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研究秸秆还田和不还田对开麦21生长发育及产量影响的先决条件下,分别进行了不施氮肥、施纯氮180 kg/hm~2、施纯氮180 kg/hm~2+干鸡粪1 500 kg/hm~2、施纯氮270 kg/hm~2 4种施肥处理条件下的田间对比试验。研究表明:秸秆还田能够有效提高开麦21灌浆期的鲜重和干重,促进同化物的积累,并能够提高开麦21的分蘖;与此同时,秸秆还田能够增加开麦21的成穗率。但秸秆还田与不还田的处理中,均表现出增加少量的氮肥有助于提高成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同时降低黑胚率,过量施加氮肥对成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黑胚的发生均有不利影响。秸秆还田处理较同施肥水平的秸秆不还田处理,更能够有效提高开麦21的产量,且在施加较少的肥料情况下也能够获得较优的产量。总之,秸秆还田条件与适量肥料配比可以促进开麦21的发育、增产,起到少肥高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玉米秸秆还田条件下氮肥基追比对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在施氮量210 kg/hm2条件下,研究了氮肥不同底追比对小麦分蘖动态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分施较氮肥一次性底施穗粒数、成穗数、经济系数及产量都显著提高,小麦成穗数及产量有随氮肥底追比的降低而增加的趋势。说明210 kg/hm2可能不是玉米秸秆还田条件下的理想施氮量。  相似文献   

3.
施氮对秸秆还田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玉米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关中灌区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为该地区实现小麦高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西农979"作为供试冬小麦品种,研究玉米秸秆还田条件下配施0,87.5,175,262.5,350kg/hm2氮肥以及秸秆不还田条件下施用175kg/hm2氮肥6个处理,对冬小麦产量、土壤贮水量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结果】在氮肥用量相等(175kg/hm2)的情况下,玉米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处理的冬小麦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和产量较单施氮肥处理分别增加了39万穗/hm2,1.57,2.11g和1 200kg/hm2。6个处理中,玉米秸秆还田配施262.5kg/hm2氮肥处理的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率最高,分别达到8 415kg/hm2和20.9kg/(hm2.mm)。各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处理的水分利用率明显高于不施氮处理。在氮肥用量相同的情况下,玉米秸秆还田处理耗水量比秸秆不还田处理减少19.00mm。【结论】秸秆还田能提高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率,在玉米秸秆还田条件下,关中平原冬小麦氮肥用量应控制在175~262.5kg/hm2。  相似文献   

4.
施氮量和施氮时期对冬小麦幼穗小花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以兰考矮早八(大穗型)和豫麦49-198(多穗型)2种冬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大田种植条件下3个施氮量和5个施氮时期(基追肥质量比为5∶5)对2种穗型冬小麦幼穗总小花和完善小花发育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与N0和N360处理相比,N180处理的小花发育进程较为平缓。在全生育期施纯氮180kg/hm2条件下,多穗型品种由于幼穗小花发育快、周期短,故延迟追氮有利于完善小花的发育;大穗型品种则由于幼穗小花发育周期较长表现规律不明显。随氮肥施用量增加,2种穗型冬小麦品种的籽粒产量均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2品种均表现施纯氮180 kg/hm2处理籽粒产量最高,且均以返青后20 d追氮效果最好。在较高土壤肥力条件下,施纯氮180 kg/hm2,基施氮肥50%,并于返青后20 d追施50%,能够显著增加冬小麦的完善小花数目,提高穗粒数和千粒质量,进而获得较高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5.
秸秆还田条件下氮肥用量对冬小麦产量和氮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冬小麦产量和氮效率的影响,为临沂市实现小麦高产高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济麦22作为供试冬小麦品种,设秸秆还田下5个施氮水平(0、90、180、270、360kg/hm2,分别表示为T1、T2、T3、T5、T6,以及秸秆不还田+施氮量180kg/hm2(T4)共6个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对冬小麦产量和氮效率的影响。结果:秸秆还田配施氮肥的冬小麦籽粒产量明显高于单施氮肥的,增产率为18.48%。其中秸秆还田配施氮肥270kg/hm2的处理冬小麦籽粒产量最高,达到8410kg/hm2。秸秆还田配施氮肥与单施氮肥相比,明显提高了氮肥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和氮素生产效率,分别提高了7.6%、6.7kg/kg和3.6kg/kg。结论:综合考虑临沂市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应控制在180~270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麦稻两季秸秆还田条件下,麦季不同氮肥用量(纯N 180、225、270 kg/hm2)和水稻不同氮肥用量(纯N225、300、375 kg/hm2)对水稻产量及其产量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麦季氮肥用量对后茬水稻产量、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影响较小,在每公顷施氮(N)180~270 kg范围内差异未达显著水平;水稻氮肥用量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较大,在每公顷施N 225~375 kg范围内,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对水稻的增穗效果明显,3个施氮量处理间的差异显著,对每穗粒数的影响不大,但水稻结实率降低、千粒重下降,施N 375 kg/hm2的处理与225 kg/hm2、300 kg/hm2两处理间的差异达显著水平,产量随着施氮水平提高而增加,但施N 375 kg/hm2与300 kg/hm2处理间的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夏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为明确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夏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设计了秸秆还田(0、11400 kg/hm2)和施氮肥(0、375kg/hm2)二因素试验,研究了处理间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与秸秆不还田处理相比,秸秆还田后玉米穗行数、行粒数、穗粒数、千粒重、产量均增加,籽粒蛋白质和淀粉含量增加,脂肪含量降低,而赖氨酸含量没有变化。与不施氮肥相比,施氮肥处理显著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降低淀粉含量。与秸秆不还田不施氮肥相比,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可以显著提高夏玉米穗粒数、籽粒产量、籽粒蛋白质含量,降低淀粉含量。  相似文献   

