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直民 《农业考古》1995,(1):183-189
中国的畜力犁北京农业大学杨直民从农业科学技术史的角度,对中国畜力耕犁历史发展中若干问题进行研究,是相当费力而饶有兴趣的事。9世纪后期,唐代陆龟蒙撰写了以耕犁为主的农具专著《耒耜经》。13l3年成书的元代王祯《农书》,称犁为垦田器,引述:“犁,利也,利...  相似文献   

2.
《王祯农书》在我国古代农书中占有特殊的位置,对后世的影响不亚于《齐民要术》。书中的"农器图跳龙具特色,是对元暨元以前农业生产工具的一次』总结,代表了那个时代农具的最高水平,以后各家农具图谱大多源自于此。其书向来作为研究中国农史和中国传统农具的必读之作,为世人所重,但由于其版本形成两个传系,又各有短长,不搞清楚优劣拿来使用,很可能发生歧义,因此很有必要分清良莠,择善而用之。王祯,字伯善,元人。曾任宣州旌德县尹,信州永丰县尹。元史无传,任内提倡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改良农具。《族德县志》记载其"莅任…  相似文献   

3.
鲁迅与书     
抄书。鲁迅从十五岁起就抄书,起初抄录小本《康熙字典》上的古文奇字,后来抄录《唐诗叩弹录》。鲁迅还抄录了中国第一部茶书——唐代陆羽写的《茶经》三卷和陆龟集的《五木经》、《来耜经》等书。鲁迅抄书的习惯一直保持到三十多岁。购书。在南京水师学堂读书时,鲁迅就把学校奖给他的奖章换取书籍。据《鲁迅日记》中的书帐统计,从一九一二年到一九三六年十月(逝世前两天)的二  相似文献   

4.
周耜略议     
“农业是整个古代世界的决定性的生产部门”。周又是一个靠农业兴起的民族。在《诗经》周代农事诗中,许多篇都曾谈到耜这种农具,例如西周初年诗《周颂·载芟》:“有略其耜,俶载南亩,播厥百谷,实函斯活。”《良耜》篇:“畟畟良耜,俶载南亩,播厥百谷,实函斯活。”《噫嘻》篇;“骏发尔私<应为耜>终三十里。亦服尔耕,十千维耦。”灭商前后诗《豳风·七月》说:“三之日,于耜。”西周晚期诗《小雅·大田》也提到耜:“以我覃耜,  相似文献   

5.
《沈氏农书》和《补农书》是反映浙江嘉兴、湖州地区明末清初地主经营情况,总结前人和当时农业生产技术、经验的综合性农学著作。《沈氏农书》为浙江归安(今属吴兴)侠名的沈氏所撰,成书于明代崇祯之末(从书中记载的灾情、物价、生产情况并与沈氏《奇荒纪事》相印证,推定约在公元1640年或稍前),经张履祥的录辑及其弟子的刊印而得以保存至今。全书为:一、“逐月事宜”,相当一篇农家月令提纲,详列各月“天晴”、“阴雨”的农务和“杂作”、“置备”事项。对农业生产经营、家庭副业和生活日用安排得井井有条,张履祥说它是“首列月令,深得授时、赴功之义”。二、“运  相似文献   

6.
六安瓜片历史悠久 ,驰名中外。早在唐代 ,《茶经》就记载有“六安茶”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中《茶叶卷》认定宋朝就出现“片茶”。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在其著《农政全书》中记述 :“六安州之片茶 ,为茶之极品”。另外 ,《红楼梦》、《太平天国》等书中也有记载。“浙杭龙井、徽六瓜片” ,在中国名茶史上一直占据着显著的位置。在清代 ,六安瓜片为贡茶。解放后的相当长时间 ,六安瓜片被指定为中央军委特贡茶。直到现在 ,国家各种各级评茶机构 ,仍把六安瓜片列为十大名茶之一。真正的六安瓜片产于安徽省六安市的齐云山等地 ,其外形似瓜子 ,单片…  相似文献   

