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水稻穴盘精播钵苗机插秧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培育适应种植制度特点又适应插秧机作业的秧苗,引进穴盘精播钵苗机插秧技术进行研究。[方法]采用钵苗穴盘、钵形毯状盘、塑料软平盘培育机插秧秧苗,比较了3种方式的播种量、20~50 d的苗高以及插秧后的漏插率、直立苗率、伤秧率、返青期等数据。[结果]采用钵苗穴盘育秧,具有节省种子、播种精度、出苗率、成苗率高等优点。在20~40 d,叶龄、苗高、根数均较高,40 d以后,生长延缓。20 d时秧苗质量差异小,此后,钵苗穴盘秧苗质量优势逐渐突出。30 d时,插秧质量差异不大;但40 d之后,插秧质量高于钵形毯状盘、塑料软平盘育秧,且返青期明显缩短。[结论]与钵形毯状盘、塑料软平盘培育机插秧秧苗相比,穴盘精播钵苗机插秧技术更适宜于成都平原稻麦两熟种植制度区域。  相似文献   

2.
[目的]培育适应种植制度特点又适应插秧机作业的秧苗,引进穴盘精播钵苗机插秧技术进行研究。[方法]采用钵苗穴盘、钵形毯状盘、塑料软平盘培育机插秧秧苗,比较了3种方式的播种量、20~50 d的苗高以及插秧后的漏插率、直立苗率、伤秧率、返青期等数据。[结果]采用钵苗穴盘育秧,具有节省种子、播种精度、出苗率、成苗率高等优点。在20~40 d,叶龄、苗高、根数均较高,40 d以后,生长延缓。20 d时秧苗质量差异小,此后,钵苗穴盘秧苗质量优势逐渐突出。30 d时,插秧质量差异不大;但40 d之后,插秧质量高于钵形毯状盘、塑料软平盘育秧,且返青期明显缩短。[结论]与钵形毯状盘、塑料软平盘培育机插秧秧苗相比,穴盘精播钵苗机插秧技术更适宜于成都平原稻麦两熟种植制度区域。  相似文献   

3.
<正>目前制约机插秧应用的关键在于秧龄、苗高和种植制度的矛盾。机插秧塑料软平盘和钵形毯状盘育秧,秧龄40天以后苗高常超过25cm,在插秧时通过性差,苗过高会造成秧苗损伤,抽心苗,漏插率高。延迟播种会造成减产。水稻穴盘精播钵苗机插秧(简称为钵苗机插)是采用精量播种机和高强度软穴盘配合,实现精量穴播,以钵体限制秧苗生长,培育单穴、健壮、根系盘结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适宜成都平原麦(油)茬-稻种植制度的机插秧技术,以主推品种F优498为材料,选择毯状苗、钵形毯状苗、钵形穴盘苗在30、35、40、45、50 d秧龄进行机插,分析3种类型的秧苗不同秧龄机插对产量和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秧苗类型极显著影响穗数、着粒数、结实率、产量,显著影响千粒重;秧龄极显著影响穗数、着粒数、结实率、千粒重、产量;互作极显著影响穗数、着粒数、结实率、千粒重,但对产量的影响没有达到显著水平。钵形穴盘苗比钵形毯状苗增产187.11×103kg·hm-2,增幅21.6%,比毯状苗增产514.93×103kg·hm-2,增幅5.61%。3种类型的秧苗在30 d秧龄时机插产量最高,达到9459.63×103kg·hm-2,延迟机插会减产。不同的秧苗类型减产幅度存在较大差异。钵形穴盘苗超过45 d机插极显著减产,钵形毯状苗超过40 d机插极显著减产,毯状苗超过35 d机插极显著减产。由此可见,钵形穴盘苗秧苗素质好,秧龄可以增达到40~45 d机插,机插秧插秧质量高,可满足成都平原稻麦(油)两熟区种植制度进行机插秧的需求,通过构建足穗、大穗、高结实率的高产群体,实现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5.
正温宿县水稻种植面积在8 666公顷左右,但机械插秧面积不足3 333公顷。人工插秧效率低、强度大、成本高、耗时长,但传统机械插秧技术秧苗伤根较严重、插秧不均匀、漏秧率高、返青较慢。水稻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技术,能有效解决常规毯状秧苗机插技术存在的问题,实现机插高产高效。钵形毯状秧苗机械插秧技术使用钵形毯状秧盘,培育的机插  相似文献   

