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鱼类体色成因及其调控技术研究进展(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针对近年来我国养殖鱼类体色变异越来越普遍的现象,总结了国内外有关鱼类体色方面的研究成果,分别从鱼体色素细胞的种类、色素体的合成与代谢、体色变化的内在生理调控机制(基因、神经和内分泌凋节)以及营养、光照、水温、重金属、饵料等诸多外部因子方面,探讨了鱼类体色的成因以及上述因素对鱼体体色的影响,以期为后续对鱼类体色变异进行合理人工调控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从1986年至1990年于我所松浦试验场,用黑龙江野鲤、荷包红鲤、兴国红鲤、红镜鲤、散鳞镜鲤、德国镜鲤和柏氏鲤进行了种间、种内14个组合的杂交,系统观察了不同组合亲本和杂种F_1在鳞被、体色、体型、生长、成活率、抗寒力、抗病力和起捕率等8个性状的遗传传递规律及其杂种优势强度,结果是.(1)鲤鱼种内异源杂交几乎所有的杂交组合的杂种F_1都表现出生长优势和对环境抗性的增强,其大小随亲本的亲缘远近和鳞被、体色、体型等性状间的差异而不同。一般品系间杂交,杂种生长的优势率在10%左右;品种间杂交,单交种的生长优势率在15—30%,三杂交种的生长优势率在30%以上。在抗寒、抗病、成活率等抗性上,表现出受其中一个亲本的影响,且有明显的母本效应,并可遗传传递给杂种后代。鳞被、体色、体型的基因效应,对杂种的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2)鲤鱼种间杂交几乎不表现杂种优势,其特点:是柏氏鲤和黑龙江野鲤两个野生种间杂交,成活率、抗寒力强烈的表现不亲和性;而柏氏鲤与家养种间的杂交,表现一定的亲和性。亲本和杂种F_1的鳞被、体色仍表现显隐性关系,而体型、抗寒、抗病、成活率、起捕率等受柏氏鲤种质的强烈影响。获得抗寒力的杂种,在第二代时抗寒力明显消失,说明基因转移和整合的不稳定性。用柏氏鲤与散鳞镜鲤杂交的杂种F_1与另一抗寒很强的杂种F_1(黑龙江野鲤♀×红镜鲤♂)的双杂交种F_1,抗寒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3.
为了分析青鱼线粒体蛋白编码基因与体色性状的相关性,从而筛选出与体色相关的SNP分子标记。本研究选取了5尾广东佛山灰色青鱼和5尾扬州邗江正常体色黑色青鱼群体的皮肤组织,通过qPCR检测13个线粒体蛋白质编码基因在两种颜色群体皮肤组织中的表达量,并进行显著性分析。对表达差异最明显的蛋白编码基因CDS区序列设计引物,并选取78尾佛山灰色青鱼样本和92尾邗江黑色青鱼样本进行测序,根据测序峰图筛选出SNP位点。结果发现:13个线粒体蛋白质编码基因中COII基因表达量最高,ND5基因表达量最低,ND4L基因在两种体色青鱼中的表达差异最为明显。在对170尾青鱼样本的线粒体ND4L基因上共检测到了2个SNP位点,位于编码区,且都为同义突变。卡方检验表明,252bp(C/T)处的SNP位点在两种体色青鱼群体中的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都有极显著的差异(p<0.01),243bp(A/G)处的SNP位点在两种体色青鱼群体中的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差异不显著(p>0.05),因此线粒体ND4L基因中的SNP位点C252T与青鱼体色显著相关。本研究中成功找到一个与青鱼体色相关的SNP分子标记,可以在青鱼的养殖和育种中提供理论分子层面的指导和帮助。  相似文献   

4.
