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香白 《农业考古》2000,(2):170-172
所谓“茶馆文化”,概言之,就是茶馆方法的发现、发明、推广和应用的过程及其产物。 李春泰指出:“作为人工制品的文化是方法的结果;一般地说,方法的进步是文化发展的内在原因”。中国茶馆的发展,其文化形态的决定因素就是方法。 人类处于蒙昧时期,尚未形成“茶”的概念,茶与相类植物只能被当成生活的必需品食物而存在。接着便是认知了茶的“解毒”功能,这了不起的“发现”与“发明”,使茶进入“药用”时期。接着又是众所周知的“饮用”时期,茶馆文化便应运而生。 一.茶摊:茶叶义卖、营生并举的方法 由饮茶进而演变成营生和服务…  相似文献   

2.
王默 《农业考古》2007,(5):145-146
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闻名遐迩的汉正街已是汉口繁华的主要标志,呈现出“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宵明”的繁荣景象。明崇祯八年(1635年)汉口修筑“袁公堤”(今长堤街)后,居民区迅速扩大,河下帆樯林立、市廛日盛,楼馆酒肆进一步发展,汉正街出现“北货南珍藏作窟,吴商蜀客到如家”的兴盛。据统计,清宣统元年(1909年)汉口有茶馆250家,主要分布在汉正街一带。民国22年(1933年),汉口茶馆已达1373家,是汉正街茶馆发展最兴旺的时期。在汉正街居住的人家,不但常到茶馆去休闲或会客,而且户户都备有茶叶,以茗茶招待客人表示心意。汉正街的茶馆…  相似文献   

3.
京城茶人相聚五福品茗论雅再创风流北京松波近期,首都文化人界开年即逢大喜事。以“天下茶人是一家”为命名的京城茶人大聚会,在阜外“五福茶艺馆”隆重举行。这次盛会以茶会友,汇聚了首都茶叶协会、各家茶叶公司、茶艺馆、茶馆及各界名流、新闻媒介等爱茶人士。在品茗...  相似文献   

4.
国外饮茶习俗邢湘臣据“FoodDictionany”载。茶叶源于我国,目前茶叶已传到世界各国,喝茶有了世界性,五花八门的喝茶习俗、煮茶方式便应运而生。阿富汗人认为“中国茶叶世界第一”,他们最爱喝中国茶,在阿富汗的茶馆里到处可见。人们以茶代酒,生活无论...  相似文献   

5.
如果以1989年9月18日上海市茶叶学会举办的茶文化研讨会为上海现代茶文化兴起的标志,那么上海现代茶文化已有17年的历程。这17年来,在政府部门、专业社团及社会各方面的通力合作下,上海现代茶文化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不仅打造出国际茶文化节、少儿茶艺以及社区茶文化活动等著名文化品牌,并成为创建文明城市、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抓手,而且对倡导“国饮”、推动茶经济也是“功德无量”的。现在,上海人均茶叶消费从1990年代初的200克上升到900多克,全市茶叶店铺多达6000多家,各类茶馆有3000多家,就业人员也达到4、5万人等等。  相似文献   

6.
近二三年,铁观音茶以其独特的香韵和冲泡礼仪受到愈来愈多的三晋茶人钟情,茶人对铁观音的品位需求也在日益提高。与此同时,在茶叶批发市场、茶馆、茶庄、超市的柜台上,标称“观音王”的各种包装、散装铁观音茶大量出现,向茶人漫天吆价。为此,不少消费者提出,这些“观音王”的茶品是否真正能在铁观音中称王?“观音王”从何而来?这满天飞的“观音王”倒底是谁封王?何时为王?  相似文献   

7.
“老舍茶馆”的冷与热1988年,北京西珠市口开设了“老舍茶馆”,茶客们在这古色古香的环境中悠然品茶,领略“从来佳茗似佳人”的茶文化韵味。同时可欣赏传统技艺节目,既发思古之幽情,也是传统优秀民族文化的洗礼,这正是“老舍茶馆”独特魅力之处。不到五年功夫,...  相似文献   

8.
茶博士考茶博士,通俗点说即茶馆跑堂的,拿现代话说是茶馆招待客人的服务员。但查各种辞书,说法就不一样了。《中国文学大辞典》释为“卖茶者”,《现代汉语词典》称之为“茶馆的伙计”,《中国茶叶大辞典》释为“对卖茶人或茶坊伙计的称谓”,《辞源》指为“善烹茶者”或“待茶者也称茶博士”因而又称“煎茶博士”。总之,茶博士是古代对茶馆服务员的尊称或泛称,也不免含有谀意和贬意。“茶博士”之名起于何时?清人梁绍壬在《两般秋雨庵随笔》中就提出了疑问:“博士、待诏,皆翰林院官名也。而何以有茶博士、酒博士、算博士之称?剃头匠又有待诏之…  相似文献   

