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在豫东地区进行麦棉套种和麦后移栽条件下棉花统一密度、不同行距的试验,以探讨简化栽培并适用于机械收获的植棉模式.结果表明:麦套棉行距76 cm、株距19.5 cm,种植密度6.75万株·hm-2;麦后移栽棉行距76 cm、株距17.5 cm,种植密度7.50万株·hm-2;这两种种植模式下产量高,是较为理想的机采棉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2.
以中棉所89、鲁棉研28为材料,采用再裂区设计,研究了试验材料在2种播种方式(地膜覆盖播种、露地直播)、2种整枝方式(常规整枝和简化整枝)和3个种植密度(4.5万、9.0万和13.5万株·hm-2)下的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中棉所89适宜地膜覆盖播种,在密度为9.0万株·hm-2时进行简化整枝;鲁棉研28适宜露地直播,在密度为4.5万株·hm-2时进行常规整枝处理。  相似文献   

3.
采用两个株型存在明显差异的棉花品种鲁棉研37号和德棉16号,设置三种不同整枝方式(不整枝、简化整枝、精细整枝),研究了不同整枝方式对不同株型棉花品种产量及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种植密度为5.25万株/hm^2条件下,鲁棉研37号株高显著高于德棉16号,整枝方式对株高和果枝数影响不显著;鲁棉研37号简化整枝处理籽棉产量和皮棉产量均最高,且籽棉产量显著高于精细整枝处理,德棉16号在不整枝处理下籽棉产量和皮棉产量最高,与精细整枝处理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简化整枝处理;不同整枝方式对两个品种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和整齐度指数存在一定影响,但纤维指标均能达标。由此可见,在该密度条件下,株型紧凑型品种鲁棉研37号更适合简化整枝处理,松散型品种德棉16号更适合不整枝处理。  相似文献   

4.
2004年黄泛区农场开始种植鲁棉研19,当年在多雨寡照的不利气候条件下,60hm2鲁棉研19平均单产子棉2360kg,与当地农户麦套棉产量相当。2005年大面积种植平均单产子棉2680kg,高产田块达到3150kg,衣分41.2%。麦后直播抗虫短季棉鲁棉研19,不仅保证了粮食(小麦)产量,而且省工、省时,病虫害发生轻,投入少,提高了棉农的收益,深受广大种植户的欢迎。1施足底肥,抢时播种鲁棉研19前期发育搭架快,现蕾早、开花早,上桃快,开花结铃集中,肥料不足易形成早衰,因此要结合整地施足底肥,每公顷施尿素180kg、过磷酸钙450kg、硫酸钾225kg。麦收后立即整地,抢时播…  相似文献   

5.
以一熟春棉(鲁棉研37号)为对照,研究棉饲两熟模式下3种不同种植密度(7.5万株·hm-2、9.0万株·hm-2、10.5万株·hm-2)对早熟棉鲁棉532棉田周年产量和效益,及其生长发育、光合特性和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以期明确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棉饲两熟模式下鲁棉532的适宜种植密度。结果表明,与一熟春棉相比,鲁棉532棉饲两熟模式虽然棉花产量降低9.1%,但周年总投入降低了8.0%,周年纯收益显著提高了67.5%;株高、单株果枝数、单株结铃数显著减少,但是单位面积总铃数与春棉相当;净光合速率、叶面积指数显著降低,透光率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提高,土壤含盐量和pH降低,但与春棉差异不显著。棉饲两熟模式下,适当增大鲁棉532种植密度能显著提高群体光合生产能力,增加群体总铃数,从而提高籽棉产量和周年效益。当棉花密度为9.0万株·hm-2时,周年收益、籽棉产量、总铃数和光合速率显著提高,分别比7.5万株·hm-2、10.5万株·hm-2提高5.4%、4.5...  相似文献   

6.
对影响荆杂棉166 F1产量和产值的密度、化调、氮肥、钾肥四个重要的栽培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密度3.23万株.hm-2、初蕾,盛蕾,打顶前各喷雾缩节胺15 g、30 g、45 g.hm-2、施用氮肥187.5 kg.hm-2、氧化钾300 kg.hm-2时,荆杂棉166 F1皮棉产量达到最大。荆杂棉166 F1皮棉产量受栽培因子影响的大小顺序为氮肥密度氧化钾化控;产值最优化的栽培措施是:密度3.23万株.hm-2、初蕾,盛蕾初花,打顶前后各喷雾缩节胺15 g、30 g、45 g.hm-2、施用氮肥187.5 kg.hm-2、氧化钾225 kg.hm-2。  相似文献   

7.
2005年永城市种植鲁棉21约895 hm2,主要为麦套直播地膜棉,八、九两个月遭遇了连绵阴雨, 产量仍高于其它品种。 1 选用适宜的小麦良种为缩短麦棉共生期,减轻共生期间小麦对棉花的不利影响,配套品种应选择早熟、矮秆、抗病的大  相似文献   