多巴色素异构酶(dopachrome tautomerase,Dct)是酪氨酸酶家族的重要成员之一,在黑色素合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为了解多巴色素异构酶基因()的“粉花”体色类型为研究对象,在对该基因进行克隆和表达分析的基础上,应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研究了该基因对瓯江彩鲤黑斑体色的影响。结果发现,瓯江彩鲤存在2个Dct1与在“粉花”体色瓯江彩鲤的黑斑皮肤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白色皮肤,而Dct1和基因突变对瓯江彩鲤黑斑体色存在重要影响,与在鲤的黑斑体色形成中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渔业生物学     
040395 观赏锦鲤白红体色相间的遗传= Inheritance of the white-red color complex in ornamental carp,Cyprinus carpio[刊, 英]/Gomelsky B,Cherfas N,Hulata G…∥Isr.J.Aquac..-2003,55(3).-147 -153 对3种普通的白红体色的锦鲤亲本后代和3种雌核发育的后代之体色变异进行了研究。测出后代体色中的颜色覆盖率取决于亲本的红色覆盖面积。亲本的红色发育较弱, 其后代的红体色斑块覆盖率最低,而白色比例最高。测定的30尾雌核发育锦鲤和36尾普锦鲤后代的红色覆盖率表明:雌核发育锦鲤的后代中红白相间体色的鱼所占比例高于  相似文献   

6.
王兰梅  朱文彬  傅建军  罗明坤  董在杰 《水产学报》2023,47(4):049602-049602
为了探究红罗非鱼越冬期体色变异的分子机制,实验构建了其2种体色(正常粉红体色和变黑体色)皮肤组织的小RNA文库,每组4个重复,组装后平均每组分别获得12 190 544和11 891 890条过滤后的读长(clean reads),获得miRNA成熟序列669个,其中337个是已知的miRNAs。鉴定出越冬期变黑体色相对于正常粉红体色鱼的差异表达miRNAs 26个,其中上调11个,下调15个,且12个为已知的miRNAs,可能在红罗非鱼越冬期体色变异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富集分析发现了大量代谢和体色调控相关的通路。研究表明,红罗非鱼越冬期的体色变异可能是色素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形成的,与代谢相关的调控通路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为解析红罗非鱼越冬期体色变异的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日本黄姑鱼和鮸状黄姑鱼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PCR技术对日本黄姑鱼和鮸状黄姑鱼线粒体DNA的细胞色素b基因片段进行了扩增,PCR产物直接测序,分别获得日本黄姑鱼和鮸状黄姑鱼1137bp的序列。通过对两种鱼的Cyth序列的比对分析,得出两种鱼序列的相似性为99.82%;分析了两种鱼序列的碱基组成及碱基变异情况,发现两种鱼的序列差异明显,碱基替换较多,而且有2个位点可以作为区分两种鱼的分子标记。因此,可以将Cyth基因作为种间分子鉴定或更高分类界元遗传分析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8.
乌苏里白鲑的生化遗传结构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1年10月于黑龙江中游抚远江段捕获野生乌苏里白鲑(Coregonus ussuriensis Berg)30尾,体长30-45cm。采用淀粉凝胶电泳法对其肝脏、肌肉等组织的LDH、MDH、ME、IDH、G3PDH、ADH、GDH、PGI、CAT、AAT、EST、SOD等同工酶进行电泳,并对其表型进行生化遗传分析。结果表明,LDH同工酶的3个位点上都有基因复制,位点间不杂合;在其他同工酶上未见有位点复制或加倍。在检测到的12种同工酶是由26个基因位点编码;其中G3pdh-1、Pgi—3和Est—1等基因位点呈多态,其多态座位比例为11.5%,平均杂合度为0.043。与大多数其他鱼类相比较,乌苏里白鲑在生化遗传水平上表现出较低的遗传变异。  相似文献   

9.
