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探讨了4种不同来源的嗜水气单胞菌对三角帆蚌的致病力。4种来源的嗜水气单胞菌菌种经复壮、分离、鉴定、人工感染健康三角帆蚌均能引起其发病死亡,临床发病症状相似,但对三角帆蚌的毒力有差异,以甲鱼嗜水气单胞菌对三角帆蚌的毒力最强,牛蛙嗜水气单胞菌的毒力最弱。  相似文献   

2.
《科学养鱼》2002,(4):46-46
一、试验材料1.富溴:为中试合格产品。2.试验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肝菌、嗜水气单胞菌、鳗弧菌、荧光假单胞菌、柱状嗜纤维菌。3.中和液:实验室配制含0.5%硫代硫酸钠的营养肉汤,分装试管,每管4.5毫升,15磅20分钟高压灭菌备用。4.培养基:实验室配制。普通肉汤:蛋白胨10克,牛肉膏5克,氯化钠5克,蒸馏水1000毫升;普通琼脂:普通肉汤1000毫升,琼脂20克;pH7.2~7.4,15磅20分钟高压灭菌备用。二、试验方法1.菌液制备:选取第五代菌株斜面培养物,用无菌蒸馏水洗下菌苔,比浊法…  相似文献   

3.
对各种养鳖池中的水体进行细菌分离,共获得四种优势菌,经细菌学鉴定分别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hydrophila)、温和气单胞菌(A.sobria)、豚鼠气单胞菌(A.caviae)和费氏枸椽酸杆菌(Citrobacterfreundii)。各水体中均存在此四种优势菌,且其对小鼠的毒力反应一致,24h内供试小鼠全部死亡。此四菌株亦可诱发中华鳖发病死亡,当感染菌数为5×107个/只,7d内幼鳖发病死亡率达100%。  相似文献   

4.
中草药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抗菌作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杨向江 《内陆水产》1997,22(9):9-10
在试管内测定了18种抗中草药对来自患白点病的中华鳖稚鳖上的嗜水气单胞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结果表明,五倍子,大黄,黄芩,乌梅和连翘等5种中草药具有对嗜水气单胞菌较强的抗菌能力,其MIC均在50μl/ml以下;  相似文献   

5.
1株嗜水气单胞菌的拮抗菌鉴定及其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池塘养殖的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肠道中分离筛选出15株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拮抗菌,其中菌株S24在平板贴片试验中对供试的嗜水气单胞菌菌株具有稳定和较高的拮抗作用。综合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指标检测及分子序列(16S rDNA,gyrB)分析,将菌株S24确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拮抗菌S24和嗜水气单胞菌(菌株43)的共凝集率为(36.0%±4.3%)。共培养试验可见拮抗菌S24能明显抑制嗜水气单胞菌43的增殖;共培养18 h时,嗜水气单胞菌43的细胞数量达到最低。试验结果表明,拮抗菌株S24适宜作为潜在防治嗜水气单胞菌病的益生菌。  相似文献   

6.
鳖穿孔病的病原研究   总被引:40,自引:4,他引:40  
孙佩芳 《水产学报》1996,20(2):120-124
鳖穿孔病是我国养鳖业的主要疾病之一。其发病对象主要是稚鳖。从垂死的鳖体中分离到M-Ⅱ-3、M-5、M-Ⅰ-3和M-Ⅱ-2四株细菌。经人工感染试验均对健康稚鳖表现出较强的致病力,出现与自然病鳖相同的症状。由此证实这四菌株是鳖穿孔病的病原菌。对菌体形态特征、培养特性和生理生化反应的鉴定证明致病菌为嗜水气单胞菌和普通变形菌。  相似文献   

7.
鳖“白板病”致病细菌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晓凤 《水产学报》1997,21(3):309-315
对福建省福清、莆田和厦门等地区养殖鳖的“白板病”病原菌进行了分离培养、菌种鉴定、人工感染及药敏试验等研究,得知该病的致病菌主要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同时还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和普通变形杆菌(Proteus vulgaris)。  相似文献   

