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蒋浩永 《农技服务》2009,26(6):100-101
介绍了"猪—沼—稻"生态种养技术的流程,并从沼气池建设、猪舍建造、厕所建造、发酵原料的处理、沼液喂猪及沼渣在水稻上的应用等方面概述了该技术的要点。  相似文献   

2.
采用能值分析方法对"茶—畜—草—加"循环农业系统进行能值分析,结果表明:"茶园—加工"系统和茶园生态系统以人力投入为主,分别占总能值投入的75.00%和63.86%,"茶—畜—草—加"循环农业的主要投入为玉米饲料等,占总能值投入的41.91%,人力占总能值投入的21.16%;"茶园—加工"系统在净能值产出率、环境负载率和可持续发展指数等多个能值指标中均最优,分别为13.55、0.31和44.22;"茶—畜—草—加"循环农业系统的能值净收益最高。  相似文献   

3.
以安庆市杨桥镇"猪—沼—果"模式在柑桔种植上的示范应用为例,着重分析了示范户综合利用"三沼"(沼气、沼液、沼渣)所取得的经济效益,并介绍了沼液、沼渣种植柑桔的综合利用技术。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灌阳县"稻—灯—鱼"种养模式的示范效果以及经济、生态效益,并从水稻品种选择、育秧、开沟起垄、水肥管理、稻—灯—鱼的协调管理等方面总结了相应的配套种养技术。  相似文献   

5.
总结了"沼—萍—鱼"大宗淡水鱼类混养模式养殖技术,并以2两家专业合作社为例分析该模式养鱼的成本及经济效益,每667 m~2纯收益2556~2930元。  相似文献   

6.
南方“猪—沼—果”循环农业模式沼肥施用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猪—沼—果"循环农业模式开辟了农村能源利用、农民增收和生态精品农业发展的新途径。在回顾总结这一模式推广成效的基础上,围绕沼肥(沼渣、沼液)施用技术,重点介绍沼渣用于果树底肥和冬季基肥、沼液用作果树根外追肥和叶面追肥施用的技术要领,以期在生态精品农业发展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泾县猪—沼—桑生态蚕业模式的主要技术措施,概述"三沼"(沼气、沼液、沼渣)的综合应用,分析所取得的效益,以为该模式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开展了"猪—沼—茶"生态农业示范试验。结果表明:施用沼肥对养猪、茶叶种植都有十分明显的促进作用,值得大规模推广。  相似文献   

9.
“猪—沼—菜”高效生态种养模式优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阐述了赣榆县沙河镇生态农业园区推广的"猪—沼—菜"生物链模式的优点,以期为循环经济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对"乔—灌—草"生态茶园效应进行了分析,指出"乔—灌—草"立体复合栽培方式能够有效地促进茶树生长和优质高产。详细介绍了"乔—灌—草"立体复合种植技术,以期促进该模式在茅山丘陵地区的推广。  相似文献   

11.
12.
"利"与"弊"     
有一次,著名人际关系交往专家卡耐基曾经长期租用红约一家饭店的大舞厅,用来举办一系列的讲座. 但是在某一季度开始的时候,他突然接到通知,饭店让他付出比以前高出三倍的租金.卡耐基当然不想付这笔增加的租金,可是他知道跟饭店的人争论是没有用处的.  相似文献   

13.
中华文化有两种精神相对峙,一种是刚健的,一种是柔顺的。《易经》"生生"学说所代表的正是中华文化的刚健精神。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以熊十力、张岱年等为代表的一批哲学家注重吸收《易经》"生生"学说,将生生与创造联系起来。他们从不同的视角论证创造与人的本性的关系,人应如何发挥创造性等重要命题,赋予中国哲学新的精神内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14.
从参考馆员制度与学科馆员制度的发展历史入手,从内涵、服务对象与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性质、服务模式、角色与职责、素质能力等方面分析比较了参考馆员与学科馆员的异同,提出在当今网络资源庞杂浩繁,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情况下,建立和完善学科馆员制度,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创新的必然要求,也是图书馆服务创新.提高信息服务质量与水平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对于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人们也从多放面给予“绿色”与“生态”的关注。但对于“绿色”与“生态”内涵的理解,某些生态学概念与原理的运用还有待探讨。就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并认为真正的绿色、生态图书馆不只停留在理论上,而是应从建筑、能源、环境等方面入手,在现实中建成。  相似文献   

16.
17.
18.
魏晋"名士风度"与宋代"圣贤气象"是不同的理想人格类型,它们在价值取向、思想资源等方面存在明显区别。但是,它们均是古代士大夫人生哲学的体现,故而在士大夫主体意识、名教可乐、性情结构、超越境界等问题上有诸多共同点,着重论述了二者承传发展的关系与思想逻辑的脉络。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