为了找出不同产地鲍鱼(Haliotis Spp.Abalone)的区域性差异,并探究一种有效的鲍鱼产地的鉴别方法,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对广东、福建、山东、辽宁4个主要养殖省份鲍鱼样品肌肉中的特征元素(Na、K、Mg、Ca、Fe、Zn、Cu、Ni、As、Al、Mn、Cr、Se)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鲍鱼样品的元素含量存在差异,Mn的变异程度最大,变异系数为74%,Ni次之,为65%,其次是Se (60%),其余元素的变异系数均高于10%。同时,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降维处理,有效地从13个特征元素中提取了6个元素作为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达89.87%;同时发现Ca、Se、Na、Fe、Mn、K、Ni这7种元素是不同产地鲍鱼的特征元素,并建立了主成分综合评价模型:F=0.2777F_1+0.2652F_2+0.1295F_3+0.1066F_4+0.0656F_5+0.0541F_6。模型的建立可以为利用特征元素对不同产地鲍鱼的产地溯源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利用一对特异性引物DABF和DABR,分别从21尾感病和16尾抗病“全红”体色瓯江彩鲤的cDNA中,扩增出长度为624 bp的MHC-DAB基因片段。共测序185个有效克隆,获得76个不同的核苷酸序列。MHC-DAB基因片段包括第1~4外显子,分别编码信号肽、β1和β2结构域及跨膜区。长度为276 bp的β1结构域有144个核苷酸变异位点(52.17%)和70个氨基酸变异位点(76.07%),而长度为282 bp的β2结构域只有98个核苷酸变异位点(34.75%)和50个氨基酸变异位点(53.19%),显示β1结构域的变异要明显大于β2结构域。在β1结构域的24个抗原结合位点(PBR)上,有23个发生了变异。β1结构域的PBR、非抗原结合位点(non-PBR)及β2结构域的ω值(ω=dN/dS)分别为1.367、0.886和0.754,表明“全红”体色瓯江彩鲤MHC-DAB基因(特别是β1结构域)在进化过程中受到正向选择作用。在所得的20个不同的等位基因中,基因DAB3*15在抗病群体中出现的频率(13.75%)显著高于感病群体中出现的频率(3.81%)(P<0.05);基因DAB3*09和DAB3*10的出现频率都为3.75%(P<0.05),仅存在于抗病群体中;而基因DAB3*02和DAB3*14的出现频率分别为7.62%(P<0.05)和8.57%(P<0.01),仅存在于感病群体中。  相似文献   

11.
在观赏鱼的群芳中,近年来又推出了一朵奇葩—锦鲤,它的体形和鲤鱼完全相同,没有金鱼的婀娜,更没有热带鱼的神奇,但是它却以斑斓的色彩、潇洒的泳姿倾倒了世人,成为观赏鱼中的“明星”。目前,观赏锦鲤已成为贾商巨富们显示财富和地位的象征,真是价值千金。锦鲤,是日本人将由中国引入的鲤鱼中产生体色变异的个体,经过千百年不断选育,培养成的一种观赏鱼类。由于它色彩斑斓,最初叫它“色鱼”,也称  相似文献   

12.
为评价不同体色台湾泥鳅的生长性能,对相同规格的红体色台湾泥鳅“赣红1号”和正常体色台湾泥鳅进行了为期49 d的室内养殖对比试验。结果显示,“赣红1号”与正常体色台湾泥鳅的成活率、体质量增长率、体长增长率和特定生长率等生长性状均无显著性差异。随着养殖试验的进行,二者的肥满度均略有降低;体质量、体长的变异系数有增大的趋势,且体质量变异系数大于体长变异系数。研究表明,“赣红1号”与正常体色台湾泥鳅生长性能相当。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瓯江彩鲤基因敲除体在自交繁育过程中的体色遗传和变异情况,对野生型和敲除了Scarb1基因的敲除型自繁F1全红、粉玉体色瓯江彩鲤个体的鳞片色素细胞进行了观察比较,并测定了其体内的类胡萝卜素含量。结果显示:野生型全红瓯江彩鲤的鳞片含有黄色素细胞、红色素细胞和虹彩细胞,而敲除型全红瓯江彩鲤的鳞片上只有黄色素细胞和虹彩细胞,没有红色素细胞;野生型和敲除型粉玉瓯江彩鲤的鳞片色素细胞均为虹彩细胞,没有黄色素和红色素细胞;野生型全红瓯江彩鲤的肠道、血浆、肌肉和皮肤中的类胡萝卜素含量均显著高于敲除型全红个体(P<0.05);野生型粉玉瓯江彩鲤的肠道、肌肉和鳍条中的类胡萝卜素含量也显著高于敲除型粉玉个体(P<0.05)。研究结果表明,敲除Scarb1基因影响了瓯江彩鲤体表红色素细胞的生成,该基因在瓯江彩鲤红、白体色调控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4.