8.
稚鳖粘液性肠炎病的病原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患粘液性肠炎病稚鳖的肝、心血中分离到6株致病菌,其形态、生理生化特性一致,鉴定为嗜水气单胞菌。采取二氧化氯(0.5 g/m_3)水体消毒,内服氟派酸(拌饵 1g/kg饵料)能有效地防治该病。  相似文献   

9.
中华鳖『烂嘴、烂脖子、烂爪』致病菌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目前对我所“烂嘴、烂脖子、烂爪子”病鳖进行了致病菌的分离培养,菌种提纯、菌种鉴定、人工感染及药物敏感性等进行了研究,初步得知,该病的主要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经药敏试验确定其对头孢哌酮、头孢噻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卡那霉素、氯霉素、丁胺卡那等敏感性较强。一、材料与方法1.试验用鳖:原发性病鳖及人工感染用鳖均来自本所,体重150~300克。2.培养基:营养琼脂培养基、SS培养基、克氏双糖铁培养基。以上培养基经分装,高压灭菌28小时培养过夜,无菌即可使用(SS培养基除外)。3.菌株:用无菌方法从患…  相似文献   

10.
甲鱼红脖子病的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四川黑竹特种养殖场于1994年9-11月间二次发生幼甲鱼大量发病的事例,经临床观察病理检查,以及病原体分离培养等,确定甲鱼红脖子病是由嗜水气单胞菌所引发的,分离菌株对多种抗菌素有敏感性;毒力试验表明,对小白鼠的MLD为2.5亿个菌,用抗菌药物防治甲鱼红脖子病虽然有效,但对甲鱼的食欲有影响,建议加强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1.
光合细菌一般生长在湖底土、河流底土、海底土和水田等地,笔者选择有机物污染较为严重的东平湖畔的河流底土,经富集培养、纯化,最后经菌种鉴定获得了沼泽红假单胞菌、胶质红假单胞菌、球形红假单胞菌和绿色红假单胞菌4株净化养鱼池水质较为理想的菌株。1试验材料和方法1.1富集用培养基NH4Cl1克,MgCl20.2克,酵母膏0.1克,K2HPO40.5克,NaCl2克,水900毫升,灭菌。经过滤灭菌的NaHCO35克/50毫升水;50毫升经过滤灭菌的酒精、戌醇或4%的丙氨酸,用过滤灭菌的0.1摩/升H3PO4调pH值至7.0。…  相似文献   

12.
对肠型点状产气单胞杆菌,嗜水气单胞菌和柱状曲桡杆菌进行复壮.将分离纯化的3种菌用二氧化氯和三氯异氰尿酸进行抑菌、杀菌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二氧化氯对肠型点状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柱状曲桡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是0.17、0、17、0.06μg/mL,最小杀菌浓度分别是0.23、0.23、0.17μg/mL;三氯异氰脲酸对上述3种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是6.25、12.5、6.25μg/mL,最小杀菌浓度分别是12.5、25.0、6.25μg/mL。  相似文献   

13.
为预防斑点叉尾鮰细菌性疾病的发生,采用人工免疫接种嗜水气单胞菌、点状产气单胞菌亚种、苏伯利产气单胞菌.三个菌株在试验前全都进行复壮、恢复毒性处理,再分别将复壮的培养活菌在健康试验鱼体注射,确认该菌能引起注射鱼发生病后,将受试验鱼带菌血样在肉汤琼脂平面上划线,接种后置温箱培养.挑选生长良好的菌株,培养后,再注射受试验鱼体迅速确认为强毒性致病菌株.用三联疫苗对斑点叉尾鮰注射免疫,再经养殖后采血测试,得到不同株菌抗原的凝集反应效价.  相似文献   

