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土壤湿度对小麦矮腥黑穗病菌(TCK)冬孢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通过土壤湿度对小麦矮腥黑穗病菌(Tilletiacontronversa Kühn,TCK)萌发率的影响试验研究表明,其冬孢子在土壤质量含水量为1%~28%(相对含水量3.57%~100%)范围内均可萌发,其适宜萌发的土壤质量含水量范围为10%~25%(相对含水量17.85%~89.3%),最佳土壤相对含水量范围在65%~75%之间;不同分离物在相同土壤湿度培养下,多数分离物冬孢子的萌发率之间差异不显著。根据分离菌Tt1和Tt2在不同土壤湿度下培养50d和60d的冬孢子萌发率,建立了TCK冬孢子萌发率与土壤相对含水量的关系模型,此结果为TCK的风险评估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2.
蜡蚧轮枝菌生物学特性及其对温室白粉虱致病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通过对引进的 6个蜡蚧轮枝菌的生长、产孢量、分生孢子萌发和对温室白粉虱若虫侵染致病性的研究表明 ,6个菌株在 10~30℃下均可生长 ,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最适温度为 25℃ ,但菌株间存在显著差异。菌株V4和V5产孢量显著高于其他菌株 ,14d的产孢量分别为 2.6×109个 /皿和 2.3×109个 /皿。菌株V4V1的菌落直径累计增长量和日增长量显著地高于其他菌株 ,分别为43.7、2.85mm和43.1、2.84mm。温度对孢子的萌发影响较大 ,15℃时孢子萌发缓慢 ,萌发达 90%以上时需 24h ,20~30℃下菌株V2 孢子萌发速率明显高于其他菌株 ,10h萌发率达 90%以上 ,30℃下 ,菌株V6萌发速度明显延缓。对温室白粉虱若虫的致病性 ,菌株间存在一定的差异。V2V4接菌后第 5天若虫死亡率分别为 70.2%和 63.5% ,综合其菌丝生长、产孢量、萌发率和致病性表明 ,菌株V2V4可作为生物制剂的生产菌株  相似文献   

3.
在舟曲沙滩林场设立固定标准地,进行云杉落针病病菌孢子捕捉和病情调查,用回归预测法对病害进行预测。结果表明:病害流行与降雨、气温关系密切。以前1年4~7月月平均气温(X1)、月平均降雨量(X2)、月平均相对湿度(X3)、温雨比(X4)、温湿比(X5)为自变因子,用多元线性回归建立预测模型。模型预测准确、精度高。  相似文献   

4.
湘南烟蚜发生量趋势预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据宁远、郴州、芝山 3地 15年烟田蚜量系统调查 ,湘南烟蚜种群消长均为单峰型 ,符合抛物线方程。以百株蚜量lg值为预报量(Y) ,以5个气象因子及烟草生育期作预报因子 (Xi) ,对YXi作 0、1化处理 ,采用指标交叉法建立预报方程。结果表明 ,对蚜量波动影响最大的前 6项因子依次为日平均气温 (X2)、日最高气温 (X3)、两次调查期间的总日照时数 (X5)及X2X5X3X5X2X3。在天气预报准确的条件下 ,蚜量变动趋势预报的准确率可达 88.9%。  相似文献   

5.
烟草赤星病危害烤烟产量产值损失测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烤烟生长中后期 ,应用40%菌核净500倍液人为控制烟草赤星病发生程度 ,形成不同危害梯度 ,以研究烟草赤星病对产量产值的影响。经试验分析 ,建立数学模型。中上等烟产量损失率(Y1)与病情指数(X)的关系式:Y1=0.1516+1.2824X;产值损失率(Y2)与病情指数(X)的关系式:Y2=0.3239+0.9831X。  相似文献   

