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章明奎  厉仁安 《土壤》1996,28(5):274-276,279
研究了浙江省杭嘉湖平原泥垫旱耕人为土的成土特点和土壤剖面形态特征及理化性质。根据《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修订方案)》的诊断标准,可把该区泥垫旱耕人为土归为普通的泥垫旱耕人为土亚类。  相似文献   

2.
潘继花  张甘霖 《土壤学报》2009,46(6):982-990
土壤中元素的分布特征反映了多个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土壤发生过程的结果。为探讨人为因素和自然成土因素在土垫旱耕人为土(塿土)形成过程中的影响,本研究在黄土高原区关中平原西部的渭河三级阶地上采集两个典型的土垫旱耕人为土剖面,以马兰黄土作为成土强度的参照样品,采用Zr作为稳定元素,研究痕量元素Cu、Zn、Pb、Rb、Sr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受介质的吸附、碳酸钙等易淋溶组分的淋溶淀积、作物吸收等因素影响,痕量元素Cu、Zn、Pb、Rb在剖面上总体呈中高型分布,即在干润淋溶土表层(2A层)和黏质化B层(2B t层)含量有所增加而表现为富集;而Sr则发生强烈迁移,在2A层、2B t层含量显著降低。在埋藏耕作层(Aupb层)、亚耕层(Aup2层)和现代耕作层(Aup1层),自下而上,Cu、Zn、Pb的含量呈缓慢增加趋势,但只有Zn的富集系数在YL01剖面0~15 cm内大于1.1,说明土壤发生过程是导致土垫旱耕人为土剖面中某些层次元素相对富集的主要原因,而人类活动对土垫旱耕人为土痕量元素的影响很弱,且主要在表层。  相似文献   

3.
土壤中元素含量的分布特征反映了多个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土壤演变过程的结果。研究在黄土高原区关中平原西部地区采集两个典型的土垫旱耕人为土剖面,研究常量元素K、Na、Ca、Mg、P、Fe、Al、Ti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土垫旱耕人为土剖面中,K、Fe、Al、Ti呈中高型分布,Ca、P、Na、Mg呈中低型分布。各元素的迁移能力表现为:Ca最强,P、Na、Mg、K次之,Fe、Al、Ti比较稳定。Ca、P、Na、Mg在剖面上的中低型分布主要是由自然环境下元素自身的淋溶迁移引起;稳定元素Fe、Al、Ti和弱迁移元素K在黏化B层(2Bt1层、2Bt2层)和干润淋溶土表层(2A层)的峰值则主要是由于暖湿气候条件下碳酸盐的强烈淋溶而呈现的相对富集。研究表明,关中地区典型土垫旱耕人为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形成主要受控于气候的变化,人为作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有机碳和磷等养分元素在表层的富集上。  相似文献   

4.
宁夏引黄灌区灌淤土的成土特点及系统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宁夏引黄灌区灌淤土的成土特点和系统分类归属,在研究区内挖掘5个典型土壤剖面,经过剖面形态观测和分层取样分析,发现灌淤土主要的成土过程是人为耕作引起的土壤熟化过程、灌溉水和地下水共同作用引起的氧化还原过程以及灌溉水泥沙沉降引起的地表物理堆垫过程,有些地方还有盐渍化过程。依据《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第三版)》进行检索、鉴定,发现5个典型剖面的诊断依据有灌淤表层、肥熟表层、雏形层等诊断层和冷性土壤温度状况、石灰性和氧化还原特征等诊断特性以及钙积现象,5个典型剖面分别属于人为土土纲,旱耕人为土亚纲,灌淤旱耕人为土和肥熟旱耕人为土2个土类,斑纹灌淤旱耕人为土、灌淤肥熟旱耕人为土和普通灌淤旱耕人为土3个亚类。依据《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土族与土系划分标准》将5个剖面按照控制层段土壤颗粒大小、矿物学类型的不同,初步建立5个土族和5个土系。将典型剖面在不同分类系统中的位置进行参比研究,表明发生分类与系统分类虽然并非简单一对一的关系,但却具有优势的对应关系;5个典型剖面在发生分类中归属为灌淤土土类,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归属中为灌淤旱耕人为土和肥熟旱耕人为土2个土类,在美国土壤系统分类中归属为Inceptisols土纲,Ustepts亚纲和Haplustepts土类;相比之下,发生分类和美国土壤系统分类较为稳定,定量化的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分异性较大,使分类更加全面、细化。  相似文献   