8.
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不同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宁冬11号分蘖成穗及穗部结实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为90~270kg/hm2时,随着施氮量增加,宁冬11号冬分蘖力、成穗率、有效穗数及产量均增加,当施氮量达到360kg/hm2时全部降低;施氮量对结实小穗数、穗粒质量的影响呈单峰曲线,分别在180kg/hm2和270kg/hm2时达到峰值。随着播种密度增加,分蘖成穗率、结实小穗数、穗粒质量均降低,且对结实小穗数和穗粒质量的影响显著。宁夏引黄灌区冬小麦品种宁冬11号在适宜播期的最佳肥密组合为施氮量270kg/hm2,播种密度600万/hm2。  相似文献   

9.
秸秆还田与氮肥配施对小麦产量和收获指数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济麦22’为材料,研究玉米秸秆还田与不同用量氮肥配施对小麦群体动态、产量及收获指数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施氮肥或单纯秸秆还田处理相比,秸秆还田配施氮肥能够显著促进小麦增产,且秸秆还田M+N肥(施氮量225 kg·hm~(-2))处理增产效果最佳,比对照(CK)、秸秆还田和单施氮肥处理分别增产16.1%,7.7%和6.1%。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增加了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增大冬前分蘖和春季最大分蘖,提高成穗率,促进收获指数的提高。本试验以M+N处理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及其运筹对太湖糯2号产量及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施纯氮300 kg/hm2、前后期施氮比例为6∶4条件下,产量达最高水平,为9299.45 kg/hm2。(2)不同施氮处理产量的差异首先是由单位面积穗数引起的,其次为结实率和每穗粒数,千粒重对产量的影响较小。(3)产量与抽穗后干物质生产量关系密切,而与抽穗前干物质生产量和生物产量的关系不明显。(4)增施氮肥能有效促进分蘖成穗,但前期施用氮肥过多,反而会使无效分蘖增多,降低成穗率。  相似文献   

11.
以豇豆(Vigna unguiculata)为材料,采用椰糠有机肥、生物酵素·活性菌肥和化肥作基肥,研究不同种类肥料和不同施用量对土壤养分、豇豆品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用椰糠有机肥对土壤质量的改善效果更明显,尤其施用量在14 286 kg·hm~(-2)(B2)时,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以及p H值较种植前(CK0)及施用化肥的处理(CK)均有不同程度上升,且均达显著性差异;(2)椰糠有机肥总体表现出优于化肥及生物酵素·活性菌肥的良好效果,其中施用量为9 524 kg·hm~(-2)(B1)时,产量最高,B2次之,但B1,B2之间差异不显著;(3)B2处理豇豆表现出最好的综合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12.
氮磷钾肥配施对紫花苜蓿饲草产量及微量元素营养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氮、磷、钾肥配施对紫花苜蓿饲草产量及微量元素营养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钾肥能显著提高紫花苜蓿饲草产量,与未施肥处理相比,施肥处理饲草产量增幅为5.45%~15.01%,且氮、磷、钾肥配施效果显著优于单施;能提高紫花苜蓿铁、锰、铜、锌、钼、硼、钴、硒等微量元素的含量和累积量,且氮、磷、钾肥配施效果优于单施;NPK处理最优,显著高于未施肥处理。  相似文献   