前黑素小体蛋白a (premelanosome protein, pmela)基因是黑色素合成通路中的关键基因之一,对动物的体色有着重要影响。为探讨pmela基因在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体色变异中的作用,本研究利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 RACE)技术对pmela基因cDNA全长进行克隆并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该基因的序列特征,同时采用qRT-PCR比较pmela在野生型虹鳟(虹鳟)、黄色突变型虹鳟(金鳟)和杂交F1代受精期至孵化后3个月不同发育时期及成鱼不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研究获得pmela基因cDNA全长序列3 476 bp,包含2 532 bp开放阅读框,编码843个氨基酸。序列分析发现,Pmela为疏水性蛋白且存在PKD功能结构域。同源性比对发现,虹鳟Pemla氨基酸序列与红鲑(Oncorhynchus nerka)的同源性高达97.75%;进化分析结果显示,虹鳟与红鲑的亲缘关系最近,与人类(Homo sapiens)和小鼠(Mus musculus)的亲缘关系最远。qRT-PCR结果显示,pmela基因在虹鳟与金鳟胚胎及出膜后各时期均有表达,在受精期至16细胞期中的表达为虹鳟高于金鳟,出膜后该基因在金鳟背部皮肤中的表达均高于虹鳟,且在4细胞期、16细胞期、原肠期、神经期、体节期、心跳期、1 day post-hatching (1 dph)、3 dph、5 dph、7 dph、10 dph、1 month post-hatching (1 M)和2 M时期中,虹鳟与金鳟的表达存在显著差异。在各组织中,pmela基因在虹鳟与金鳟背部皮肤和眼睛中的表达显著高于其他组织。在杂交F1代中,pmela基因在不同发育时期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与双亲类似,且在大部分相同时期和组织中的表达与双亲存在显著差异。上述结果表明,pmela基因的表达量高低与虹鳟体色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且可能参与其体色的形成过程。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pmela基因在虹鳟体色变异中的作用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5.
江豚线粒体Cyt b和D-loop片段序列分析及其分子系统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江豚(Neophocaena phocaenoides)mtDNA的Cyt b(377bp)和D—loop(343bp)片段进行了测序和分析,并与GenBank中鼠豚类及一角鲸类同源序列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Cytb基因片段的碱基组成平均为T:29.0%,C:28.8%,A:27.2%,G:15.0%;D—loop片段的碱基组成平均为T:35.9%,C:21.8%,A:32.4%,G:9.9%。Cytb基因片段共出现109个变异位点,简约信息位点107个,序列变异度为28.9%,碱基替代主要发生在密码子第3位点上,转换/颠换为13.3;D—loop片段共有109个变异位点,简约信息位点100个,序列变异度为31.8%,转换/颠换为2.4。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江豚是鼠豚科中较早分化出来的一个类群,与一角鲸科的亲缘关系最近。2个片段序列的分析结果一致,棘鳍鼠海豚Phocoena spinipinnis、太平洋鼠海豚P.sinus和黑眶鼠海豚Australophocaena dioptria聚为一支。  相似文献   

16.
利用1对特异性引物DABF和DABR,分别从30尾感病和13尾抗病"粉玉"体色瓯江彩鲤(Cyprinus carpiovar.color)的cDNA中扩增出长度为624 bp的MHC classⅡB基因片段。对210个有效克隆进行测序,获得84个不同的编码序列,分属13个不同的等位基因,其中Cyca-DAB3*17和Cyca-DAB3*18为新发现的2个等位基因。核苷酸、氨基酸变异位点总数为267、130,变异率较高(42.79%、62.50%)。MHCⅡB基因片段包括第1 4个外显子,分别编码信号肽、β1和β2结构域及跨膜区。β1结构域的变异明显大于β2结构域,表现为在长度为276 bp的β1结构域中,核苷酸、氨基酸变异位点分别为150个(54.35%)和72个(78.26%);而长度为282 bp的β2结构域的核苷酸、氨基酸变异位点较少,分别为105个(37.23%)和54个(57.45%)。在β1结构域的24个抗原结合位点(PBR)上,有22个发生了变异。β1结构域的PBR、非抗原结合位点(non-PBR)及β2结构域的非同义碱基替换率(dN)与同义碱基替换率(dS)的比值ω分别为1.366、0.992、0.792,表明"粉玉"体色瓯江彩鲤MHC classⅡB基因的β1结构域在进化过程中受到正向选择作用。基因Cyca-DAB3*09在抗病群体中出现的频率(7.81%)显著高于感病群体(1.37%,P<0.05),新等位基因Cyca-DAB3*18(频率为3.13%)只出现在抗病群体中,基因Cyca-DAB1*08、Cyca-DAB3*08和Cyca-DAB3*17为感病群体所特有。研究结果为抗病"粉玉"体色瓯江彩鲤的选育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兴国红鲤♀×草鱼♂杂交后代遗传性状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鲤鱼种内不同品种间杂种的遗传规律。国內巳作过较多的研究。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1975)和刘筠(1979)分别对兴国红鲤♀×散鳞镜鲤♂及荷包红鲤♀×湘江野鲤♂的杂种后代体色、鳞被的遗传进行了研究,均证实这两个鲤鱼杂种后代的体色遗传是由两对基因控制,杂种一代产生  相似文献   

18.