5.
陕西关中土垫旱耕人为土样区的基层分类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择陕西关中土垫旱耕人为土地区为样区,以该地区代表性土壤土垫旱耕人为土(土)为研究对象,在野外调查、室内分析及查阅大量有关剖面资料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体系,对土垫旱耕人为土(土)的基层分类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应用土壤颗粒大小级别、矿物学型和土壤温度状况等3项指标对土族进行划分,在0~160cm的控制层段中小于2mm的土壤平均质地,多数剖面为粘壤土,少数为壤土或砂质壤土,矿物学型属伊利石型、伊利石混合型或蛭石型,土壤温度属温性或温热土壤温度状况。土垫旱耕人为土(土)土系的控制层段拟定为从表土层上界向下160cm,对于诊断层的底部在160cm以下的,则从表土层至诊断层的下部边界,特征土层有肥熟表层、土垫表层、暗沃表层、耕作淀积层、粘化层、粘质层、CaCO3高度淀积层、CaCO3中度淀积层、CaCO3低度淀积层、氧化还原层和稚育层。根据样区9个典型剖面,结合关中地区土垫旱耕人为土(土)的有关研究资料,划分了土族和土系,并描述了各土系的典型特征及土系间的变异情况。  相似文献   

6.
杨文治  赵沛伦 《土壤学报》2009,46(2):218-226
黄土高原(土娄)土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修订方案)》中属土垫旱耕人为土类的相应亚类,其土壤水分状况是诊断表层所属人为表层类堆垫表层(覆盖层)和诊断表下层(黏化层)的重要诊断特征。以土壤持水性能、蒸发性能和水分移动性能为切入点,对(土娄)土覆盖层和黏化层的土壤水文效应进行研究论证,以期对土垫旱耕人为土类及其亚类的诊断层与诊断特征获取更深层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黄土高原(土娄)土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修订方案)>中属土垫旱耕人为土类的相应亚类,其土壤水分状况是诊断表层所属人为表层类堆垫表层(覆盖层)和诊断表下层(黏化层)的重要诊断特征.以土壤持水性能、蒸发性能和水分移动性能为切入点,对土覆盖层和黏化层的土壤水文效应进行研究论证,以期对土垫旱耕人为土类及其亚类的诊断层与诊断特征获取更深层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贾恒义  雍绍萍 《土壤》1998,30(5):258-260
土垫时耕人为土是长期施用土粪,耕作,栽培等改良作用,定向培育使土垫表层逐渐增国的土壤。土垫表层厚度≥50cm约有3000年历史。它有物质迁移富集与淀积,大量侵入体进入,并有层次分化。土垫表层厚度变化与农业生产有密切的关系。据土垫表层,土垫表下层等诊断和诊断特性,土垫旱耕人为土划分五个亚类。  相似文献   

9.
邹德生  廖宝玲  杜力 《土壤》1996,28(5):258-262
新疆米泉地区起源于原灰漠土或灌耕土的水稻土,成土过程中水耕熟化和灌淤、淋溶与淀积并行,形成独特的灌淤-水耕表层(耕作层+犁底层)和灌淤-水耕氧化还原层,总厚度〉50cm。基于研究,将供试土壤划分为铁聚水耕人为土和铁渗水耕人为土两个土类,并建议在水耕人为土系统分类中增设灌淤亚类。  相似文献   

10.
陕西关中地区塿土在系统分类中的归属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闫湘  常庆瑞  潘靖平 《土壤》2004,36(3):318-322,330
本文对采自关中地区的6个塿土剖面进行了理化性质分析,根据《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修订方案)》确定了它们的诊断层、诊断特性及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归属。最后就塿土在中国系统分类中存在的堆垫表层诊断指标问题和土垫旱耕人为土亚类的划分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母质对南方丘陵区水耕人为土理化性质演变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光中  张甘霖 《土壤学报》2014,51(4):772-780
基于时间序列系统分析了我国南方丘陵区三种母质起源的水耕人为土理化性质的演变,结果表明:成土母质可以决定黏粒与土壤有机碳(SOC)对人为水耕成土过程的敏感性,明显影响其演变特征。游离铁(Fed)对人为水耕的成土过程非常敏感,其迁移与转化主要受人为水耕成土过程影响,受成土母质影响很小;硅酸盐铁(Fet-Fed)对人为水耕的成土过程不敏感,但全铁(Fet)含量的分布主要受Fed的影响。黏粒的淋失会对土壤中元素的迁移与分布产生重要影响,造成SiO2相对富集和Al2O3相对亏损,在利用由Al和Si两种元素计算所得到的一些指标指示丘陵区水耕人为土的发育程度时一定要慎重;而TiO2在水耕人为土发育过程中相对稳定,可以作为稳定元素来指示水耕人为土演变过程中其他元素的迁移率。  相似文献   