13.
我国主要麦区农户施肥评价及减肥潜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明确我国主要麦区农户小麦施肥存在的问题及减肥潜力,为科学施肥、合理减肥提供依据。【方法】连续3年对我国主要麦区的小麦种植户进行施肥调研和取样,基于农户产量、养分需求量和土壤养分供应水平对其施肥状况和减肥潜力进行评价和分析。【结果】我国主要麦区农户小麦产量和生物量平均为6.0和13.2 t·hm -2,二者极显著线性相关。小麦产量与施肥量和土壤养分无显著相关。我国小麦氮(N)、磷(P2O5)和钾(K2O)肥用量平均分别为191.1、112.8和53.4 kg·hm -2,春麦区农户氮、磷和钾肥用量平均分别为171.7、108.9和10.6 kg·hm -2,旱作区分别为154.3、111.8和32.6 kg·hm -2,麦玉区分别为236.4、128.1和74.0 kg·hm -2,稻麦区分别为177.5、77.0和71.8 kg·hm -2。就施氮量而言,春麦区过量施氮的农户较少,为34%,其次是麦玉区、稻麦区和旱作区,分别为42%、55%和63%;产量较低的农户是氮肥减施的重点,减氮潜力最高达43.6%,平均需减氮2.3—135.5 kg·hm -2。过量施磷问题比较突出,各麦区施磷过量的农户分别占63%、87%、68%和57%,即使小麦高产时,仍有超过50%的农户施磷过量;各麦区不同产量等级的农户均需减施磷肥,减磷量平均为3.8—91.1 kg·hm -2,旱作区减磷潜力最大,达55.6%。施钾状况因麦区而异,在春麦区,主要问题是施钾不足,占84%,平均需增施钾肥22.8 kg·hm -2;旱作、麦玉和稻麦区,减钾潜力分别达43.2%、25.7%和56.0%;产量较低的农户是减钾的重点,平均需减钾31.7—45.9 kg·hm -2。【结论】我国农户施肥状况和减肥潜力因农户产量和麦区不同存在差异,中低产农户过量施肥问题较为严重,应注意根据产量适量减少施用氮、钾肥,所有农户均需警惕磷肥过量投入问题,其中旱作区氮、磷肥减施潜力最高,稻麦区减钾潜力最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大田试验,研究生物有机肥(BF)、枯草芽孢杆菌(BS)、缓释氮肥(SRN)对木薯生长和土壤养分、酶活性等的影响。【方法】试验设置不同生物有机肥(BF)施用量(BF1,5 t/hm2;BF2,10 t/hm2)、不同枯草芽孢杆菌菌剂(BS)浓度(BS100,100 倍稀释;BS200,200 倍稀释)、SRN 及减肥处理(75%CF)、尿素处理(1 次施用,UN1;2 次施用,UN2)等组合共 13 个处理。【结果】BF2+75%CF 处理比BF2+SRN 处理显著(P<0.05)降低了土壤碱解氮含量;在施用 SRN 情况下,BS100 处理显著提高土壤速效钾含量;BF2 在施尿素时显著提高土壤速效钾含量;BF2+75%CF 处理比 SRN 显著提高土壤速效钾含量。BS+SRN、BF+SRN、BF2+75%CF 处理均比 SRN 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在施用 SRN 的情况下,BS100、BF2 处理显著提高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SRN、UN2 处理木薯产量分别比 UN1 处理显著提高 20.5% 和 21.7%,BS 和 BF处理在施尿素或 SRN 情况下均能显著提高木薯产量。相比常规施肥,BF 和 BS 配合减肥或缓释氮肥可提高氮肥利用率(10.9%~21.5%)和钾肥利用率(11.4%~28.9%)。【结论】缓释氮肥 1 次施用与尿素 2 次施用的增产效果相当。在施用 SRN 的情况下,BF 提高了土壤蔗糖酶活性、BS 提高了土壤速效钾含量,二者均提高 SMBC、酸性磷酸酶活性、木薯产量。在减施化肥的情况下,BF 可提高土壤速效钾含量、SMBC、木薯鲜薯产量。BF、BS 处理均可提高木薯氮、钾肥利用率。  相似文献   

