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2 毫秒
1.
利用太谷显性核不育基因进行小麦轮回选择群体改良,对群体内所选优良单株进行株高、穗粒数、抗赤霉病性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轮选次数的递增,农艺性状和抗病性均得到改良,并从中选育出了鄂麦11、"42204"等新品种(系)。同时对这一育种方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正> 轮回选择是采用多亲本进行杂交组群,通过不断的“选择→互交组群→选择”的程序,把分别存在于各品种(个体)上的优良基因集结起来,组成各种优异基因重组体。它在改良主要由加性基因控制的目标性状方面有突出效果,通过选择,较易获得高产、多抗、综合性状好的新品种、新类型。国内外小麦育种家很早就希望在小麦育种中应用轮回选择的方法进行群体改良,以提高育种效率和水平,但因缺乏适合的材料而无法付诸实施。太谷核不育小麦后代有一半靠异交结实的不育株和一半靠自交结实的可育株,前者有利于基因重组,后者便于基因稳定纯合,是进行轮回选择的好材料。但小麦开展轮回选择是没有先例的,有关轮回选择的程序,特别是在轮选组群时,亲本的选配、投放的数目,轮选方法,群体规模以及选择强度等都处于摸索和设想阶段,故一开始对这个问题,我们曾走过一段弯路。通过几年来  相似文献   

3.
小麦的抗逆性如抗干旱、耐盐碱等因受多基因控制,运用简单育种手段很难把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组合在一起,特别是很难把抗逆性与品种的丰产性统一起来.本研究利用太谷核不育小麦材料组建抗逆性丰产优质轮回群体,采用轮回选择育种法开展抗旱、耐盐小麦新品种选育,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矮败小麦轮回选择的关键技术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矮败小麦是以矮变1号小麦品种为标记性状供体,与太谷核不育小麦杂交育成,其矮秆基因Rht10与雄性不育基因Ms2紧密连锁,是理想的群体改良工具,十分有利于选出有突破性状的新品种及遗传背景丰富的优良育种材料。探讨利用矮败小麦进行轮回选择育种的几个关键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5.
《山西农业科学》2015,(12):1715-1717
太谷核不育小麦作为小麦特异种质资源,是理想的遗传改良工具。总结了山西省利用太谷核不育小麦及其衍生种质矮败小麦在品种选育、种质创新、基础研究和群体构建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与取得的育种成就,并提出今后利用矮败小麦开展轮回选择、培育优异新品种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矮败小麦利用与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矮败小麦是具有矮秆基因标记的太谷核不育小麦,根据轮回选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结合矮败小麦的特点,建立高产、优质、抗病和早熟等4个轮回选择群体,并进行小麦新品种选育。  相似文献   

7.
小麦太谷核不育基因Ms2易位后被重新定位于4BS染色体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纪凤高等 (1989)以六倍体小黑麦“鉴 4 5”(AABBRR)对4 DS携带太谷核不育基因 Ms2的“中国春”太谷核不育小麦不育株杂交 ,经幼胚培养获杂种植株 ,并以“鉴 4 5”作轮回父本对杂交后代的不育株回交 ,育成了太谷核不育六倍体小黑麦。后又以硬粒小麦 (AABB)作轮回父本对上述太谷核不育六倍体小黑麦杂交、回交 ,育成了太谷核不育硬粒小麦。由于六倍体小黑麦以及硬粒小麦无 D染色体组 ,表明太谷核不育基因 Ms2已由原所在 4 D染色体短臂易位到了 A或 B染色体组中一条未知的染色体上。Ms2易位后 ,经长期研究 ,目前尚未被正式指定到 A、B…  相似文献   

8.
李强  王龙  浦汉春  任立凯  孙中伟  李筠 《安徽农业科学》2012,(30):14689-14690,14716
矮败小麦是具有矮秆基因标记的太谷核不育小麦,根据轮回选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结合矮败小麦的特点,建立耐盐碱、优质高产、丰产早熟和抗病等4个轮回选择群体,并进行小麦种质创新和新品种选育。  相似文献   