6.
重庆稻区稻瘟病控制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经4年采用全国统一的鉴定方法和稻瘟病统一鉴别品种,对重庆稻区340个稻瘟病菌单孢菌株和19个水稻主栽品系进行抗瘟性监测明确,重庆稻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组成复杂多样,优势种群突出,优势小种不明显,主推水稻品种(系)抗性水平低。应用二次通用旋转设计及微电脑技术,探讨稻瘟病常发重病区种植优质丰产感病品种(系),纯氮施用量X1、栽插密度X2、施药次数X3三因素五水平对其病情和产量的效应,建立了穗颈瘟病指(Y1)和产量(Y2)同可控栽培因子间的数学模型:Y1=18.122 4+0.560 1 X1-0.695 5 X3+0.529 4 X32±0.739 8,Y2=386.604 3+9.368 1 X1+6.163 4 X2+15.407 8 X3-6.270 8 X12-8.620 8 X22±7.821 1,并提出了适合当地水稻控害丰产的优化组配技术。  相似文献   

7.
不同水肥配合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马铃薯膜下滴灌水肥耦合盆栽试验,以补水时期(X1)、补灌定额(X2)、施氮量(X3)、施磷量(X4)、施钾量(X5)为试验因素,采用5因素5水平(1/2实施)的二次旋转回归正交组合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氮、磷、钾配施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创建了马铃薯产量与补水时期、氮、磷、钾施用量和灌水量关系方程。结果表明:各因素的作用顺序为:X5>X4>X3>X2>X 1,各因子的交互项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顺序为X4X5>X3X5>X2X4>X2X5>X2X3;在以产量为目标函数时,最高产量为33.785 t·hm-2时,补水时期为苗期灌水总量为灌溉定额的25%、现蕾期灌水总量为灌溉定额25%、初花期灌水总量为灌溉定额的50%;水肥耦合关系为灌溉定额为822 m3·hm-2,施氮量、施磷量、施钾量分别为73.5 kg·hm-2、224.4 kg·hm-2、223.8 kg·hm-2。  相似文献   

8.
十字花科蔬菜上黄曲条跳甲种群动态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1996~1997年在深圳对黄曲条跳甲种群动态调查的结果表明 :该虫在一年中有两个发生高峰 ,即春季高峰和秋季高峰。秋季发生高峰的虫口数量是春季的2.4~2.5倍。旬降雨量 (X1)、旬平均气温 (X2)与黄曲条跳甲种群数量 (Y)之间的关系用数学方程式表达 :Y=27.1537-0.004 128X1+0.004727X2。黄曲条跳甲在一季菜生长期内的发生动态与寄主植物生长发育期密切相关。本文还讨论了黄曲条跳甲在不同寄主植物上的种群动态  相似文献   

9.
麦长管蚜在不同温度下的年龄-龄期生命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解温度对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 (Fabricius) 种群动态的影响,采用生命表方法研究了16、19、22、25、28 ℃共5个不同温度下麦长管蚜的实验种群生命表,并分析了温度对麦长管蚜各生命表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麦长管蚜繁殖力(F)、净生殖率(R0)、成蚜历期及寿命均随温度升高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在22 ℃时最大,分别为16.7±2.0头、14.11±1.90头、15.6±1.6 d、26.4±1.5 d。各龄若蚜发育历期和平均世代周期(T)随温度升高而缩短,在25 ℃时最短,其中T为12.83±0.30 d。内禀增长率(r)、周限增长率(λ)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在25 ℃时最大,分别为0.20±0.01/d和1.22±0.01/d。当温度达到28 ℃,内禀增长率出现负值为-0.14±0.02/d,周限增长率、净生殖率、繁殖力、寿命均最小,分别为0.87±0.02/d、0.16±0.04头、0.4±0.1头、15.5±0.3 d。除平均世代周期外,其它参数值在22 ℃均高于19 ℃,但无显著差异。表明麦长管蚜的生长繁殖在19 ℃和22 ℃较适,而在28 ℃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10.
早稻田杂草萌发总量为 380株 /m2,萌发量随水稻生长发育进程而下降 ,其下降动态的回归方程式为:Y=87.6981-1.1585X±11.3142 (rXY =0.842 2 ,P<0.05);各类杂草萌发动态态不同 ,稗草为幂函数曲线Y=4242.5530X-2.2223±0.1412,节节草为S形曲线Y=37.8/1+e5.2522-0.150 2X±0.8819。  相似文献   