9.
茶馆漫语     
写茶馆的散文不少,对“不可一日无此君”的茶客而言,“此君”既是茶汤,也是茶馆,难分彼此的。想要品饮此类散文的读友,大凡可在《名家论喝》、《清风集》之类的专题散文选本中一睹为快。汪曾祺的《泡茶馆》和秦绿枝《孵茶馆》或“泡”或“孵”是同一个意思,秦文对上海老城隍庙的茶馆都有耐人回味的段落,更有老报人的高见──“当政者如要体察民情,即使自己不便去,也不妨派手下的人经常去坐坐茶馆,可以听到真正的民间的声音。”但特别能侃的还是汪曾祺,泡茶馆对抗战时西南联大的学生有什么影响,汪文一下列举出三大好处:“一可养…  相似文献   

10.
上海茶馆掌故上海《电视中专》报郎慕中世界上把茶叶当成饮料和最先种茶的首推中国,远在先秦时代民间就有“寒夜客来茶当酒”的礼节。三国末期东吴的君主孙皓曾以茶代酒赐给宠臣韦曜,以掩众臣饮酒之目。到了唐代由于南北统一,文人学士“茗饮”喝茶之风,遍及全国,诗人...  相似文献   

11.
茶馆正式有名称的记载是在《旧唐书·王涯传》。唐代太和九年五月,朝廷发生政变“甘露事件”,王涯等人被追杀,在“永昌里茶肆”被禁兵擒获,腰斩於城西南隅独树下。从那以后,给茶馆贯以名称便逐渐多了起来,以地取名,以景取名,以人取名,以诗取名,色彩纷呈,应有尽有。茶馆生意也越来越红火,饮茶之人从达官贵人、文人学士、三教九流、平民百姓,无所不有。到了清代至民国年间,茶馆不仅是仗茶消闲之地,也成了人们洽谈、评理及帮会的场所,同时也成了人们娱乐的地方。茶馆成了当时的一个缩影,各色人等均在这里集中,因此有“大社会…  相似文献   

12.
你吃过用茶叶做的水蛋,用茶叶煲的排骨汤吗?在品茗茶馆不仅可以品茶,还可以品尝到茶式菜谱。该茶馆馆主小伟说,把茶引入餐饮,是现代很好的保健方式。据了解,品茗茶馆自开业以来,客  相似文献   

13.
面子 小城郊区有家茶馆,名字“四通”,取四通八达之意。茶馆虽说经营时间不长,但老板热情好客,颇有心计,茶馆内外收拾得干干净净,倍儿清爽,茶馆也就成了路人歇脚休憩的好地方。 有天下午,一辆破旧不堪的汽车停在“四通茶馆”前。车头坑坑洼洼,车箱锈迹斑斑。灰头灰脸的司机要去附近办点事,让茶馆老板代为照看。天挨黑,司机匆匆致谢告辞。亲历这一幕的老板儿子问:“老爸,您咋能就这样让他走了呢?咱该收他点钱才对!”“收多少?”老板问。“起码也得三五十元吧?”“那不是打劫吗?”“打劫?您看他那辆破车,和咱这漂漂亮亮的…  相似文献   

14.
1998年6月,在泉州从事装饰行业的庄剑峰开了间茶馆,取名“古厝茶坊”,地点选在市中心工人文化宫附近的后城文化旅游街,当时泉州的茶馆文化才刚刚萌芽。经过两年的苦心经营,今天的“古厝茶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成为泉州最有代表性的茶馆。来泉出席北美华文文学研讨会的著名作家王蒙慕名来此品茗,并挥豪题写“清其神”三字;中央电视台“天涯共此时”栏目曾在此录制过节目。“古厝茶坊”也成为泉州古城文化艺术界人士聚会品茗之地,“刺桐吟诗社诗会”、“泉南文化笔会”定期在此举办,许多外地来泉州的游客也都慕名寻踪而来。关…  相似文献   