8.
为给小麦品种镇麦168优质高产栽培中氮肥和种植密度管理提供参考,在基施有机肥15 000kg·hm-2、复合肥(N∶P∶K=15∶15∶15)375kg·hm-2条件下,设置240、285和330kg·hm-2三个追施氮肥水平以及135万、180万、225万、270万和330万株·hm-2五个种植密度(基本苗)水平,研究了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该品种群体质量、产量和加工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40~285kg·hm-2范围内,增加追氮量可明显提高镇麦168的籽粒产量、千粒重、成穗率、沉降值和弱化度,但当追氮量达到330kg·hm-2时,有效穗数、穗粒数、籽粒产量、容重、出粉率、吸水率、面团稳定时间增加不显著,千粒重明显降低。在135万~270万株·hm-2范围内,增加种植密度可显著提高有效穗数、籽粒产量、容重、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和弱化度,而当种植密度达到330万株·hm-2时,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籽粒产量、成穗率、容重、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和弱化度显著降低,分蘖期和拔节期群体叶面积指数、越冬期和拔节期干物质积累量以及出粉率、沉降值、吸水率增幅不明显。综合来看,镇麦168高产优质栽培的适宜追氮量和密度分别为285kg·hm-2和270万株·hm-2。  相似文献   

9.
江苏省滨海盐碱地植棉适宜品种筛选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不同地域来源的棉花品种在江苏省滨海盐碱地种植,研究其在滨海盐碱地的生长发育特点,筛选和评价适宜盐碱地种植的品种.结果表明,苏杂6号、中棉所79和中棉所49出苗率最高,鲁棉研37号、中棉所75和美棉33B出苗率偏低;苏棉22号、苏棉25号、鲁棉研35号、中棉所49和中棉所75苗期叶片分化较快;鲁棉研37号、苏杂6号和中棉所79花铃期净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率较高;皮棉产量以鲁棉研37号、中棉所49和苏杂6号较高,中棉所75、美棉33B、和鲁棉研35号较低;纤维品质以苏棉22号、苏杂6号和中棉所75较优,中棉所49较差.运用模糊熵权综合评价法对滨海盐碱地棉花品种进行综合评价的结果表明,出苗率、皮棉产量和铃重的权重较大,纤维上半部长度、整齐度和马克隆值的权重较小,中棉所49、苏杂6号和中棉所79综合表现较优,较宜在江苏滨海盐碱棉区种植.  相似文献   

10.
棉花双秆栽培优质高效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淮地区实施夏收油菜或大麦后移栽双秆棉栽培方式 ,实现伏桃和早秋桃皮棉 1 5 0 0 kg· hm-2的优质高效栽培目标。双秆棉开花结铃期 40天左右 ,大田生长期 1 40天左右 ,分别较麦套移栽棉缩短 30~ 40天。在 5 .2 5万株·hm-2适宜密度下选用抗虫杂交棉、加大前期施氮比重 ,即安家肥与花铃肥比例 2∶ 2或 3∶ 1、两步化调等关键技术 ,为大幅度提高植棉经济收益、优质高效和生态环境改善、向机械化植棉过渡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
在黄河流域棉区,设置4个密度(1.80万株·hm-2、2.70万株·hm-2、3.60万株·hm-2和4.50万株·hm-2),研究了棉花抗虫杂交种中棉所72在麦棉套种条件下的适宜密度.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单位面积成铃数差异显著,但铃重和衣分差异不显著.3.60万株·hm-2和4.50万株·hm-2处理的单位面积总铃...  相似文献   

12.
为给糯小麦高产栽培提供参考,以扬糯麦1号为材料,设置了135×104、180×104、225×104、270×104和315×104株·hm-2五个密度水平,分析了种植密度对糯小麦籽粒产量与群体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扬糯麦1号孕穗期及开花期叶面积系数、开花期及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与密度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分蘖成穗率与密度呈极显著线性负相关,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粒叶比与密度呈显著二次曲线关系。在215×104~238×104株·hm-2种植密度下,产量达8 000kg·hm-2以上,此密度区间可作为糯小麦正常播种条件下的适宜密度范围。  相似文献   

13.
苏沿海棉区选择杂交抗虫棉品种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2007年引进30个杂交抗虫棉花新品种试验示范,进行丰产性、抗逆性比较和纤维品质测试.从中提出苏沿海棉区近期种植杂交抗虫棉品种以中棉所47、鲁棉研24号等为主,逐步示范推广中棉所57、鲁棉研25号、湘杂棉11号等,并对其栽培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抗虫杂交棉的大面积推广和栽培模式的改变,棉花种植密度出现很不平衡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棉花生产水平。为了摸清蒜套棉栽培模式下棉花种植密度与产量的关系,作者设置了蒜套棉栽培模式下棉花密度对比试验,摸索产量与密度之间的关系,找出最能发挥地力条件的理想密度,为棉花生产提供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15.
采用"416-A"最优混合设计,分析种植密度、施氮量、施磷量和施钾量等对百棉985皮棉产量的影响及相互作用效应。结果表明,各因素对百棉985皮棉产量影响的大小顺序依次为密度、施钾量、施氮量和施磷量。密度与施磷量、密度与施钾量及施氮量与施磷量间存在显著的正互作效应。频数分析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皮棉产量大于1900.0kg·hm-2的优化栽培措施为:密度49527~53933株·hm-2,施氮量(N)261.3~334.4kg·hm-2,施磷量(P2O5)144.7~178.4kg·hm-2,施钾量(K2O)303.2~359.9kg·hm-2。  相似文献   