14.
嗜水气单胞菌对中华鳖致病力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嗜水气单胞菌菌株T3、40142G,51613-1,706C,RTL531,R402L,RK1119等分别从患有红底板、腐皮、洞穴及其它症状的病鳖中分离。银鲫对T3与40142G的易感性最强,而中华鳖(与小白鼠、青蛙等一样)稍差。各嗜水气单胞菌菌株中,T3的致病力最强,其致病性随水温升高而增强,随其连续传代而减弱。该菌在用橡皮塞密封的试管中4℃存放时,400d内致病力基本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15.
在1997~2001年对广东、湖南等地70个鳖养殖场进行常见病的调查研究、分离纯化病原后进行生化试验,鉴定出11株嗜水气单胞菌、11株豚鼠气单胞菌、6株寡源气单胞菌等,经过毒力试验后.选出较强毒力的11株细菌,用15种药物进行敏感性试验筛选出敏感药物,为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鳖白底板病、腐皮病并发症病原菌及药物治疗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中华鳖(Trionyxsinensis)的白底板、腐皮病是两种较严重的传染病,两者并发症的感染率可达80%~90%,死亡率100%。陈晓凤等[1995]研究认为白底板病的病原是嗜水气单胞菌(A.hydrophila)、迟缓爱德华氏菌(E.tarda)和变形杆菌(P.vulgaris)。而谢军[1996]认为该病的病原可能是病毒。腐皮病的病原也众说不一,孙佩芳等[1998]多次从患腐皮病的中华鳖血液和肝脏中分离到温和气单胞菌,而其他人也从患腐皮病鳖体内分离到气单胞菌、假单胞菌和无色杆菌等菌种,其中认为气单胞菌为主要致病菌[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  相似文献   

17.
牛蛙腹水病病原研究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贺路  艾晓辉 《淡水渔业》1995,25(3):16-18
从患腹水病的牛蛙腹水中分离到二株细菌,人工感染可使牛蛙、青蛙、银鲫和BALB/C小鼠致死,生理生化及G+C含量测定属于气单胞菌属的嗜水气单胞菌。该菌与本地分离的出血性败血症菌株间的交叉凝集反应小于1:40。  相似文献   

18.
一、目的 嗜水气单胞菌及柱状曲桡杆菌是导致鱼类、虾、蟹等发生细菌性疾病的主要病原,因此若须衡量一种消杀剂的效价可以此为指示菌,来测定并比较溴氯海因、二溴海因对其杀灭作用。 二、材料与方法 1.药品:溴氯海因复合消毒剂、二溴海因复合消毒剂、某兽药厂常规含氯复合制剂,含有相等比例的有效成分。 2.病原菌:嗜水气单胞菌、柱状曲桡杆菌。 3.试管2倍法测定。用生理盐水稀释不同浓度液,分别加入10-7嗜水气单胞菌及柱状曲桡杆菌各0.1mL,28℃培养,24小时观察最低抑菌浓度(MIC) 三、结论 1.溴氯海因对…  相似文献   

19.
李联泰  安贤惠 《水产科学》2007,26(12):659-664
由采集的草鱼体表细菌中,分离筛选到1株抗嗜水气单胞菌较强的菌株S190。通过对该菌株个体和群体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测定及16SrDNA序列分析,初步确定为Jeotgalicoccus psychrophilus S190。杯碟法拮抗试验表明,S190对嗜水气单胞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最适作用条件为25℃、pH8.0。该菌株对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和大肠杆菌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S190生长最适碳源为1%的糊精,氮源为0.01%的酵母粉,磷源为0.01mol/L的K2HPO4;培养温度25℃,pH10,NaCl浓度5%(m/V),接种量3%(V/V),装液量以250ml三角瓶装250ml生长最好。  相似文献   

20.
暴发性鱼病菌苗的灭活条件及免疫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0.05%-1.0%的福尔马林、0.01%-0.1%的新洁尔灭、3.0%-4.0%的氯仿以及63℃高温均对嗜水气单胞菌灭活作用。温度对嗜水气单胞菌的灭活无明显影响,但低温灭活有利于菌苗抗原性的保持,受试鱼产生的保护作用更强,故以低温4℃时用3.0%-4.0%的氯仿、0.1%-0.2%的福尔马林,0.03%-0.05%的新洁尔灭制备的菌苗免疫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