖场综合防疫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9.
单丽菊 《云南农业》2009,(8):32-32,30
在调查中发现,目前在农村规模化养殖场中普遍存在防疫制度不完善、措施不力或方法不当等诸多因素,造成养殖场疫病频频发生,经济损失巨大,甚至造成毁灭性打击。因此,规模化养殖场对疫病的控制和预防,应严格贯彻国务院颁发的《家畜家禽防疫条例》,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畜禽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以保证畜禽的持续生产和产品质量的稳定提高。  相似文献   

20.
生物安全措施就是以比较经济有效的疾病预防、控制手段,防止外来致病性病原微生物侵入养殖场,降低和消除养殖场内的病原微生物,确保动物健康安全的防范措施。从临海市的动物卫生监督巡查情况来看,一些规模养殖场尽管已经认识到动物疫病"防"应当大于"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