6.
水稻钵体毯状苗机插秧技术推广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传统手工插秧种植已不适应水稻生产发展需求,我国水稻生产迫切需要以水稻机插秧为主的机械化种植技术.现有的传统平盘毯状秧苗机插秧技术存在播种量大、秧苗素质差、秧龄弹性小、低播量成毯性差、伤苗伤根严重、漏秧率较高、每丛苗数不均匀及返青慢等问题,制约机插水稻增产潜力.水稻钵体毯状苗机插技术,针对传统毯状苗机插存在的问题,通过钵体毯状秧苗,利用普通插秧机按钵精确取秧,实现钵苗机插,秧苗根系带土多,伤秧和伤根率低,栽后秧苗返青快,发根和分蘖早.能充分利用低位节分蘖,有效分蘖多,从而有利于实现高产,同时按钵苗定量取秧,取秧更准确,机插漏秧率低,机插苗丛间均匀一致,从而有利于高产群体的形成,实现机插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7.
水稻应用不同类型育秧盘对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几年,灯塔地区的水稻工厂化育苗及机插秧面积逐年扩大,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率已达80%以上,工厂化育苗面积近100hm2。现在应用的平盘毯状秧盘存在播种量大、秧苗素质差、整齐度不高、伤苗伤根严重、漏秧率较高、每穴苗数不均及返青慢等问题。笔者所在单位利用优质水稻项目在2015年引进了钵型毯状育秧盘进行对比试验,在秧苗素质、插秧质量、返青分蘖效果及产量上均取得了不错的成效,比对照增产7.8%。  相似文献   

8.
超级早稻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效果及产量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技术在双季超级早稻上机插应用,探究机插效果及对产量形成的影响,以期为我国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发展提供参考。【方法】以常规超级早籼稻中早39、中嘉早17为试验材料,采用水稻钵形毯状秧盘(BT)和传统平盘(CK)培育秧苗,考察种子出苗、秧苗素质、根系形态及分布、机插效果、产量并比较差异。【结果】水稻钵形毯状秧盘与平盘育秧种子出苗率差异不显著;钵形毯状秧苗根系独立成钵状,56.03%的根系在底层钵碗内,上部根系比例43.97%,且白根多,根数比对照略少,但根长度、根表面积、根直径和根体积有所增加,而对照秧苗的下部根系比例37.86%,上部根系比例高达62.14%;从机插效果看,中早39和中嘉早17钵形毯状秧苗的机插断根率比平盘毯状秧苗分别降低了25.06%和14.24%,相同播种量下,2年重复试验中早39钵形毯状秧苗机插的漏秧率比对照分别下降了3.89%和1.67%,中嘉早17下降了2.22%和1.66%,另外翻秧、漂秧、伤秧比例较对照也有所减少;钵形毯状秧苗机插14 d后的秧苗叶重、茎鞘重、根重、地上部总重量和叶绿素含量均比对照明显增加,表明有利于促进秧苗早发生长;产量比较,中早39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比对照增产6.35%—7.66%,中嘉早17增产8.99%—10.87%,其中主要通过有效穗数增加实现增产,中早39和中嘉早17的钵形毯状秧苗机插处理有效穗数分别增加了2.14%—6.01%和4.76%—6.98%。【结论】水稻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技术通过培育形成上毯下钵的钵形毯状秧苗,按钵取秧机插,有利于提高机插质量,减少机插漏秧率及伤根,促进秧苗早发,提高有效穗数,实现机插水稻高产。  相似文献   

9.
随着机械化育插秧面积越来越大,目前正在推广应用平盘毯状秧苗机械育插秧的劣势也越来越明显,与平盘毯状秧苗相比,钵体毯状育插秧具有播种量少、秧苗素质高、秧龄弹性大、机械伤苗伤根轻、漏插秧率低、插后返青快分蘖早等优点。水稻钵体毯状苗育插秧高产栽培技术通过详细介绍品种选择、秧田准备、秧板制作、床土制备、秧盘选择、机械播种、暗化出苗、秧田管理、大田整地、肥料运筹、机械插秧、化学除草、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技术要点,以期提高单产,提升效益,加快机械化育插秧推广步伐。  相似文献   

10.
选择基质、钵形毯状、麻地膜、营养土毯状育秧4种模式,考察了株高、叶龄、假茎宽、干物质、根冠比等参数,明确不同育秧模式对早稻机插秧苗素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育秧模式对秧苗素质有明显影响,采用麻地膜育秧和钵形毯状育秧能显著增加秧苗的物质积累能力、促进根系生长、增加叶龄,秧苗综合素质更佳。  相似文献   