15.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它内涵丰富,具有文学、艺术、道德、宗教等多方面的内蕴,其灿烂光辉,还辐射到经济领域,可谓是文化、经济双欣双茂之花。一、促进茶叶生产发展唐代陆羽《茶经》付梓问世后,极大地推动了饮茶的普及,在更大范围内成为“比屋之饮”,由此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陆羽写《茶经》时,已有8个道(相当现在13个省区)43个州生产茶叶。到了宋代,茶诗茶词兴盛,茶馆文化发达,尤其是城镇茶馆环境幽雅,文化氛围浓厚,茶叶生产也随之扩大,生产规模由唐代的43个州发展到66个州。明清时期茶文化进一步繁荣,在文化艺术方面…  相似文献   

16.
茶馆·茶文化:路在你脚下延伸浙江农业大学黄志根近几年茶文化的发展引人注目,而茶馆可为是一道绚丽的风景线,从过去走来,并将迎来更好的未来。人们不会忘记某晚报近年来就茶文化相关的报道:“立顿入口,龙井洗手”、“××城茶馆崭露头角”,到目前的“××城茶馆已...  相似文献   

17.
宜宾茶馆文化——唱玩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每当夕阳西下,晚霞染红了天边,夜幕降临,那一阵阵欢天喜地的锣鼓声,便在街头巷尾震荡起来,那一声声浑厚清脆的男女歌声,也在宁静的夜空中飘扬着,使川南古城的宜宾显得更加热闹繁华,盛世太平。这时候,男女老少都知道,茶馆里唱玩友开场了。宜宾是万里长江第一城,云贵川物资集散地。据《宋史·食货志》记载,这里在南宋时期,曾是有名的茶马交易市场。闻名遐迩的五粮液名酒,就出产在这里。宜宾过去叫戎城,又名叙州府,如今又称酒都。该地区年产茶叶三十六万担,占全川的百分之三十左右。宜宾人喜欢喝酒,更喜欢喝茶,老年人特别喜欢喝早茶。一杯香茗在手,真是潇洒又风流。这里的茶馆遍布大街小巷,过去很有名气的茶馆达十余家:“南轩”、“留园”、“荣生公”、“翠羽”、“乐宾”、“德园”、“正大”、“杨泗楼”、“火神楼”、“合叙茶园”等。在人们心目中印象深刻,茶馆开门营业时间比任何店铺都要早得多,每  相似文献   

18.
中国人历来喜欢在工作劳动之余,客来叙事之际,休闲生息之时,边把盏品茗,边吟诗作画,或促膝谈心,或公断议事,而茶馆就是进行这些活动,适合这种雅趣,体现这等风习的极好场所。所以,自茶馆问世以来,历经千百年,长盛不衰,一直受到人们的欢迎。茶馆乃是专门用作饮茶的场所,也是人们休息娱乐、买卖交易、问讯议事的地方,可谓男女毕至,老少咸宜的好去处。人们来到茶馆,沏上一壶茶,“摆开龙门阵”,啜茗清谈,好生安逸。在茶馆,“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不论职位高低,不分财产多少,不问您我他,大家一起喝茶,国事、家事、心头事…  相似文献   

19.
如果以1989年9月18日上海市茶叶学会举办的茶文化研讨会为上海现代茶文化兴起的标志,那么上海现代茶文化已有17年的历程。这17年来,在政府部门、专业社团及社会各方面的通力合作下,上海现代茶文化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不仅打造出国际茶文化节、少儿茶艺以及社区茶文化活动等著名文化品牌,并成为创建文明城市、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抓手,而且对倡导“国饮”、推动茶经济也是“功德无量”的。现在,上海人均茶叶消费从1990年代初的200克上升到900多克,全市茶叶店铺多达6000多家,各类茶馆有3000多家,就业人员也达到4、5万人等等。但我们…  相似文献   

20.
茶艺馆,是现代茶馆的称谓。九十年代初在中国大陆兴起,其源于台湾七十年代中期人们思乡、怀旧之风,也有人谓之受“日本茶道”的影响。其实,中国是茶的故乡,饮茶之风兴于唐,盛于宋,茶馆,唐时称“茗铺”。《封氏闻见记》记载“城市多开茗铺,煮茶卖之……。”《太平广记》卷,有“ 于茶肆”(《河东记》)。《梦粱录》载“今杭城茶肆亦如此,插四时花,挂名人画……”。宋人《清明上河图》名画卷中也出现茶肆,唐宋时还有称“茶坊”、“茶楼”、“茶邸”、“茶居”等等,茶馆之名始称于明代(张岱《陶庵梦忆》),清代也惯称茶馆。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