温度对马来西亚红罗非鱼越冬期体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马来西亚红罗非鱼体色分化变异的遗传分子机制,以期解决其越冬期的体色变异问题,本研究比较了越冬期不同温度处理(16、20、25和30°C)对其表观体色、酪氨酸酶活性以及皮肤色素带和黑色素细胞的影响。实验50 d后发现,16°C组大部分鱼体较实验开始时变黑,整个鱼体呈现青灰色,20°C组多数鱼体腹部也变为青灰色。随着温度的升高,红罗非鱼背部皮肤、腹部皮肤和血清中酪氨酸酶的活性逐渐升高,25°C时达到最高值,而随着温度的继续升高,30°C组鱼的酪氨酸酶活性反而降低。血液中tyr m RNA的表达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25和30°C组红罗非鱼肌肉中的tyr m RNA表达量也显著高于16和20°C组。切片显微结构发现,随着温度的升高,红罗非鱼背部皮肤的黑色素细胞数量减少。研究表明,马来西亚红罗非鱼越冬期的体色变异可能是其皮肤黑色素细胞数量和体内酪氨酸酶活性改变的结果,深入研究其调控机制有助于了解鱼类体色遗传机理并进行体色性状的改良。  相似文献   

19.
3个仿刺参地理种群遗传变异的微卫星DNA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谭杰 《水产学报》2007,31(4):437-442
运用微卫星DNA技术对仿刺参烟台群体、威海群体、大连群体的3个野生群各20个个体进行了遗传分析。对9个基因位点进行了扩增,共获得了59个等位基因。评估了9对微卫星引物的多态信息含量(PIC),范围在0.5129~0.8794之间。结果表明:3个野生群体的平均杂合度观测值分别为0.6416、0.6595、0.5824,平均杂合度期望值分别为0.7641、0.7161、0.7364;在Hardy-Weinberg平衡条件下,进行了P检验,发现3个群体均有位点发生了显著偏离;对3个群体进行了配对Fst值计算,发现3个群体之间遗传分化较弱。从变异贡献率来看,95.68%的变异来自个体之间,4.32%的变异来自群体之间。经过聚类分析,发现威海群体和大连群体之间亲缘关系较近,烟台群体与前两群体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20.
采用RAPD-PC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了草鱼、赤眼鳟及其正、反交子一代的遗传多样性。从100条引物中筛选出13条扩增效率高、多态性高的有效引物,对4个群体共120尾个体样本进行扩增,获得115个基因位点,扩增产物大小集中在300~3 000 bp,草鱼、正交F_1、赤眼鳟和反交F_1多态位点率分别为85.22%、77.39%、80.87%和70.43%,Shannon信息指数分别为0.392 4、0.396 9、0.443 3和0.358 3。结果表明,赤眼鳟的遗传多样性最丰富,正交F_1的遗传多样性优于草鱼,反交F_1的多样性最差。遗传同源性和遗传距离聚类分析表明,正交F_1和反交F_1与赤眼鳟的遗传关系更近。种群平均遗传分化指数为0.302 6,表明4个群体之间的遗传分化程度较高,30.26%的变异来源于群体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