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黄颡鱼的微生物病及其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是我国江河湖泊中常见的一种小型经济鱼类。它无肌间刺,肉质细嫩鲜美.广泛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市场价格一直居高不下。近几年来。在全国各地已开展多种模式的人工养殖,但黄颡鱼的病害多.已制约了黄颡鱼养殖业的发展。而黄颡鱼的微生物病,2000年以前国内仅有鳃霉病、出血性水肿病和肠炎病的报道。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黄颡鱼的疾病有日趋增多和严重的趋势,近年来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微生物病㈣。笔者结合当前的养殖生产实际.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对黄颡鱼养殖过程中出现的微生物病及其防治方法做了一个总结,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又名黄鼓鱼、黄腊丁、昂刺等,是一种小型名优淡水经济鱼类,广泛分布于河流、湖泊等内陆水域,它以其肉质细腻、无肌间刺、味道鲜美深受消费者青睐。现在黄颡鱼的饲养试验与人工繁殖已初步取得成功,一些地方已开始人工养殖,因此黄颡鱼的病害防治应引起足够的  相似文献   

3.
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属鲶形目,(鱼堂)科,黄颡鱼属.俗称黄角、塘角、嘎鱼、黄亚角、黄嘎哑、嘎牙子、黄腊丁.黄颡鱼的种类颇多,常见种有长须黄颡鱼(p.eupogon)、瓦氏黄颡鱼(P.vachellii)、光泽黄颡鱼(P.nitidus)、中间黄颡鱼(P.intermedius)等.是...  相似文献   

4.
黄颡鱼常见细菌性病害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振伟 《科学养鱼》2004,(11):48-48
黄颡鱼由于肉质鲜嫩,价格高且稳定,因此被人们所看好,近几年来也有一部分人开始专养黄颡鱼。但有关黄颡鱼养殖技术和病害防治的报道很少。而病害防治是养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本人就结合实际养殖过程中几种常见病害的防治措施作一小结,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5.
<正>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俗称黄腊丁、嘎牙子等,属鲇形目(Siluriformes)、鲿科(Bagridae)、黄颡鱼属(Pelteobagrus)。黄颡鱼具有肉质鲜美、营养物质含量丰富、无肌间刺、滋补价值高等特点而倍受消费者的喜爱。近年来,黄颡鱼经济效益显著,成为重要的淡水养殖经济鱼类之一。随着黄颡鱼养殖规模的扩大和养殖密度的提高,大规模疾病时有发生。2013年5-6月重庆市荣昌县一养殖场黄颡鱼暴发了严重的疾病,病鱼出现  相似文献   

6.
黄颡鱼(Pseudobagrus fulvidraco),又名黄鼓鱼、黄腊丁、昂刺等,是一种小型名优淡水经济鱼类,广泛分布于河流、湖泊等内陆水域,它以肉质细腻、无肌间刺、味道鲜美深受消费者青睐。目前黄颡鱼人工繁殖已取得成功,人工养殖也获得预期效果,但是,随着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放养密度的增加和养殖面积的扩  相似文献   

7.
随着黄颡鱼集约化养殖的发展,黄颡鱼病害日趋增多,尤其是车轮虫的危害程度逐步加剧。去年,江苏涟水县养殖黄颡鱼苗种的个别塘口爆发大规模车轮虫病,给养殖户带来极大损失。车轮虫主要危害鱼苗和鱼种,严重感染时可引起病鱼大批死亡。  相似文献   

8.
<正>在黄颡鱼人工养殖过程中,由于养殖水环境恶化等原因,黄颡鱼病害时有发生。常见有出血性水肿病等细菌性疾病、车轮虫病等寄生虫性疾病,但累枝虫病鲜有报道,仅有珠蚌累枝虫寄生于黄颡鱼鱼苗的首次报道。2014年9月在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教学实习基地首次发现的累枝虫寄生于黄颡鱼成鱼,现对黄颡鱼累枝虫病的防治措施进行总结,以期为广大养殖户提供参考和借鉴并指导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9.
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Richardson),俗名黄腊丁、黄鳍鱼、缺丝、缺ya嘎呀子等,古称鲿。黄颡鱼具有分布广、产量大,且肉质嫩、少细刺、含脂肪多的特点,深受群众喜爱。鉴于目前国内有关水产刊物对黄颡鱼的报道甚少,笔者将黄颡鱼的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概述如后,以餮读者。  相似文献   