12.
曹俏  余展  周清  罗卓  欧阳宁相  盛浩  张杨珠 《土壤》2019,51(1):168-177
选取湘北地区7个发育于2种母质的水稻土剖面样点,通过对其成土环境、剖面形态特征以及土壤理化性质进行野外观测和室内分析,按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方案,检索出诊断层和诊断特性,确定其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归属,并评述土系的生产性能。结果表明:供试水稻土归属于水耕人为土亚纲下的简育和铁聚水耕人为土2个土类,底潜简育水耕人为土、普通简育水耕人为土、普通铁聚水耕人为土、漂白铁聚水耕人为土4个亚类;进一步按照土族和土系划分标准,划分出7个土族和7个土系。在相同成土环境下,同种母质发育的水耕人为土,土壤系统分类比土壤发生分类具有更强的划分能力。其划分的基层土壤单元(土族和土系),对农业生产、土地资源利用更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黄土高原典型土壤矿物固定态铵变化的南北差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集从北向南依次分布的干润砂质新成土(神木)、黄土正常新成土(延安)和土垫旱耕人为土(杨陵)等典型土壤剖面0200.cm土层土样,通过测定土样全氮和矿物固定态铵,以阐明黄土高原典型区域土壤全氮和矿物固定态铵及二者比率随地理位置和土层的变异规律,为全面了解黄土高原土壤相对稳定氮库累积提供科学数据。结果表明,不同地理位置、不同土层全氮和矿物固定态铵含量存在显著差异。从南到北全氮和矿物固定态铵呈下降趋势,但各土壤全氮和矿物固定态铵的分布显著不同,全氮含量在060.cm随土层深度增加下降很明显,60120.cm有一定下降,120.cm以下低而稳定。矿物固定态铵在全剖面上的分布比较均匀,随土层深度的变化差异不显著,不同土层间的差异基本在误差范围内,土垫旱耕人为土、黄土正常新成土和干润砂质新成土表层(010.cm)矿物固定态铵平均含量分别为215.807.45、165.808.73和146.501.83.mg/kg,表层以下(10200.cm)平均含量分别为193.409.67、157.145.75和142.025.47.mg/kg。从地理位置分析,干润砂质新成土、黄土正常新成土和土垫旱耕人为土表层(010.cm)矿物固定态铵占全氮的百分比分别为(39.570.78)%、(32.916.82)%和(29.747.01)%;在表层以下所占比例更高,干润砂质新成土10200.cm土壤矿物固定态铵含量占全氮比例为(89.5213.42)%,黄土正常新成土为(59.5213.86)%,土垫旱耕人为土为(47.269.01)%。供试土壤中矿物固定态铵与0.01.mm物理性粘粒含量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物理性粘粒是矿物固定态铵的主要载体;矿物固定态铵与全氮含量也有极显著正向相关性。以上结果揭示,在黄土高原黄土母质上形成的土壤,全剖面矿物固定态铵相对均匀,而有机氮相差较大,两种氮库的这种地理位置和剖面分布特征,是黄土母质形成的必然结果,也进一步支持了黄土高原黄土母质的风成学说;同时也反映了需要对有机氮占全氮比例及矿物固定态铵在全氮中地位的传统观念予以重新评价。  相似文献   

14.
陈俊坚  卢家诚  朱世清 《土壤》1996,28(5):277-279
在研究泥垫旱耕人为土诊断层及诊断特性的基础上,探讨了不同潜水位堆垫表层的有机质含量、剖面分布以及腐殖质组成特点等。  相似文献   