9.
小麦不同轮回选择方案的遗传改良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利用太谷核不育小麦建立丰产、抗赤霉病轮回选择群体。针对同一基础群体C_0,分别按四种轮回选择方案在各自隔离区内进行了两年轮选。以随机交配群体作对照,对不同轮回选择方案的遗传改良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半同胞家系选择法对农艺性状和抗赤霉病性的综合改良效果最好;其次为阶梯式选择法。混合选择法和半同胞交配选择法的综合改良效果相对较差;但对株高,主穗结实小穗数等单个性状的改良效果十分显著。文中对不同轮回选择方案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太谷核不育小麦异交结实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轮回选择在作物育种上是创造改良群体的一种重要方法,它可以提高群体中具有优良基因型植株的频率,为新品种选育提供一批极好的基础材料.目前,在玉米等异花授粉作物中,已经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结果.小麦是自花授粉作物,长期以来一直是沿用自花授粉作物传统的育种方法来进行新品种选育的,自从显性单基因控制的太谷核不育小麦被发现和鉴定后,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小麦的传粉方式,这就为在小麦育种上开展轮回选择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1.
小麦Tal轮回--交替选择育种技术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Ta1显性雄性核不育基因 ,创立了Ta1轮回—交替选择育种技术。通过多个优异亲本的复合杂交组建轮回选择群体 ,经C4~ 6代的轮回选择以及轮选后代的逆境与非逆境环境的交替选择 ,使基因广泛交流和重组 ,实现了主效基因的有效结合和微效基因的相互累加。产生了丰富多样的基因型 ,育成了一批遗传基础丰富 ,背景广阔 ,具有多抗、节水、高产稳产特性的小麦新品种和苗头品系 ,为抗逆性小麦育种开辟了新路。  相似文献   

12.
论述了小麦赤霉病的抗侵染性和抗扩展性的强弱和组配 ,及对小麦赤霉病抗性的影响。中抗侵染和强抗扩展的品种为较好的抗性 ,其对赤霉病可以保持较稳定的抗性。小麦赤霉病一般属于多基因效应 ,两个不抗赤霉病的小麦品种都含有抗赤霉病的微效性基因 ,则可以通过杂交累加或重组 ,选出抗病的品种 ,带有抗赤霉病微效抗性基因的品种 ,采用系统选择或辐射的方法 ,亦可以选出抗赤霉病能力较强的品种。本文最后还提出抗赤霉病育种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从3万多份小麦材料的抗赤霉病性鉴定及主要抗赤霉病品种的系谱分析中发现,我国改良小麦品种的抗赤性最初起源于中度感病品种。其中,最主要的是一些中度感病的意大利品种和我国地方品种。70年代以来,抗赤性来源几乎局限于意大利品种Mentana、Funo和我国地方品种台湾小麦等几个基因型,以致80年代我国抗赤育种没有取得新的突破。因些,很有必要广泛开拓和利用新抗源。抗赤性的选择应当在低世代和人工诱发病害流行的条件下进行,把抗赤性分为O、HR、R、MR、LR、S和HS更合理。  相似文献   

14.
小麦抗赤霉病(抗扩展)品种轮回选择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研究采用8个品种(系),分别组建3个抗赤霉病轮回选择基础群体,制定了实施轮回选择方案和选择技术。经一轮选择,群体平均发病小穗数有所减少,群体抗赤霉性有了明显提高,通过几轮选择,从中选出了9个抗赤霉病品系,经江苏、浙江,福建建阳等地植保研究所进行自然和人工接种赤霉菌接种鉴定结果属中抗一抗级。农艺性状也有同步提高。本文还就亲本抗性稳定性,接种鉴定技术以及选择技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本文概述了60085等13个小麦抗赤霉病新品系的选育经过、鉴定结果及其利用价值。这些新品系于1981年经全国小麦赤霉病研究协作组联合鉴定,在3万多份品种资源材料中抗病性表现突出。尤其是60085、60006和50002三个品系, 已作为重要的抗源材料保存。作者认为,利用现有抗源进行杂交育种,转移和累加抗病性,是培育抗赤霉病新品种的重要途径。为了选育抗病性强而稳定的新品种,育种过程必须强调抗病性鉴定和多代连续选择。  相似文献   