16.
研究棉太金对不同种植密度下长江流域麦(油)后直播棉产量形成和成铃结构的影响有重要生产指导意义。2011―2013年以早熟棉品种国欣12-1为材料,在安徽和湖北进行了不同种植密度(7.5、9.0、10.5株·m-2)下,不同棉太金施用量(0、1.08、2.16 L·hm-2)在盛蕾期(7月28日)、盛花期(8月28日)、盛铃期(9月21日)分3次施用处理试验。结果显示,2011―2013年化控和年份显著影响了籽棉产量,化控与密度之间没有互作,化控与年份之间存在显著互作。在天气正常条件下,喷施棉太金能显著增加籽棉产量。在湿润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喷施棉太金会抑制营养生长,从而避免花铃期出现蕾铃脱落和烂铃,显著增加籽棉产量;在干旱少雨的条件下,喷施棉太金则会对产量不利。密度影响单位面积成铃数,但不影响籽棉产量。在7.5株·m-2条件下,分3次施用棉太金1.08 L·hm-2,利于实现长江流域棉区麦(油)后直播棉高产及机械采收。这些结果对长江流域棉花轻简化栽培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晚熟大豆长农18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中晚熟大豆长农18为材料,采用四因素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不同施肥量和种植密度对中晚熟大豆品种长农18产量的影响。建立了产量与种植密度和肥料之间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长农18高产栽培的施肥方案为尿素39.26~45.96 kg.hm-2,磷酸二氨168.79~196.44 kg.hm-2,硫酸钾70.86~79.77 kg.hm-2,种植密度24.8~25.9万株.hm-2。  相似文献   

18.
不同密度及整枝方式对棉花品种(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为探索适宜黄河流域简化整枝的棉花品种(系)及其密度,采用裂区设计,以株型有明显差异的2个品种(sGK中3017和鲁棉研28)以及1个品系(YB60-2)为试验材料,研究其在4个种植密度(4.5万、9.0万、13.5万和18.0万株·hm-2)和2种整枝方式(常规整枝和简化整枝)下的产量变化。结果表明:在黄河流域,鲁棉研28在密度为4.5万~9.0万株·hm-2时、sGK中3017在密度为9.0万株·hm-2时,适于采用简化整枝。  相似文献   

19.
研究棉太金对不同种植密度下长江流域麦(油)后直播棉产量形成和成铃结构的影响有重要生产指导意义。2011―2013年以早熟棉品种国欣12-1为材料,在安徽和湖北进行了不同种植密度(7.5、9.0、10.5株·m-2)下,不同棉太金施用量(0、1.08、2.16 L·hm-2)在盛蕾期(7月28日)、盛花期(8月28日)、盛铃期(9月21日)分3次施用处理试验。结果显示,2011―2013年化控和年份显著影响了籽棉产量,化控与密度之间没有互作,化控与年份之间存在显著互作。在天气正常条件下,喷施棉太金能显著增加籽棉产量。在湿润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喷施棉太金会抑制营养生长,从而避免花铃期出现蕾铃脱落和烂铃,显著增加籽棉产量;在干旱少雨的条件下,喷施棉太金则会对产量不利。密度影响单位面积成铃数,但不影响籽棉产量。在7.5株·m-2条件下,分3次施用棉太金1.08 L·hm-2,利于实现长江流域棉区麦(油)后直播棉高产及机械采收。这些结果对长江流域棉花轻简化栽培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播期、密度与施肥水平对渝麦12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探讨重庆小麦高产优质高效综合栽培管理措施,以渝麦12号为材料,研究了播期、密度及施肥水平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和密度对产量有极显著的影响,施肥量效应表现显著差异,并且播期效应大于密度和施肥效应。4个播期中,早播(10月29日播种)产量显著高于其他播期;密度以180万.hm-2的产量最高;施肥量以基施40%复合肥450kg.hm-2+追施纯N 60kg.hm-2处理的产量最高。蛋白质含量与施肥水平呈二次曲线关系,适当追肥可提高蛋白质含量。渝麦12号在11月7日播种、播种密度135万.hm-2、基施40%复合肥(含N 20%、P2O512%、K2O 8%)450kg.hm-2+追施30kg.hm-2纯氮的处理条件下蛋白质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