11.
香蕉枯萎病拮抗菌的筛选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通过分离和筛选,从香蕉园或者其他果园的土壤中分离获得13株对香蕉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具有抑制作用的拮抗菌,并对部分拮抗菌抑制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拮抗菌株d4、d5、B3和p发酵液对香蕉枯萎病菌生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在平板上产生的抑菌圈直径为21.75~34.75 mm,抑菌效果具有持续稳定性,对孢子萌发的抑制率为90.49%~97.18%;拮抗菌对病菌的作用表现为对菌丝的消融、菌丝细胞的泡囊化、抑制病菌分生孢子的萌发、孢子芽管的扭曲。  相似文献   

12.
小麦白粉病与温度的定量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温度对小麦白粉病影响试验的结果表明,此病害适宜发生的温度为15~20℃,低于10℃或高于25℃对该病有明显抑制作用。当温度高于26℃时,试验显示随着温度的升高,终止小麦白粉病病程的时间缩短,据此建立了不同温度(x)与相应终止病程的时间(y)的关系模型为y=21 900e-0.303 5x2=1.65<χ20.05,7=14.07)。同时,根据高温区病害的严重度(y)与温度(x)的试验数据,建立了其关系模型为:y=-3.00x+76.60(r2=0.922 1**),由此计算获得了连续10 d(一个病程时间)温度为25.53℃即可终止此病害的病程。该试验结果将为小麦白粉病的越夏区划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3.
沈进松 《植物保护》1999,25(6):24-25
通过对苏北沿海地区1992 ~1998 年的气象资料分析表明,该地区4 代棉铃虫发生量与3 代残留虫量和8 月中旬温湿系数密切相关,呈指数函数关系。由此建立的预测式^Y= lny = 15.872 8 +0.215 4X1 - 2.985 5X2 ±0.223 6 ,其历史拟合率为85.7 % ,基本符合率为14.3 % 。  相似文献   

14.
为建立高效经济的当归生产模式,于2017—2019年在甘肃省渭源县设置5种作物茬口(T3:豌豆-小麦-当归,T2:豌豆-蒙古黄芪-当归,T3:豌豆-马铃薯-当归,T4:豌豆-休耕-当归,CK:豌豆-当归-当归)进行田间试验,秋季收获后测定不同茬口当归根、叶养分含量、根活性成分和产量,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值、隶属综合因子分析法确定5种茬口的综合评价指数。结果表明:T2处理有利于促进当归根、叶中氮、磷、钾吸收累积,根部氮、磷、钾含量较CK分别显著增加29.98%、32.96%、24.29%(P<0.05)、叶部氮、磷、钾含量较CK分别显著增加37.72%、42.08%、64.63%(P<0.05),且该茬口的当归产量、根的阿魏酸、浸出物含量较CK分别显著增加19.44%、17.37%、9.54%(P<0.05)。综合评价指数表现为T2(0.74)>T4(0.51)>T3(0.48)>CK(0.29)>T3(0.25)。综上可知,豌豆-蒙古黄芪-当归是高寒阴湿区当归高效经济生产的适宜模式。  相似文献   

15.
江辉  周益林  段霞瑜 《植物保护》2012,38(2):120-123
通过研究小麦矮腥黑穗病菌不同菌株冬孢子萌发对温度的敏感性,进一步明确不同TCK菌株冬孢子萌发对温度的反应,以便深入了解此病害发生和流行的成因.选取采自不同年份的45个TCK菌株,室内控制不同温度条件下对这些菌株的萌发过程及萌发特性进行观察记录,分析所得数据.5℃和10℃不同培养温度下,参试菌株的萌发率和萌发过程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同一采集年份不同菌株在相同培养温度下,萌发过程和萌发率有明显的差异,随着保存年限的增长,菌株冬孢子的萌发率会逐渐下降,但在常温下放置8年左右的部分菌株仍然具有萌发能力.不同的菌株萌发对温度确实具有不同的敏感性,此结果为防止该病害的传入、定殖、传播以及预测和防治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非洲山毛豆提取物对香蕉交脉蚜的忌避作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正交回归旋转组合试验研究了非洲山毛豆乙醇提取物和机油乳剂对香蕉交脉蚜的忌避作用及其混用效果 ,结果表明非洲山毛豆乙醇提取物和机油乳剂对香蕉交脉蚜均有明显的忌避作用。当非洲山毛豆乙醇提取物中干物质的量为0.1250g/100ml时 ,忌避作用率为0.3201,0.5g/100ml时忌避作用率为0.1393,两者混用后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建立了两种药剂对香蕉交脉蚜的忌避作用的回归模型 :非洲山毛豆Y1=0.2645-0.0904X1-0.0348X21;机油乳剂Y2=0.2645-0.0736X2-0.0068X22,以及混用后的忌避作用模型Y=0.2645-0.0904X1-0.0736X2-0.0348X21。  相似文献   