16.
为制定小麦新品种选育目标和策略,采集2008-2012年国家黄淮南片冬小麦良种区域试验数据,采用同异分析原理与方法,对小麦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性状与产量间的综合同一度大小顺序依次为穗粒数(0.904 0)、千粒质量(0.890 5)、冬季冻害(0.887 2)、赤霉病(0.877 2)、全生育期(0.876 1)、体积质量(0.873 4)、公顷穗数(0.869 0)、叶枯病(0.868 3)、株高(0.832 5)、白粉病(0.801 2)、抗倒性(0.785 0)、熟相(0.410 1)、条锈病(0.383 6)。其中,穗粒数、千粒质量、冬季抗寒性和赤霉病等性状与产量间的关系较为密切,在今后的育种或高产栽培研究工作中,应当重视对它们的选择和调控。对现有小麦品种群体与育种目标间的差异分析表明,株高性状整体上已达到育种目标要求,而熟相、条锈病抗性、白粉病抗性、抗倒性、公顷穗数等性状则与育种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在宝鸡市生态条件下,小麦新品种的选育策略应当是在保持现有品种性状水平的基础上,加强对兼具耐寒、抗病(包括条锈病、白粉病,特别是抗赤霉病)等特性的穗重型品种(穗粒数多,千粒质量高)的选育。  相似文献   

17.
为育成适合沧州地区生产的小麦突破性品种,利用矮败材料和优异抗旱耐盐亲本材料,建立盐碱圃和优良圃的双向交替选择,从而构建轮回选择群体,创新了矮败小麦轮回双向交替选择育种技术,实现了品种大量聚集有效的主效基因和微效基因,使之充分重组累加,产生更多遗传变异。利用自然选择的方法加大逆境选择压力,培育品种的多抗性,并通过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的方法选择培育出不同类型区的品种,培育出了沧核036等小麦品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育种方法。  相似文献   

18.
大赖草对赤霉病具有较好的抗性,将大赖草赤霉病抗性基因转入普通小麦,对拓宽小麦赤霉病抗性基础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获得抗赤霉病普通小麦-大赖草异附加系基础上,采用1 200 R 60Co-γ射线处理小麦-大赖草二体附加系DA7Lr花粉,授予已去雄的普通小麦中国春,对其后代(M1)种子根尖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进行GISH分析,获得了1株具有1条普通小麦-大赖草易位染色体的植株,让其自交,对自交后代中具有2条易位染色体植株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进行观察,发现2条易位染色体形成了稳定的环状二价体,表明该植株为纯合体。利用顺序GISH-双色FISH分析,结合C-分带、小麦D基因组专化探针Oligo-pAs1-2和B基因组专化探针Oligo-pSc119.2-2,进一步鉴定出该普通小麦-大赖草易位系为T3AS·3AL-7Lr#1S,且筛选出了可追踪该易位系的3个EST-STS分子标记BE591127、BQ168298和BE591737。该易位系的育成为小麦赤霉病遗传改良提供了新种质。  相似文献   

19.
杨赞林  甘斌杰 《安徽农业科学》1999,27(6):572-574,577
论述了小麦抗( 耐) 赤霉病新品种选育的研究进展、育种策略及成果推广。  相似文献   

20.
由禾谷镰刀菌复合种引起的赤霉病是全世界最重要的小麦病害之一,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受病原菌侵染的籽粒还会产生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为主的毒素,进一步威胁人畜健康.抗赤霉病品种选育与应用是解决小麦赤霉病及毒素危害的有效途径,中国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抗赤霉病育种研究,70年代成立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