10.
正黄颡鱼属于鲇形目鲿科(亦称鮠科)黄颡鱼属,黄颡鱼属有5个种,即黄颡鱼、长须黄颡鱼、瓦氏黄颡鱼、光泽黄颡鱼和中间黄颡鱼,当前进行人工养殖的黄颡鱼属品种主要有黄颡鱼和瓦氏黄颡鱼2种。黄颡鱼具有分布广,适应性强,耐低氧,产量高等特点。在水体中营底层生活,对各类水体适应能力强。黄颡鱼属杂食性鱼类,食谱范围较广,幼鱼以枝角类、桡足  相似文献   

11.
黄颡鱼“红头病”一种新的细菌性传染病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人工养殖的黄颡鱼发生了一种新的疾病,与目前已报道的黄颡鱼疾病在流行规律、症状和病理变化等方面都不完全一致。此病传染性强,死亡率高,防治困难。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其造成的损失也日益增大,据不完全统计,其直接经济损失已达100万元左右。本文就该病的病原、流行规律、症状与病理变化、诊断及防治措施等作一初报。  相似文献   

12.
正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是我国常见的一种重要的小型经济鱼类。目前,按传统形态学分为5个种:普通黄颡鱼、瓦氏黄颡鱼、长须黄颡鱼、光泽黄颡鱼和中间黄颡鱼。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大,浙江省黄颡鱼的规模化养殖已相当普遍,据统计2012年其养殖产量猛增至2.5万吨,苗种达20亿尾,约占全国的10%和20%。湖州市黄颡鱼成鱼和苗种占浙江全省的80%以上,成为浙江省最大产区,养  相似文献   

13.
<正>在黄颡鱼人工养殖过程中,由于养殖水环境恶化等原因,黄颡鱼病害时有发生。常见有车轮虫病等寄生虫性疾病、出血性水肿病等细菌性疾病,但柱形病引起黄颡鱼体表溃疡的病例鲜有报道。柱形病一般多见于斑点叉尾,其病原菌柱状黄杆菌(Flavobacterium cloumnare)一般危害鱼鳃。鱼类自然感染柱状黄杆菌一般发生在水温高于20℃的水环境中,虽然当水体温度为6~12℃时,淡水鱼也可感染发病,但报道不多。2014年12月在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  相似文献   

14.
黄颡鱼俗名嘎牙子(北方地区)、黄骨鱼(广东)、黄嘎、黄姑子、黄腊丁(四川)、盎丝、昂刺鱼、昂弓等,为我国江河湖泊中的一种小型经济价值较高的名优鱼类,深受消费者欢迎。黄颡鱼不仅畅销国内,而且在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也有一定的市场,是出口创汇的优质水产品。黄颡鱼人工繁育及养殖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经过10余年研究与实践,黄颡鱼已发展成为养殖效益较高的水产品种。  相似文献   

15.
黄颡鱼的生物学特性及养殖技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黄颡鱼Pelteobagrusfulvidraco (Richard son) ,俗称嘎牙子、黄姑子、黄腊丁、黄鼓鱼等 ,隶属鲶形目 (Silurforwes)、鱼尝科 (Bagridae)、黄颡鱼属 (PelteobagrusBleeker)。是我国重要的小型底层经济鱼类。在我国各大水系均有分布 ,特别是在长江中下游的湖泊更为集中。黄颡鱼的种类有瓦氏黄颡鱼 (广东 )、岔尾黄颡鱼 (上海 )、盎塘黄颡鱼 (浙江新昌 )、中间黄颡鱼、细黄颡鱼 (海南 )、江黄颡鱼、克泽黄颡鱼等。黄颡鱼肉质鲜嫩 ,味道鲜美 ,营养丰富 ,每 1 0 0g可食…  相似文献   