17.
七星瓢虫对苜蓿斑蚜捕食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捕食苜蓿斑蚜(Therioaphis trifolii)的数量与苜蓿斑蚜密度呈负加速曲线关系,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型模型,为Na=1.024 2N/(1+0.003 3N),捕食苜蓿斑蚜的数量随斑蚜密度增加而增大,但寻找效应随之而降低,日最大捕食量为313头。在10~25℃下,七星瓢虫捕食率y与温度x的关系为y=2.4 1x+3 0.0 7 5,在2 5~3 5℃间的捕食率y与温度x的关系为y=1 2 0-1.2x,2 5℃下七星瓢虫捕食率最高,捕食率达9 0.5%。在种内干扰条件下,其捕食作用率E随天敌密度P的增加而减少,干扰反应数学模型为E=0.4 1 9 3P-0.5 0 1 8。随着叶片数量增多,七星瓢虫和斑蚜之间的距离相对增大,造成捕食率的下降。  相似文献   

18.
不同基因型燕麦苗期耐盐碱性分析 及其鉴定指标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不同基因型燕麦苗期的耐盐碱性,筛选适宜松嫩平原种植的燕麦品种,本研究采用Hoagland营养液水培法,以250 mmol·L-1高浓度NaHCO3胁迫模拟松嫩平原盐碱环境,对49份来自国内外不同地区的主栽燕麦品种进行研究。试验测定了250 mmol·L-1 NaHCO3胁迫下燕麦的株高(X1)、根长(X2)、地上部鲜重(X3)、地下部鲜重(X4)、地上部干重(X5)、地下部干重(X6)、地上部含水量(X7)、地下部含水量(X8)、根冠比(X9)9个指标,以各单项指标的耐盐碱系数(SATC) 作为衡量耐盐碱性的依据,利用多元分析方法对不同燕麦品种耐盐碱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通过对各指标的耐盐碱系数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X4、X7、X8 3个综合指标,涵盖了全部数据86.155%的信息量;通过隶属函数分析和聚类分析将49份燕麦品种分为3类,其中草莜1号、张燕7、T7等3个品种为耐盐碱品种,HLJ 1、白燕2号等41个品种为中度耐盐碱品种,三分三、坝莜13号等5个品种为盐碱敏感品种。  相似文献   

19.
测定了小麦条锈病不同病级所造成的小麦产量损失率 ,探讨了损失率以及田间产量损失程度的简便测算方法。小麦条锈病病级与小麦穗粒数、千粒重、穗重关系密切 ,其回归方程式分别为:Y1=62.29-3.11X±1.16(r=-0.9920);Y2=44.79-2.74X±1.98(r=-0.9708);Y3=2.68-0.235X±0.08(r=0.9937)。小麦中后期功能叶受害损失较大 ,最终集中表现在穗重降低上 ,损失率回归方程为:Y3′=9.27X-5.76±3.07(r=0.9937)。上穗危害损失率回归方程为:YY3 ′=3.00X+0.64±0.58(r=0.9958) ,经测验相关系数均为极显著。中后期叶片受害病级 1级时损失率为3.5% ,以后每增加1个级别穗重降低0.235g ,损失率增加9.27% ;上穗危害穗部病级增加 1级穗重降低0.1g ,损失率增加3%  相似文献   

20.
二斑叶螨实验种群生命表的组建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长仲 《植物保护》2000,26(4):15-17
组建并分析了辣椒上二斑叶螨实验种群生命表。在 23℃恒温条件下 ,种群的内禀增长力rm 为0.1510,周限增长率λ为1.1630/d ,净增殖率Ro为29.1497代 ,平均世代周期T为 22.3291d ,种群增长一倍需要的时间t为4.59d。在稳定种群年龄分布中 ,未成熟期占总量的88.9444% ,成熟期占11.050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