7.
把古文字“■”认作农具耜的象形,由来甚久。大致从半个世纪以前一直沿用到今天,已成通论。其实,这是颇多商榷余地的。由于当初考古发掘出的古代农具很少,缺乏实物印证;古书记载农具又没有对它们形制的描写,描写或图样的出现在汉代以后;传世或出土的农具上又没有铭文,因此当时考订古代农具形制只能用汉代及其以后的说解,而用古文字资料作考证,还是一门新的学问。这样,根据后世的描述来考订商周以前的农具形制,自然多一层困难,其结论就不可能完满,甚至出现差错。以(?)字形来定耜形,再回过来用“园头平叶式”或短柄叶子形去寻求耜这类农具,结果极少数的实例巧合了,而大多数出土的农具  相似文献   

8.
《马首农言》由祁罤藻(1793-1866)于道光十六年(1836)撰写,咸丰五年(1855)刊印问世。《马首农言》是记载山西中部地区农业技术和农业生产活动较为完整的一部农书。《马首农言》记载了许多当时晋中地区所使用的农具,由于作者在书中多直接使用晋中方言,语焉不详,除当地人外,大多数不知所云。本文依照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高恩广和胡辅华二位的《马首农言注释》,对"帚"与"下泽车"进行了进一步的考证。  相似文献   

9.
我国古代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农学著作,计约600多种,其中最著名的有西汉时期氾胜之的《氾胜之书》(成书于公元前一世纪),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成书于公元533—544年),宋代的《陈旉农书》(成书于1149年),元代官修的《农桑辑要》(成书于公元1271—1313年)和王祯的《农书》(成书于公元1313年),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成书于公元1628年)等。在这些著名的古农书中都有关于作物病害的记载,有的农书中还辟有专门的章节讨论作物病害。关于古农书有关植物病害的知识,以往研究甚少,裘维蕃(1953)和张斌成(待发表)  相似文献   

10.
说明一、本索引按内容分为农作物、生产工具、农田水利、农作图、家畜家禽等五编,每编再分为若干类。第一编“农作物”已在《农史研究》(农业出版社1981年9月出版)第二辑发表。第二编“生产工具”包括耒、耜、破土器、犁、锸、铲、镢、镐、锄、多齿锄、耧、铚(刀)、镰、磨盘、圆磨、杵臼、碾碓、仓囷、风扇车等项。本期先刊载耒、耜、破土器、犁和锸部份,其余部份在以后各期连载。  相似文献   

11.
略论江西新干的青铜农具江西省文物局彭明瀚1989年冬,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为了配合农田基本建设,在新干县大洋洲清理了一处商代晚期遗存,共出土青铜器484件,其中工具类十六种127件,可以肯定为农具的就有犁铧、锸、耒、耜、、镰、等10种36件(1)。其...  相似文献   

12.
陈文华 《农业考古》2007,(2):205-213
一.茶书定义与分类茶书定义典籍本指记载古代法制的图书,也泛指古代图书。茶文化典籍是指古代记载有关茶文化内容的图书,简称为茶书。茶书是指专门论述茶叶种植、加工、冲泡、品尝的古代茶学著作,也包括许多专门论述历代茶政、茶法和茶叶贸易的著作。但后者大多属于社会经济史和法制史范畴,如宋代的《本朝茶法》、《茶法易览》和明代的《茶马疏》、《茶马志》、《历朝茶马奏议》等,与茶艺专业没有直接关系,故就专门学习茶艺的作者来说,可暂不涉猎此类茶书。古代还有一些农学著作,如唐代《四时纂要》、元代《王祯农书》、明清的《农政全书》…  相似文献   

13.
猕猴桃是富有维生素C的野生水果资源。在我国有利用的悠久历史。早在二、三千年前《诗经》记载“隰查长有楚、猗难其食”,《尔雅》中有“铫艾”的记载,“长楚”、“铫艾”均指猕猴桃。唐代名医陈藏器新著《本草拾遗》记载有:“调中下气、主骨节风,瘫痪不遂、常年白发……”,宋代《开宝本草》又述“止暴渴,解烦热压丹石,下淋石热壅”,其后《本草纲目》、《植物名实图考》等著作,对其生态、食用及药用等均有记述。  相似文献   