16.
正黄颡鱼别名黄骨鱼,是肉食性为主的杂食性鱼类。随着夏季的即将来临,天气变热,水温逐渐上升,水中各种病原体也开始滋生、繁殖加快,这个时段是黄颡鱼鱼病的高发期。尤其在高密度养殖条件下,黄颡鱼非常容易感染一些病害,引发大面积死亡,使水产养殖户遭受巨大经济损失。下面介绍黄颡鱼的几种病害防治方法。一、黄颡鱼"一点红"病病因:水质不良,氨氮、亚硝酸盐高的精养池塘容易  相似文献   

17.
黄颡鱼红头病的流行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颡鱼是我国常见的一种重要的小型经济鱼类,肉质细嫩,肉味鲜美,肌间刺少,营养价值高,在江浙一带颇受消费者的欢迎。从1997年开始,我们就己开展了黄颡鱼的人工养殖试验。近年来,黄颡鱼苗种繁育技术的成熟、专用膨化饲料的开发应用、餐饮以及外贸市场的开发,极大地促进了黄颡鱼的养殖发健,2007年浙江省的黄颡鱼养殖面积就超过了20万亩。  相似文献   

18.
《内陆水产》2005,30(9):26-27
6鱼病防治 黄颡鱼的鱼病防治应贯彻“防重于治、无病早防、有病早治”的方针。由于黄颡鱼人工养殖放养密度增加,在鱼种和成鱼养殖中,已发现了一系列的流行疾病,因此,必须加强鱼病预防。  相似文献   

19.
黄颡鱼又称黄腊丁、黄嘎等,是我国常见的一种重要的小型经济鱼类。因其肉质鲜嫩、少细刺,深受消费者喜爱,近年来人工养殖面积不断扩大,但随之而来的疾病问题也日益严重。通过近年来对黄颡鱼疾病病原的调查分析和实践总结,现将黄颡鱼的主要疾病的病原、症状、流行情况及其防治技术等介绍如下。一、黄颡鱼红头病1.病原现已确定黄颡鱼红头病的病原为鲇鱼爱德华氏菌。2.症状该病在临床上根据症状一般可分为两种类型:急性败血症型、慢性"红头病"型。急性败血症型发病急,死亡率高,一般在水温迅速升高或者水质恶化的情  相似文献   

20.
以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为母本、瓦氏黄颡鱼(P.vachelli)为父本通过杂交育种获得正常发育的杂交黄颡鱼子代。对黄颡鱼、瓦氏黄颡鱼及其杂交子代的核型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黄颡鱼的核型为2n=52,24m+20sm+4st+4t,NF=100;瓦氏黄颡鱼的核型为2n=52,24m+16sm+12st,NF=104;杂交子代的核型为2n=52,24m+20sm+6st+2t,NF=102。杂交子代分别继承了双亲的一套染色体,表明黄颡鱼(♀)×瓦氏黄颡鱼(♂)的杂交子代为真正的杂交种。对杂交黄颡鱼肌肉的营养成分进行了测定,并与双亲的营养成分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杂交黄颡鱼肌肉中水分含量为76.90%,粗蛋白为18.40%,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分别为3.70%和1.10%,且粗蛋白含量高于黄颡鱼(15.37%)和瓦氏黄颡鱼(17.15%)。杂交黄颡鱼含有17种氨基酸,氨基酸含量为16.16%,必需氨基酸为6.9%,鲜味氨基酸为6.14%,必需氨基酸指数为72.18。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比例依次为杂交黄颡鱼(42.70%)黄颡鱼(41.37%)瓦氏黄颡鱼(39.42%),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的比值依次为杂交黄颡鱼(0.72)黄颡鱼(0.71)瓦氏黄颡鱼(0.65),表明杂交黄颡鱼属于优质的营养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