15.
Lou土非代换性钾在剖面分析特征,拟合是一个非线性方程,y=αe^b^x(c+dcos2π(x-e)/f),并以此可对Lou土进行初步的系统分类,初拟对5个剖面可分为三个类型。图中A部位反映了Lou土肥熟堆垫表层(或Lou化过程)中土壤非代换性钾的变化状态,表现为耕作层(现代)高,以下土层则逐渐降低,这和肥熟堆垫过程,栽培作物的吸收,迁移和富集等土壤生态环境有关。也表明了在植物参与下Lou土剖面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变性土的分布、特性和分类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张民  龚子同 《土壤学报》1992,29(1):1-17
本文研究了我国主要变性土的区域分布、某些发生学特性和分类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变性土及变性土型土壤有广泛分布,从热带、亚热带到暖温带。其共同的成土条件是:有一定干湿交替的气候、低平的地势、富含盐基的母质和粘重的质地。据估计,此类土壤约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1%左右。变性土是在特殊的地球化学环境和干湿交替的条件下形成的,深受地域性因素的影响,其成土年龄古老而发育程度较弱。一般变性土带有某些水成土的特征,而钙质变性土兼有水成土和钙层土但又不完全与它们相同的成土地球化学特点。所研究的11个剖面中,有8个属于中国土壤系统分类(首次方案)中的变性土土纲,其余3个则属于潮湿土土纲。  相似文献   

17.
关中地区塿土系统分类归属及代表土系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塿土是关中地区受人为长期土粪堆垫而在原土壤表层形成明显堆垫层的重要农业土壤,其分类一直备受关注.为了解塿土的成土特点及系统分类归属,选取关中地区18个典型塿土剖面,通过野外成土因素、剖面形态调查与土样分析测定,依据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方案,确定其在高级和基层分类单元归属.结果表明,供试剖面包含堆垫表层、黏化层、钙积层等9个...  相似文献   

18.
关中塿土发生特性与分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雁冰  常庆瑞  黄洋  刘梦云 《土壤》2019,51(2):211-216
塿土是关中地区受人类活动影响深刻的重要农业土壤,而对其发生分类及系统分类的归属仍有较大争议。本文综述了塿土的形成过程和成土过程特点,塿土发生分类归属的变更,系统分类的主要诊断层、诊断特性和诊断现象,高级分类单元归属及空间分布,基层分类单元的主要诊断指标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展望了塿土需要进一步开展的研究工作包括3个方面:①深入理解人为影响下塿土的成土过程,定量化分析覆盖层的形成过程;②开展塿土覆盖层厚度调查,界定堆垫表层的厚度标准;③进行土壤普查,建立塿土代表土系。  相似文献   

19.
黄土高原典型土壤剖面土壤颗粒组成分形特征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采集从北向南依次分布的干润砂质新成土(神木)、黄土正常新成土(延安)和土垫旱耕人为土(杨陵)等典型土壤剖面0~200 cm土层土样,通过测定土样颗粒体积分形维数及基本性质,以期阐明黄土高原典型土壤颗粒体积分形特征及其与土壤基本性质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从南到北,土壤颗粒体积分形维数呈下降趋势,而不同土层土壤颗粒体积分形维数差异不显著。土垫旱耕人为土、黄土正常新成土和干润砂质新成土表层(0~10 cm)颗粒体积分形维数分别为2.723±0.024、2.609±0.077和2.589±0.025,表层以下(10~200 cm)颗粒平均体积分形维数分别为2.729±0.034、2.584±0.054和2.558±0.034;颗粒体积分形维数与<0.01 mm的物理性黏粒及<0.002 mm的黏粒体积百分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0.002~0.05 mm的粉粒和>0.05 mm的砂粒体积百分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粉粒的显著性较小,而土壤中物理性黏粒体积百分含量与土壤全氮、有机碳及矿物固定态铵均达到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而砂粒体积百分含量与上述土壤基本性质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0.
邹德生  李荣  顾国安 《土壤》1995,27(1):6-11
乌什谷地水旱轮作中的水耕作用是引起灌淤土成土过程和成土特征变异的主要动力,形成的人为土具有灌淤表层的全部诊断条件,其变异主要表现在:活性Fe2O3增多,耕层至心土层达4克/千克以上,占土壤全Fe2O3的10%以上,心土层下呈减少趋势,铁的晶胶率耕层低,而心,底土中显著增高,Kh值(层段晶化度/表层晶化度)1.3-4.5之间,多数剖面有锈斑;耕下均有鳞片状结构,不具有双重熟化和双重淋淀层段,本文中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