14.
“婺绿”茶史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婺绿”的溯源婺源产茶历史悠久。早在唐代著名的茶叶专家陆羽(公元733~804年)所著的《茶经》一书中,就有“歙州(茶)生婺源山谷”的记载。《茶经》成书的年代为肃宗乾元年间,那时,婺源已建县治于清华。诗人白居易于公元816年写的长诗《琵琶行》中“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之句,可以看出浮梁已经成为茶叶的集散地。那时的县城清华至毗邻的浮梁只有一百五十华里,婺源茶叶,绝大部分运到浮梁销售是有理可据的。从有关史料中,还可得到证实,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从浮梁运销西北,华北各地的茶叶就有几十万驮之多。这说明唐代的婺源已是著名的茶区了。  相似文献   

15.
一、名称 犁在朝鲜语中称作“争器”,来自古朝鲜语“japgi”,原意是武器。一直到19世纪中期,“japgi”这个词还在使用。《朝鲜王朝实录》中经常出现这样的辞句:“战争胜利后,犁平敌人的宫殿”。战争胜利后,要熔化武器,制作成农具。统一朝鲜半岛三国的新罗文武王(公元661681年)在遗诏中告诫人们:“铸兵革为农器。”当时朝鲜半岛东北部的咸镜道别名“农争器”,这说明“争器”是用于农业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武器的反义词。18世纪以来。“争器”开始仅指犁。  相似文献   

16.
西汉,是中国农具史上第一次大变革之后的巩固发展时期:从耕耘到收获,都出现了很多新式农具。一些旧的工具也都得到进一步的改革逐渐用于农业。作为田园灌溉的辘轳就是其中的一个。然汉代辘轳到底是什么样的型制?从来无人深究,以至在古农书校注和博物馆陈列方面出现了很多错误。例如有的博物馆抄录元人王祯《农书》上的辘轳,作为汉代辘轳的复原图;有的农史学家以《古今图书集成·考工图》中的辘轳图,作为校注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求》一书的辘轳图释。我们认为这是有必要商榷的。  相似文献   

17.
“鬼屎”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考证了中国古代文献中所记载的“鬼屎”(Kwei hi.i.e.Demon′s droppings)即是粘菌,其最早记载出自唐代陈藏器所撰《本草拾遗》(公元739年左右)一书中,而非其后段成式所撰的《酉阳杂俎》(公元860年左右)一书。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齐民要术》、《开天传信记》、《重修广韵》、《农书》、《天工开物》等书中有关榨油的记载进行分析,并且分析了《武经总要前集》中新发现的资料,认为我国在1044年时已有使用撞木的油榨;撞木前部较粗、端部尖锐,用薄铁片包裹前端,通过系于横梁的绳索悬挂在梁下;这种油榨可能和《天工开物》中的南方榨相同,也有可能与《农书》中的立槽式油榨相同。  相似文献   

19.
秧马是我国北宋时出现的一种先进农具,近年来不少书籍中提到它,但皆有不确之处。如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通史组蔡美彪等人编写的《中国通史》第五册(1978年版)在北宋《农具的改进》一节中这样写道: 秧马——苏轼在武昌看到农民种稻插秧用“秧马”,说是比弯着腰插秧,劳动强度大为减轻。秧马虽然没有进一步推广和流传,但农民群众的创造精神是极可贵的。另外如曾枣庄所著《苏轼评传》(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中也记载到苏轼“在贬官黄州期间,常到武昌游玩,发现武昌农夫骑着秧马插秧”,“他于是专门写了一首《秧马歌》”。这些说法有两点是值得纠正的。一是只提到苏轼是秧马的发现者,甚至认为秧马这种农具“没有进一步推广和流传”,而实际上是由于苏轼的推广,这种农具曾被广泛流传。再则是人们误解了苏轼的《秧马歌》,误把秧马当作了插秧的农具,实则这是一种用来起秧的农具。  相似文献   

20.
《授时通考》是清代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开始,由皇家招集了以王弘为监理,以鄂尔泰和张廷玉为总裁的四十余位词臣、广征博引,经历了五年时间,于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编纂、刊刻而成的祖国传统形式的最后一部农书。这部书中除了辑录了古代农书之外,还广引了包括经、史、子、集各类书籍中有关农事的记载,共撰引各类文献四百二十七种,编绘插图五百一十二幅,计编七十八卷,共九十万余言,可以说是集我国古代农书之大成。为了更好的发掘我们祖国的农学遗产,在解放后1956年时,中华书局曾校印了该巨著,分上、下两册出版,印数也仅只有一千七百册,所以目前该书也不是唾手可得的。为此,将该书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