11.
水稻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技术解决了普通塑料盘毯状秧苗插秧植伤重、秧苗本田缓苗期长、返青分蘖慢的技术缺陷.通过对该技术的引进、研究、示范与推广,总结出了江汉平原水稻生产应用钵形毯状秧苗机插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2.
水稻钵盘育秧摆栽机插技术应用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早、晚稻双季水稻上进行钵盘育秧摆栽机插与普通毯状育秧机插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水稻钵盘育秧摆栽机插与普通毯状育秧机插相比,具有基本苗足、丛苗数多且均匀、漏秧率低、插秧深度浅、秧蔸整齐度高、伤秧率低、插后新增白根多、2(3)段秧根发生率低等特点,对早稻的生育进程没有明显影响,对二晚的生育进程影响较为明显,能使二晚提早3~4 d返青分蘖,并增加产量7.04%。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钵形毯状秧盘育秧机插技术,在淮北黏土地区的适应性,为在该地区大规模推广应用该农机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常规毯状秧盘与钵形毯状秧盘机插对比试验的方法,于2013年在东辛分公司选择试验面积10hm。,当年统计两种育秧盘的秧苗素质、栽插均匀度、茎蘖和叶龄状况、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状况,进行成本及经济效益分析。[结果]钵形毯状秧盘育的秧苗其根量、主茎高、茎基宽、白根数、百株干重和质量高比均优于常规毯状秧盘育的苗,当年钵形毯状秧盘育秧机插技术平均产量达11640kg/hm2,比常规毯状秧盘育秧机插技术增产4.6%。[结论]试验证明水稻钵形毯状秧盘育秧机插技术是一项节本、增效的水稻机械种植技术,适合在淮北黏土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水稻机插秧现状、钵体毯状苗摆栽插秧技术的要点,提出该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前景。水稻钵体毯状苗摆栽插秧技术与传统插秧种植技术有较大的优势,秧苗根系多集中在小钵体中,机插时按每个小钵体精确取苗,秧苗自身附带的泥土相对较多,这在较大程度上降低了伤苗率,更多地吸收了钵体苗摆栽技术,比机插秧返青早分蘖快,低结位分蘖多,这在较大程度上使水稻的产量得到有效提高,近几年来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5.
1栽培技术 1.1塑料平盘育秧、机械插秧1.1.1培育标准秧块、秧苗。采取湿润育秧法,每667m^2大田用塑料平盘22~25张,优质水稻种子3~3.5kg,于机插前15~20d落谷。标准秧苗要求:株高12~15cm、叶龄2.5~3张,每盘秧苗总数4500株左右,且均匀分布。  相似文献   

16.
水稻钵盘育苗机械插秧技术是集水稻抛秧、水稻旱育秧和手工插秧技术集成应用而生的一种新的育秧技术。与传统的水稻育秧和旱育秧相比,它具有省种、出苗快、机插伤根率低、插后返青快等特点。利用普通插秧机,实现钵苗机插,由于秧苗根系带土多,伤秧、伤根率低,栽后秧苗返青快,实现钵苗返青快,发根分蘖早,能充分促进低位节分蘖,增加有效分蘖数量,从而实现高产。乌鲁木齐市米东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2015年从中国水稻所引进该技术,通过2年试验,表现出苗好、秧壮、增产等特性,而且秧苗抗寒、抗冻效果明显,增产5%~10%,对实现农民增产增收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基于水稻机插秧现状,分析了水稻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技术优势,并从秧田准备、床土准备、育秧盘选择、种子准备、摆盘播种、苗期管理、移栽前准备等方面总结了水稻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技术,以期为该技术的大面积示范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与常规机插育秧(具用种量高、成秧率低、秧苗素质差、在机插过程中容易伤根、不利早发等问题)相比,采用水稻钵形毯状秧盘育秧优势明显。为促进该技术推广,进行了其示范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水稻钵形毯状秧盘育秧,成秧率较常规机插育秧提高,且增产效应极其明显。  相似文献   

19.
水稻钵形毯状秧盘育苗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常规机插育秧盘为对照,开展了水稻钵形毯状秧盘育苗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水稻钵形毯状秧盘所培育的水稻机插钵形毯状秧苗具有上毯下钵形状,秧苗素质好、成秧率高、机插漏秧率低,在大田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较常规对照增加了有效穗数,增产效应明显,两季全年平均增幅7.1%。  相似文献   

20.
育秧环境与秧龄对杂交籼稻秧苗生长及机插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明育秧环境和秧龄对杂交籼稻秧苗生长及机插质量的影响,以F优498为材料,采用三因素裂裂区设计,通过田间苗床和温室大棚苗床温湿度和光照的比较,研究不同育秧环境20、30和40d的3个秧龄以营养土和恒奥达基质作为载体的杂交籼稻秧苗生长特性和机插质量。结果表明:温室大棚温度、相对湿度和光照强度昼夜变化趋势与田间苗床一致,且其昼夜变化滞后于田间苗床,是一个平均温度高于田间苗床且极寡照的育秧环境;温室大棚培育秧苗生长呈2段性,前段生长快,后段生长缓慢,机插漏秧率和浮秧率分别比田间秧苗低4.29和2.73个百分点,每穴苗数比田间秧苗高22.22%,总体机插质量较好;30d秧龄秧苗漏秧率最低、每穴苗数最高,适合机插,而40d秧龄秧苗漏秧率、伤秧率和浮秧率均最高,且穴苗数最低,机插质量差,但温室大棚能适当控制秧苗生长,更适合培育长秧龄秧苗,增加机插秧秧龄弹性;营养土培育秧苗机插质量较恒奥达基质好,恒奥达基质培育秧苗漏秧率和浮秧率均较高,但由于基质疏松,机插抓秧时不易造成伤秧,可以与温室大棚配套培育秧苗,降低温室大棚培育秧苗的伤秧率;秧苗形态和机插质量受环境温度、相对湿度和光照强度影响,其中叶面积、叶龄和干物质量受温度影响大,且积温与叶龄呈极显著正相关,机插浮秧率和每穴苗数受秧苗期温度、相对湿度和光照强度等气象条件影响较大,而漏秧率和伤秧率与温度、相对湿度和光照强度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