15.
有机肥和无机肥联合施用,不仅能保持黄瓜产量,提高品质和风味,而且还能保护生态环境。复合肥料可以减少因施肥过量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提高农田土壤质量。复合肥料结合有机肥和无机肥的优点,根据黄瓜需肥特点和养分的合理配置,既能满足黄瓜生长的要求,又克服了有机肥效率低的缺点。因此,有机无机复合肥的联合应用将是黄瓜肥料发展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水溶性肥料的优势,包括肥效快速明显,利用率高;养分含量高且全面,配方可灵活调整;施用方便且经济安全。介绍了水溶性肥料的施用方式,包括灌溉施肥、无土栽培、叶面施肥。针对水溶性肥料产品研发低,质量参差不齐,各环节利润高,灌溉设备不配套,尚未形成有效推广等问题,从加强产品开发,规范水溶性肥料市场,配套灌溉设备,合理利用政府补贴几方面,提出了水溶性肥料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7.
总结了近年来在华南地区主要蔬菜生产区进行的田间试验结果,分析了施磷钾肥对叶菜、瓜类、豆类蔬菜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以及目前条件下华南地区蔬菜磷钾肥的偏生产力、农学效率、肥料表观利用率、生理利用率、肥料贡献率和地力贡献率。结果表明,叶菜、瓜类和豆类蔬菜施用磷钾肥均能促进蔬菜产量的增加和磷钾养分的吸收。叶菜、瓜类、豆类蔬菜磷肥偏生产力分别为781.9 kg/kg、257.6 kg/kg、211.9 kg/kg,农学效率为30.5 kg/kg、64.1 kg/kg、23.1 kg/kg,表观利用率为17.2%、9.7%、6.1%,生理利用率为222.3 kg/kg、370.6 kg/kg、292.7kg/kg,肥料贡献率为16.4 %、19.4%、12.9%,地力贡献率为83.6 %、80.4%、87.1%。叶菜、瓜类、豆类蔬菜钾肥偏生产力分别为298.8 kg/kg、164.3 kg/kg、165.8 kg/kg,农学效率为29.5 kg/kg、39.5 kg/kg、25.8 kg/kg,表观利用率为24.8%、24.3%、13.0%,生理利用率为152.3 kg/kg、218.6 kg/kg、229.1kg/kg,肥料贡献率为13.8 %、21.6%、17.4%,地力贡献率为86.2 %、78.3%、82.6%。分析肥料利用率分布频率可以看出,磷肥表观利用率<20%的试验样本和钾肥表观利用率<30%的试验样本均占总样本的80%以上,表明目前试验条件下各类蔬菜的磷钾肥利用率较低,生产上需同时解决蔬菜产量及肥料利用效率提高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精准施肥对小白菜产量、品质及土壤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按照蔬菜精准施肥推荐系统小白菜的推荐施肥量,在田间进行了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推荐施肥量处理的小白菜产量最高,达36868.5kg.hm-2,小白菜硝酸盐含量较低,肥料利用率在所有施肥处理中最高,种植者纯收益最大,达54271.65元.hm-2,并且种植后土壤养分变化以及酸碱度、电导度、有机质含量等多个指标的变化趋势都优于其他处理,不会造成土壤中盐分累积,因此说明该系统用于推荐露地小白菜生产的施肥量是准确和可靠的。  相似文献   

19.
以花椰菜“厦雪100天”品种为试材,采用通用旋转组合设计,通过田间试验,对氮、磷、钾肥用量与花椰菜产量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建立了花椰菜产量函数模型;结果表明:氮、磷、钾肥均能显著地影响花椰菜产量,其作用大小依次为氮肥>钾肥>磷肥;在此项试验条件下,施肥量为N:319.58-371.48kg/hm2,P2O5:202.20-261.45kg/hm2,K2O:288.15-339.15kg/hm2时,花椰菜产量可达57000kg/hm2以上。  相似文献   

20.
采用田间试验将沼渣与复合肥和有机肥施用效果对比,结果表明不同用量的沼渣对植物生长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特别是最大叶宽和长势.沼渣能显著提高产量.沼渣处理1、2、3与空白处理相比,产量分别提高704、1 057和1 481 kg/hm2;复合肥对小青菜的生长性状和产量促进作用最大,其中产量提高4 756 kg/hm2.沼渣、有机肥和复合肥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土壤中各组分的含量.本研究为沼渣农田施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